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玉祥
安徽大學法學院,安徽 合肥 230601
?
論高校獎學金平分承諾書的法律性質
江玉祥
安徽大學法學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根據(jù)《合同法》第二十一條的規(guī)定,承諾是指受要約人同意要約的意思表示。因此,承諾書是指受要約人同意邀約的意思表示并以書面形式表達出來的文書。然而對于承諾書的法律性質問題,針對不同的行業(yè),學界有多種觀點。本文以高校學生簽署的獎學金平分承諾書為切入點,分析此種承諾書的性質,從而為其他行業(yè)承諾書性質的探討提供思考和借鑒。
要約;承諾;自愿原則;法律效力
2013年9月有一則報道,在學生群體中引發(fā)了熱議,說的是武漢某大學研究生院,有15名研三的學生聯(lián)名寫下承諾書,并承諾平分獎學金。其實這種情況在高校,尤其是研究生中并非個例。對于這一事件,學生們的意見主要分為兩種。文科生大多是支持,因為文科的獎學金評選細則不明確,評定標準也不統(tǒng)一,平分對他們有利。也有其他學生認為,這樣做會降低大家的學習積極性,產生懶惰思想。下文首先從合同法角度對這類承諾書的問題進行分析,然后從法律的公平和競爭理念對這類承諾書的性質進行分析,最后通過全文的分析,提出筆者的建議。
(一)從合同生效角度分析
根據(jù)《合同法》第二十五條,承諾生效時合同成立。第四十四條,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時生效。因此,承諾書是指受要約人同意邀約的意思表示并以書面形式表達出來的文書。筆者認為只要承諾書是承諾人真實意思的表示,并且不違法,即是一份有效的法律合同,具有法律效力。學生們在簽署此種承諾書時,首先是自愿的,那么從民法的角度來說,這是符合自愿原則的,即任何民事主體都有權按照自己的真實意愿進行民事活動。其次學生們簽署承諾書并不違反任何法律規(guī)定,是在法律允許范圍內進行的。那么這樣的承諾書必然是有法律效力的,受到法律的保護。
(二)從贈與合同角度分析
從《合同法》中的有關規(guī)定可以看出,獎學金平分承諾書實際上就是獲獎的同學將自己的部分獎學金無償贈與沒有獲獎的同學,受贈與的同學表示接受的合同,即是贈與合同。贈與合同是一種單務合同、實踐合同,受到法律保護。同時,在《合同法》中也有規(guī)定,一是贈與人有撤銷權;二是在贈與人經濟狀況顯著惡化、嚴重影響其生產經營或家庭生活時,可以不再履行贈與義務。這些規(guī)定保護了贈與人的權益,賦予其撤銷贈與的權利,但是這種撤銷權是有條件的。
(三)從射幸合同角度分析
射幸合同在我國法律屬于無名合同,因此,缺乏典型的和具體的法律調整規(guī)范。我認為“射幸”也就是碰運氣,依賴于偶然事件的發(fā)生。首先,射幸合同的效果具有不確定性,這是在訂約時就存在的。學生在簽署獎學金平分承諾書時可能并不確定自己是否會獲得獎學金,因此,當事人是否履行將自己獲得的獎學金分給其他同學的義務具有不確定性,需要依賴于自己獲得獎學金這一事件的發(fā)生。其次,射幸合同是一種雙務合同,即合同雙方都負有給付的義務。獎學金平分承諾書的所有簽署人只要獲得獎學金,都附有給付義務。最后,射幸合同具有機會性和偶然性的特征,容易產生隨意性,當事人雙方可能會作出有違公序良俗的協(xié)議,因此國家對于這種合同有著較為嚴格的監(jiān)督,要求它必須嚴格依法訂立和履行。在簽署承諾書后,獲得獎學金的學生往往會后悔自己當初的簽署行為,而要將自己的獎金分于別人;沒有獲得獎學金的學生大多慶幸自己簽署了承諾書,從而獲得了別人的獎金。這就需要所有簽署人具有良好的誠信品格。
(一)公平理論分析
馬克思曾指出:“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人類在活動中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追求自身的利益,在實現(xiàn)利益的過程中,不管是利益的生產方式,還是利益的分配方式,都會涉及到是否體現(xiàn)公平的問題。如果付出的勞動與得到的利益相匹配,大家會認為這是公平;如果不匹配,那就會認為不公平。
我國所有大學均設立了獎學金制度,目的就是鼓勵和獎勵成績優(yōu)異的學生,使學生能夠積極的創(chuàng)先爭優(yōu),創(chuàng)造良好的校園學習氛圍。每個學校的獎學金制度各有不同,其中引發(fā)較多關注的主要是研究生獎學金。為了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大多數(shù)學校都設立了不同種類、不同級別的獎學金,獲得獎學金的方法主要是通過公平競爭,例如學習成績,論文發(fā)表等方式。
然而,世上并沒有哪種制度或規(guī)定能夠保證絕對的公平。這些制度或規(guī)定的存在,是為了保障大多數(shù)人的利益,獲得他們的認可才能夠推動某項事業(yè)的發(fā)展。例如獎學金制度就是,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通過努力學習和發(fā)表論文等方式來提高自己,獲得相應獎勵,從而更加有學習的積極性。這項制度得到了這些學生的認可,體現(xiàn)了“按勞分配”的原則,也符合設立獎學金的初衷。但是,獎學金平分給集體,不僅不能保證絕對的公平,也不能保證相對的公平。這是一種平均主義,違背了“按勞分配”的原則,會消減大學生的競爭熱情,助長“不勞而獲”的歪風邪道,甚至會傷害到獎學金制度,違背其設立的初衷。
(二)競爭理論分析
競爭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xiàn)象,其基本內涵就是雙方或者以上為了爭取相同的利益而彼此展開較量的過程。由此可知產生競爭的條件就是共同需要和稀缺資源。共同需要是人類活動的一切出發(fā)點,并且這種共同需要時一種或多種稀缺資源,這樣才能產生競爭;否則即使是共同需要,由于資源眾多,人們唾手可得,便不會產生競爭。
研究生都是可塑之才,是國家和社會未來建設的支柱力量。學生們在提升自己的專業(yè)知識水平和文化素養(yǎng)的同時,也要注重“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還要注重社會經驗的累積。要知道,現(xiàn)代的社會是一個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在“弱肉強食”面前,人們只會記住最終勝利的人,而不會有太多的感情糾葛,因為規(guī)則就是勝利者制定的,他們要保護公平競爭,維護利益,而不會因為感情而去憐憫失敗者。因此,獎學金制度就是學校用來激勵學生公平競爭、適應社會的方式,而平分獎學金則喪失了公平競爭的精神,不利于學生們的發(fā)展。
(三)公平與競爭的關系理論分析
公平和競爭,是相互聯(lián)系、相輔相成的概念,公平在維護著競爭,競爭在促進著公平。首先,公平維護著競爭,沒有公平,競爭就失去了其自身的意義。有些競爭者通過不正當手段贏得了勝利,這就是不公平的體現(xiàn)。只有競爭者身處一個公平的環(huán)境,才能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積極上進。其次,競爭促進著公平。競爭是有利于社會健康發(fā)展的利益實現(xiàn)方式,它是社會成員不斷向上,不斷進取的動力所在,是社會進步的推動力。競爭越激烈,規(guī)則才能更加公平,沒有競爭就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公平。
高校設立獎學金的目的就是鼓勵學生公平競爭。首先,學校在獎學金的申報、評定、分配各個環(huán)節(jié)做到公平、公開、公正。其次,學生在學習成績、論文發(fā)表等方面不弄虛作假,不詆毀同學,以符合規(guī)范的方式去競爭。切實做到公平與競爭相互融合。
(一)嚴格執(zhí)行自愿原則
自愿是承諾書發(fā)生法律效力最根本的前提條件。然而在簽署承諾書的時候,簽署人并非全是自愿的,有部分同學是因為面子問題而“被迫”簽名。那么可以采取“秘密”方式進行簽署。例如通過向與本次獎學金分配無關的第三人表達愿意平分的意愿,由第三人統(tǒng)計情況,并且不向外公布。然后待獎學金獲得者確定以后,再分別與愿意平分的獲得者聯(lián)系,將獎金分給其他同學。這個過程中只存在第三人與各位同學的單線聯(lián)系,這樣能保證承諾書簽署人的真正自愿,不會因為面子問題而產生“不自愿”的情況。保證了自愿原則以后的承諾書才能發(fā)生法律效力。
(二)合理設置獎學金分配比例
由于研究生獎學金獎金數(shù)額較大,萬元以上并不少見,對于獲得者而言,可以滿足較多的生活學習需要。而沒有獲得獎學金的同學則一文沒有,尤其對于一些家境相對貧寒的學生來說,確實不利于學習生活。那么獲得者將自己的獎金分與其他同學是有益處的,關鍵在于分配的比例。如本文上面提到的平分方式,筆者認為極為不當。這樣嚴重傷害了獎學金獲得者的學習熱情,也助長了其他同學不勞而獲的心理,違背了公平原則,走向了平均主義。應當設置獎學金獲得者與其他同學不同比例的獎金,獲得獎學金的同學分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給其他同學。這樣既維護了獎學金獲得者的勞動成果,也能解決其他同學的學習生活需要,實現(xiàn)了“多勞多得”的社會主義分配原則。
(三)創(chuàng)新獎學金分配形式
獎學金獲得者將自己的獎金直接分給其他同學是一種分配形式,筆者認為“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獎學金獲得者可以用獎學金購買書籍、舉辦集體活動等方式代替直接將獎金分給其他同學。這樣能夠更好地增強其他同學的學習熱情和同學之間的友誼,并且不會形成不勞而獲的思想。
(四)分散獎學金數(shù)額,擴大獎學金種類
首先,高校的獎學金多則上萬,少的也有三四千,金額集中給獲得者幾人,必然造成同學間的分配不均,容易引發(fā)矛盾。其次,獎學金種類較少,多數(shù)是依靠學習成績排名獲得,然而素質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學習成績這一項內容上,有的同學有其他特長,也應當設立特別獎學金。如此一來,讓更多的同學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獎學金,一來解決了分配問題,而來也促進同學們創(chuàng)先爭優(yōu)的激情。
公平競爭是人際關系和諧的前提。沒有競爭就會滋生不勞而獲的行為,傷害到其他人的利益,影響社會的和諧,整個社會也看不到希望與活力。并且人們的積極性會大大降低,創(chuàng)新就會失去力量源泉,綜合競爭力也沒有了可靠的支撐,給整個民族的未來蒙上一層陰影。獎學金之所以存在,目的就是通過這種方式給與學生榮譽和幫助,達到激勵學生不斷進步的作用。因此,對于獎學金的評定一定要本著“公平、公正、公開”三個原則;其次在分配方面要創(chuàng)新方式。時代在進步,科技在發(fā)展,如今的大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早已悄然的發(fā)生著變化,不斷在各個領域。各個方面表達著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他們對于現(xiàn)存的獎學金體制也有了新的要求和期望,希望學校能夠做得更好,更好地為同學們著想。學校只有通過不斷地深入到學生中去調查和了解,豐富和完善現(xiàn)有的獎學金制度,才能更好地發(fā)揮出設立獎學金制度的作用和意義,滿足廣大學子的要求。學子們也能通過拿獎學金來激勵自己,不斷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為社會發(fā)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如此,我們國家的發(fā)展才會永無止境,不斷向上,實現(xiàn)中國夢,指日可待!
[1]馮必楊.公平與競爭關系探析[C].2006年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學術大會論文集(下),2006.
[2]孫彧.榮譽豈能均分[J].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
[3]裴啟濤,孫勝等.高校獎學金制度存在的缺陷及對策[J].文教資料,2009.2.
[4]蔣國華.對高校獎學金制度的激勵效應分析[J].高等教育,2007.4.
D
A
2095-4379-(2016)36-0076-01
江玉祥(1992-),男,安徽滁州人,安徽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方向:經濟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