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銀良
(安陽師范學院 歷史與文博學院,河南 安陽 455002)
傳遞機構“驛”出現(xiàn)時間考辨
李銀良
(安陽師范學院歷史與文博學院,河南安陽455002)
“驛”作為傳遞機構,其起源的時間,學界尚無定論,無論是主張周秦時代的,還是主張魏晉時代的,所依據(jù)的論據(jù)均不確,或是材料本身問題,或是釋讀之誤。根據(jù)目前的材料,無論是專有名詞的“驛”,還是與“驛”有關的稱謂,漢代已經出現(xiàn)?!绑A”出現(xiàn)的具體時間,即非東漢時期,也非兩漢之交,而是至遲西漢中期。
傳遞機構;驛;驛馬;漢代
郵驛是我國古代一種重要的通訊交通形式。郵驛機構承擔著信息傳遞,接客待使以及轉運物資的任務。郵驛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對加強政治管理,提高行政效率,強化武備和及時斷決軍機等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郵驛被認為是古代社會里血脈,“宣上達下,不可一日緩者”(明代胡纘宗《愿學編》)。我國的郵驛制度由來已久,殷商時期已見雛形,經過兩周發(fā)展,到了秦漢,郵驛制度已經相當完善,主要表現(xiàn)之一是傳遞機構種類多樣化。秦漢時期,常見的傳遞機構有“郵”、“亭”、“傳”、“驛”、“置”等,其中的“驛”是非常重要的一種,在古代政治生活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關于“驛”出現(xiàn)的時間,目前學術界還存在著很大分歧,綜合各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西周說①以高榮先生為代表,詳見高榮:《秦漢驛制諸問題考述》,《魯東大學學報》,2011年第1期。、春秋以后說②謝成俠先生認為起源于春秋以后,并沒有給出注解或論述,而是籠統(tǒng)之說。詳見:謝成俠:《中國養(yǎng)馬史》,北京,科學出版社,1959年版,第106頁。、秦漢說③該觀點較為籠統(tǒng),以高敏先生為代表,詳見高敏:《秦漢郵傳制度考略》,《歷史研究》1985年第3期。、漢代說④持這一觀點的人較多,主要有樓祖詒 、森鹿三 、馬楚堅 、劉廣生 、臧嶸等等,詳見樓祖詒:《中國郵驛發(fā)達史》,上海書店,1991年版;森鹿三:《論居延漢簡所見的馬》,《簡牘研究譯叢》第一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版;馬楚堅:《中國古代的郵驛》,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1997年版;劉廣生等:《中國古代郵驛史》,人民郵電出版社,1999年版;臧嶸:《中國古代驛站與郵傳》,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魏晉說⑤以吳榮曾、況臘生先生為代表,吳榮曾:《漢代的亭與郵》,《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2年第4期,第54—57頁;況臘生:《論中國古代驛站的起源及其法律制度的形成》,收入曾憲義主編的《法律文化研究(第6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129—139頁。。以上幾種觀點,除部分先生的論述較為詳備外,其他只是泛泛而談。我們爬梳整理了傳世文獻以及近期出土的簡牘、石刻等材料,詳加辨析,發(fā)現(xiàn)以上諸種觀點仍有商榷之處,今試論之,以就教于方家學者。
“驛”出現(xiàn)的具體時間,高榮先生論證較為詳細。高先生主張至遲西周時期“驛”已出現(xiàn),西周以后,“驛”歷代沿用,“但在漢昭、宣帝以前,因馬匹缺乏,驛幾近廢棄;宣帝以后特別到東漢時,各地的驛再度復興,并成為遞送公文的主渠道之一”。[1]這一論斷有很多合理之處,但仍有一些地方值得商榷。高榮先生立論依據(jù)有以下幾則材料,我們逐一辨之。
其一,高榮先生①李均明先生也曾引用這則文獻,贊同鄭玄之注,詳見:李均明:《張家山漢簡<行書律>考》,《中國古代法律文獻研究》第2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32頁。依據(jù)的第一則材料為《詩·大雅·常武》中的一句“徐方繹騷”,唐人孔穎達疏云:“‘繹’當作‘驛’……徐國傳遽之驛見之,知王兵必克,馳走以相恐動?!币源苏J為“驛”至遲西周已經出現(xiàn),[1]這一解釋不確,為了便于研究,我們茲錄此節(jié)如下:
赫赫業(yè)業(yè),有嚴天子。王舒保作,匪紹匪游。
徐方繹騷,震驚徐方。如雷如霆,徐方震驚 。[2](P576)
對于“繹”注解,古今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毛傳》中注解“繹”為陳,[2](P576)二是東漢鄭玄認為“繹”通“驛”,表示傳遞情報之用,唐人孔穎達贊同鄭說,[2](第576頁)三是北宋人蘇轍認為“繹,徧也”,而“徧”與“遍”相同,有全面,到處之義;[3](卷17第503頁)四是南宋人朱熹認為“繹,連絡也”,有繼續(xù),連續(xù)不斷之義。[4](卷7,P887)朱熹之注后代贊同的較多,如《詩經世本古義》卷十七、《待軒詩記》卷七、《欽定詩經傳說匯纂》卷十九、《詩所》卷七等等,②詳見何楷:《詩經世本古義》,收入《四庫全書》第81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77頁;張次仲:《待軒詩記》,收入《四庫全書》第82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95頁;王鴻緒:《欽定詩經傳說匯纂》,收入《四庫全書》第83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76—677頁;李光地:《詩所》,收入《四庫全書》第86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49頁。書中均持朱熹之說??v觀該詩上下文,比較而言,我們也認為朱熹之注較為合理,該句表示王師征伐徐方,徐方連續(xù)恐慌。至于“陳”之義,也不合文義,蘇轍之義可以說通,但沒有朱熹之注恰當。繹,《說文》曰“抽絲也”,[5](卷13上,P271)這很可能是它的本義,由“抽絲”引出連續(xù)不斷之義。綜合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鄭玄、孔穎達之注不確,高榮先生的西周之說欠科學。
其二,高榮先生③謝成俠先生也持春秋以后說,但其沒有論證,高榮先生也有論證,在此只有以高榮先生論證做為我們討論的對象。依據(jù)的第二則材料是《水經注·沔水》中的內容,其文如下[6](卷28,P671):
沔水又東徑左桑,昔周昭王南征,船人膠舟以進之。昭王渡沔,中流而沒,死于是水?!嫠謻|得合驛口。庾仲雍言:村老云:百姓佐昭王喪事于此,成禮而行,故曰佐喪。左桑,字失體耳。沔水又東合巨亮水口,南達于沔。庾仲雍言:須導村耆舊云:朝廷驛使,合王喪于是,因以名焉。今須導村正有大斂口,言昭王于此殯斂矣。沔水又東,謂之橫桑,言得昭王喪處也。
高榮先生依據(jù)文中的“朝廷驛使,合王喪于是,因以名焉”,以此認為西周昭王時期,已經有了“驛”機構,并以驛命名為地名——“合驛口”,[1]這樣解釋過于牽強。因為該文是轉述之語,乃是引用晉、宋之人庾仲雍之言,東晉距離西周已經很遠,一些名物制度的稱謂當有所變化,況且庾仲雍還是聽當?shù)厝恕绊殞Т尻扰f”所說的,可信度不高,即使酈道元在撰寫時,也對此表示懷疑,如在隨后所說的“言得昭王喪處也。沔水又東,謂之鄭公潭,言鄭武公與王同溺水于是。余謂世數(shù)既懸,為不近情矣?!Ч琶⒚粒y以昭知,推其事類,似是而非矣”。[6](卷28,P671)
其三,高榮先生依據(jù)的第三則材料是東漢王充的《論衡·紀妖篇》,文中關于知伯攻趙襄子的史跡,其文記載知伯“率韓、魏攻趙襄子。襄子懼,乃奔保晉陽。原過從,后,至于平驛”,其實《論衡》原文是“至托平驛”,或寫“托”為“託”,④該文高榮在引用是即為“于平驛”,而原書為“托平驛”,詳見黃暉撰:《論衡校釋》卷22,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919頁。該文中有“平驛”二字,高榮先生以此就認為這是“驛”的寫照,說明春秋戰(zhàn)國時期,“驛”一直沿用,未免有些過于武斷?!墩摵狻纺耸菛|漢王充所著,“知伯攻趙襄子”的史料早于《論衡》之前已有文獻記載,如《史記·趙世家》記載:知伯請地于趙,趙不與,“知伯怒,遂率韓、魏攻趙。趙襄子懼,乃奔保晉陽。原過從,后,至于王澤,見三人,自帶以上可見,自帶以下不可見”。[7](卷43,1794-1795)比 對二則文獻,我們不難看出《論衡》中的“托(託)平驛”三字,在《史記》中為“于王澤”,《史記》明顯要早于《論衡》,按照史料的先后之序,應該以《史記》為準,不應以《論衡》為據(jù),不知高榮先生為什么棄之不取。我們分析,造成文獻前后不同,可能是后人傳抄之誤,因為“于”之繁體為“於”,與“托(託)”相近,“平驛”的繁體字“平驛”與“王澤”的繁體字“王澤”亦類似。同時,后人也對“王澤”做注,《史記正義》注引《括地志》“王澤:古地名,在今山西新絳東南”。[7](卷43,1795)可見,高榮先生所依據(jù)的這則材料也有問題,由此所得出的結論也欠科學。
其四,高榮先生①高敏先生認為驛站出現(xiàn)在秦漢,但沒有給出依據(jù),過于籠統(tǒng),高榮先生論證較為詳細,在此只有以之做為我們討論的對象。舉出的第四則依據(jù)為考古發(fā)現(xiàn)的材料,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陵西側的趙背戶村發(fā)掘了秦勞役人員墓地,發(fā)現(xiàn)有刻字的瓦文多片,其中一片刻有“平陽驛”字樣,高榮先生以此認為這是“驛”出現(xiàn)的確切材料,說明從西周歷經春秋戰(zhàn)國,一直到秦,“驛”沿用不廢;除高榮先生外,一些學者也持這一觀點,如王子今等先生,他也根據(jù)這則材料認為可能秦時已經出現(xiàn)了“驛”這種信息傳遞方式等等。[8](P47)這一考古依據(jù)似乎已經給我們確定的信息,但是通過比對該墓地的其他瓦文,我們發(fā)現(xiàn)“平陽驛”瓦文是驛站或與驛傳遞方式有關的說法值得商榷,通過辨析,我們贊同考古報告中觀點,所謂的“平陽驛”其實是表示平陽地區(qū)的一位叫“驛”的勞役人員,也就是說“驛”是人名,而非表示驛站機構或與“驛”有關的傳遞方式。根據(jù)《秦始皇陵西側趙背戶村秦刑徒墓》的報告,我們知道共發(fā)現(xiàn)刻有文字的瓦片十八件,這些就是著名的“秦刑徒瓦文”,報告對之進行了初步分類,其中與“平陽驛”相似的有“東武羅”、“東武棟(遂)”(內側正書)、“贛榆距”(內側倒書)、“東武□契”、“博昌去疾”、“贛榆得”,文中的“東武”、“贛榆”、“博昌”等均表示地名,也就是勞役人員的籍貫,地名后面的“羅”、“遂”、“距”、“□契”、“去疾”、“得”等均表示人名,“平陽驛”與之類似,其中平陽故城在今天的河北臨漳西,②始皇陵秦俑坑考古發(fā)掘隊:《秦始皇陵西側趙背戶村秦刑徒墓》,《文物》1982年第3期。隨后胡留元、馮卓惠、袁仲一等人也有或多或少的類似論述,詳見胡留元、馮卓惠:《驪山刑徒辨析》,《人文雜志》1983年04期;袁仲一:《秦代陶文》,三秦出版社,1987年版第27—37頁。也有人認為平陽在今臨汾縣西南,[9]關于這一點,還有一些異議,仍待研究。但是,“平陽驛”并非高榮先生所說的驛站名稱,這是確切無疑的。
綜合以上分析,我們認為高榮先生所依據(jù)的這些材料均不確,認為“驛”出現(xiàn)西周之說,且“歷經春秋戰(zhàn)國,一直到秦,驛站沿用不廢”,這一結論欠科學。
“驛”作為傳遞機構出現(xiàn)在漢代,多說人持這一觀點,如樓祖詒、森鹿三、馬楚堅、劉廣生、臧嶸等先生。但也有人直接針鋒相對,否認這一提法,如吳榮曾、況臘生等人,諸位先生所用的材料幾乎相同,但結果卻截然相反,通過整理,我們發(fā)現(xiàn)問題的關鍵是對有關“驛”材料的釋讀。
(一)所依據(jù)的傳世材料辨析
吳榮曾先生③樓祖詒、森鹿三、馬楚堅、劉廣生、臧嶸、況臘生等諸位先生所列的傳世文獻之例,未出吳榮曾先生所列的范疇,均為這兩類,即表示驛馬和驛站機構,在這僅僅以吳先生所列為討論依據(jù)。認為秦漢文獻中的有關“驛”的材料,均表示驛馬之義,以此說明“驛”這一機構漢代并不存在。茲把相關傳世材料錄之如下:
《漢書·王溫舒?zhèn)鳌罚厥妫毫羁たh具私馬五十匹,為驛自河內至長安。[10](卷90,P3656)
《漢舊儀》:奉璽書使者,乘馳傳。其驛騎也,三騎行,晝夜行千里為程。[11](P1)
《后漢書·衛(wèi)颯傳》:(衛(wèi)颯)遷桂陽太守,乃鑿山通道五百余里,列亭傳,置郵驛。[12](卷76,2459)
《修褒斜道刻石》:郵亭驛置徒司空,褒中縣官寺。[13]
吳先生所列的四條材料,第一條解釋為王溫舒為河內太守,捕殺郡中奸猾豪強,在河內至長安之間,乃私下設置私馬五十匹,傳遞信息,乃是仿照置傳送文書的方式,且是私人行為,與驛站無關,此說可以說通。第二條材料說明驛馬三匹(驛騎)傳遞信息,與驛站無關,也是可以說通的。但是,后兩則文獻,吳先生的看法卻無法說通。第三則材料講述衛(wèi)颯遷桂陽太守后,大修基礎設施,鑿山開道,長達五百余里,并在道路上“列亭傳,置郵驛”,“列”與“置”在這里是動詞,表示設立之義,“亭傳”與“郵驛”性質相同,均為傳遞食宿之用,顯然為方便路人、公差之人,其中的“驛”無法解釋為驛馬、驛騎之義。第四則材料類似,“郵亭驛置”也為一類,“驛”與“郵”“亭”“置”性質相當,這里吳先生的解釋也無法說通,只有解釋為驛站機構。
(二)所依據(jù)的出土簡牘材料辨析
(1)駮南驛
橐他駮南驛,建平元年八月驛馬閱具簿(502·7)[14](P599)
(2)萬年驛
懸泉驛徒吾就付萬年驛(懸泉漢簡106)[15](P88)
關于上述兩則簡牘材料,吳榮曾先生否定了二者是驛名的說法,他認為“駮南驛”、“萬年驛”均為省稱,即“駮南驛”是駮南驛馬之省稱,而“萬年驛”也為萬年亭的驛騎之省稱。具體論證如下:簡文“橐他駮南驛”看似驛名,但是居延漢簡又有“橐佗駮□亭長”簡文,以此認為“□”為南字,所謂的駮南乃是一亭名,既然這樣,則不會為一驛名,故而駮南亭驛馬簡稱“駮南驛”?!叭f年驛”也類似,吳先生舉出了懸泉漢簡中的“萬年亭長”之例論證其說,即“萬年亭驛騎張同,受臨泉亭長陽”(108)[15](P90)認為“萬年驛”是萬年亭驛騎之簡稱。[16](P11)同時,吳先生又舉出其他簡文之例來說明簡文中的“驛”并非驛站之意,乃與驛騎之意,如“建始三年二月,……已傳亭驛移如牒,敢言之”(EPT4.152)[17](P11)、“……燧驛馬一匹,骍牡……”(78·36)[14](P140)等等。綜合各方面考慮,吳先生認為漢代所見的“驛”均是驛馬,主要用于傳遞文書之用,并非指傳遞機構驛站,魏晉時期“驛”才轉化成驛站。這些論斷值得商榷,我們從如下幾個方面加以辨析。
其一,漢簡所提到的“驛”均為驛馬、驛騎之義,此說不確。吳先生所舉的居延新簡中的一則,原文錄下:
(3)建始三年二月癸丑朔丙子,城北隧長□敢言之……已傳亭驛移如牒,敢言之(EPT4.152)[17](P11)
該簡已殘,但可以根據(jù)簡文的信息,看出其中的“驛”并非指為驛馬、驛騎之義,文中“亭驛”合用應該是指一機構單位,可以混成亭驛,如文獻中常見的“郵亭”之類,也可指亭和驛,但如果解釋成亭中驛騎,過于牽強。至于吳先生列舉的第二則例子,文中已經提到是“燧驛馬”,當然為驛馬,但以此并不能說明這時的“驛”均為驛馬、驛騎之義,二者沒有因果關系。
其二,漢簡中“驛”表示專有名詞已經出現(xiàn)。簡文中經常出現(xiàn)與“驛”有關的稱謂,一些還直接能說明“驛”作為機構的存在。如在居延漢簡中一則標號為18·18簡文,“四月戊辰朔丁丑,城北候驛一所,馬二匹,鞍、勒各一,”,[14](P29)“驛一所”,直接說明“驛”作為一機構是存在的,且該驛擁有馬二匹,配備“鞍勒各一”,“鞍勒”乃是鞍子和套在馬頭上帶嚼口的籠頭,文獻中也有這種用法,如《漢書·匈奴傳下》有“安車一乘,鞍勒一具?!保?0](卷94下,P3798-3799)以此我們可以判斷此簡所提到的“驛”當為驛站之類的機構。
其三,“亭”與“驛”同時出現(xiàn)問題的討論。吳先生所說的駮南亭與萬年亭的問題,“驛”與“亭”同時出現(xiàn),該問題我們無法回避。前文我們已經概述了吳先生的論證過程,他說簡文中除了有“駮南驛”、“萬年驛”等稱謂外,還發(fā)現(xiàn)有“橐佗駮□亭長”、“萬年亭”等,因此,二者結合即為駮南亭驛馬/騎、萬年亭驛馬/騎。這樣解釋過于簡單武斷,可能也與當時的懸泉漢簡簡文刊布不多有關。其實,根據(jù)后來陸續(xù)刊出的有關簡文以及相關學者的一些研究,我們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吳先生所說的“亭”是存在的,“驛”也是存在,有時二者并設一處。
通過檢索有關17800多枚懸泉漢簡,張德芳先生認為敦煌郡統(tǒng)轄區(qū)域內共有“置”九所,“驛”十二個,“置”與“驛”為不同的郵驛機構。就十二個驛來說,分別為:萬年驛、懸泉驛、臨泉驛、平望驛、龍勒驛、甘井驛、田圣驛、遮要驛、效谷驛、魚離驛、常和驛、毋窮驛等。[15](P201-202)同時,12個驛名稱中有時還與“置”、“騎置”、“亭”重名,李并成先生解釋這種情況為“置”、“騎置”、“亭”與“驛”并置,并且還結合簡文,對這些“亭”、“驛”、“騎置”、“置”、縣城進行了實地考察,繪制相關的地圖。根據(jù)他的研究結果,我們可以看出,有“置”、“驛”、“亭”并設的情況,主要有懸泉置內并設懸泉驛、臨泉亭,遮要置內并設遮要騎置、遮要驛、遮要亭,魚離置內并設魚離驛,效谷縣城內設有效谷置、效谷驛、效谷亭,萬年騎置并設萬年驛、萬年亭,平望騎置與平望驛、平望亭并設,甘井騎置與甘井驛、甘井亭并設。[18]綜上所述,吳先生所說的“萬年驛”與“萬年亭”,二者是并設的,而“駮南驛”與“駮南亭”應該也屬于這類情況。
(三)與“驛”有關稱謂的出現(xiàn)
漢簡中,與“驛”有關的稱謂也有大量出現(xiàn),如“驛吏”、“驛小史”、“驛令史”、“驛佐”、“驛卒”等,這些稱謂均可認為是“驛”這一機構的專門設立的管理或服務人員,從側面反映出“驛”作為一種傳遞機構已經存在。這類材料主要集中在敦煌懸泉簡文中,我們就以此為中心加以研究。先談常見之一——“驛吏”,茲錄相關簡文如下:
(4)入東軍書一封玉門都尉上建平三年四月己未夜食時遮要廄吏并受甘井驛蘇利A夜食時(右齒半字)BⅡT0214②:239AB[19]
(5)入東軍書一封玉門都尉上建平三年四月癸卯定昏時遮要驛吏并受甘井驛音A定昏時(右齒半字)BⅡT0214②:266AB[19]
(6)入東軍一封使者解君上建平三年閏月巳癸雞中鳴時遮要驛吏并受甘井驛吏音A中鳴時(右齒半字)BⅡT0214②:267AB[19]
(7)平三年四月癸未桑樹時遮要驛吏并受甘井驛吏音ⅡT0214②:268[19]
以上四枚簡牘,均涉及到遮要驛吏的問題,且均發(fā)生在漢哀帝建平三年(公元前4年)三四月間,有很多相似之處。除第一則簡文外,其他三則簡文的接書者均為一名叫“并”遮要驛吏,而受書者均為一名叫“音”的甘井驛吏,其中的“驛吏”當為一稱謂,如果按照吳榮曾先生的解釋,“驛”為驛馬或驛騎,該簡文則無法解釋通。只有把“驛”解釋為傳遞機構,方能說通。同時,還能根據(jù)第一則簡文中的“遮要廄吏”加以比對,根據(jù)研究,遮要置下轄有廄,廄有廄嗇夫、廄佐等,顯然,遮要廄是遮要置下轄的一個機構,簡文中提到“遮要廄吏”當為該機構指一吏,其名為“并”,有人認為與下文中的“驛吏并”為同一個人,有這種可能,也有可能為同名之人,但這不影我們的結論,既然“廄吏”可以指一機構之吏,為什么“驛吏”就不能類似?綜合以上分析,“驛吏”與“廄吏”,當為遮要置下轄一機構的吏員。
除了“驛吏”外,還有“驛小史”、“驛令史”、“驛佐”、“驛卒”等?!绑A小史”有確切紀年,且出現(xiàn)較早,茲錄部分簡文如下:
(8)元康二年四月戊申晝七時八分縣泉譯小史壽肩受平望譯小史奉世到晝八時付萬年譯小史識寬VT0214③:57[19]
(9)初元五年二月辛亥日下餔時縣泉驛小史毋知受平譯小史憙到日莫餔時付廣至萬年譯小史VT1311③:272[19]
以上兩則材料的均有確切的時間,一為漢宣帝元康二年(前64年),一為漢元帝初元五年(前44年),處于西漢中晚期。二則均提到“驛小史”,且傳遞的路線幾乎相同,即平望→懸泉→萬年,受接均有“驛小史”來完成;“驛小史”前面冠以地名,如懸泉、平望、萬年等,表明是同一機構中的“小史”,“驛小史”可能管理驛中的日常生活,包括傳遞受接文書。以上兩則簡文均說明“驛小史”有傳遞文書之職能,至于管理日常生活,簡文中也有所體現(xiàn),如:
(10)●凡出粟三十三石,給卒、驛小史十人三月食(413·3)[14](P556)
(11)四月十三日乙亥乙亥出麥一石,又驛小史一石十六。……辛卯,出麥(A面)四月六日驛小史從尉史仲山取麥一石,前后二石又石,凡三石(B面)(562·1A/B)[14](P658)
以上兩則材料,均講述了給“驛小史”糧食情況,縱觀第二則全部原文,我們發(fā)現(xiàn)該簡文記載從四月十三日乙亥后,該月糧食出納情況,其中在四月十三日這天,即給驛小史一石十六麥,簡文的背面加載了四月六日,驛小史取走麥子的情況,是經尉史仲山經手的。同時從第一枚簡文中,我們還了解到,出粟三十三石給的是卒、驛小史等十人的三月糧食,可見,卒與驛小史可能為一個機構的相關人員,有十人,三月有粟三十三石。綜合以上分析,“驛小史”也是指“驛”一類機構的人員。
有時簡文還出現(xiàn)“驛令史”的字樣,如“出粟二十一石一斗二升,給食驛令史亖人一月□□”(EPT59:253)[17](P376)這與前文我們所提到“驛小史”類似,乃是領取口糧之用。簡文中“驛令史”無論如何也無法解釋成驛馬之類,也只能解釋為“驛”中的令史。
簡文中還出現(xiàn)有“驛佐”之稱謂,茲錄有關簡文如下:
(12)西會水驛佐金城里楊贛□(EPT51:555)[17](P215)
(13)入東書二驛馬行書二長史印五月二日壬子起一詣刺史一詣孫從事六月六日下夕掾夫尊受萬年驛佐憙,付縣泉驛佐五五不91DXF13C①:34[19]
(14)東第一封橐一驛馬行西介封書張史印十二月廿七日甲子晝漏上水十五刻起……佐高佐永初元年十二月廿七日夜參下餔分盡時縣泉驛佐吾就付萬年驛A十二月廿七日夜參下餔分盡時(左齒半字)91DXF13C②:10AB[19]
以上三枚簡文提到,第一枚為居延漢簡,年代不知,而后兩枚為東漢時期的簡文,簡文中均記載了“驛佐”這一稱謂,其前面一般標注地名,如會水、萬年、懸泉等地名,其中會水是酒泉郡的屬縣,我們無法把其中的“驛”理解為驛馬之類,只有把它理解為一個機構,否則,也無法解釋通?!绑A佐”也就是該機構中的“佐史”一級的吏員。
簡文還有“驛卒”之稱謂,在居延新簡中發(fā)現(xiàn)了一些相關簡文,茲錄部分如下:
(15)入北第一橐書一封居延丞印。十二月廿六日日食一分,受武彊驛卒馮斗,即弛刑張東行EPT49:28[17](P145)
(16)□分,萬年驛卒徐訟行,封橐一封,詣大將軍:合檄一封,付武彊驛卒。無印EPT49:29[17](P145)
(17)正月廿五日參餔時受萬年驛卒徐訟,合二封,武彊驛佐柃愔手書大將軍檄EPT49:45 A/B[17](P146)
以上三簡,均提到“驛卒”之稱謂,前冠以地名如武彊、萬年等,后綴以人名,如馮斗、徐訟,顯然武彊驛、萬年驛之稱謂中,當為驛名,而非驛馬之義。
綜合以上分析,我們認為簡文中所提到的一些與“驛”有關的稱謂,諸如“驛吏”、“驛小史”、“驛令史”、“驛佐”、“驛卒”之類,均是“驛”這一機構的專門人員,從而表明“驛”做為一機構漢代已經出現(xiàn)。
(四)“驛”出現(xiàn)的具體時間討論
“驛”起源于漢代,多數(shù)人持這一觀點,但漢代前后四百多年,“驛”出現(xiàn)的確切時間,諸位學者也有不同的爭論,如樓祖詒、臧嶸、馬楚堅、劉廣生等先生,這一問題還有待進一步討論。
諸位學者論述具體情況如下,樓祖詒先生認為到了漢代開始稱“驛”,但未給出具體的時間段,依據(jù)的《地志圖序》中“漢驛之所通”之語,并且認為漢“驛”大都繼承了秦郵的舊觀,[20]呂溫乃唐人,其所追溯的情況是否真實,還有待進一步考證,且其只是說漢代稱“驛”,結論也過于籠統(tǒng)。而臧嶸先生認為具體時間大約在漢武帝稍后,起初利用傳車,但是由于傳車笨重,且設備繁雜豪華,加重了國家財政負擔,同時,漢武帝以后,政府財政困難,于是,傳車逐漸為輕便的單騎傳遞(驛)所代替。[21]臧先生所提出的漢武帝以后,也有些過于籠統(tǒng),同時,在簡牘的材料中,我們發(fā)現(xiàn)傳車與驛馬之運用一直是并行,東漢以后才有所變化。劉廣生先生雖然依據(jù)與臧嶸先生相似,但得出了具體時間卻是西漢末東漢初之間[22],他的觀點相對較為科學。馬楚堅先生論證較為詳細,他認為東漢時期,“驛”始有專名,并取代了“傳”。具體論述如下:西漢文獻中,雖然提到了“驛”,如《史記·汲鄭列傳》、《漢書·昭帝紀》2條并非是專名;而同一時代文獻中所提到的的“驛騎”,如《漢書·丙吉傳》“驛騎持白囊”,馬先生解釋與烽火制度有關,或僅作為邊郡地區(qū)快馬報警系統(tǒng)之用,“驛騎”設在邊郡,而內郡不設立,因此,“驛”不是為一般通稱,與專名“驛”無關。到了東漢時期,“驛”始有專名,所依據(jù)的是《后漢書·衛(wèi)颯傳》中“列亭傳,置郵驛”之語;同時,由于傳車廢棄,“驛”隨取而代之。[23]馬先生的論斷有一定道理,但是仍有可商榷之處,他解釋《汲鄭列傳》、《昭帝紀》前兩條文獻,認為非專名,尚且可以說的過去,因為原文只是提到驛馬,并未提到“驛”之機構;但是關于“驛騎”的問題,他的解釋有些問題,根據(jù)近期出土的簡牘材料,“驛騎”與“驛”緊密相連。①詳見李并成:《漢敦煌郡境內置、騎置、驛等位置考》,《敦煌研究》,2011年第3期;張經久、張俊民:《敦煌漢代懸泉置遺址出土的“騎置”簡》,《敦煌學輯刊》,2008年第2期。同時,前文中我們引用的簡文中,與“驛”有關的稱謂中,很多簡文是西漢時期的,如簡(3)—(9),直接就可否定馬先生東漢說。
縱觀以上諸位先生的論述,我們發(fā)現(xiàn),對出土文獻(簡牘文獻以及石刻等)運用的很少,這與其處的時代有關,我們不能對之苛求。關于這些簡文的具體年代,根據(jù)前文我們所列的情況,我們可以看出一般在宣帝以后,具體情況為:簡(3)為漢成帝建始三年(前30年),簡(4)—(7)為漢哀帝建平三年(前4年),簡(8)為漢宣帝元康二年(前64年),簡(9)為漢元帝初元五年(前44年),簡(14)東漢安帝永初元年(107年)。比較這些簡文的具體年代,我們發(fā)現(xiàn)較早出現(xiàn)“驛”的簡文即簡(8),為漢宣帝元康二年(前 64年)“驛小史”簡,處于西漢中期,實際上,“驛”的出現(xiàn)可能要早于這一時期。但是,由于出土文獻的局限,我們只好把它定位到這一時期,我們可以這樣說,至遲西漢中期(漢宣帝時),“驛”作為一種傳遞機構已經出現(xiàn)。
“驛”出現(xiàn)的時間,學術界分歧很大,主張周秦時期的學者,論證不確,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為對史料的誤讀,一為所依據(jù)史料本身的真?zhèn)巍G罢呷鐚Α对姟分小靶旆嚼[騷”之注解,以及“平陽驛”瓦文的注解;后者如引用《水經注·沔水》、《論衡·紀妖篇》之例?!绑A”起源于漢代,已經為一些人認可,但是還有些學者提出反對意見,認為漢代之“驛”僅僅表示驛馬(驛騎)之義,“驛”之機構到了魏晉才出現(xiàn),他們所依據(jù)的材料幾乎相同,但結論卻截然相反。通過辨析我們發(fā)現(xiàn),主張魏晉的學者僅僅依據(jù)一些零星的材料,來論證漢代的“驛”為驛馬(驛騎)之義,有以偏概全之弊。爬梳整理近期出土的文獻以及傳世文獻,漢代出現(xiàn)了“驛”,這一結論確矣。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為作為專有名詞“驛”已經出現(xiàn),二是與“驛”有關的稱謂也隨之大量出現(xiàn),如“驛吏”、“驛小史”、“驛令史”、“驛佐”、“驛卒”等,這些稱謂從側面反映出“驛”作為一種傳遞機構已經存在。即使主張“驛”起源于漢代的,他們的意見也不統(tǒng)一,或東漢說,或兩漢之交說,或者泛泛而談,顯得過于寬泛,根據(jù)目前發(fā)現(xiàn)的材料,我們認為至遲西漢中期“驛”已經出現(xiàn)。
[1]高榮.秦漢驛制諸問題考述[J].魯東大學學報,2011 (1).
[2]阮元.十三經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2.
[3]蘇轍.詩集傳[M].四庫全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503.
[4]朱熹.詩經集傳[M].四庫全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887.
[5]許慎撰,徐鉉校定.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56.
[6]酈道元著,陳橋驛校證.水經注校證[M].北京:中華書局,1956.
[7]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8]王子今.郵傳萬里——驛站和郵遞[M].長春:長春出版社,2004:47.
[9]后曉榮.秦河東郡置縣考[J].晉陽學刊,2008(4).
[10]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11]衛(wèi)宏.漢官舊儀[M].叢書集成本.商務印書館,1939.
[12]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
[13]李檣.秦漢刻石選譯[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24-26.
[14]謝桂華,李均明,朱國炤.居延漢簡釋文合校[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15]胡平生,張德芳編撰.敦煌懸泉漢簡釋粹[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6]吳榮曾.漢代的亭與郵[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2,(4).
[17]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肅省博物館,文化部古文獻研究室,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居延新簡[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18]李并成.漢敦煌郡境內置、騎置、驛等位置考[J].敦煌研究,2011,(3).
[19]張經久,張俊民.敦煌漢代懸泉置遺址出土的“騎置”簡[J].敦煌學輯刊,2008,(2).
[20]樓祖詒.中國郵驛史料[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1958:3.
[21]臧嶸.中國古代驛站與郵傳[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45-46.
[22]劉廣生.中國古代郵驛史[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1999:130.
[23]馬楚堅.中國古代的郵驛[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28-29.
[責任編輯:郭昱]
K232
A
1001-0238(2016)02-0039-07
2016-01-28
李銀良(1982-),男,河南鄢陵人,安陽師范學院歷史與文博學院講師,歷史學博士,主要從事先秦秦漢史、簡牘、歷史地理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