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情緒感染的發(fā)生機制*

        2016-02-01 17:43:24張奇勇盧家楣閆志英陳成輝
        心理學報 2016年11期
        關(guān)鍵詞:眼動生理分組

        張奇勇 盧家楣 閆志英 陳成輝

        (1上海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上海 200234) (2揚州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揚州 225002)(3云南師范大學心理系, 昆明 650092) (4南京財經(jīng)大學外國語學院, 南京210046)

        1 引言

        原始性情緒感染理論認為, 對情緒信息的覺察伴隨著模仿, 在覺察者與誘發(fā)者之間存在一種同步性的動作互動, 這種情緒傳入后的模仿?反饋機制影響了覺察者的情緒體驗, 導致覺察者產(chǎn)生了可覺察的情緒, 由此覺察者感染上了他所覺察的情緒。這一過程可表示如下:情緒覺察—無意識模仿—生理反饋—情緒體驗(Falkenberg, Bartels, & Wild,2008)。如圖1所示, 張奇勇等對情緒感染的概念與發(fā)生機制作了詳細論述, 從理論上論證了這一機制的科學性(張奇勇, 盧家楣, 2013)。感官情緒信息(關(guān)于情緒信息類型詳見:張奇勇, 盧家楣, 2013)通過覺察者的覺察, 會誘發(fā)覺察者產(chǎn)生無意識模仿, 這種無意識模仿通過生理反饋導致覺察者產(chǎn)生與誘發(fā)者相同的情緒體驗??梢酝茢? 覺察者的“情緒覺察水平”會影響“無意識模仿水平”, 覺察者的“無意識模仿水平”又會影響“生理反饋水平”, 從而最終影響覺察者能產(chǎn)生多大的“主觀情緒體驗水平”。Hess等認為情緒的獲得機制始于臉部表情反饋,臉部肌肉動作給了大腦一個反饋, 激活了生理反饋系統(tǒng), 導致產(chǎn)生了相應的情緒體驗(Hess, Kappas,McHugo, Lanzetta, & Kleck, 1992), 因此, 臉上笑起來, 就會感覺到高興。同樣, 模仿他人的臉部表情也會影響自己的情緒體驗, 導致體驗到與被觀察者相同的情緒(Stel & Vonk, 2009), 這一理論被稱為“臉部反饋理論假設” (Cheshin, Rafaeli, & Bos,2011)。詹姆士(James, W.)和蘭格(Lange, C.)分別于1884年和1885年提出相同的情緒外周學說, 主張自主神經(jīng)系統(tǒng)激活、內(nèi)臟反饋和表情行為(達爾文學說)是情緒產(chǎn)生的起因, 如懼怕是因為逃跑引起的, 因為笑所以高興等, 描述了一種自生理變化到情緒喚醒的“自下而上”的情緒產(chǎn)生機制, 這種情緒產(chǎn)生機制與情緒感染的后兩個機制(生理反饋—情緒體驗)不謀而合, 均屬于通過生理反饋而喚醒情緒即“自下而上”的情緒喚醒方式。與情緒感染不同的是, 詹姆斯?蘭格理論并沒有說明“是什么誘發(fā)了身體外周變化”、“身體外周變化與刺激事件(真實的情緒情境)之間是什么關(guān)系”、“刺激事件在情緒喚醒中扮演什么角色”等關(guān)鍵問題。因為即使是同樣的身體外周變化, 我們體驗到的也不一定是相同的情緒, 如同樣是“逃跑”, 我們不一定體驗到“懼怕”,也有可能是“厭惡”, 顯然身體外周變化與情緒體驗之間沒有一一對應關(guān)系, 刺激事件在情緒喚醒中顯然起了關(guān)鍵性作用, 僅有身體變化還不能完全解釋“自下而上”的情緒產(chǎn)生機制。一百多年來, 人們對詹姆斯?蘭格的情緒理論不斷地提出批評, 但是這一理論卻經(jīng)久不衰, 它為我們展示了一條從生理變化到情緒變化的路徑的同時, 也留給了人們很多疑問, 因為有時“笑了”也不一定快樂, “逃跑”也不一定懼怕, 所以詹姆斯?蘭格理論是一個不完全理論,這也是百余年來這一理論既有生機又倍受詬病的原因, 而對情緒感染的研究可以充分揭示出“自下而上”的情緒喚醒方式的充分條件。本研究通過兩個實驗, 證明了情緒感染的發(fā)生機制, 既要證實懸疑百余年的“詹姆士?蘭格”理論的科學性的一面,又要補充說明“刺激事件”與身體外周變化的關(guān)系,以及“刺激事件”在情緒喚醒中的角色地位。

        圖1 自下而上的情緒感染發(fā)生機制

        圖1所示, 在情緒感染的發(fā)生機制中, 每個環(huán)節(jié)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 覺察者的情緒覺察水平有高低之分(汪海彬, 2013), 而覺察者所能覺察到的情緒信息量直接影響了其無意識模仿水平, 因為覺察者的無意識模仿水平是基于其所能覺察到的感官情緒信息的基礎之上的, 沒有覺察這一基本的信息輸入環(huán)節(jié)也就不存在模仿。模仿使我們的肌肉獲得了與他人相同的動作, 并給了大腦一個反饋, 這就導致我們體驗到了與他人相同的情緒, 由此說明, 模仿就是生理反饋的基礎。

        本研究擬采用實驗方法證實情緒感染的發(fā)生機制。在眼動實驗中使用情緒圖片作為感官情緒信息, 以考察覺察者的情緒覺察水平。首先采用情緒覺察行為實驗將被試分為情緒覺察高分組和低分組, 使用Hi-Speed眼動追蹤儀研究高分組與低分組的眼動特征與興趣區(qū)注視特征, 這些特征是衡量覺察者情緒覺察水平的主要指標(Boraston, Corden,Miles, Skuse, & Blakemore, 2008)。在生物反饋實驗中使用仿真課堂教學視頻作為感官情緒信息, 用以考察覺察者的無意識模仿水平和生理反饋水平。無意識模仿采用前額肌電(electromyographic, EMG)和臉頰肌電作為測量指標, 如看到高興的表情, 臉嘴角就會蹺起, 看到沮喪的表情, 臉嘴角就會下垂,這種一致性傾向被認為是情緒感染的指標(Dezecache et al., 2013), 人們甚至接觸到“皺眉”這個詞語時就會激活相應的臉部肌肉動作(Cheshin et al.,2011), 由于這種無意識模仿產(chǎn)生的肌肉微動作從外表是看不出來的, 覺察者也意識不到, 所以只能從面部局部區(qū)域的肌電變化來推測。在生物反饋實驗中, 使用血容量(blood volume pulsation, BVP)、皮電(skin conductivity, SC)等生理指標衡量生理反饋程度和情緒喚醒程度, 血容量反映血管的舒縮反應和交感神經(jīng)的興奮程度, 所以也與情緒狀態(tài)密切相關(guān), 是反映情緒喚醒程度的敏銳性指標(Gouizi,Reguig, & Maaoui, 2011; Lai, Li, & Lee, 2012); 皮電指標通常被用于測量被試的愉悅情緒或者焦慮情緒反應(Balconi & Bortolotti, 2012; Balconi &Canavesio, 2013), 皮電也與情緒喚醒程度密切相關(guān)(Gouizi et al., 2011)。通過眼動實驗檢驗高低分情緒覺察者在眼動特點上的差異性, 這種差異性反映出被試的情緒覺察水平, 高低分組在眼動實驗中的差異性是否會在生物反饋實驗中(無意識模仿、生理反饋和情緒喚醒水平)同樣表現(xiàn)出來, 如果實驗結(jié)果證明這一點, 那么情緒感染機制的每個環(huán)節(jié)便形成了邏輯鏈條。在情緒喚醒測量中同時輔以主觀體驗性問卷《教師課堂情緒感染力評價問卷》來推測被試在課堂中的情緒體驗程度, 這些測量指標相互印證。

        綜上所述, 本研究提出下列假設:

        H1:高低分情緒覺察者在情緒覺察過程中的眼動特點存在差異性, 主要表現(xiàn)在眉間及雙眼間上鼻梁區(qū)域和嘴巴周邊、下鼻梁區(qū)域相對注視時間上的差異性, 這一差異性可以預示被試的情緒覺察能力。

        H2:高低分情緒覺察者在無意識模仿、生理反饋和情緒喚醒水平上也存在差異性, 這是因為情緒覺察水平會影響其無意識模仿水平, 進而影響生理反饋和情緒喚醒水平, 這是一個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心理發(fā)生機制。

        H3:通過路徑分析可以證明情緒感染的發(fā)生機制, 這一機制描述了一個“自下而上”的情緒誘發(fā)路徑, 在真實情境的誘發(fā)下, 這種通過生理喚醒而誘發(fā)情緒的機制是可能的。

        2 研究1:高低分情緒覺察者在情緒覺察過程中的眼動特點

        2.1 研究目的

        研究高低分情緒覺察者在情緒覺察過程中的眼動特點, 具體包括兩組被試在眼動總體特征和興趣區(qū)注視特征上的差異性, 以眼動特征解釋情緒覺察水平對無意識模仿水平的影響機制。

        2.2 研究方法

        2.2.1 實驗材料

        從中國化面孔情緒圖片系統(tǒng)(CFAPS)中挑選出高興、平靜、憤怒、悲傷、害怕、驚訝、厭惡7種類型情緒圖片各8張(男女比例為1:1), 該系統(tǒng)的評分結(jié)果在愉悅度、喚醒度、優(yōu)勢度下的內(nèi)部一致性信度系數(shù)分別為0.982、0.979和0.980, 說明在同一維度下被試評分的一致性較高, 結(jié)果可信(白露,馬慧, 黃宇霞, 羅躍嘉, 2005)。除平靜外, 6類情緒的喚醒度無顯著性差異,

        F

        (4,52)=0.57,

        p

        > 0.05。

        2.2.2 被試

        以公開招募的方式選取來自揚州大學的大學生153名, 所有被試身心健康, 右利手, 視覺正常或矯正后正常, 無精神類疾病史, 實驗前均簽署了《實驗知情協(xié)議書》。首先使用E-prime程序?qū)?53名被試進行情緒判斷的準確率實驗, 實驗流程與眼動實驗程序相似, 實驗共有35個trials。將準確率得分前27%的40名被試作為情緒覺察高分組, 準確率最后27%的40名被試作為情緒覺察低分組。高低分組在準確率上存在極其顯著性差異,

        t

        =6.45,

        p

        < 0.001, Cohen’s

        d

        =1.64, 1 ?

        β

        =1, 被試情緒識別的準確率反映了其情緒覺察水平(汪海彬, 2013)。只選取高低分組被試進入眼動實驗流程, 其中有9名被試因為眼力高度近視或散光而無法校準注視點, 3名被試的數(shù)據(jù)采集失敗, 各項指標為0或無法采集, 故而這些被試予以剔除。最后綜合考慮高低分組的人數(shù)與性別匹配, 選取了高低分組的有效被試各31名, 其中男生30名, 女生32名, 年齡在18~22歲之間。

        2.2.3 眼動實驗程序

        實驗采用2(被試間變量:高分組/低分組)×7(被試內(nèi)變量:高興/平靜/憤怒/悲傷/害怕/驚訝/厭惡)混合設計。實驗共有56個trials。 要求被試對每次呈現(xiàn)的面孔情緒類型進行判斷, 共有7個選項:高興、平靜、憤怒、悲傷、害怕、驚訝、厭惡。每個trial的實驗流程如下:首先呈現(xiàn)500 ms “+”注視點,隨后呈現(xiàn)情緒面孔5000 ms后自動消失。之后出現(xiàn)一個選項界面, 讓被試用鼠標對剛才呈現(xiàn)的情緒面孔類型做出既準又快的判斷(在相應的選項上點擊鼠標)。一個trial完成, 呈現(xiàn)一個1500 ms的空屏后即開始下一個trial。實驗指導語為:“這是一個情緒面孔的判斷實驗, 實驗首先在屏幕中央出現(xiàn)一個“+”, 提醒你實驗開始, 隨后會出現(xiàn)一張情緒面孔,情緒面孔有7種情緒類型, 分別是:高興、平靜、憤怒、悲傷、害怕、驚訝、厭惡。你的任務是準確而快速地對剛才呈現(xiàn)的面孔圖片做出情緒判斷, 請使用鼠標在相應的選項上做出選擇, 準備好了摁空格鍵。”實驗前有3個trials練習, 練習數(shù)據(jù)不計入統(tǒng)計。

        2.2.4 眼動數(shù)據(jù)采集與分析

        實驗采用SMI Hi-Speed眼動追蹤系統(tǒng)記錄和分析。采樣率為1250 Hz, 實驗程序采用Experiment Center軟件編寫, 數(shù)據(jù)采用BeGaze (Version 3.0)分析軟件處理。實驗前采用左眼5點校準, 如果X、Y都小于1.0則按continue接著做實驗, 如果偏差X、Y中有一個大于1.0則按repeat重新校準。

        實驗數(shù)據(jù)統(tǒng)計使用SPSS 16.0進行處理, 采用兩因素混合設計的重復測量方差分析, 被試間變量為高低分組, 被試內(nèi)變量為情緒類型和興趣區(qū)。對采集不成功的少量數(shù)據(jù)(如出現(xiàn)“?”或“0”)進行了刪除。

        2.3 興趣區(qū)內(nèi)的相對注視時間分析

        對眼動數(shù)據(jù)進行了注視點數(shù)目、平均注視時間、平均瞳孔直徑X、平均眼跳數(shù)目、平均眼跳幅度等分析, 本文只報告最有代表性的興趣區(qū)相對注視時間(fixation time (%))。

        表1 高低分組在2個興趣區(qū)上的相對注視時間(%)的簡單效應比較

        3 研究2:高低分情緒覺察者的無意識模仿與生理反饋水平

        3.1 研究目的

        在實驗室仿真教學情境下, 比較高低分組對教師情緒的無意識模仿程度與生理反饋水平上的差異性, 為探究情緒感染機制提供理論基礎, 也為高低分組在情緒感染水平上的差異性提供解釋模型。

        3.2 研究方法

        3.2.1 被試

        被試同研究1。

        3.2.2 實驗材料

        本研究中采用男教師錄制的多媒體視頻(擴展名為“.mpg”), 基線測試使用的教學視頻為《統(tǒng)籌方法》(實驗條件Ⅰ),積極情緒教學視頻為《看云識天氣》(實驗條件Ⅱ),消極情緒教學視頻為《食物從何處來》(實驗條件Ⅲ),所有教學內(nèi)容的文本語義情感為中性。隨機選取56名大學生對上述3個文本采用15級(?7~7)評分標準進行評定, ?7表示實驗材料的語義情感非常負性, 0表示語義情感為中性, 7表示語義情感非常正性。3個文本的評分平均值為0.41, 單樣本

        t

        檢驗(one-sample

        t

        test)結(jié)果顯示, 任一文本得分與“0”均沒有顯著性差異(

        p

        > 0.05)。

        3.2.3 實驗設計

        基線測試所使用的視頻為教師中性情緒朗讀文本, 積極情緒教學視頻為教師使用積極的情緒(微笑、富有激情)進行教學, 消極情緒教學視頻為教師使用消極的情緒(皺眉, 消極倦怠)進行教學。上述3個模塊均采用重復測量設計的方差分析(repeated measures ANOVA), 即所有被試均要接受所有實驗刺激。為控制實驗順序?qū)嶒灲Y(jié)果的影響,除基線測試外(最先呈現(xiàn)), 積極情緒視頻與消極情緒視頻的呈現(xiàn)順序在被試間平衡。實驗結(jié)束后, 要求被試完成《教師課堂情緒感染力評價問卷》。

        3.2.4 實驗程序

        為營造仿真的教學效果, 實驗均在教室中進行,使用教室中的多媒體設備(電腦、投影儀、揚聲器)將事先錄制好的多媒體教學視頻按實驗要求投放在銀幕上, 直至每個實驗刺激呈現(xiàn)完畢為止。實驗中的一般指導語是:你現(xiàn)在已置身于真實的教學情境, 下面播放一組真實的課堂教學視頻, 請你認真聽課, 每次聽完課后, 需要你完成一份教學情況的調(diào)查問卷, 準備好了, 現(xiàn)在開始上課……。

        圖2 高低分組在2個興趣區(qū)上的相對注視時間比較(%)

        圖3 兩種實驗條件下高低分組各生理指標ΔE值比較

        3.2.5 BioNeuro數(shù)據(jù)采集與分析

        本研究的實驗儀器采用加拿大Thought Technology公司生產(chǎn)的BioNeuro八通道電腦生物反饋儀, 型號為BioNeuro INFINITI SA7900C, 數(shù)據(jù)采集系統(tǒng)軟件為MULTIMEDIA BIOFEEDBACK SOFTWARE (version 5.2.4)。BioNeuro是一個多形態(tài)八通道的高度靈敏儀器, 具有較靈活的開發(fā)工具(ChannelEdit、SereenEdit、ScripEdit)。它能監(jiān)測: 腦電、肌電、心電、皮電、皮溫、心率、血容量博動和呼吸等。本研究使用了A、D、G、H四個通道, 設定A、H通道為MyoScan-Pro 400, 分別用于監(jiān)測左臉頰肌電和前額肌電; 設定D通道為SC-Pro/Flex,用于監(jiān)測皮電(利手食指、無名指指腹); 設定G通道為HR/BVP-Pro/Flex, 用于測定血容量(利手中指指腹)。

        3.3 生理變化率的差異性檢驗

        3.3.1 高低分組的生理指標變化率

        本研究有3種實驗條件, 分別是基線測試(實驗條件Ⅰ)、積極情緒視頻(實驗條件Ⅱ)、消極情緒視頻(實驗條件Ⅲ),如前所述, 選用了前額肌電EMG和臉頰肌電EMG作為無意識模仿的生理指標,選取BVP幅度、BVP頻率和SC作為生理反饋指標。

        由于被試所能體驗到的心理量變化是一個相對差別閾限, 所以使用相對差別閾限對被試的生理指標數(shù)據(jù)進行如下轉(zhuǎn)換:

        其中Δ

        E

        為生理指標變化率, Δ

        B

        為生理指標變化量, 即用實驗條件Ⅱ、Ⅲ所得的生理指標數(shù)據(jù)減去基線生理指標數(shù)據(jù),

        B

        為基線生理指標數(shù)據(jù)。將每個被試在兩種實驗條件下采集到的5項生理指標, 使用公式求出生理變化率Δ

        E

        。在兩種實驗條件下高低分組各生理指標的Δ

        E

        平均值和標準差如圖3所示。Δ

        E

        絕對值的大小反映了生理變化的大小, 正負號反映了變化的方向, 相對于基線測試而言, Δ

        E

        為正表示被試的生理指標值增大, Δ

        E

        為負表示被試的生理指標值減小。

        3.3.2 生理變化率ΔE的兩因素重復測量方差分析

        表2所示, 前額EMG、SC的被試間效應顯著(

        p

        < 0.05), BVP幅度、BVP頻率和臉頰EMG的被試間效應極其顯著(

        p

        < 0.01)。進一步做積極、消極兩種情緒視頻條件下高低分組各生理指標Δ

        E

        的簡單效應比較。簡單效應比較的結(jié)果顯示:除SC在積極情緒視頻條件(實驗條件Ⅱ)下高低分組的生理變化率Δ

        E

        不存在顯著性差異外(

        p

        > 0.05), 其余各生理指標的Δ

        E

        值在兩種實驗條件下的高低分組間均存在極其顯著性差異(

        p

        < 0.001)。前額肌電EMG和臉頰肌電EMG的變化率Δ

        E

        存在極其顯著性差異, 說明高分組的無意識模仿程度要大于低分組。BVP幅度、BVP頻率以及SC在消極情緒視頻條件下的Δ

        E

        均存在極其顯著性差異, 可以推斷高分組的情緒生理變化強度顯著大于低分組。

        表2 5個生理指標的生理變化率ΔE的被試間效應檢驗

        4 研究3:情緒感染發(fā)生機制的路徑分析

        4.1 研究目的

        通過路徑分析(path analysis)從實證角度檢驗情緒感染發(fā)生機制的科學性。

        4.2 研究方法

        4.2.1 被試

        被試同研究1。

        4.2.2 實驗材料

        由于情緒體驗程度是一個主觀性指標, 不同于生理喚醒, 所以只能使用問卷法來測量。由《教師課堂情緒感染力評價問卷》共有10個項目, 采用4級計分(1~4), 總問卷的標準化Cronbach’s

        a

        系數(shù)為0.89, 將問卷前后分半, 則分半信度(split-half)為0.82, 該問卷與《情緒易感性問卷》具有很好的效標關(guān)聯(lián)效度(張奇勇, 2014)。該問卷得分與積極情緒視頻的BVP幅度(實驗條件Ⅱ)的相關(guān)系數(shù)

        r

        為0.30(

        p

        < 0.02), 與消極情緒視頻的BVP幅度(實驗條件Ⅲ)的相關(guān)

        r

        為0.31 (

        p

        < 0.02), 結(jié)果表明積極的情緒體驗會帶來更高的課堂評價得分, 消極的情緒體驗則有更低的課堂評價得分。有研究表明, 生理激活與被試的主觀體驗之間存在很強的一致性(Balconi &Bortolotti, 2012), 評教水平與學生的情緒體驗有關(guān)(張奇勇, 盧家楣, 2015)。由此說明, 可以用該問卷來反映被試的情緒體驗程度。

        4.2.3 實驗程序

        實驗程序同研究2, 數(shù)據(jù)來自研究2中的問卷調(diào)查。

        4.2.4 統(tǒng)計工具與方法

        使用SPSS 13.0和AMOS 18.0作為統(tǒng)計工具,采用相關(guān)分析與路徑分析。

        4.3 情緒感染發(fā)生機制的路徑分析

        以興趣區(qū)內(nèi)相對注視時間為覺察者覺察的指標, 本指標采用7種情緒圖片在兩個興趣區(qū)上的平均相對注視時間AFT (average fixation time (%))作為覺察者覺察的指標; 采用臉頰EMG的變化率Δ

        E

        作為無意識模仿指標, 因為臉頰EMG (1?β=0.98)的變化率在被試間效應中比前額EMG (1?β=0.70)的變化率具有更好的統(tǒng)計檢驗力(Observed Power);采用BVP幅度的變化率Δ

        E

        為生理反饋指標, 因為其具有較好的統(tǒng)計檢驗力(1?β=0.99)且在簡單效應檢驗中具有較大的平均數(shù)差量(

        MD

        =0.388); 采用《教師課堂情緒感染力評價問卷》得分作為個體情緒體驗程度的估計量。以上述4個指標作為路徑分析的變量。由于事先不知道這4個指標的路徑關(guān)系, 我們認為這4個指標任意兩兩之間均有可能存在因果關(guān)系, 但不是雙向因果關(guān)系(如X?X), 由此構(gòu)建了一個飽和遞歸模型。在飽和遞歸模型中, 覺察者覺察→無意識模仿、無意識模仿→生理反饋、生理反饋→情緒體驗, 這3條路徑的非標準化系數(shù)均達到顯著性水平(

        p

        < 0.05或

        p

        < 0.01), 而覺察者覺察→情緒體驗、覺察者覺察→生理反饋、無意識模仿→情緒體驗三條路徑的非標準化系數(shù)均未達到顯著水平(

        p

        > 0.05)。為此, 刪除上述3條不顯著的路徑, 構(gòu)成了如圖4所示的非飽和遞歸模型, 對非飽和遞歸模型再次進行路徑分析, 模型擬合度指標如下表所示。在研究2中有兩種實驗條件:積極情緒視頻(實驗條件Ⅱ)和消極情緒視頻(實驗條件Ⅲ),分別對應于模型一和模型二。如表3所示, 兩個模型的χ/

        df

        < 5, 表示模型擬合程度較高, 近似均方根誤RMSEA小于0.1且擬合優(yōu)度指標GFI及其修正指標AGFI (Adjusted Goodness of Fit Index)、本特勒的比較擬合指數(shù)CFI、賦范擬合指數(shù)NFI均非常接近1, 上述結(jié)果均表示觀測數(shù)據(jù)與圖4所示的模型非常擬合。圖4中, M1表示模型一的路徑系數(shù), M2表示模型二的系數(shù)。兩個模型中的“覺察者覺察→無意識模仿”、“無意識模仿→生理反饋”的非標準化回歸系數(shù)均極其顯著(

        p

        < 0.01), “生理反饋→情緒體驗”的路徑系數(shù)顯著(

        p

        < 0.05), 路徑系數(shù)為負表示生理反饋與情緒體驗呈負相關(guān), 即在消極情緒視頻(實驗條件Ⅲ)條件下, 生理反饋變化率越大, 說明受負性情緒感染越大, 對教師的課堂評價也就越低。上述結(jié)果表明修正后的模型更科學, 由此從實驗上證明了情緒感染發(fā)生機制的科學性。

        表3 非飽和遞歸模型擬合度(Model Fit)

        圖4 情緒感染的非飽和遞歸模型與標準化路徑估計值

        5 討論

        被試情緒識別的準確率基本能反映出其情緒覺察水平。高分組在興趣區(qū)1和興趣區(qū)2上的相對注視時間均極其顯著多于低分組, 有研究表明, 情緒覺察困難者通常表現(xiàn)為眼睛區(qū)域的注視困難(Boraston et al., 2008), 興趣區(qū)1處于雙眼區(qū), 由此可以推斷出興趣區(qū)1內(nèi)的相對注視時間可以代表被試的情緒覺察水平, 高分組在興趣區(qū)1的注視時間顯著多于低分組, 高分組的情緒覺察水平高于低分組。

        由于個體間生理指標基線差異較大, 如何對不同被試間的生理數(shù)據(jù)進行直接比較是本研究的一個難點。有研究使用生理指標的原始數(shù)據(jù)進行直接比較, 有研究使用線性轉(zhuǎn)換將一組原始數(shù)據(jù)轉(zhuǎn)變成Z分數(shù)進行比較(Dimberg, Andréasson, & Thunberg,2011), 也有研究采用實驗生理數(shù)據(jù)減去基線生理數(shù)據(jù)的方法(Witvliet, Knoll, Hinman, & De Young,2010), 也有研究采用實驗生理數(shù)據(jù)除以基線生理數(shù)據(jù)的方法(王俊山, 2011)。這些轉(zhuǎn)換方法均沒有心理量測量的理論基礎, 差別感覺閾限(differential sensory threshold)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啟示, 例如一個高度焦慮的人與一個冷靜的人面對相同的焦慮刺激, 肌電均增加10 μv, 其能體驗到的變化是不一樣的, 這是一個相對差別閾限的問題, 既與個體的基線水平有關(guān), 也與增量有關(guān), 所以本研究使用了指標變化率Δ

        E

        。高低分組的生理變化率Δ

        E

        的被試間效應檢驗顯示, 前額EMG、SC、BVP幅度、BVP頻率和臉頰EMG的被試間效應顯著或極其顯著。在觀看積極情緒視頻條件下, 高分組的前額EMG Δ

        E

        極其顯著低于低分組, 而臉頰EMG Δ

        E

        則極其顯著高于低分組, 表明高分組對積極情緒具有更高的無意識模仿水平; 而在觀看消極情緒視頻條件下, 高低分組的情況正好相反, 高分組的前額EMG Δ

        E

        極其顯著高于低分組, 而臉頰EMG Δ

        E

        則極其顯著低于低分組, 表明高分組對消極情緒也具有更高的無意識模仿水平。有研究表明, 在合作情境下, 可以提高顴骨肌肌電與正性積極情緒體驗(Balconi & Bortolotti,2012), 而面對負性刺激時可以自動化地激活皺眉肌的動作(Balconi & Canavesio, 2013)。本研究結(jié)果也證實了這一點結(jié)論。這些結(jié)論也與Dimberg等人的研究結(jié)果一致, 即高移情的人對他人的情緒面孔的反應更敏感(Dimberg et al., 2011), 體現(xiàn)在高分組對他人的情緒覺察水平與無意識模仿水平上, 這是對他人情緒面孔反應敏感性的兩項重要指標。Magnée等使用視覺情緒信息(面部表情)和聲音情緒信息對廣泛性發(fā)展障礙(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患者進行了情緒信息自動加工處理的研究, 研究中使用了肌電(EMG), 并認為肌電直接與情緒信息的自動化加工相關(guān), 而不受意識控制(Magnée, De Gelder, van Engeland, & Kemner, 2007),因此, 可以認為肌電反映了被試對他人表情的無意識模仿水平, 可以作為無意識模仿指標。湯姆金斯(Tomkins, S.)和伊扎德(Izard, C.)主張情緒產(chǎn)生于面部肌肉運動的內(nèi)導反饋, 面部表情是自主神經(jīng)系統(tǒng)和情緒體驗的激活器, 表情活動的內(nèi)導反饋達到皮層感覺區(qū), 整合情緒體驗(情緒的面部反饋理論),由此可以推斷, 高分組的高無意識模仿水平?jīng)Q定了其更高的生理反饋水平與更高的情緒體驗水平。在觀看積極情緒視頻條件下, 高分組在BVP幅度Δ

        E

        上極其顯著高于低分組, 而在BVP頻率Δ

        E

        上極其顯著低于低分組; 在觀看消極情緒視頻條件下, 高分組在BVP幅度Δ

        E

        上極其顯著低于低分組, 而在BVP頻率和SC Δ

        E

        上均極其顯著高于低分組, 這些生理指標的變化均表明, 高分組在兩類情緒的生理喚醒水平上均顯著高于低分組。BVP幅度與主觀快樂體驗之間存在顯著相關(guān)(Lai et al.,2012), 厭惡的聲音刺激(消極刺激)會導致BVP幅度下降(Ooishi & Kashino, 2012), 相反個體體驗到的痛苦情緒越少(積極情緒越多), BVP就越高, 心率也就越低(Park, Lee, Sohn, Eom, & Sohn, 2014)。由于這些指標與情緒的生理喚醒之間的密切關(guān)系,因此可以反映被試對情緒刺激的生理反饋水平。

        在情緒感染的路徑分析中, 兩種實驗條件的非飽和遞歸模型的各項擬合度指標均達到了統(tǒng)計學要求, 且改進后的所有非標準化回歸系數(shù)均達到顯著水平, 表示修正后的模型更科學, 這一模型結(jié)果正好符合圖1所示的情緒感染的發(fā)生機制, 由此從實驗上證明了情緒感染發(fā)生機制的科學性。在每次實驗后均對被試進行了詢問:你是否意識到自己在模仿教師的表情或行為?100%的被試均認為自己沒有模仿教師的表情或行為, 這也說明了情緒感染的發(fā)生機制無需意識參與, 是一種基于無意識模仿和生理反饋而產(chǎn)生的自下而上的情緒產(chǎn)生機制。模仿通常是自動化的和無意識的, 即使是在觀看電視劇的時候也存在無意識的模仿行為, 觀眾對劇情的理解而產(chǎn)生的情緒體驗是移情現(xiàn)象, 對電視人物的移情又可以通過無意識模仿而增強(Stel & Vonk,2009), 模仿是情緒感染產(chǎn)生的關(guān)鍵環(huán)節(jié), 模仿既能體現(xiàn)出模仿者的情緒覺察水平, 也可以預示其生理反饋水平和情緒體驗水平, 以往的研究沒有成功論證模仿與情緒感染的因果關(guān)系, 甚至否定了無意識模仿在情緒感染中的地位, 如意識性情緒感染理論認為, 情緒感染是基于人們與他人之間的情緒進行對比, 如果認為他人情緒合適的話, 就接受他人的情緒, 情緒是“移入與調(diào)節(jié)”的過程(Falkenberg et al.,2008), 從而混淆了情緒感染與移情、情緒調(diào)節(jié)的關(guān)系, 而在本研究中情緒感染的機制基本得到了證實,即外界的物理刺激從感覺系統(tǒng)的輸入、無意識模仿并激活生理反饋, 這種生理反饋可以附加到情緒體驗上去, 成為喚醒情緒的一條“自下而上”的途徑。Laird等通過兩個實驗探究了情緒感染中模仿的角色和自我感知過程, 實驗1中, 46名被試觀看了兩個簡短的視頻, 視頻描述一個可怕的情節(jié), 在第一個階段中, 被試扮演了某種臉部表情, 并報告這種表情是否讓他們感受到了相應的情緒。那些感受到相應情緒的被試具有對自身情緒線索更為敏銳的反應特質(zhì)。明顯模仿了劇情中人物表情的被試更有可能是那些對自身情緒線索敏銳的被試。在研究2中, 57名被試觀看了3個歡快人物的視頻, 限制模仿劇中人物表情的被試感受到的歡快不如那些模仿了劇中人物表情的被試, 且這一效應只在對自身情緒線索敏銳的被試身上發(fā)生(Laird et al., 1994),由此說明模仿可以增強被試對劇中人物的情緒體驗。另有假設表明, 身體可能包含有一種檢測機制,這種檢測機制通過存在于血液中的各向異性順磁蛋白質(zhì)(anisotropic paramagnetic proteins)和器官鐵化合物, 它們能夠無意識地檢測出他人的情緒, 從身體發(fā)出的某些波形的電磁成分可能與特定情緒的生理特征(如憤怒)相對應(McDonnell, 2012)。

        由于情緒感染是自下而上的情緒產(chǎn)生機制, 所以是由生理反饋誘發(fā)情緒體驗的, 之后, 生理反饋與情緒體驗相互作用、相互影響, 并交織在一起。從無意識模仿到生理反饋, 最后產(chǎn)生情緒體驗, 這一機制也有可能借助于鏡像神經(jīng)系統(tǒng)(mirror neurons system), 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誘發(fā)了無意識模仿,從而激活了鏡像神經(jīng)活動, 這種神經(jīng)活動當我們自己執(zhí)行相同行為時同樣被激活。這種神經(jīng)系統(tǒng)包括額下回(the inferior frontal gyrus)和腹前運動前皮層(ventral premotor cortex)、前頂下小葉(anterior inferior parietal lobule)。例如, 覺察者模仿他人時, 就能從自己的肌肉動作、內(nèi)臟和腺體的生理反饋中體驗到與他人一致的情緒。最近的fMRI研究發(fā)現(xiàn), 被試對自己臉部表情的情緒知覺會激活相應腦區(qū), 而該腦區(qū)在被試體驗相同情緒時同樣被激活, 因此, 臉上笑起來, 就會感覺到高興(Wild, Erb, Eyb, Bartels,& Grodd, 2003)。這樣就從科學角度上解釋了詹姆斯?蘭格理論, 并描述了自下而上的情緒產(chǎn)生機制,彌補了詹姆斯?蘭格理論沒有描述從刺激事件到外周身體變化、再到情緒體驗變化的反應機制。某種類型的外周身體變化或生理反饋并不能夠與具體的某一種情緒相對應, 但是在真實情境的作用下,并且在真實情境的誘發(fā)下, 這種通過生理變化而產(chǎn)生情緒的路徑是完全可能實現(xiàn)的。例如血管收縮、心跳加快并不一定就是驚嚇, 但是當你夜間一不小心踏空時, 所產(chǎn)生的血管收縮、心跳加快那就一定能喚起驚嚇的情緒體驗了, 而且這也一定是由生理反饋來喚醒情緒體驗的, 因為當你意識到踏空時,情緒體驗早已產(chǎn)生, 這樣也就理解了詹姆斯?蘭格理論的正確性和自下而上的情緒產(chǎn)生機制。同樣是血管收縮、心跳加快, 也有可能是看到一張猙獰的面孔, 但不管怎樣, 對方的表情總是在影響著你, 而且你身處在真實的情境中, 通過模仿他人的表情而產(chǎn)生生理反饋, 使得“血管收縮、心跳加快”有一個可解釋的理由, 否則僅有“血管收縮、心跳加快”不足以產(chǎn)生情緒體驗, 有可能是心悸癥狀。詹姆斯?蘭格理論為我們描述了一條由身體變化(包括外顯表情、骨骼肌肉系統(tǒng)、自主性內(nèi)臟系統(tǒng)等)到情緒變化的路徑, 情緒感染也證明了這一路徑的科學性,所不同的是, 詹姆斯?蘭格理論并沒有說明身體變化是從何而來的, 只是說“因為我們哭, 所以愁; 因為動手打, 所以生氣; 因為發(fā)抖, 所以怕”。而實際情況是, 一旦皮層高級認知系統(tǒng)參與后, 情緒體驗則顯然發(fā)生在生理變化反應之前, 例如“親人離世,我們哭”顯然是悲痛在前, 哭在后, 這也是詹姆斯?蘭格理論百年來倍受詬病的重要原因。而情緒感染的前兩個環(huán)節(jié)“情緒覺察”與“無意識模仿”正好說明了生理反饋的原因, 即生理反饋來源于對他人情緒的無意識模仿, 而由“生理反饋”喚醒“情緒體驗”便與詹姆斯?蘭格理論不謀而合。

        情緒感染是通過在一定的情境下模仿他人的情緒行為, 激活了生理反應而產(chǎn)生了情緒體驗, 離開了情境, 即使有外周身體行為, 也不一定產(chǎn)生某種情緒體驗, 如即使有笑的動作, 也不一定是快樂的。同樣, 在真實的情緒情境(刺激事件)中, 有生理反饋并且這種生理反饋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釋,則就會產(chǎn)生與情境相一致的情緒體驗, 如阿倫(Aron, A.)的吊橋?qū)嶒? 就是因為對生理反饋的錯誤歸因而喚起情緒, 錯誤歸因在無意識中進行, 這個例子是對詹姆斯?蘭格理論的生動詮釋, 詹姆斯?蘭格理論的局限性還在于, 僅僅關(guān)注到身體變化可以喚醒情緒, 而沒有注意到身體變化是需要個體在真實的情境中去“合理”解釋的, 離開了無意識解釋, 僅有生理反饋同樣無法喚醒相應的情緒, 如僅有“打”的動作不一定喚醒“生氣”, 釘釘子也是“打”,但沒有體驗到生氣。而情緒感染就發(fā)生在真實的情緒情境中, 發(fā)生在覺察者模仿他人的情緒行為中,顯然這種生理反饋是可以得到合理化解釋的, 所以自下而上的情緒體驗是能夠喚醒的??傊? 刺激事件在情緒感染中起了兩個關(guān)鍵性的作用, 一是通過覺察者無意識模仿他人表情而激活自身的生理反饋, 二是為覺察者的生理反饋作出了合理解釋。而刺激事件在詹姆斯?蘭格理論中的作用也體現(xiàn)在二個方面, 一是激活了外周身體變化(如看到狗追過來就“逃跑”), 二是為這種外周身體變化作出了合理解釋(狗可能來咬我)。顯然脫離刺激事件本身,外周身體變化對于情緒喚醒而言就顯得解釋力不夠。最后補充一點的是, 詹姆斯?蘭格理論不是萬能的, 只是描述了自下而上喚醒情緒的一種方式,并不是情緒喚醒的唯一方式。

        6 結(jié)論

        (1) 高低分組在興趣區(qū)特征的相對注視時間上存在顯著性差異, 眼動特征能夠反映高低分組的情緒覺察水平。

        (2) 高分組比低分組具有更高的情緒無意識模仿水平, 高分組在兩類情緒的生理喚醒水平上均顯著高于低分組。

        (3) 通過路徑分析, 從實驗上證明了情緒感染發(fā)生機制的科學性, 情緒感染的發(fā)生機制為:感官情緒信息→覺察者覺察→覺察者無意識模仿→生理反饋→情緒體驗。

        Bai, L., Ma, H., Huang, Y. X., & Luo, Y. J. (2005). The development of native Chinese affective picture system: A pretest in 46 college students.

        Chinese Mental Health Journal, 19

        (11), 719?722.[白露, 馬慧, 黃宇霞, 羅躍嘉. (2005). 中國情緒圖片系統(tǒng)的編制——在46名中國大學生中的試用.

        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 19

        (11), 719?722.]Balconi, M., & Bortolotti, A. (2012). Empathy in cooperative versus non-cooperative situations: The contribution of self-report measures and autonomic responses.

        Applied Psychophysiology and Biofeedback, 37

        , 161–169.Balconi, M., & Canavesio, Y. (2013). Emotional contagion and trait empathy in prosocial behavior in young people:The contribution of autonomic (facial feedback) and Balanced Emotional Empathy Scale (BEES) measures.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Neuropsychology, 35

        (1), 41–48.Boraston, Z. L., Corden, B., Miles, L. K., Skuse, D. H., &Blakemore, S. (2008). Brief report: Perception of genuine and posed smiles by individuals with autism.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38

        (3), 574–580.Cheshin, A., Rafaeli, A., & Bos, N. (2011). Anger and happiness in virtual teams: Emotional influences of text and behavior on others’ affect in the absence of non-verbal cue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116

        , 2–16.Dezecache, G., Conty, L., Chadwick, M., Philip, L., Soussignan,R., Sperber, D., & Grèzes, J. (2013). Evidence for unintentional emotional contagion beyond dyads.

        PLoS ONE, 8

        (6), e67371.Dimberg, U., Andréasson, P., & Thunberg, M. (2011). Emotional empathy and facial reactions to facial expressions.

        Journal of Psychophysiology, 25

        (1), 26–31.Falkenberg, I., Bartels, M., & Wild, B. (2008). Keep smiling!Facial reactions to emotional stimuli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emotional contagion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European Archives of Psychiatry and Clinical Neuroscience, 258

        , 245–253.Gouizi, K., Reguig, F. B., & Maaoui, C. (2011). Emotion recognition from physiological signals.

        Journal of Medical Engineering & Technology, 35

        (6–7), 300–307.Hess, U., Kappas, A., McHugo, G. J., Lanzetta, J. T., & Kleck,R. E. (1992). The facilitative effect of facial expression on the self-generation of emo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physiology, 12

        , 251–265.Jin, L., & Chen, S. S. (2012). Abnormal face processing in children with autism: Evidence from eye movements.

        Journal of Z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4), 128–132.[金麗, 陳順森. (2012). 自閉癥兒童面孔加工的異常: 來自眼動的證據(jù).

        漳州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4), 128–132.]Lai, H. L., Li, Y. M., & Lee, L. H. (2012). Effects of music intervention with nursing presence and recorded music on psycho-physiological indices of cancer patient caregivers.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 21

        , 745–756.Laird, J. D., Alibozak, T., Davainis, D., Deignan, K.,Fontanella, K., Hong, J., … Pacheco, C. (1994).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effects of spontaneous mimicry on emotional contagion.

        Motivation and Emotion, 18

        (3), 231– 247.Magnée, M. J. C. M., De Gelder, B., van Engeland, H., &Kemner, C. (2007). Facial electromyographic responses to emotional information from faces and voices in individuals with 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48

        (11), 1122–1130.McDonnell, A. (2012). A physical hypothesis for emotional contagion in group cohesion and public order.

        8 SCTPLS Conference

        .Ooishi, Y., & Kashino, M. (2012). Habituation of rapid sympathetic response to aversive timbre eliminated by change in basal sympathovagal balance.

        Psychophysiology, 49

        , 1059–1071.Park, M. S., Lee, K. H., Sohn, S. J., Eom, J. S., & Sohn, J. H.(2014). Degree of extraversion and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to physical pain and sadness.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55

        , 483–488.Stel, M., & Vonk, R. (2009). Empathizing via mimicry depends on whether emotional expressions are seen as real.

        European Psychologist, 14

        (4), 342–350.Wang, H. B. (2013).

        The features and optimization of pre-service teachers' emotional awareness

        (Unpublished doctorial dissertation).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汪海彬. (2013).

        職前教師情緒覺察的特點及優(yōu)化

        (博士學位論文). 上海師范大學.]Wang, J. S. (2011).

        A research on class-teacher’s affective quality i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Unpublished doctorial dissertation).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王俊山. (2011).

        中小學班主任的情感素質(zhì)研究

        (博士學位論文). 上海師范大學.]Wild, B., Erb, M., Eyb, M., Bartels, M., & Grodd, W. (2003).Why are smiles contagious? An fMRI study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erception of facial affect and facial movements.

        Psychiatry Research, 123

        (1), 17–36.Witvliet, C. V. O., Knoll, R. W., Hinman, N. G., & De Young, P.A. (2010). Compassion-focused reappraisal, benefit-focused reappraisal, and rumination after an interpersonal offense:Emotion-regulation implications for subjective emotion,linguistic responses, and physiology.

        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Dedicated to Furthering Research and Promoting Good Practice, 5

        (3), 226–242.Zhang, Q. Y. (2014).

        The mechanism of emotional contagion and its modulation model: A teaching-activities-oriented research

        (Unpublished doctorial dissertation).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張奇勇. (2014).

        情緒感染的發(fā)生機制及其調(diào)節(jié)模型——以教學活動為取向

        (博士學位論文). 上海師范大學.]Zhang, Q. Y., & Lu, J. M. (2013). What is emotional contagion? The concept and mechanism of emotional contagion.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1

        (9), 1596–1604.[張奇勇, 盧家楣. (2013). 情緒感染的概念與發(fā)生機制.

        心理科學進展, 21

        (9), 1596–1604.]Zhang, Q. Y., & Lu, J. M. (2015). The regulation effect of antecedent view on emotional contagion: With examples of teaching activities.

        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47

        (6), 797–806.[張奇勇, 盧家楣. (2015). 先入觀念對情緒感染力的調(diào)節(jié)——以教學活動為例.

        心理學報, 47

        (6), 797–806.]

        猜你喜歡
        眼動生理分組
        基于眼動的駕駛員危險認知
        基于ssVEP與眼動追蹤的混合型并行腦機接口研究
        載人航天(2021年5期)2021-11-20 06:04:32
        打破生理“平衡”
        世界科學(2020年1期)2020-02-11 07:39:34
        基于BP神經(jīng)網(wǎng)絡的旋轉(zhuǎn)血泵生理控制
        分組搭配
        怎么分組
        分組
        媽媽們產(chǎn)后的生理煩惱
        Coco薇(2017年5期)2017-06-05 13:03:24
        國外翻譯過程實證研究中的眼動跟蹤方法述評
        外語學刊(2016年4期)2016-01-23 02:34:15
        “DIY式”小創(chuàng)新在神經(jīng)電生理監(jiān)測中的應用
        国产欧美成人一区二区a片| 五月停停开心中文字幕| 亚洲婷婷久久播66性av|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日韩高清在线观看永久| 人妻无码一区二区在线影院| 久久一二三四区中文字幕| 国产在线视频91九色| 日韩视频中文字幕精品偷拍|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日韩在线精品视频免费| 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老狼| 天天燥日日燥|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久久2018| 偷拍美女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丰满人妻熟妇乱又仑精品| 国产成人啪精品视频免费软件| 久久中文字幕日韩无码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高清中文| 国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八戒| 国产精品久久婷婷六月丁香| h动漫尤物视频| 日本成人精品在线播放| 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看96| 中文文精品字幕一区二区| 丰满人妻无套内射视频| 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综合网| 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 久久亚洲午夜牛牛影视| 99青青草视频在线观看| 人妻体内射精一区二区三四| 日本VA欧美VA精品发布| 手机在线观看亚洲av| 亚洲av日韩av激情亚洲| 高中生粉嫩无套第一次| 国产韩国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专区国产一区|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在线看| 思思久久96热在精品不卡| 国产女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色哟哟精品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