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難想象英國這個國土面積不大的國家里,在倫敦就已經密密麻麻地布滿了大大小小的博物館,即便不是博物館迷,但也逃不出到此一游的需求。以下我們主要介紹兩個殿堂級的博物館,另外就欣賞何種文明的角度,來對英國其他博物館稍作分類。
博物神殿 大英博物館
從地鐵站出來穿過一棟嘈雜的建筑物找到這珍寶庫,里面別有洞天,新建的天幕把中庭蓋起來,形成一個明亮的大堂便是大英博物館。逛大英博物館一定要租借音頻講解儀(有中文),約5英鎊/人,可以輸入展品旁的數(shù)字仔細聆聽講解。
大英博物館的核心建筑是1852年建成的,是古希臘的經典風格,是具有權威性的綜合性博物館,這不僅影響了它的陳展風格,相較其他博物館的展覽來說更嚴肅、中性、理性,而非活潑、主觀和感性。作為一座希臘神殿式的建筑、知識的殿堂,顯示知識在當時至高無上的地位。也正是這建筑的年代感,現(xiàn)在人們站在大英博物館的石階前,仰頭時感受到的那種震懾心靈的力量,與當年人們驚嘆于知識的力量有點不同,現(xiàn)在他們感嘆的,更多是那種抵御了時間流逝的力量。
建立大英博物館的起源是博物學家Sir Hans Sloane,英國皇家學會的會長,在遺囑里把他個人收藏的7萬多件藏品捐給了國王喬治二世。于是1753年國會批準建立國立博物館。最初的藏品包括四萬余冊書籍、七千多手抄本、三百多卷植物標本及植物圖、一小部分考古文物等。而后1757年喬治二世把“皇家老圖書館”的全部藏書捐給大英博物館。之后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英國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滿世界搶,搶完了就往大英送。但收集了那么多國家的文物都保護得很好,還免費展出,的確了不起。
大英博物館始于1753年,一開始是由一座私人莊園改建成的,一直沒遷過址。距今260年?,F(xiàn)在的主體大樓設計并修建于18世紀?,F(xiàn)今大英官方說法有八百萬件藏品,占地面積7.5萬平方米。如果所有展品都展出的話,每平方米平均要有百余件文物。 可以想象一下埃及木乃伊、古希臘、古羅馬雕像排之字形長龍。每人左手提個動物雕像,右手拎根柱子,后背還得背個小天使。腦袋上得頂倆罐子,里面還扔了一大堆錢,完全是土豪春運即視感。維基百科上說目前展出的展品約五萬件,不到1%。就算每一年藏品全部換一遍,也要一百多年才展出得完。那么沒展出的文物存在哪里?館內存儲面積2萬多平方米,館外9000多,加起來大約三萬平方米,也不禁引發(fā)我們思考,這些文物的處境如何。
革新的博物館 V&A博物館
V&A,Victoria and Albert。Victoria指的是維多利亞女王;Albert意指女王的王夫阿爾伯特親王。然而在這個博物館正式使用這一名字的時候(1899年),親王大人已經逝世38年了,館名可以說是女王悼念深愛的亡夫而起。V&A從2000年開始經歷著一個預期二十年的進化——FuturePlan。而這一次有意啟用年輕設計師擔當改造主角,又同時強調與原博物館文化融合的計劃有著不少亮點。而到了20世紀80年代,博物館董事羅伊·斯特朗做出了一次很重要的調整,他認為既然自己這家博物館強調的是藝術和設計,那為什么不從博物館本身就好好的表現(xiàn)出來呢?這看似理所當然的事情實際上卻讓V&A的求變方向在此之后豁然開朗。博物館的名字也變更為The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the National Museum of Art and Design(維多利亞&阿爾伯特博物館——國立藝術設計館)。世界上最大的專注于藝術和設計的博物館慢慢浮出水面。一個以厚重背景為骨架擁抱現(xiàn)代化技術和優(yōu)秀觀展體驗的博物館逐漸成型。到了2012年,年游客人次達到三百二十萬,雖然只是大英博物館的一半,但卻很容易讓到訪者在兩館中有些互有勝負的比較。甚至單說室內陳設這一點,V&A應該是不輸于前者的。
英國博物館欣賞角度分類
Part1:埃及文物
大英博物館,皮特里埃及考古博物館,約翰·索恩爵士博物館
皮特里埃及考古博物館:繼大英博物館英國第二重要的埃及文物收藏地。這個博物館策劃人干預少,標簽手寫或打印,幾乎沒有解說性文字,游覽很自由。皮特里埃及考古博物館是倫敦大學學院(UCL)的三個博物館之一,世界第三大埃及博物館是UCL的。
約翰·索恩爵士博物館:1824年,約翰·索恩購買刻有浮雕的白色石灰石石棺僅花了2000英鎊,而大英博物館購買埃及的塞蒂一世石棺花費巨大,爵士為此邀請上千人進行了長達三夜的派對。
索恩雖然在他家里堆滿了他畢生收來的稀罕物,他將收藏區(qū)和生活區(qū)巧妙地隔絕開來在這里待的時間越長,便越能體會到索恩的設計之精巧。整個建筑就是他設計理念的延伸,雖然他早已在1837年辭世,但行走于此,一如同他神交。
Part2:欣賞美索不達米亞藝術
大英博物館,文萊美術館
文萊美術館:這個美術館在倫敦大學亞非研究學院的倫敦古代遠東中心,在學院內。伊斯蘭陶器和手抄本要去看。相比于大英博物館,它更學術。
Part3:欣賞伊斯蘭藝術
大英博物館,V&A博物館的賈米爾美術館,倫敦中心清真寺(需預約),萊頓故居博物館+考陶爾德畫廊,英王儲傳統(tǒng)藝術學校
賈米爾美術館:虐大英博物館的就是那一件——阿爾比勒地毯。世界現(xiàn)存最古老、最精美的地毯,織物厚度令人印象深刻,每0.09平方米340針。整體50平方米,表面密布極富裝飾性的圖案。
欣賞亞洲藝術:大英博物館,V&A博物館,大英圖書館
V&A博物館:收藏的亞洲藝術品數(shù)量很多方面都超過了大英博物館。
大英圖書館:《金剛經》在此!朝圣之路從這里開始。
文萊美術館:在這里看早期莫臥兒書籍藝術。
克里登博物館:唐墓模型,明瓷器。
格林尼治的扇子博物館:中國、日本的插圖作品。
霍尼曼博物館:茶葉商人和收藏家霍尼曼的藏品,位于森林山郊,以歷史標本、文物和樂器三類為主。
皮特里埃及考古博物館:人類學藏品材料多種多樣,有大量的凱爾馬陶器。
華萊士收藏館:只說一件,阿桑特死亡金面具(戰(zhàn)利品頭像Trophy head)。
Part4:希臘和羅馬文明
大英博物館,倫敦博物館。
倫敦博物館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博物館,羅馬時期作品多達5萬件。巴克勒斯貝里地面磚,倫敦保存最大的羅馬作品、云石雕像、英國最大量的薩摩斯陶器、羅馬藝術愛好者參觀過大英博物館,這站一定不能錯過。
約翰·索恩爵士博物館,V&A博物館也有很多相關藏品。市中心羅馬遺址可直接看,克羅夫頓羅馬別墅中可以了解羅馬人的家庭生活,去英格蘭銀行博物館吧,除了馬賽克地板,還有羅馬的陶器、錢幣和罕見的金條。
Part5:西方傳統(tǒng)藝術
V&A博物館,大英博物館,國家美術館,考陶爾德畫廊,華萊士收藏館,泰特美術館
考陶爾德畫廊: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米開朗琪羅的素描作品,波提切利的油畫~北方文藝復興時期最早的木板油畫杰作之一的《埋葬基督三聯(lián)畫》往這里看~巴洛克風格收藏重點在魯本斯的作品上。
華萊士收藏館:兩件提香的作品,銅器、青銅器、馬略卡爾陶器。金屬胎的琺瑯制品,以此聞名。
泰特美術館:喜歡特納的可以去啊。有一座翼樓專門展示他的作品,這個藝術館還有有以特納名字命名的當代藝術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