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浩
?
動態(tài)與書評
走向倫理精神
——第十二屆《哲學分析》論壇樊浩教授作品研討會綜述
趙浩
2015年11月14日,《哲學分析》編輯部與東南大學人文學院共同主辦的第十二屆《哲學分析》論壇在東南大學四牌樓校區(qū)召開,會議主題是:“走向倫理精神”——樊浩教授學術作品研討會。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臺灣輔仁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中山大學等高校的學界前輩、專家學者、青年博士生近百人參會,學界同仁就樊浩教授的學術作品進行了真誠、激烈、認真的研究討論,既充分肯定了樊浩教授在倫理學研究上的貢獻與成就,又提出了批判性的意見與建議。
在中國的哲學倫理學界,樊浩教授素以建構體系著稱,并形成了以“倫理精神”為個人學術標識的道德哲學體系,在論壇開始,樊浩教授以“走向倫理精神”為題,從“話語與理論的漫游旅程:從倫理精神到精神哲學”、“走向倫理精神的學術自覺:倫理道德的精神哲學形態(tài)”、“理論系統(tǒng)與基本觀點”三個大的方面回顧了自己的學術生涯與研究旨趣,重點介紹了在其學術生涯中最重要的兩個三部曲的創(chuàng)作歷程,講述了他是如何圍繞“倫理精神”這一核心概念從歷史與邏輯角度進行體系建構的。樊浩教授認為要將倫理道德還原于精神,將精神還原于精神哲學與人的精神世界,將精神哲學和精神世界還原于民族精神傳統(tǒng)和民族精神形態(tài),以中國問題、倫理型文化與人類文明的終極問題為旨歸,倫理學要解決人類與人的生命所面臨的終極問題——我們?nèi)绾卧谝黄?。湖南師范大學唐凱麟教授代表倫理學界前輩發(fā)言,他認為樊浩教授是中國倫理學界第二代的領軍人物,經(jīng)過三十多年的學術努力已然形成了具有自身特點的哲學體系,具有獨特的問題意識,有自己的概念系統(tǒng)與研究方法,還具有鮮明的價值目標。
在具體研討過程中,專家學者們主要圍繞樊浩教授的兩個三部曲作品(中國倫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方面,與會專家學者就樊浩教授的哲學體系與研究方法論進行了深入討論與批判。華東師范大學楊國榮教授認為,兩個三部曲及樊浩教授領銜主筆的《中國倫理道德報告》《中國大眾意識形態(tài)報告》從學術進路與學術風格來看體現(xiàn)了這樣一些特點:形而上與形而下之間的互動,一直關注道德形而上學問題,同時也通過問卷調(diào)查的實證研究對形而下問題持續(xù)關切;理論與歷史之間的互動交融,一開始注重考察歷史層面的倫理學思想,后來提升至理論構建的高度;擅長于構造概念,樊浩教授注重核心概念的提煉,“倫理精神”、“價值生態(tài)”等成為其整個倫理學體系的中心支撐點。楊國榮教授進一步分析道:樊浩教授除了關注中國傳統(tǒng)哲學,還對黑格爾的哲學高度關注,這本身就構成了當今中國哲學屆一個獨特的現(xiàn)象,體現(xiàn)了“回到黑格爾”的學術特點;樊浩教授借鑒黑格爾的哲學體系,對理性與精神進行了辨析,不滿足于康德的“實踐理性”,倡導黑格爾的“精神”,很好地彌補了實踐理性缺乏道德動力機制的問題。精神本身就具有實踐性,是情感、意志與理性的綜合。楊國榮教授還就樊浩教授的體系提出了一些值得商榷的問題:在精神現(xiàn)象學、法哲學與歷史哲學三位一體的體系架構中,現(xiàn)實性的層面主要與歷史哲學關聯(lián),而與意識相關的精神現(xiàn)象學及與意志相關的法哲學的現(xiàn)實性層面沒有得到充分體現(xiàn)。事實上,意識與意志的發(fā)生、展開過程始終是有其內(nèi)在根據(jù)的,包括現(xiàn)實性的根據(jù),并不是到了歷史哲學環(huán)節(jié)才有現(xiàn)實性的問題。法哲學與精神現(xiàn)象學對應的意志與意識在倫理道德的角度本身就具有規(guī)范意義,樊浩教授對這一問題有所忽略。就歷史性問題來說,無論是歷史哲學,還是規(guī)范意義上的意識與意志都具有歷史性,歷史性不是前后推延的關系,而是互動互融的關系,應被一致地安置在倫理道德體系的不同環(huán)節(jié)之上。就倫理與道德的辨析來說,道德是應當如何,倫理則更注重現(xiàn)實性的關系,倫理與道德之分是現(xiàn)實性與理想性、實然與應然之分,二者都非常重要。更可取的是將康德與黑格爾聯(lián)系起來,不去做一種絕然對立的劃分。
北京大學王海明教授認為樊浩教授構建了一個中國傳統(tǒng)倫理學的科學體系。首先,它具有科學的術語與概念,創(chuàng)造哲學名詞;其次,它是一個邏輯嚴格的證明體系最后,它是一個具有開放性、包容性的體系。中國人民大學姚新中教授同樣認為,樊浩教授借鑒中國傳統(tǒng)倫理與黑格爾的資源,自覺構建哲學系統(tǒng)的做法值得學界同仁學習。同時,他也提出了一些體系上需要改進與反思的問題:其一,樊浩教授的體系具有明顯的黑格爾的痕跡,如何讓別人理解在哪些層次上改變了黑格爾哲學體系的內(nèi)涵與外延,哪些是屬于自己獨創(chuàng)的體系部分?其二,樊浩教授提出的概念,如倫理精神、價值生態(tài)等,如何讓別人很容易地將這些概念與其整個體系關聯(lián)在一起,這一點還需要細致斟酌。其三,這一體系是封閉的體系還是開放的體系?是否允許別人的觀點進來打亂體系內(nèi)部的循環(huán)?臺灣輔仁大學哲學系主任尤煌杰教授認為,樊浩教授的哲學體系給人一種回到中國哲學的主場感,體現(xiàn)了中國哲學自身的自信與自覺。就問題來說,對于典范的構建港臺新儒學的牟宗三、唐君毅先生分別借鑒了康德、黑格爾的哲學觀點,但這是否能回到中國哲學的主軸來,值得討論。如果從西方哲學的發(fā)展軸線來看,努斯、邏各斯必然發(fā)展至后來的上帝與宗教問題,樊浩教授最后所認為的以倫理精神代替宗教的提法值得商榷。存在的問題還有:倫理精神的概念是否是從中國哲學系統(tǒng)中生發(fā)出來的?如何在中國哲學傳統(tǒng)中對其加以理解?對于兩大研究報告的海量數(shù)據(jù)如何處理?它是否僅是一個理論的實證檢驗,還是意圖從實際數(shù)據(jù)中抽象出理論觀點,但后者仍然是一種經(jīng)驗性的方法,不能為一個抽象的道德形而上學體系提供充足依據(jù)。
復旦大學高國希教授從體系的包容性、整體性上理解樊浩教授的哲學體系,充分肯定了其對道德與倫理、理性與精神、道德理性與倫理精神幾組概念的辨析區(qū)分。但他認為,樊浩教授對康德道德哲學的理解存在偏差??档碌牡赖麦w系同樣具有經(jīng)驗層面的部分,他的道德概念更多指向規(guī)范層面,是與自然相對的具有規(guī)范性的東西,并關聯(lián)著個體的自由。西南大學任丑教授認為,樊浩教授的倫理學體系既是對西方倫理學體系的推進,又推進了中國傳統(tǒng)的倫理學研究,在當前元倫理學與應用倫理學占主導的學術環(huán)境下,既彌補了元倫理學缺乏質(zhì)料的不足,又彌補了應用倫理學零散化、沒有理論支撐的弊病。中國社科院楊通進研究員、東南大學王俊副教授分從中國倫理學界的思想劃分出發(fā),分析了樊浩教授的倫理學體系,認為樊浩教授是思想家型的學者,在當今倫理學界獨樹一幟,但是思想家型的學者不可避免地存在體系的掛一漏萬,會漏掉生活世界的豐富性,我們需要對其持有開放性的批判態(tài)度。四川師范大學唐代興教授對樊浩教授倫理學體系的總結最為全面。他認為,中國問題、中國倫理、中國倫理精神是貫穿兩個三部曲始終的問題意識,合成一個問題即是將中國的歷史與現(xiàn)實問題以一種道德形而上學的文本加以呈現(xiàn);樊浩教授的體系是現(xiàn)實的,也是理論與實踐的良好結合。唐教授還認為,“價值生態(tài)”概念是理解這一龐大的倫理學體系的關鍵。
在這樣一個宏大敘事的倫理學體系中,樊浩教授提出了一些具有個性特征的概念——“倫理精神”、“價值生態(tài)”、“德—得相通”、“倫理世界觀”、“中國四德”等,很多與會學者專就體系中的某個概念進行了激烈討論。吉林大學賀來教授認為,價值生態(tài)概念在樊浩教授的體系內(nèi)關系到倫理價值的合法性問題,以往倫理學的研究范式要么從個人出發(fā),要么從關系出發(fā),不可避免地帶來理論的現(xiàn)實困境,而價值生態(tài)的觀念從生態(tài)學引進,將其作為一種世界觀、本體論,具有整體性、有機性、共生性、關系性,并能與政治、經(jīng)濟、文化耦合,具有巨大的解釋力量——具體來說,價值生態(tài)消解了本質(zhì)主義、實體主義的方法傾向,與結構功能主義較為相似,有助于克服還原主義的弊病,有助于重新理解絕對主義倫理價值與相對主義倫理價值之間的合法性論爭。賀來教授還討論了“倫理精神”概念,他認為,在黑格爾的客觀精神中,從抽象法到道德再到倫理是個人自由不斷實現(xiàn)的過程,從價值生態(tài)的角度如何體現(xiàn)自由的維度是樊浩教授需要回答的問題。就理性與精神、道德與倫理的關系來說,將康德的觀點放到當下中國的語境之中更有意義,康德將人的意志自由、人之為人的人格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對人的尊嚴的哲學論證,恰恰是中國哲學最為缺乏的東西,因此康德非常重要??档碌牡赖赂拍钗覀儫o法摒棄,一個現(xiàn)實的做法是為倫理道德劃界,讓道德的歸道德,倫理的歸倫理。最后,他認為理性的概念很復雜,黑格爾認為康德的理性概念不夠傳統(tǒng),理性不是軟弱的而是無限的,樊浩教授所提的要用精神超越理性容易引起誤解,會讓人以為是要放棄理性。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李靈教授認為,樊浩教授以“倫理精神”作為宗教的價值替代是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的繼承與延續(xù)。在“五四”時期就有以美育代宗教、以倫理代宗教的說法。我們現(xiàn)在面臨的現(xiàn)實是西方宗教的沒落,而中國社會也進入了一個陌生人社會,人們的精神失去依靠與根據(jù)。在道德行為中重要的不是宗教存在的現(xiàn)實形態(tài),而是宗教情懷,這是一種宗教性,因而樊浩教授的倫理精神應該從宗教情懷的維度加以觀察。李靈教授進一步指出,個體性是現(xiàn)代社會的特征,道德價值呈現(xiàn)出多元化,因此國家公法、社會公德、公民道德缺一不可。中山大學李輝教授也就這一問題發(fā)表看法,他認為中國傳統(tǒng)的信仰是倫理,倫理精神從內(nèi)部填充了當前中國社會的信仰缺失。南京師范大學曹孟勤教授認為,從“倫理精神”來講,精神哲學中介著邏輯學、自然哲學,樊浩教授的“倫理精神”概念體系中缺失了自然哲學(生態(tài)哲學)這一環(huán)節(jié),自然哲學中的倫理精神問題研究可以更好地回答思維與存在的統(tǒng)一,也能從現(xiàn)實性的角度應對我們當今面臨的日益嚴峻的生態(tài)問題。
臺灣輔仁大學潘小慧教授主要討論了樊浩教授對亞里士多德“智德”的理解。她認為,在亞里士多德以及托馬斯·阿奎那那里,智德屬于倫理德性,是我們靈魂中欲望合理的部分,它指的是將道德普遍原理應用到個人生活與個別事物中去的德性,等同于明智、實踐智慧。智德是行為的正理,是理智正確地考慮、判斷、命令,是實踐理性之德。而在中國四德之中,“知”是“知仁義二者弗去是也”,是對仁義二德的“見之明而守之固”。儒家的倫理道德的根源是回到仁,回到道德情感,而西方是回到理知主義。但是二者的差別并不是決然二分的,因而潘教授認為中西的可溝通之處更重要。南京大學陳繼紅教授就“德—得相通”問題進一步在儒家倫理中加以闡述,她認為“德者,得也”既可以將道德作為道義性存在,同時也可以作為功利性存在,因而傳統(tǒng)儒學中的功利主義學派對這一問題的思考是有所補益的。
作為樊浩教授倫理學體系的閱讀者與研究者,汲取這一體系的思想資源可以應用到倫理學具體多維的研究之中。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俄羅斯科學院院士朱小蔓教授就樊浩教授倫理學體系的基本觀點結合自身的道德教育研究提出了一些發(fā)人深思的問題:樊浩教授組織的全國倫理道德狀況大調(diào)查的信度與效度如何?倫理道德是否真有中西之分、古今差異?這一倫理學體系最后落腳于民族精神與家庭倫理,但就現(xiàn)代社會來說,傳統(tǒng)的家庭模式已經(jīng)不復存在,家庭是否還能成為倫理道德發(fā)源的基地?現(xiàn)代生活中的學校、公共教育系統(tǒng)成為了孩子更重要的實體環(huán)境,互聯(lián)網(wǎng)新媒體構建的輿論網(wǎng)絡,又將對倫理道德帶來何種變革?朱小蔓教授特別提到情感教育在德育中的艱難處境,如何將情感要素融入其中是我們道德教育不得不思考的問題。中國社科院孫春晨研究員將倫理精神應用于人權倫理學研究中,他認為倫理精神蘊含在家庭與民族的實體之中,既具有歷史性又具有現(xiàn)實性。以黑格爾的“從實體出發(fā)”作為方法論,將個人與家庭、民族的現(xiàn)實性實體關系作為人權的倫理基礎,以儒家的情理主義由家庭向國家外推,這種處于不同倫理角色之中的“名分”觀念有助于人們理解權利與義務、權利與責任之間的關系。河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喬法容教授從樊浩教授關于經(jīng)濟與倫理關系的研究出發(fā),提出了經(jīng)濟與倫理關系的三個研究維度:第一個維度是經(jīng)濟決定倫理,從生產(chǎn)力決定生產(chǎn)關系、社會基本矛盾決定上層建筑、意識形態(tài)來談道德發(fā)展規(guī)律;第二個維度是從社會結構、功能角度來談;第三個維度是社會有機體理論。她認為,樊浩教授提出的生態(tài)有機體思維可以作為一種方法論的綜合,彌補各個維度的片面性。還有一些學者將樊浩教授的研究成果應用于醫(yī)學倫理學、美學、基因技術討論之中,使得倫理精神這一抽象觀念在應用的過程中具體化。
在分析與批判樊浩教授作品的過程中,學界前輩、學術同仁也提出了很多誠摯的學術建議,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
第一,唐凱麟教授、姚新中教授、楊通進研究員等建議樊浩教授能夠?qū)懗鲎约簜惱韺W體系的普及讀本,將兩個三部曲的思想簡化為一個可被更多人閱讀的簡明文本。由于兩個三部曲的篇幅很長、體系龐大,讓很多人望而生畏,簡化可以讓更多的學界同行了解樊浩教授的學術觀點。
第二,中國哲學要走向世界,成為世界哲學的組成部分,有學者建議樊浩教授要將自己的作品翻譯成其他國家的語言文字,傳播中國哲學家的原創(chuàng)思想。
第三,蘇州大學李蘭芬教授建議樊浩教授在建構了道德形而上學體系之后,能夠?qū)⑦@一體系落地于中國社會建設的具體應用之中,為精神文明建設做出實際貢獻。
第四,也有學者提到以樊浩教授為核心人物的倫理學研究東南大學學派已經(jīng)初露端倪,學派的形成其實是學科成熟與研究發(fā)展的外在表現(xiàn),希望東南大學的倫理學能夠繼續(xù)堅持自己的特色,為中國的倫理學研究樹立好范例。
(責任編輯:韋海波)
作者簡介:趙浩,東南大學人文學院哲學與科學系博士研究生。理精神三部曲——《中國倫理的精神》《中國倫理的歷史建構》《中國倫理的現(xiàn)代建構》;倫理道德的精神哲學研究三部曲——《倫理精神的價值生態(tài)》《道德形而上學的精神哲學基礎》《倫理道德的精神哲學形態(tài)》)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有的學者就樊浩教授整個的體系與方法進行批判性評論,有的學者集中在對其關鍵概念的反思商榷,有的學者將樊浩教授的觀點發(fā)揮推進,并將其應用于更廣泛的倫理學研究領域。下面將具體內(nèi)容分為四個部分加以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