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張柏芳
尤溪大條面可能是日本烏冬面的祖宗
本刊記者張柏芳
日本的烏冬面廣為人知,但它很可能源自于福建尤溪的大條面。香川縣是烏冬面之鄉(xiāng),日本最正宗的烏冬面就數(shù)這兒了。同時吃過香川烏冬面和尤溪大條面的食客表示,二者的口感十分相像。
在日本,烏冬面的通常吃法是把面煮熟后用涼水沖兩三次,再加入調(diào)料或高湯,與尤溪大條面的做法幾無差別。
史籍中有載,日本的空海法師于公元804年隨日本遣唐使入唐學(xué)法,回國時除了帶著大量佛教經(jīng)典,還帶回了面粉。有人考證,空海法師曾到過福州的開元寺。后來北上長安,從閩江經(jīng)尤溪路過。但他是否在船上吃了尤溪大條面或經(jīng)過尤溪時見過大條面,目前沒有找到相關(guān)記載。
“烏冬”在日語里是“烏龍”的意思,烏冬面的名字,很可能來自于閩江在福州南臺島一段的支流烏龍江。
唐朝時,尤溪隸屬福州,尤溪商人常常順著閩江,運(yùn)一些糧食到福州販賣,再從福州運(yùn)一些食鹽回尤溪。久而久之,閩江就成了尤溪去福州的水路官道,而尤溪商人在福州南臺島登陸的碼頭,就取名叫尤溪洲。尤溪洲緊挨著烏龍江,因此,空海法師回到日本后,把從尤溪傳過去的面條改名為烏冬面,不無可能。
有資料顯示,空海法師當(dāng)年創(chuàng)建的香川縣善通寺,該寺現(xiàn)任方丈坂田知應(yīng)曾撰文,認(rèn)為烏冬面的源頭極有可能出現(xiàn)在中國的南部。而日本人幾十年來多次到中國西安等地尋找烏冬面源頭無果,也許尤溪大條面與日本烏冬面之間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不是偶然?
面食是我國北方人民的主食,但南方的面食文化也不落人后,這一點(diǎn)從席卷全國的“沙縣小吃”就可見一斑。尤溪人最早是從中原遷移至此,他們把北方的面食文化也一起帶到了這里。
尤溪大條面,單從“體型”上就碾壓了其他種類的面。它粗細(xì)跟筷子差不多,因此又被稱為“筷子面”。尤溪地處山區(qū),體力勞動占據(jù)了人們的生活,對他們來說,能吃飽是頭等大事,大條面這種方便快捷的吃食恰恰符合要求,而且吃飽后不容易餓。
大條面做起來簡單,但也需要功夫。和面是最重要的一道工序,面粉、水、鹽和食用堿以一定比例混合,特別是面粉和水的比例,老練的師傅可以完全憑手感掌握得恰到好處。如果和面時加一些地瓜粉,也能讓面條更有嚼勁。和成面團(tuán),反復(fù)揉壓,最后用刀切成條狀。
遍布尤溪大街小巷的小吃店里,沒有哪家少得了大條面這個角兒,正所謂“無大條面不成店”?,F(xiàn)在生活節(jié)奏快了,很多小店并不是廚師親手制面,而是打面店直接送上門。把生面放進(jìn)滾水中煮,熟了之后撈出,再在涼水中來回過幾遍,完全冷卻后卷成面團(tuán),放到面篩上讓它“吸水”,四五個小時之后就會變得爽口彈牙。
尤溪大條面有三種吃法:熱拌、做成湯面或炒面。
當(dāng)?shù)厝俗钕矚g的是拌著吃。燒一鍋開水,把“吸飽水”的面條下鍋,煮至透明后撈起,加入用鹽、味精、醬油、豬油、蔥花和蔥白熬好的蔥頭油攪拌均勻,讓調(diào)料滲入每一根面條,香味頓時噴薄而出。嘶,別急,還有最后也是最為關(guān)鍵的一步,澆上香醋與蒜泥混合制成的蒜頭醋,這就大功告成了。
湯面這種吃法也別有風(fēng)味。湯底要用上好的帶骨豬肉以溫火慢熬,這樣制成的湯鮮而不膩、回味無窮。面煮好后瀝干水分,盛一碗來,舀上高湯,再撒上一把蔥花,就著豬頭肉和豆腐干,這次第,怎一個香字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