周 瑞(陜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陜西 西安 710000)
淺析信陽民歌的生成環(huán)境
周 瑞
(陜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陜西 西安 710000)
信陽民歌種類豐富,兼容南北民歌特色,是河南民歌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主要對信陽民歌的生成環(huán)境進行研究,深入理解和把握信陽民歌的藝術價值。
信陽民歌;生成環(huán)境
信陽市地處河南省最南部,長江、淮河流域之間,鄂豫皖三省交界處,既是溝通南北經濟的大通道,又是南北文化交流的中間地帶。如此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交融使得信陽富有獨特的多樣性文化氣質。信陽素有“歌舞之鄉(xiāng)”的美稱,信陽民歌是信陽民間音樂文化的主要標志,同信陽文化一樣兼融南北音樂特點,種類繁多,風格獨特,在《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河南卷》中,信陽民歌占全卷民歌總數的23%,是河南民歌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信陽民歌的分類
信陽民歌形式多樣、種類豐富、體系完整。根據歌曲題材信陽民歌大致分為了號子、山歌、田歌、風俗歌、小調、燈歌、兒歌、叫賣調八類,加上革命歷史民歌、新民歌等其他種類約十余種之多。號子高亢熱烈、山歌嘹亮悠長、田歌詼諧風趣、小調委婉纏綿、革命歷史民歌熱情奔放、兒歌童趣十足,無論哪一種都具有其獨特風采,真實生動地記錄了信陽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人們社會生活實踐, 以及內心的情感、思想、和希望。
(二)信陽民歌的音樂風格特點
由于南北文化的交融使得信陽民歌具有了獨特的風格魅力:既有北方民歌的嘹亮高亢、灑脫豪邁之風,又有南方民歌的婉轉細膩、悠揚清雅之韻。調式上以五聲徵調式、五聲宮調式為主,羽、商、次之;旋律上以五聲音階平穩(wěn)級進為主,以純四、五度跳進為輔,以帶有動力性的純四度跳進為特性樂匯;節(jié)奏上以X、 X X、X XX、XX X等為基本節(jié)奏形態(tài),既規(guī)整又簡練;句式結構上則是多種句式結構并存,起、承、轉、合的四句式結構為主結構;潤腔上廣泛運用裝飾性潤腔,除常用前單倚音、波音外,還經常使用顫音、前后滑音等特色潤腔,既細膩靈巧又不失潑辣明快??傮w來說,信陽民歌的音樂風格深受其特殊地理位置及人文特質的影響,南北交融,不拘一格。
民歌是在多方面的環(huán)境因素里經過長期的發(fā)展錘煉逐步演變生成的,這些因素中以自然地理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兩個方面最為主要。
(一)自然環(huán)境
不同范圍、不同地貌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常常是不同地區(qū)民間音樂種類的生成條件。秦嶺-淮河是我國北方和南方的地理分界線,此線的北面和南面,無論是自然條件、生產方式還是地理風貌、生活習俗都有明顯的不同。信陽市正位于這條南北分界線上,地跨淮河,南部大別山重巒疊嶂、雄偉挺拔;北部淮河平原淮水浪涌、沃野千里;中部丘陵河漢縱橫、綿亙蜿蜒;地勢南高北低,地勢多變,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這種依山傍水的地理環(huán)境對信陽人民的生產活動產生極大影響,同樣的,對信陽民歌的生成也具有重要影響。從信陽民歌自西向東、自南向北的分布走向來看,信陽民歌分布與當地人們的生產方式息息相關。西南部高山丘陵地區(qū)百姓以耕田放牧、種茶采茶為主要生產方式,是故山歌為其主要民歌類型;中部平原地區(qū)的人民種田插秧、車水薅秧,是故田歌、秧歌多為流行;東部地區(qū)老百姓多從事行船打漁,船歌小調則為主要民歌類型。從民歌反映內容來看,有反映水田勞動場景的,如《栽秧好像把鞋底納》: “紅日當頭熱似火,姐妹們田里對秧歌,雙手分開秧一把,栽秧好像把鞋底納”;有反映旱地勞動場景的,如《秧麥》: “馬德才馱著犁和耙,賈氏女趕著老黃牛,馬德才撈出來麥窩點,賈氏女點麥子汗?jié)褚律馈保恍抨柺敲獠璧氖a地,圍繞著種茶采茶這一活動的采茶調也是異常豐富, 如反映炒茶工辛苦的:“炒茶之人好寒心,炭火烤來煙火熏,熬到五更雞子叫,頭難抬來眼難睜,雙腿灌鉛重千斤”,也有反映茶哥茶妹愛情的: “石榴花開紅灼灼,茶妹愛的茶哥哥,那怕隔河風浪大,絲線牽線妹敢過,竹葉當船妹敢坐”。這些民歌以情動人,感情真摯細膩深沉強烈,生活氣息撲面而來??箲?zhàn)時期,因為地理位置及地形特點,信陽成為鄂豫皖革命根據地首府,是紅25軍、紅28軍的誕生地,紅25軍長征的出發(fā)地,是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地方。信陽人民為求生存求解放,揭露敵人打擊敵人,鼓舞革命斗志,創(chuàng)作了大量富有特色的革命歷史歌曲,如《八月桂花遍地開》《一九二九年》《送郎當紅軍》《反圍剿》等都是這一類民歌的代表。
(二)人文環(huán)境
自然地理因素的多樣性造成了民間音樂的多樣性,但是,自然環(huán)境是不能直接造成一種音樂風格與色彩的。直接造成的是通過這些地理環(huán)境因素而產生的“文化特質”,即人文環(huán)境,這包括方言土語、民間習俗等方面。依照《漢族民歌近似色彩區(qū)的劃分》,信陽方言屬于江淮小方言區(qū)。受自身地理環(huán)境、政治變遷、人口遷徙等多種因素以及長期借鑒融合來自北方中原官話、東部江淮官話、南部西南官話的影響,信陽方言呈現出多元性、融合性、過渡性的特點。不同的方言也就形成了信陽民歌的不同風格,如信陽南部大別山地區(qū),方言趨向西南官話,輕聲軟語,這地區(qū)的民歌音域一般都在八度內,其旋律更接近南方民歌委婉、細膩、柔美、恬靜的特征,淮河以北地區(qū)人大都說中原官話,語調變化較大,語速較慢,語音洪亮,而這一地區(qū)的民歌曲調起伏較大,風格粗獷奔放、熱情高昂。 民間習俗是社會習俗中影響民歌最深的一個因素。信陽除正月十五燈節(jié)、三月清明節(jié),五月端陽節(jié),八月中秋節(jié)等傳統(tǒng)習俗,每到此時,“舞獅”“舞龍”“旱船”“花挑”“花鼓燈”“地燈”等歌舞形式遍地開花,從古至今從沒有間斷過。除此之外,當地農村仍保留著喊魂的習俗,稱為喊魂調。《商城縣志》“風俗”條目記載:“今邑中人有小病,持雞帚擊鼓沿街招魂歸來之聲終夜不絕,猶沿其舊。”喊魂調由一人喊失魂者小名兒,另一人應答,抑揚頓挫。這些都促使信陽民歌生成并持續(xù)不斷發(fā)展并形成獨特的風格和地域色彩。
一方水土滋養(yǎng)一方人文。信陽民歌以其所具有的獨特而又優(yōu)越的地理環(huán)境,根植于民族文化豐厚的沃土,汲取中原、荊楚、淮南等眾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滋養(yǎng),集多元性、過渡性、融合性于一身,豫風楚韻,絢麗芬芳,光彩照人。
[1]信陽民歌.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2961820.htm.
[2]胡慧.民俗主義視野下的信陽民歌[D].河南大學,2012..
[3]陳浩月.信陽民歌的文化價值[J].天津市經理學院學報,2014.06 (3):121-122.
周瑞(1990—),女,河南信陽人,在讀藝術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聲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