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外漢籍研究這些年來日益引起學界關注,國家大型項目也多有立項。但目前域外漢籍的整理與研究主要集中在東亞,因為作為漢字文化圈的東亞,其漢籍數(shù)量是世界其他地區(qū)無法相比的。相較之下,學術界對歐藏中國文獻的關注要相對弱一些。我這里用歐藏中國文獻而不用歐藏漢籍,在于說明歐藏中國文獻的特點,這些特點是東亞國家所藏漢籍所不具備的。歐藏中國文獻大體有四種類型:傳統(tǒng)刻本漢籍、西學漢籍、漢外混編漢籍、西文中國文獻。從刻本文獻類型來說,歐藏的真正的宋元刻本并不多,但隨著晚明中西文化交流的開啟,歐洲一些圖書館通過傳教士和商人各種形式收藏了一些重要的近代刻本文獻、清代文獻和輿圖等,例如牛津大學博德利圖書館、大英圖書館、德國巴伐利亞國家圖書館、法國國家圖書館等。2015年我們出版了西學漢籍的重要代表性文獻《梵蒂岡圖書館藏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文獻叢刊》第一輯,我在序言中指出:
以全球化史的新視角來重新審視這批文獻,故稱之為“西學漢籍”。即便在天主教史的范圍內(nèi)它也包含了眾多來華傳教修會的漢文文獻,而不僅僅是來華耶穌會士的漢文文獻,從而給我們展示一個更為寬闊的視野;自然,也不能僅僅將這批文獻歸結為“傳教士漢籍”,因為,它也包含有中國士大夫、文人信徒乃至佛教徒與天主教論辯的文獻;它還包括傳教士從中國帶回或寄回歐洲的數(shù)量不菲的中國古籍;此外,它包括文化交流史中基礎性的工具書—辭典和字典;這些整合起來,構成了文化史上豐富多彩的歷史畫卷。將其放入當時的中西文化交流史和傳教士的漢籍寫作方面來看,這批中文文獻就凸顯出特殊的價值,因為,這些文獻是傳教士們編寫辭典和轉寫漢字文獻的工具書和學術思想的來源。因此,這批文獻的出版必將對中國明清史研究,包括中國思想文化史、中國天主教史、中國翻譯史、中國語言史乃至對西方漢學史和全球化史研究,都將會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陳寅恪在《陳垣敦煌劫余錄序》中有一段十分精辟的論述:“一時代之學術,必有其新材料與新問題。取用此材料,以研究問題,則為此時代學術之新潮流?!苯詠碇袊幕臀鞣轿幕纬扇澜诲e的相互影響滲透的歷史,近代中國文化是一個交錯的文化史。如果不了解以“西學漢籍”為代表的這批近代中國文獻,就無法真正揭示出中國近代歷史發(fā)展的奧秘。
嚴紹璗先生在談到如何從事域外中國學研究時,將追蹤中文文獻的域外流傳作為基礎性的工作?;谶@樣的理念,《國際漢學》一直將域外中國文獻的介紹作為重要內(nèi)容,我們在《國際漢學》2015年第1期發(fā)表了張玉芝的《巴伐利亞國家圖書館藏廣東木魚書總目》,第2期發(fā)表了張淑瓊的《〈廣東圣方濟各會堂書版目錄〉初探》。本期發(fā)表了關于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馬禮遜中文古籍藏書的研究,俄羅斯圣彼得堡大學東方系中醫(yī)漢籍藏書的介紹。我們希望今后歐洲各圖書館東亞部的同行們能給我們來稿,介紹各自的漢文館藏,特別是近代中文文獻,推動我們對歐洲藏中國文獻研究的進展。
本期在基礎文獻的整理與翻譯上也頗有進展。劉美華與楊慧玲翻譯的《英國東印度公司廣州商館的漢語學生》、楊紫煙的《〈萊布尼茨中國書信集〉選譯》都是不可多得的重要歷史文獻。
在跨文化研究理論研究上,本期由史凱翻譯的加拿大學者唐日安先生的長文《超越文化帝國主義:文化理論、基督教傳教使團與全球現(xiàn)代性》是一篇值得細讀的好文章,這篇文章對西方的后殖民主義熱做了冷靜的分析,此文對國內(nèi)所謂的“漢學主義”觀點可以說是一個很好回應。而陳國興的《從朝貢制度到條約制度—費正清的中國世界秩序觀》和張明杰的《近代日本人涉華邊疆調查及其文獻》兩篇文章則從另一角度揭示了近代以來西方漢學的復雜性。一旦我們將這三篇文章放在一起閱讀,就會洞察到歷史的吊詭和多維,就能體會到理論的蒼白。
“理論是灰色的,生活之樹長青”,歌德的這句名言使我們這些人文學者更加關注真實的歷史與沸騰的生活。在對域外漢學的跨文化研究中,真實的歷史是學問開始的基礎,而對理論的追求要保持一定的謹慎,特別是對舶來的理論更是如此。
在寫這篇編后記時,2016年的鐘聲已經(jīng)敲響,歷史的年輪進入新的一圈,此刻想起了徐志摩的《再別康橋》,人與歷史其實就如當年徐志摩離別劍橋時的感覺。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云彩。
【研討會預告】
為推動高校國際漢學(中國學)的深入研究,推進外語類院校比較文學與跨文化學科的建設,由《中國高校社會科學》編輯部與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中國文化研究院主辦、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語言文學院協(xié)辦的“中國文化的世界性意義高層論壇—全國高校國際漢學研究會議”擬于2016年6月23日—6月24日在北京外國語大學舉行。此次會議以探討中國文化的世界性意義與價值為主題,圍繞中國文化在域外傳播的歷史軌跡和重要人物展開討論,并就外語類院校如何在文明互鑒和跨文化交流中揭示中國文化的內(nèi)涵與價值展開對話。主要議題如下:
一、高校的國際漢學(中國學)研究的現(xiàn)狀及前瞻
二、外語類院校比較文學與跨文化學科建設與發(fā)展
三、中國文化典籍外譯的歷史、理論和經(jīng)驗
相關動態(tài)敬請關注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中國文化研究院網(wǎng)址:http://www.sinologybeijing.net/cn,或關注微信公眾號:北外海外漢學研究中心。
寫于2016年1月1日凌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