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瑤
(新加坡國立大學 人文社會科學院,新加坡 119077)
?
復制抑或再造:《南洋總匯新報》和《中興日報》論戰(zhàn)新探
尹瑤
(新加坡國立大學 人文社會科學院,新加坡 119077)
南洋華僑;民族民主革命;愛國主義;華僑報刊;《南洋總匯新報》;《中興日報》;立憲派
論文梳理了《南洋總匯新報》和《中興日報》的創(chuàng)刊背景、雙方論戰(zhàn)的內(nèi)容、雙方論戰(zhàn)的特點,在此基礎上,對論戰(zhàn)結(jié)局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考和看法。論文認為發(fā)生在新加坡的《南洋總匯新報》和《中興日報》的論戰(zhàn),雖然是《新民叢報》與《民報》論戰(zhàn)的延續(xù),但是也因地點、受眾人群以及現(xiàn)實情況的改變而具有區(qū)域特點。這場論戰(zhàn)的結(jié)局也不是以往傳統(tǒng)觀點所認為的革命派取得大勝,實際上沒有勝負可言,雙方都通過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獲得一批支持者,促進了民主思想的傳播和華僑的思想解放。同時這場革命派與立憲派的論戰(zhàn)既增強了華僑的愛國主義精神,也在華僑政治傾向轉(zhuǎn)變的過程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在清末,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立憲派和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曾掀起一場劇烈的論戰(zhàn),雙方以各自的機關報為陣地,陳說自己的政治主張并攻擊對方的言論。兩黨之間的論戰(zhàn),持續(xù)時間長,涉及范圍廣,“當時亞、美、歐、澳等幾大洲有80多家華僑報刊卷入這場論戰(zhàn)”。[1]其中影響最大也是被后人研究最多的是1905年到1907年東京《民報》與《新民叢報》的論戰(zhàn),圍繞“三民主義”,雙方“筆槍墨炮,硝煙彌漫”。[2]但隨著后來革命中心的轉(zhuǎn)移,論戰(zhàn)的地點也由日本東京轉(zhuǎn)向東南亞地區(qū)。新加坡的兩份報紙——《南洋總匯新報》與《中興日報》之間的論戰(zhàn)就在此背景下展開。這場論戰(zhàn)持續(xù)四年之久,雙方為爭取更多華僑的支持都全力以赴,重要戰(zhàn)將紛紛出馬,包括胡漢民、汪精衛(wèi)、田桐為首的革命派和以梁啟超大弟子徐勤、伍憲子為首的立憲派,甚至連孫中山本人也以“南洋小學生”為筆名參與了這場論戰(zhàn)。實際上,這場論戰(zhàn)的影響也不局限于東南亞地區(qū),“幾乎整個世界有較多華僑留居地區(qū)都或多或少地參與其中”。[3]
但這場影響頗大的論戰(zhàn)在學界卻很少有研究。學術界的關注點往往是《民報》與《新民叢報》之間的論戰(zhàn),而將在其他地區(qū)進行的論戰(zhàn)只當做其延續(xù),且認為論戰(zhàn)內(nèi)容只是“復制”相同的內(nèi)容。其中《南洋總匯新報》與《中興日報》的論戰(zhàn)往往只在論述革命派和立憲派大論戰(zhàn)的時候稍微提及,以說明論戰(zhàn)的地域之廣。*目前對發(fā)生于《南洋總匯新報》與《中興日報》之間的論戰(zhàn)做專門研究的作品較少,主要有李恩涵《辛亥革命前革命派與維新派在新、馬的思想論戰(zhàn)》(《珠海學報》1987年第15期)、顏清湟《星馬華人與辛亥革命》第五章《星馬革命派與維新派的思想論戰(zhàn)》(臺北:聯(lián)經(jīng)出版事業(yè),1982年)、崔貴強《新加坡華文報刊與報人》第二章《<中興日報>:新加坡同盟會的喉舌1907-1910》(新加坡:海天文化企業(yè)私人有限公司,1993年)、黃建淳《新加坡華僑會黨對辛亥革命影響之研究》第四章《新加坡華僑會黨對辛亥革命的貢獻》第二節(jié)《致力于革命宣傳之〈中興日報〉》(新加坡:南洋學會,1988年)、彭劍《清季憲政大辯論——以〈中興日報〉、〈南洋總匯新報〉之論戰(zhàn)為主體的探討》(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博士論文)、賈明慧《新加坡華僑革命報紙與辛亥革命研究——以〈中興日報〉為中心》(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碩士論文)、冉彥《唐璆與辛亥革命時期的南洋論戰(zhàn)(1908)——基于〈南洋總匯新報〉和〈中興日報〉的研究》(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碩士論文)。由于歷史的“成王敗寇”,這些作品絕大部分多從革命黨的角度去敘述此次論戰(zhàn)。其他著作更多地只是稍微提到兩份報紙的名字,但內(nèi)容和意義完全歸并于大的內(nèi)容與大的意義。如張應龍主編《辛亥革命與海外華僑》第三章《輿論宣傳 中流砥柱》與章開沅、林增平主編《辛亥革命史》第六章《思想戰(zhàn)線上的斗爭》等。但是由于論戰(zhàn)的地點、現(xiàn)實情況和受眾人群都發(fā)生了變化,這些發(fā)生在不同地區(qū)的論戰(zhàn)肯定有其自身的特點,認為其完全是《民報》與《新民叢報》論戰(zhàn)的“復制”未免有些武斷和簡單化。本文就以發(fā)生在新加坡的這場以《中興報》和《南洋總匯新報》為陣地的革命派和立憲派之間的論戰(zhàn)為考察內(nèi)容,探究此次論戰(zhàn)的特點及其對南洋華僑的影響。
《南洋總匯新報》創(chuàng)立于1905年,原名《南洋總匯報》,由陳楚楠、張永福、許子麟、陳云秋出資共同創(chuàng)辦。陳楚楠、張永福是新加坡革命元老,曾創(chuàng)辦《圖南日報》宣傳革命思想,但在新加坡社會并不受歡迎,“當時老守舊、老紳耆、領事官、保皇黨以及財雄勢大的資本家,見《圖南日報》之鼓吹革命太不客氣謾罵朝廷,認為大逆不道,群起反對”[4],銷路十分不好,1905年冬《圖南日報》被迫???。但陳楚楠、張永?!安挥顸h喉舌中斷”[5],以《圖南日報》原有機器做股,邀請許子麟、陳云秋、朱子佩等集資,創(chuàng)辦《南洋總匯報》,繼續(xù)宣傳革命。但是與陳楚楠、張永福的革命傾向不同,陳云秋和朱子佩是傾向于立憲的。因此《南洋總匯報》宣傳革命的思想引起了陳云秋的強烈不滿,雙方矛盾不斷激化。1906年,雙方約定通過抽簽來決定誰繼續(xù)接手報業(yè),結(jié)果陳云秋抽中,并邀請商人朱子佩入股買下《總匯報》的設備,《總匯報》由宣傳革命轉(zhuǎn)為宣傳立憲思想,成為保皇黨的重地。在《總匯報》1906年“變色”后,?;庶h長期一枝獨秀。革命派不愿民黨喉舌喑啞,陳楚楠、張永福、林義順積極籌款,于1907年8月創(chuàng)辦《中興日報》以抗衡《總匯報》。 自此,革命派和立憲派在新加坡都擁有了機關報,一場大論戰(zhàn)一觸即發(fā)。
雙方的論戰(zhàn)從《中興日報》1907年8月創(chuàng)刊開始,止于1910年2月《中興日報》因經(jīng)營不善而???,其中1908年6月到8月是雙方論戰(zhàn)的高潮期。1908年6月10日,田桐在《中興日報》上發(fā)表一篇論說《與總匯報書》,以下戰(zhàn)書的形式向立憲派發(fā)起挑戰(zhàn);《南洋總匯報》于1908年6月29日更名為《南洋總匯新報》,并刊登徐勤《論革命不能行于今日》與《中興報》對壘,論戰(zhàn)進入高潮。[6]雙方的論戰(zhàn)主要圍繞革命與立憲兩大主題展開。
(一)種族革命問題
對于要不要推翻滿清統(tǒng)治的問題,?;逝烧J為中國已經(jīng)沒有種族的問題,因為經(jīng)過百年的種族融合,滿洲亦為中國,特別是1900年康有為來新加坡,這種滿漢同體論在華僑中十分流行。[7]也就是說沒有革命的必要。革命黨人在創(chuàng)刊后,立刻駁斥這種言論,署名為“云”的《斥康有為引滿漢為同舟共濟之謬說》,認為自從滿人征服中國,雙方就有“不共戴天之仇”,也就沒有同一命運。如果以舟為喻,滿人操舟,“唯有束手待沉”,并且滿人還“寧將給鄰舟,不準舟中人過問”。[8]因此作者號召漢人只有驅(qū)逐滿人,才能夠生存。龍騰(胡漢民筆名)也以一家搶奪并占據(jù)另外一家為例來比喻滿人強占漢人國家,以此說明革命推翻滿人的必要性。[9]?;逝蛇€指責革命“亡國害種”,[10]革命是“生內(nèi)亂而朝外侮,破一統(tǒng)而速瓜分”,被列強瓜分后,即使不做滿洲奴隸也要做文明國奴隸。[11]但革命黨人則認為“中國未至于瓜分者,以各國維持勢力平均之故”,但清政府的外交政策“十足惹各國之瓜分”,引起中國滅亡。革命軍要趁中國未被瓜分之時,推翻清政府救亡中國,并且革命行動堂堂正正,遵守國際法,不會引起列強干涉。[12]
(二)革命和立憲的可行性問題
立憲派還從革命的可行性問題上論證革命不能成功。徐勤的《論革命不可行于今日》在《南洋總匯新報》上連載12期,從革命時機、實力、戰(zhàn)略和裝備等多角度論證革命的不可行。他認為革命黨人已經(jīng)失去歷史上兩次推翻清政府的時機,一次是英法聯(lián)軍占據(jù)北京,一次是八國聯(lián)軍侵華,當時全國一片混亂,革命成功機會很大,但現(xiàn)在中國列強林立,一旦發(fā)生革命,就會遭到列強的干涉。[13]同時革命黨沒有土地、沒有大量人民支持,只能算“反清復明”的秘密組織,實力很弱。再從軍械裝備來看,革命派無法募集巨款購買新式武器;就算籌集到巨款,在購買和運送過程中很容易泄漏消息。革命軍所發(fā)動的萍鄉(xiāng)、欽、廉、鎮(zhèn)南關和河口起義,全部都失敗,充分證明了革命是“癡人說夢,貧子說金”,[14]根本行不通。
對于這些反對言論,革命黨首先承認革命起義確實遭受了挫折,但革命是為了“真理之熱忱”,救同胞于水火。目標的宏大決定了革命是一個漫長而持續(xù)的過程,就像英、法、日革命都要經(jīng)歷一番過程才會成功。并且“多一次失敗就多一次進步”,革命黨不斷從每次起義中吸取經(jīng)驗和教訓,每一次起義的計劃和執(zhí)行都優(yōu)于上一次,[15]并且起義也擴大了革命思想的影響,逐步贏得了人民的支持,甚至列強也為之側(cè)目。[16]革命黨人通過推崇為革命奉獻犧牲的精神,來鼓舞因1906—1907年多次起義失敗而低落的士氣。
與革命黨屢次起義失敗不同,國會請愿運動在國內(nèi)如火如荼地進行。清政府1905年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并于次年9月1日宣布“預備仿行憲政”,似乎立憲政治指日可待。立憲派受到極大的鼓舞,于1907年7月在東京成立政聞社,把實行國會制度、建設責任政府作為其目標。[17]與國內(nèi)士紳上書速開國會的請愿活動相呼應,立憲派也聯(lián)合華僑上書開國會,海內(nèi)外從而形成一股速開國會的熱潮。《南洋總匯新報》也在此背景下,大肆渲染速開國會的好處和必要,對阻止開國會的人大加批判。立憲派認為成立國會,實行立憲政治是世界潮流,日俄戰(zhàn)爭證明了立憲政體對專制的勝利。國會也是中國自強之基礎,開國會可以讓政府接受人民監(jiān)督,成為好政府,統(tǒng)籌各方力量進行內(nèi)部建設,從而提高綜合國力與經(jīng)濟、軍事實力,躋身世界強國。[18]立憲派此時的文章主題大多是國會之成立是致富求安之道,國會之成敗關乎中國之存亡,成立國會之趨勢不可逆轉(zhuǎn)。[19]對于阻撓立憲的人,則斥其為“巴結(jié)老朽”[20],大加批判。
革命黨對立憲派的反對是從駁斥其政論社宣言開始的。龍騰作《駁<政聞社宣言書>》分八次駁斥《宣言書》中的13種說法,指出由于民族問題的存在,中國不能像日本那樣搞君主立憲,只有革命才是唯一之道。如果以治病為例,革命是治病藥,而立憲是病后補充,后者治標不治本,堅決主張去除滿人才能救中國。[21]革命派也對立憲派的國會萬能論加以駁斥,指出速開國會只會讓滿人得益。立憲是假立憲,而革命帶來的共和制才是真立憲。[22]強調(diào)由于滿人和漢人是征服者和被征服者的關系,立憲并不能使?jié)h人得到權(quán)力。并且清政府借由立憲的手段,來瓦解漢人的力量,因而是亡漢之道。[23]
由于論戰(zhàn)的地點已經(jīng)由日本東京轉(zhuǎn)向東南亞,受眾人群也由知識水平較高的日本留學生轉(zhuǎn)變?yōu)槲幕捷^低的華僑,同時國內(nèi)的情況也在不斷發(fā)生變化,這就決定了《中興日報》和《南洋總匯新報》論戰(zhàn)的區(qū)域特點。
(一)“二民主義”
如果說《民報》與《新民叢報》的論戰(zhàn)是圍繞“三民主義”進行的話,那么《中興日報》與《南洋總匯新報》的論戰(zhàn)則是圍繞“二民主義”展開。雙方論戰(zhàn)主要圍繞著民族主義與民權(quán)主義(即要不要革命和立憲還是革命之爭),而沒有民生主義的論爭。眾所周知,孫中山因目睹西方資本主義制度下貧富差距過大,旨在改變這種狀況進而提出民生主義。民生主義的內(nèi)容包括平均地權(quán)、節(jié)制資本等,是《民報》與《新民叢報》論戰(zhàn)的重要內(nèi)容,但在《中興日報》與《南洋總匯新報》的論戰(zhàn)中卻甚少涉及,這恐怕與革命派希望爭取華僑尤其是上層華僑支持有關。上層華僑多是大資本家,而民生主義卻主張節(jié)制資本,勢必會嚇走這一批人。革命派于是將民生主義中遏制私人資本的意味淡化,轉(zhuǎn)而將民生主義宣傳為關心普通民眾的生計,從而迎合了廣大勞工者的愿望。在1908年5月9日,《中興日報》刊登的一則緊急廣告中,自述本報主張“民族民權(quán)民生三大主義”,目前只有民生主義“尚多闕如”,并且“念我同胞之經(jīng)商南洋者……多受損害,以致生計困難”,所以決定每周擬作“圖商業(yè)之進步及有關于生計之文一兩篇”。在這則廣告里,雖然將民生主義與民族民權(quán)一起提出,但這里的民生更多指的是通過振興商業(yè)來改善華僑生計,沒有提及節(jié)制資本的問題。論說中關于民生的文章也只是講如何振興實業(yè),改變目前“商業(yè)退步”的困境。[24]對民生主義因地制宜的宣傳體現(xiàn)出革命黨論戰(zhàn)的靈活性。
(二)用詞粗俗
如果說在東京的論戰(zhàn)是一種君子之間的文戰(zhàn)的話,那么在新加坡的論戰(zhàn)則頗有些“下里巴人”的意味,雙方用詞都十分粗俗,相互謾罵甚至上升到人身攻擊。這在副刊中體現(xiàn)得十分明顯,雙方都抓住對方的細枝末節(jié)而大作文章。比如《中興日報》主編恨海因?qū)憽叭毡疚迩Ф罩畱?zhàn)艦”而被《南洋總匯新報》攻擊為“狗屁不通”,嘲笑恨海“五千噸記者”,說他“班門弄斧”“咬文嚼字”,[25]后來又就文章中引用的歷史事實攻擊恨海“腦病不輕”“胡言亂語”“喪心病狂”等,[26]此外“無恥”“妖孽”“小人”等詞在論戰(zhàn)中頻頻出現(xiàn)。雙方似乎忘記本來是就政治問題的“報界之文戰(zhàn)”,[27]將文戰(zhàn)逐漸演化成了用盡各種手段攻擊對方的罵戰(zhàn)。雙方甚至還對簿公堂和大打出手。革命派人士吳悟叟控訴《總匯新報》的一篇文章《反問悟叟六事》誹謗名譽;鄧子瑜也因《哈哈革命黨爭飯食》要求《總匯新報》賠償一萬元。均因證據(jù)不足而撤訴。[28]在1908年7月振武社集會上,兩黨更是大打出手。當時立憲派徐勤主講,革命派上前“推翻議臺,舉手便打”,[29]集會在混亂中草草結(jié)束。這種現(xiàn)象的發(fā)生主要與受眾群眾有關。南洋華僑大多受教育程度較低,因此用詞粗俗的論戰(zhàn)比起文縐縐的文戰(zhàn)更加具有吸引力和影響力。
(三)密切聯(lián)系實際
與《民報》和《新民叢報》多從理論的角度進行論爭不同,《中興日報》與《總匯新報》則更多地從中國實際情況出發(fā)進行論戰(zhàn),前述論爭革命和立憲的可行性就多以實際情況為例。一方面,因為南洋華僑教育水平有限,難以理解比較抽象的理論知識,結(jié)合時事不僅可以證明本黨的主張,也利于其主張被華僑理解和接受;另一方面,確實也因為中國在1907年后逐漸發(fā)生大變,清政府多次頒發(fā)有關立憲的詔書,全國形成一股國會熱潮,《中興日報》與《總匯新報》在論戰(zhàn)中不得不有所提及?!犊倕R新報》在這一時期版面上的絕大部分文章都是關于各地請愿的情況報道,以此證明立憲勢不可當;而《中興日報》除講革命外,立憲消息也時常在版面上出現(xiàn),如借請開國會的陳景仁被革職,康梁竄逃、簽名上書被斥之事證明清政府假立憲,告誡諸立憲者立憲不可為。[30]《總匯新報》也對此反駁,稱國會召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陳景仁也因此事享為國會得罪之名。[31]總之,關于立憲的話題伴隨著國內(nèi)形勢的不斷變化,成為論戰(zhàn)后期的主要內(nèi)容。
傳統(tǒng)觀點認為,《民報》與《新民叢報》論戰(zhàn)的結(jié)局是革命黨取得全勝,革命思想戰(zhàn)勝立憲思想,成為當時的主流思想,被視作其延續(xù)的《中興日報》與《南洋總匯新報》論戰(zhàn)的結(jié)局也是如出一轍。顏清湟指出,革命派“對維新派的論戰(zhàn),不只直接促進了革命活動,也打擊了清政府與支持滿清的維新派,使其在東南亞華僑社會中的威望受到損失”。而立憲派因為站在滿清政府立場上,曲解與隱瞞一些發(fā)生在中國國內(nèi)的事實,誤導讀者,但在革命派“無情的暴露與攻擊下”,很多華僑了解了事實真相,轉(zhuǎn)而支持革命派了。[32]在這里,革命黨完全成了正義的化身,立憲派成了清政府的爪牙。黃建淳認為:“《中興日報》對革命的宣揚,畢竟將革命的正義深入人心?!盵33]張應龍認為:“經(jīng)過這次論戰(zhàn),?;逝蓺鈩蒌J減,一些原本支持?;逝傻娜A僑,從改良主義迷霧中醒過來轉(zhuǎn)而支持革命派?!盵34]
然而,隨著近年來史學家對《民報》與《新民叢報》論戰(zhàn)結(jié)局的質(zhì)疑與修正,《總匯報》與《中興日報》論戰(zhàn)的結(jié)論也需要重新審視。如果檢閱上述作者的立場,就不難發(fā)現(xiàn)他們都是從革命派的立場去評價這場論戰(zhàn),將論戰(zhàn)的意義置于辛亥革命的大歷史背景下,認為論戰(zhàn)促進了革命思想的傳播,推動了辛亥革命浪潮的到來。由于歷史的“成王敗寇”,辛亥革命的成功和立憲派的失敗,人們很容易認為論戰(zhàn)也是革命黨戰(zhàn)勝了立憲派,歷史也留下了太多有關革命派的記載。與此形成對比的是,立憲派的聲音卻很少被人關注。由于革命派人士是站在革命派的角度進行闡述,人們往往從他們的論述或者回憶中了解到這一歷史場景,于是革命派占上風的結(jié)論也就很自然地得出并被不斷強化。
其實,革命派大獲全勝這個結(jié)論也很難從邏輯上成立。如果革命派真的大獲全勝,那么應該有一大批忠實于革命的讀者,但是作為革命派機關報的《中興日報》卻在1910年因銷路不佳而被迫??吹故橇椗傻臋C關報《總匯新報》一直延續(xù)到20世紀30年代。*關于兩份報紙的銷售和影響人群比重的問題,目前學術界沒有定論。最早對這個問題進行系統(tǒng)探究的是崔貴強的《<中興日報>:新加坡同盟會的喉舌1907—1910》一文,他認為不能過高估計《中興日報》的影響,“根據(jù)官方統(tǒng)計,《中興日報》日銷1000份左右”,而1906年至1911年,海峽殖民地15歲以上的華族僑民有60~69萬之多,可見其影響力有限。但這一說法近來遭到質(zhì)疑,因為當時革命派在南洋除發(fā)行報紙外,還設立機關組織和書報社進行宣傳,加之《中興日報》的銷售也不局限于新加坡,在其他地區(qū)也設置代理處,因而難以通過報紙的發(fā)行量來判斷《中興日報》的影響力,詳見賈明慧:《新加坡華僑革命報紙與辛亥革命研究——以<中興日報>為中心》,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碩士論文。如果革命派真的大獲全勝,為何革命派人數(shù)只占華僑人口的極小一部分?一大批華僑特別是上層富人對于革命持冷淡態(tài)度?根據(jù)顏清湟的統(tǒng)計,在武昌起義發(fā)生的一個月內(nèi),星馬積極響應中國革命者占兩地年齡15歲以上華僑總數(shù)的4.4%~5.9%之間,這是一個相當小的數(shù)字。同時上層人士出于保護自己財產(chǎn)的考慮,對革命態(tài)度極為冷淡,如富商陸佑多次拒絕孫中山請他支援革命的要求。[35]如果再從兩份報紙各自的論述來看,也很難判斷到底誰勝誰負。還在論戰(zhàn)期間,雙方就各自宣稱自己戰(zhàn)勝了對手,說自己的主張是世界趨勢,勢不可擋。胡漢民作《誅袒護非種之鋤》和《<總匯報>之技如鼠》等多篇文章,[36]說《總匯新報》的觀點完全被《中興日報》壓倒,并以《總匯新報》主編徐勤離開新加坡作為被打敗的鐵證,大肆宣揚;[37]同樣,《總匯新報》也宣稱自己戰(zhàn)勝了《中興日報》,《中興報之廣博無用》、《責中興報記者之謬妄》、《中興報記者之自相謾罵》、《廣博之自相矛盾》等標題頻頻出現(xiàn)在版面,稱對方不敢回應自己的問題,說明本報完全壓倒敵報。[38]
實際上,1907年至1910年,中國正處于政治轉(zhuǎn)型的重要階段,到底是革命派主張的民主共和還是立憲派主張的君主立憲更適用于中國,當時很難有明確的判斷,只能說兩者都是為了中國的轉(zhuǎn)型提供一條自認為是可行的道路。由于革命派與立憲派的主張都有歷史事實作為依據(jù),都有一套自己的理論,因此雙方也很難通過論戰(zhàn)戰(zhàn)勝對方。所以對于論戰(zhàn)的勝負也很難判斷,因此在評價這場論戰(zhàn)的影響時,不應完全從革命派的角度進行論述,而是應將論戰(zhàn)當做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因為雙方論證的焦點不在于要不要推翻君主專制,而在于推翻君主專制政體后中國到底施行什么樣的民主政體,哪種政體更使中國富強。因此,通過這次論戰(zhàn),傳播了民主思想,雙方都吸引了一批支持者;同時也增強了華僑的愛國主義精神,是日后華僑多次自發(fā)救國運動的精神源泉。
在《中興日報》與《南洋總匯新報》的論戰(zhàn)中,華僑不是冷漠的看客,他們除了研讀雙方的政治主張外,還主動地參與其中,以投稿的方式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場。而《中興日報》與《總匯新報》也刊登讀者的文章,以證明自己獲得華僑的支持。這些讀者來稿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來稿痛罵敵對報紙,表明自己擁護本報的立場。有一篇“不愿中興報污眼簾者”的來稿說,《中興日報》文字是“臭招牌”“賤骨頭”,希望《總匯新報》堅決反擊以“絕其毒根”。[39]同樣,《中興日報》也有讀者來稿說《中興日報》是“據(jù)理以明是非”,而《總匯新報》則是相反,決定以后不再閱讀《總匯新報》這種“腥膻之報”。[40]第二個層次是在兩報論爭的問題上,贊同己方之說或質(zhì)疑對方的觀點。如在革命還是立憲的觀點上,有華僑認為稍微有知識之人都不會被革命黨人的言論欺騙,中國前途在于開國會;[41]而支持革命的華僑則認為革命乃“救國之寶物,濟世之靈丹,今日所當急務者”,而保皇派主編徐勤所作《論革命不能行于今日》“又臭又長,令人作嘔”。[42]第三層次是完整地論述革命或者立憲思想,比起第二層次的僅僅是贊同報紙主編的觀點或者簡單地說革命或者立憲是大勢所趨這樣空洞的論述更加理性和具體。如一名叫“泗水轉(zhuǎn)坤”的讀者認為革命會遭到列強瓜分,并且革命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即使革命成功,也不會建立民主共和體制,反而會延續(xù)君主專制,因為總統(tǒng)可以延長任期,與君主立憲下的民主相去甚遠。[43]而另一名叫“革命者之一人”的讀者則駁斥立憲派革命招致瓜分說,認為滿洲政府腐敗根本不可能真立憲,如果不通過革命來推翻滿清政府,中國只會被慢慢瓜分,終至亡國。由于種族不同,立憲比起革命更難,因為要滿洲政府立憲簡直比登天還難。[44]以上三個層次的讀者來稿,體現(xiàn)了民主思想在華僑中的逐步增強。由閱讀雙方的報紙,從而對雙方的觀點做出自己的判斷,逐漸傾向于一方觀點,多次閱讀后,這些理論也不自覺地應用于自己的說話和文章中,從而內(nèi)化為自己思想的一部分。于是革命派和立憲派都擁有了自己的支持者,從而打破了傳統(tǒng)的忠君愛國思想,促進了華僑的思想解放。
由于論戰(zhàn)的主題都是圍繞著中國未來前途的問題,所以在報紙版面上有眾多中國新聞。兩報有專門報道國內(nèi)新聞的欄目,不過在名稱上略有區(qū)別,《南洋總匯新報》稱為“祖國”,《中興日報》則稱為“內(nèi)國”。在革命派看來,必須推翻滿清才能建立漢人的國家,因此現(xiàn)在的國家不能稱為祖國。從具體內(nèi)容來看,《中興日報》的革命黨人對一次次起義的報道,充滿著勢不可擋的氣勢;《南洋總匯新報》則是報道各地國會請愿的情況,以說明立憲是大勢所趨。但兩者都將國內(nèi)的時事傳遞給華僑,讓原來因背井離鄉(xiāng)而與中國漸漸失去聯(lián)系的“天朝子民”了解到國內(nèi)的最新情況,從而加強了心理上對祖國的眷戀感和依存感。王賡武在研究東南亞華人的身份認同時曾指出,東南亞華人具有多重認同,在二戰(zhàn)前對于中國民族主義的認同是多重認同中的重要部分。[45]而這種對于中國民族主義的認同通過兩份報紙不斷地報道國內(nèi)新聞而得到強化,成為日后華僑多次愛國救亡運動的精神源泉。從辛亥革命、北伐運動、濟南慘案到抗日戰(zhàn)爭,愛國華僑一次次在歷史重要節(jié)點上出錢出力。同時這種愛國主義精神的傳播也跨越了南洋社會普遍存在的以地緣或者血緣為紐帶形成的各種“幫”,有了一個更高層次的目標——國家意識,地緣和血緣因素逐漸淡化,從而增強了華社內(nèi)部的凝聚力。
當然,也不能過于夸大《中興日報》與《南洋總匯報》論戰(zhàn)的影響,它們作為革命派與立憲派在海外論戰(zhàn)的一部分,確實傳播了民主思想并沖擊了滿清政府的統(tǒng)治。但是,無論如何,清政府仍然是中國合法的政府,無論是革命還是立憲都被當作一種離經(jīng)叛道之舉,因為無論革命派還是?;逝啥际潜磺逋Ⅱ?qū)逐的反對派分子。華僑出于自身財富和安全的考慮,絕大部分都不愿從事革命或者立憲,在政治上還是歸順于清政府。特別是清政府在南洋各地設立領事館,并派考察團來南洋或者派艦隊巡視,宣揚朝廷的威嚴,增強了華僑對于清政府的向心力。[46]只是在辛亥革命成功后,清政府被推翻,海外華僑的政治傾向才明顯發(fā)生改變,因此,革命派與立憲派的論戰(zhàn)在華僑政治傾向轉(zhuǎn)變過程中起到了推波助瀾作用。
宋旺相的《新加坡華人百年史》對于這場論戰(zhàn)的記述從側(cè)面反映了這場論戰(zhàn)的影響有限。在書中關于兩報的記載只有兩處,并且十分簡略。第一次記載是1908年7月雙方在振武善社的演講會上大打出手,會議因而草草結(jié)束;第二次記載《總匯報》經(jīng)理梅在其住宅“永和樓”宴請嘉賓。如果對這種現(xiàn)象進行分析的話,大抵出于以下原因:首先,宋旺相政治上傾向于英國并且習慣于英文,而這場論戰(zhàn)的內(nèi)容則是關于中國的前途問題,并以中文進行,宋旺相很難融入這場論戰(zhàn);其次,宋旺相屬于當時殖民地社會的上層人物,這場論戰(zhàn)的受眾人群則主要是中下層華僑,因而有些“下里巴人”意味的論戰(zhàn)也很難吸引宋旺相的注意。而關于兩報的記載,第一處與振武善社有關,當時的主持人是林文慶,作為宋旺相的好友,林文慶肯定對兩報大打出手的現(xiàn)象印象十分深刻,可能轉(zhuǎn)述給宋旺相聽,宋也因而印象深刻。還有一種可能是雙方大打出手的事情也驚動了警察,擾亂了殖民地秩序,因而“出名”,所以宋旺相也因此對兩報稍微有些關注。但從總體看,這場論戰(zhàn)的影響似乎并不如雙方宣稱得那么大,兩報號稱“聲勢浩大”的論戰(zhàn)似乎并不那么“聲勢浩大”。[47]
《南洋總匯新報》和《中興日報》的論戰(zhàn)雖然是《新民叢報》與《民報》論戰(zhàn)的延續(xù),但是也因地點、受眾人群等情況的改變而具有自身的特點。這場論戰(zhàn)的結(jié)局也不是以往所認為的是革命派取得大勝,實際上沒有勝負可言。不過,雙方都通過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獲得一批支持者,促進了民主思想的傳播,增強了華僑的愛國主義精神,成為日后華僑多次愛國救亡運動的精神源泉。
[注釋]
[1][2]任貴祥:《華僑與中國民族民主革命》,中央編譯出版社,2007年,第88頁。
[3][7][32][46]顏清湟:《星馬華人與辛亥革命》,臺北:聯(lián)經(jīng)出版事業(yè),1982年,第207、207、231、47~48頁。
[4]張永福:《南洋與創(chuàng)立民國》,中華書局,1933年,第95頁。
[5][29]馮自由:《革命逸史》(初集),新星出版社,2009年,第174、966頁。
[6]彭劍:《清季憲政大辯論——以<中興日報>、<南洋總匯新報>之論戰(zhàn)為主體的探討》,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博士論文。
[8]云:《斥康有為引滿漢為同舟共濟之謬說》,《中興日報》1907年9月14日和16日,第2版。
[9]龍騰:《駁政論社宣言書》,《中興日報》1907年7月12日,第2版。
[10][33]黃建淳:《新加坡華僑會黨對辛亥革命影響之研究》,新加坡:南洋學會,1988年,第155、161頁。
[11]亦市:《論革命不能行于今日》,《南洋總匯新報》1908年7月4日,第2版。
[12]精衛(wèi):《申論革命絕不至瓜分之禍》,《中興日報》1908年7月28日到8月18日,第2版。
[13]亦市:《論革命不能行于今日》,《南洋總匯新報》1908年6月29日和7月13日,第2版。
[14]亦市:《論革命不能行于今日》,《南洋總匯新報》1908年7月1日,第2版。
[15]精衛(wèi):《革命之決心》,《中興日報》1908年9月4日,第2版。
[16]精衛(wèi):《革命之激進主義》,《中興日報》1908年7月24日、26日、28日,第2版。
[17]《政聞社宣言書》,《政論》第一號,丁文江編:《梁任公先生年譜長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17頁。
[18]勇:《論定期召開國會為中國富強之基礎》,《南洋總匯新報》1908年9月14日,第2版。
[19]鋤:《論革命之趨勢》,《南洋總匯新報》1908年8月1日,第2版。
[20]舊民:《于式枚又阻撓立憲》,《南洋總匯新報》1908年7月21日,第2版。
[21]龍騰:《駁<政聞社宣言書>》,《中興日報》1907年12月2-11日,第2版。
[22]昆侖:《天下古今之無恥者當之于希望清廷立憲者為最》,《中興日報》1908年2月10日,第2版。
[23]恨海:《泣告同胞之希望立憲者》,《中興日報》1908年3月21日,第2版。
[24]恨海:《振興實業(yè)之方法》,《中興日報》1908年5月8日,第2版。
[25]警:《斥中興報記者恨?!罚赌涎罂倕R新報》1908年7月4日,第2版。
[26]警:《反詰中興報記者恨?!?,《南洋總匯新報》1908年7月11日,第2版。
[27]警:《斥中興報第三次戰(zhàn)約之妄言》,《南洋總匯新報》1908年7月25日,第2版。
[28]崔貴強:《<中興日報>:新加坡同盟會的喉舌1907-1910》,辛亥革命與南洋華人研究會編:《辛亥革命與南洋華人研討會論文集》,《辛亥革命與南洋華人研討會論文集》編輯委員會,1986年,第65頁。
[30]希:《怪怪怪請開國會之陳景仁且做罪耶》,《中興日報》1908年8月13日,第2版。
[31]鋤:《陳景仁革職不足為國會阻力》,《南洋總匯新報》1908年8月13日,第2版。
[34]張應龍編:《海外華僑與辛亥革命》,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2011年,第151頁。
[35]顏清湟:《星馬華人與辛亥革命》,第5到7章。
[36]兩篇文章分別刊登在《中興日報》1908年10月17日第2版、1909年1月14日第2版。
[37]漢民:《詳紀<總匯報>最近之大失敗》,《中興日報》1908年9月1日,第3版。
[38]《南洋總匯新報》1908年7月15日、16日、18日,第6版。
[39]《不愿中興報污眼簾者來稿》,《南洋總匯新報》1908年7月13日,第6版。
[40]《鐘子鳴來函》,《中興日報》1908年7月29日,第4版。
[41]知我:《革命者無能為》,《南洋總匯新報》1908年8月1日,第6版。
[42]觀戰(zhàn)員陳憲虞:《<中興報>之鄒凱》,《中興日報》1908年8月5日,第6版。
[43]《泗水轉(zhuǎn)坤來稿》,《南洋總匯新報》1908年8月10日,第6版。
[44]革命者一人:《何不為革命試畫策》,《中興日報》1908年12月5日,第2版。
[45]王賡武,《中國與海外華人》,商務印書館,1994年,第240頁。
[47]宋旺相:《新加坡華人百年史》,中華總商會出版社,1993年,第355、361頁。
[責任編輯:喬印偉]
The Debates between the Union Times and Chong Shing Yit Pao and its Influences on Overseas Chinese in Southeast Asia
YIN Yao
(Faculty of Arts and Social Scienc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Singapore 119077)
overseas Chinese in Southeast Asia; national democratic movement; patriotism; overseas Chinese newspapers and magazine;theUnionTimes;ChongShingYitPao; constitutionalist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of the origin, conte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wo newspapers. It argues that the debates betweentheUnionTimesandChongShingYitPao, on the one hand, were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debates betweenMinBaoandXinMinCongBao; on the other hand, the debates had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due to the changes of location, target audiences, and the setting. The debates did not signify the victory of revolutionists according to the past scholarship. Instead, it was not a competition and there was no winner. Both sides gained supporters through their political propaganda, which promoted the spread of democratic thoughts and ideological emancip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debates enhanced overseas Chinese’s patriotism and changed their political leanings.
2015-10-20;
2016-01-25
尹瑤(1993—),女,目前就讀于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研究碩士課程。
D634.333
A
1002-5162(2016)01-008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