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武
山東信誼律師事務所,山東 煙臺 264000
?
淺議懲罰性損害賠償制度在侵權法中的適用
李廣武
山東信誼律師事務所,山東 煙臺 264000
懲罰性損害賠償制度作為侵權法領域中的一項重要制度,目前適用也存在一些爭議,急需予以完善,以便更好地發(fā)揮其積極作用。
懲罰性;侵權法
懲罰性損害賠償制度在我國的相關學術研究和立法層次還不夠完善,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和新的社會問題的出現(xiàn),該制度將會越發(fā)引起重視。
(一)概念定義
筆者認為該制度主要作用在于懲罰和威懾不法加害人,補償受害人是次要的。因此可將懲罰性損害賠償定義為:是由法院通過民事訴訟程序判決的加害人支付給受害人的超過補償性損害賠償以外的懲罰和遏制加害人不法行為的一種金錢性損害賠償。
(二)功能作用
1.懲罰作用。懲罰功能作為一種高嚴厲程度的責任承擔表現(xiàn)形式,其作用在于通過強制性手段對于加害人的財產加以致?lián)p而達到懲罰功能。
2.補償作用。補償制度主要是填補損害,使受害人盡可能恢復到損害未發(fā)生狀態(tài),并不是所有的損害結果都可以計算出,這就存在補償性賠償不能完全填補損失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適用懲罰性索賠,會相對全面的彌補受害人損失。
3.威懾作用。這是指通過實施懲罰以及給侵害人所形成的威懾,防止其他人效仿類似侵權行為。威懾作用就是通過具體的懲罰行為,讓加害人認識到侵權的損失結果遠遠大于加害的收益,從而在這種威懾力影響下而放棄加害意圖。
(一)該制度建立的價值及意義
其價值目標就是存在的合理性依據(jù),是其能夠發(fā)揮的積極作用。筆者認為該制度所追求的價值目標包括:正義、秩序、效率。
首先,正義是人類所追求的理想狀態(tài),是法律最重要的價值目標。美國學者羅爾斯認為正義包括形式正義和實質正義,損害賠償中的補償性損害賠償便是形式正義的體現(xiàn),它以填補損害為原則,損失多少,補償多少,這在個人本位的經濟發(fā)展初期滿足了人們當時的正義觀。
(二)該制度與現(xiàn)有懲罰責任有效結合
現(xiàn)有民事責任的承擔方式以外還規(guī)定了民事制裁方式,這種通過民事立法規(guī)定制裁性的責任方式,體現(xiàn)了民事立法中所蘊含的制裁和懲罰的民法理念。
(三)懲罰性損害賠償彌補了補償性損害賠償?shù)墓δ苋蔽?/p>
補償性損害賠償?shù)墓δ苋蔽唬獾揭值呐小斑@根本沒有認識到對權利的侵害不單是金錢的利益也是侵害法感情”。它所賠償?shù)氖侵苯訉嶋H損失,而在有人身損害包括造成精神損害以及間接損失的情況下,這些損失往往是無法明確界定計算出的;他們往往只會得到被侵害是的直接損失,而訴訟中需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及財力,并且雖然法院在判決時會考慮相關因素但通常也做不到全面、統(tǒng)一。
針對該制度現(xiàn)存的適用范圍有限、構成要件嚴格、賠償數(shù)額粗疏等問題,筆者認為應作細化改進。
(一)懲罰性損害賠償?shù)倪m用范圍
筆者認為,我國侵權法領域應當在立法理論和司法實踐不斷成熟的條件下適當擴大該制度的適用范圍,可在人身損害、環(huán)境侵權、知識產權等領域適用。
(二)成立條件
該制度成立條件應考慮以下方面:第一,行為人主觀上故意或重大過失。第二,行為的不法性與道德的可責性。加害人的行為違反道德要求,遠超大眾可以容忍的限度。第三,須造成實際損害,受害人據(jù)此提起了補償性賠償請求。必須是補償性索賠無法彌補實際損失,才考慮適用懲罰性賠償要求。第四,因果關系。受害人的損害與加害人的行為及加害的主觀心態(tài)有著必然的關聯(lián),損失是由加害人故意或重大過失造成的。
(三)數(shù)額范圍
我國《侵權責任法》第47條對賠償數(shù)額無具體規(guī)定,只是一個原則性條款,《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guī)定為價款的兩倍。筆者認為,該制度涉及的賠償數(shù)額應受到合理限制,強調與補償性賠償金的比例關系。但在某些特殊侵權情形下,宜采用最高限額方法,法官可根據(jù)實際情況在最高限額下自由裁量。因此,我國懲罰性賠償金額的制度設計采用補償賠償金的倍數(shù)與最高限額相結合的模式比較適當。
懲罰性損害賠償制度是侵權法領域中的一項重要制度,而我國受大陸法系法律傳統(tǒng)的影響部分采用該制度內容,該制度目前的適用領域及功能發(fā)揮還十分有限。不過相信隨著立法理論和司法實踐的不斷成熟,該制度的適用范圍、構成要件以及金額的確定都會得到相應構建,其懲罰、威懾的主要功能也會得到充分發(fā)揮,并將能夠更好地保障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
[1][英]沃克.牛津法律大辭典[M].李雙元譯.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8.
[2]漢謨拉比法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3]楊立新.疑難民事糾紛司法對策[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4][美]E·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M].鄧正來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
D
A
李廣武(1979-),男,漢族,山東煙臺人,本科學歷,在職法律研究生,山東信誼律師事務所律師,四級律師,刑事委員會主任,考核委員會委員,研究方向:侵權法、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