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中亞
傳承 創(chuàng)新 擔當
——“倫理學前沿與青年學者的學術擔當”高層論壇綜述
顧中亞
2015年10月11日,由中國倫理學會青年倫理學工作者委員會、南京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聯(lián)合主辦的“倫理學前沿與青年學者的學術擔當”高層論壇在南京師范大學召開。中國倫理學會會長萬俊人教授,中國倫理學會副會長李建華教授、王小錫教授,《新華文摘》雜志社副總編王善超,《道德與文明》雜志社主編楊義芹,《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雜志社副主編李義天以及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曹剛、李培超、田海平、唐文明、王露璐、楊明、楊通進、曾建平、左高山參加了此次高層論壇。參加論壇的專家共同探討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倫理學學科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青年倫理學工作者的學術責任與擔當?shù)葐栴}。
清華大學萬俊人教授指出,要解決好傳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問題,首先要解決中國文化人反文化的問題。在他看來,中國人特別是中國的文化人對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的怨恨,使得中國文化人不僅沒有成為傳統(tǒng)文化的擁護者和批評者,反而成了對傳統(tǒng)文化展開批評的主角。在他看來,這種對自己民族文化的懷疑、破壞是文化不自信的體現(xiàn)。中南大學李建華教授認為,要冷靜看待傳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文化不等于封建的東西,但確實有很多內容是封建的。他提出,要區(qū)分西方的“博愛”與中國傳統(tǒng)的“仁愛”思想,把握“仁愛”這一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并將其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
江蘇省委黨校楊明教授認為,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我們應持的態(tài)度,一是不擔憂,即不要過分擔憂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神命脈的斷裂;二是不著急,傳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各種主張都不是盡善盡美,其成效要經過時間和實踐的檢驗;三是不過分干預,應讓其有自己的發(fā)展空間和時間,從而能夠吸收各種新的思想因素。廣西大學楊通進教授通過對新文化運動時期權利觀念的闡釋,分析我們應如何思考和對待我們的文化。南京師范大學王露璐教授強調,鄉(xiāng)村是中國傳統(tǒng)倫理文化的源頭,轉型期的中國鄉(xiāng)村出現(xiàn)了一系列新的特征,也為倫理“回到”鄉(xiāng)村及倫理學“進入”鄉(xiāng)村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她認為,轉型期中國鄉(xiāng)村倫理的建構必須解決好鄉(xiāng)土倫理的歷史之根與現(xiàn)代之源的嫁接、地方性特色與普遍性價值之間的關系問題,并從方法論層面提出鄉(xiāng)村倫理研究的范式轉換和地方性道德知識建構的問題。
《道德與文明》雜志社楊義芹研究員通過對《道德與文明》近年稿件數(shù)量與質量的分析,提出了當前倫理學研究中存在的若干問題。一是研究方向的失衡。西方倫理的研究成果偏多,而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倫理學原理等方面的成果較少,應用倫理學方向的研究成果也不夠豐富。二是拿來主義現(xiàn)象嚴重。一些西方倫理研究成果明顯是資料的簡單“拿來”、拼湊或翻譯,未能轉化為中國語言和中國風格。三是倫理學研究對現(xiàn)實的關注不足。對一些社會關注的熱點現(xiàn)象尤其是道德困境和沖突,應當給予理性的分析和價值的引領。四是基本理論探討還應更加深入,要注意回歸經典、回歸文本。
井岡山大學曾建平教授提出了我國倫理學發(fā)展過程中的五個問題:一是倫理學的事業(yè)發(fā)展嚴重滯后于經濟社會的發(fā)展、理論研究滯后于實踐創(chuàng)新;二是倫理學學科的發(fā)展嚴重滯后于其他學科的發(fā)展;三是倫理學聚焦重大問題不夠,研究不深,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倫理學體系亟待建構;四是倫理學作為一種實踐理性,影響大眾、影響青少年方法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不夠;五是中國倫理學話語體系的科學化、大眾化、國際化水平亟待提升,主動融入世界,溝通世界,影響世界的話語體系的意識和能力明顯不足。由此,他提出道德建設應重點抓三個方面:一是抓好職業(yè)道德建設,尤其是國家公職人員和知識分子的道德建設;二是抓青少年道德和成年人道德的互動性;三是抓日常養(yǎng)成,從日常的經驗中“養(yǎng)成”道德。
湖南師范大學李培超教授指出了目前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研究的不足及這一研究中存在的問題。一是碎片化的研究,即拋開馬恩文本形成的語境與背景,拋開馬恩思想的整體性,只是就其中的某句話或某個概念,斷章取義地進行分析和解讀。二是教條主義的傾向,一種是把馬克思主義當成標簽到處套用的“老教條主義”,另一種是把馬克思主義貼上各種各樣的標簽當成標簽的“新教條主義”。三是泛道德主義的傾向。社會形成的道德規(guī)范及個人品德要求超出正常人的能力范圍,以至于唯道德是論。北京師范大學田海平教授從如何想、如何說、如何做三個方面對倫理學研究方法進行了再思考。他認為,對元倫理學要進行重新評估,沒有元倫理學的思維就無法發(fā)展倫理學,也無法建構中國倫理學的話語體系。建構倫理學話語體系要結合特殊性和普遍性、思維和他人、統(tǒng)一與差異、古與今、中與西幾方面進行。
清華大學唐文明教授認為,倫理學的研究要有內向的超越,在比較哲學的方法論問題上,要有清晰的問題意識。面對比較過程中的陷阱,要注意求同的陷阱,更要注意求異的陷阱,需要建立對自我的認同,注意把握同異之中的平衡點等。他認為,目前一些比較研究既不能夠整體地考慮其原有的語境,又不愿將比較的內容放在一個有可能貫通過去與未來的、鮮活的時機意識中,于是比較所得出的結論看似有理,其實是僵化的。中國人民大學曹剛教授認為,倫理學研究方法的創(chuàng)新應做到三個結合:一是能上能下。道德既需要從形而上的精神層面去把握,但又體現(xiàn)在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從這個意義上,倫理學研究就需要能上能下,上下結合,實現(xiàn)形而上和形而下的結合。二是可近可遠。倫理學研究既要關注當下的問題,也要關注未來的問題。三是又紅又專。倫理學既要為現(xiàn)實服務,又要保持自己獨立的學術品格。
青年學者是學術研究的未來和希望,青年學者應當承擔什么樣的學術使命?又如何擔當起這種學術使命?與會學者進行了熱烈的探討。
萬俊人教授指出,每一代知識分子有每一代的擔當。中國知識分子要承擔自己的社會使命,青年學者更要有文化自覺。他特別指出,從古埃及的僧侶,到古希臘的智者,到戰(zhàn)國時期的士,到現(xiàn)在的知識分子,都代表一個社會階層,代表社會良知、社會精神、社會文化的擔當,應自覺擔當起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重任。李建華教授認為,學術責任源于學術良知和一個學者的執(zhí)著。要擔當就應有學養(yǎng)、能力和使命意識。他強調,青年學者不要盲目跟風,不要為學術之外的東西所束縛,應堅持自己的學術觀點,按照自己的學術路徑走下去。他還倡導開展學術交流和交鋒,鼓勵形成學派,培養(yǎng)學術特色。南京師范大學王小錫教授表示,青年倫理學工作者應起到頂天立地、承上啟下的作用。青年學者要真正做到學術有擔當,關鍵在于學術創(chuàng)新。這種創(chuàng)新要上述哲理,下接地氣,傳承與批評并存,贊賞和商榷同在。青年學者要清醒地認識到,真正的創(chuàng)新經得起時間和歷史的考驗,只有真正的學術創(chuàng)新才能在經濟社會發(fā)展中發(fā)揮重要的作用,也才能在思想文化發(fā)展史上留下印記。
中南大學左高山教授從“青年學者擔當什么”和“憑什么擔當”兩個方面對擔當?shù)膬群M行了深入的闡述。在他看來,擔當本身就是一個道德評價,同時也是義務和責任。擔當有主動擔當和被動擔當、積極擔當和消極擔當。傳承學術、創(chuàng)造思想、影響社會,應當是青年學者最基本的擔當內容。他提出,青年學者要有使命意識,應該有“舍我其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精神?!恶R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雜志社李義天研究員也從三個方面談了自己對學術擔當?shù)睦斫?,他認為,倫理學研究不是為了研究本身,而是為了倫理的生活。因此,倫理學作為一門研究實踐真理的學科,不應該將視野僅僅局限于學問之中,而是要更多地關注倫理生活。青年學者應當清醒認識所處的時代,認識自己,面對問題不退讓、不恐懼,不去充當社會不良風氣的合謀者,而是懷抱一種大情懷和大志向去擔當起自己應有的學術使命。
(顧中亞,南京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