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偉
南開大學,天津 300071
?
高校信訪法制化的工作路徑研究
郭 偉
南開大學,天津 300071
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社會的進程中,信訪法制化是一個重要課題。本文就高校信訪法制化的相關工作機制進行了探索,提出正面定位信訪的咨政作用和監(jiān)督作用,匡清信訪渠道與其他渠道的責權關系,積極推進通過法定途徑分類處理信訪投訴請求,健全完善與社會主義法治社會建設相適應的高校信訪工作機制。
高校信訪;法制化;法治
新中國信訪制度自上世紀50年代形成[1]以來,在組織化、制度化的進程中不斷地探索完善,在化解矛盾糾紛、改進政府作風、密切黨群關系、構建和諧社會方面發(fā)揮了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高校信訪是教育領域信訪制度的有機組成部分。在社會主義法治社會的建設進程中,隨著各領域改革的深化,高校信訪工作也相應地面臨著新的挑戰(zhàn)和問題?!靶旁L不信法”等現(xiàn)象成為依法治校過程中的攔路虎。信訪法制化改革的呼聲日益升高。
(一)高校信訪事件處置受到外部政策環(huán)境的制約
1.歷史遺留問題的處置缺乏外部政策支持。建國以來,經(jīng)濟政策、政治方針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差異較大,社會轉型過程劇烈。新的政策措施與舊有的政策方針常有脫節(jié),舊政策帶來的慣性影響往往無法及時消弭,新政策在“摸著石頭過河”的探索過程中也難以很快完善。在這個背景下,高校因內部機制轉型所產(chǎn)生的歷史遺留問題,在信訪案例中往往較難及時獲得有效的外部政策支持,如大集體職工的待遇提升問題等。這些問題呈現(xiàn)經(jīng)常性、重復性的特點,纏訪鬧訪現(xiàn)象不斷。
2.非信訪范疇事件的處置缺乏執(zhí)法保障。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信訪工作有法可依,而上訪人員往往有法不依,不按照上訪的法定程序反映問題,越級訪、重復訪現(xiàn)象層出不窮;公安機關等外部執(zhí)法機關在依法維護高校權益、制止當事人違法侵權行為方面表現(xiàn)牽強,為規(guī)避執(zhí)法過程中的意外風險,對于此類事件的處置畏手畏腳,難以依法辦事。高校信訪部門經(jīng)常陪著公安民警或校園保安與鬧訪者耗時間耗耐心。依法治校的外部執(zhí)法保障無從談起,質疑法律權威性的聲音不斷。
(二)高校信訪作為“弱渠道”缺乏正面定位
信訪不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有的高校設有專門信訪接待機構,有的沒有專門機構。信訪機構是一個典型的“弱部門”,在高校治理體系中缺乏清晰的定位。機構自身發(fā)展動力不足,機構發(fā)展和效益堪憂。而信訪作為一種具有監(jiān)督性質的意見表達渠道,其作用是不可替代的。高校信訪機構在師生意見表達方面功能錯位。師生較少通過學代會、教代會等校內“強渠道”或者通過市政府便民服務平臺等校外主渠道來理性表達意見,較多地集中在信訪渠道表達。大到機制改革問題,小到公產(chǎn)房換燈泡等都到信訪機構來電、來信、來訪,并經(jīng)常表現(xiàn)為一種宣泄式的控訴。這種意見表達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民主,有助于促進工作。而個體的情緒化意見可能并不利于決策層科學分辨師生共識。
(一)明確信訪機構在高校治理體系中的定位
高校信訪機構主要應有兩個方面的作用。一是咨政作用;二是監(jiān)督作用。其中,咨政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通過接待來信、來訪、來電,受理校長信箱電子郵件等方式了解學校各項政策在基層的落實情況,匯集民情民意,調查排解矛盾隱患,為學校決策層收集個體或小群體的反饋意見、改進建議等,在有余力的情況下,還可以調研提供咨詢意見以供決策參考。監(jiān)督作用應主要體現(xiàn)在對于高校行政管理主體或師生自治團體的勤政監(jiān)督方面。高校應研究建立相應的績效考核和懶政問責機制。通過制度化的文件使信訪機構的工作與學校的治理體系有機結合起來。還應在黨的領導下研究提升學代會、教代會等“強渠道”的功能,通過宣傳教育引導師生通過“強渠道”表達意見建議,并完善相應的意見反饋機制。這將有助于高校改善治理機制、提高治理效率、提升治理成果。
(二)積極推進通過法定途徑分類處理信訪投訴請求
2015年10月,教育部辦公廳下發(fā)了《關于推進教育領域通過法定途徑分類處理信訪投訴請求工作的通知》,并隨通知下發(fā)了《教育領域通過法定途徑分類處理信訪投訴請求的清單》,明確了處理申訴求決類、揭發(fā)控告類、信息公開類問題的18種法定途徑。這是把信訪納入法制化軌道的重要舉措,有助于高校信訪機構有效實現(xiàn)“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剝離職責范圍外的大量非訪案件的騷擾,在職責范圍內更好發(fā)揮作用。
總之,高校信訪法制化應從校內和校外兩個路徑開展工作。在校內既要明確強、弱渠道責權和邊界,又要有效建立責權落實機制和問責機制;在校外要積極推進通過法定途徑分類處理信訪投訴請求,與司法、執(zhí)法機關建立有效的工作咨詢和溝通協(xié)調機制,提升高校信訪制度與社會主義法治社會相呼應的社會動員和沖突化解能力。
[1]吳超新.中國六十年信訪制度的歷史考察[J].中共黨史研究,2009(11).
D
A
2095-4379-(2016)36-0243-01
郭偉(1981-),男,漢族,山東煙臺人,碩士研究生,南開大學辦公室,副主任,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教育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