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蘇州
河南科技學院新科學院,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3
?
淺談對農村普法狀況的建議措施
劉蘇州
河南科技學院新科學院,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3
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是實施“十三五”規(guī)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保障。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在我國廣大農村,越是貧窮的地方,法制進程越是緩慢。要實現(xiàn)“法治中國”,“普法中國”工作應先行,而“普法農村”應該是“普法中國”的重點和難點。
法治中國;農村普法;送法下鄉(xiāng)
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村依法治國進程也取得了很大成效,農村群眾的法治素質有所提高,依法治理的環(huán)境也得到了改善。但是,與城市和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速度相比較,仍然存在很大的不適應,嚴重影響著農村市場經(jīng)濟的建立和民主政治建設進程。這些問題,究其原因是和農村的地理位置、農民的思想觀念分不開的。
從問卷調查結果中,我們總結了農村普法工作存在的以下幾大難點:
(一)村民文化程度低和下鄉(xiāng)普法形式的矛盾
調查發(fā)現(xiàn),農村群眾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環(huán)境條件相對較差。半文盲及文盲所占比例大,識字和法律名詞理解面臨很大問題,客觀上制約了普法工作的開展。在調查您的法律意識從何獲取問題中,大多數(shù)村民表示是從電視節(jié)目中。而現(xiàn)在多數(shù)農村普法工作,依舊是單純的宣傳單、法治手冊等,這就與農村群眾低文化產(chǎn)生了矛盾,炎炎夏日,精美的法治宣傳冊,只能淪為百姓手中的折扇。
(二)農村“熟人社會”,法律難以滲透
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農民不比城市“對門十年,見面不知是鄰居”,農村是一個“熟人社會”,左右鄰居相互熟識不說,就是十里八村集市商販,那也認得清清楚楚,群眾們覺得吃點虧以后不再去就算了,何必鬧得不可開交呢。百姓們遇到糾紛普遍不會選擇司法而是選擇去調解,因為雙方一旦打官司,在其后的生活中很難“好臉相看”,也許這就是所謂的“一代官司三代仇”。這使得法律在農村應用少,農村群眾對法律重視程度低,法律始終難滲透到農村去。
(三)人情社會,村民眼中“法律”的不公平
人們常說,中國是一個人情社會,近年來,可能有所改善,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它的存在。而農村的人情味更“濃厚”,這是因為農村傳統(tǒng)社會的最大特色就是家族居于社會活動的中心。民諺“親不親家鄉(xiāng)人”、“一家不講兩家話”、“打唔斷的親,罵唔斷的鄰”,正是宗親觀念的形象體現(xiàn)。在宗親觀念的傳承和支配下,情大于法的人情取向應運而生。農民遇事,首先想的是找靠山、尋熟人,怕吃虧。在調查第九題對于法院檢察院公安局等執(zhí)法機關,你的態(tài)度是:A充分信任;B比較信任;C不信任。能夠選擇A充分信任的只占到20%,絕大比例的人對司法機關充斥著懷疑態(tài)度,認為“朝堂有人”才能“好辦事”。
(一)普法方式要與時俱進,加強創(chuàng)新
農村普法工作,涉及面廣,單一的宣傳方法注定難以取得實質成效。這就需要廣大普法工作者積極探索新方法,打開新思路,不斷提高農村普法教育力度和效果。
1.廣播電視及網(wǎng)絡新媒體作為現(xiàn)在農村群眾接收信息的媒介,理應重視起來。積極開辦法治教育欄目,比如以案說法、法律知識競賽等,通過廣播電視,創(chuàng)新普法欄目,吸引農村群眾、特別是青少年觀看。
2.定期開展法律咨詢活動,鼓勵并組織社會力量進行“送法下鄉(xiāng)”活動。農村人口眾多,分布極不均勻,這就要求政府要集合社會上相關共同力量,開展普法活動。特別是大學生這些高知識分子的力量,在讓學生得到鍛煉的同時,又能加強普法工作,提升成效。
(二)農村普法要“貼”民心、“溫”民心
首先要明白農民群眾的法律需求,要尋找符合農民群眾切身利益的法律法規(guī),用事實說話,切實用法律幫助農民解決生活中的難題,讓農民看到法律的實際作用,把法律給農民帶來的實惠,切切實實展現(xiàn)給更多的農民,增強說服力;其次,要保證普法工作的規(guī)律性與長期性,不搞形式,不搞過場,真切將普法工作放在政府工作的重點上,時常用法律知識溫暖民心、趁熱打鐵。
(三)嚴格執(zhí)法,捍衛(wèi)法律尊嚴
在相對偏遠的農村,人大于法,人情凌駕于法律之上的思想和行為還未完全消除,這也直接導致了農民對法律的偏見以及對司法等相關部門的質疑與不信任。因此,在農村進行法治建設,必須加強執(zhí)法力度,嚴格執(zhí)法,做到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公開透明,這樣才能取得農民的充分信任。
總而言之,農村普法是提高全民法律素質的需要。我國作為一個農業(yè)大國,農民仍占我國人口的絕大多數(shù)。從根本上說,沒有農民法律素質的提高,就沒有全民法律素質的提高。要實現(xiàn)“普法中國”、“法治中國”,“普法農村”就是重點和難點。開展普法教育,讓法律走進千家萬戶,把法律交給全體公民,讓公民切實拿起法律武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需要更多人拿出建議、拿出辦法。
[1]張文顯.法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蘇力.送法下鄉(xiāng)[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1998.
D
A
劉蘇州(1995-),男,漢族,河南鄲城人,河南科技學院新科學院,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