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寶 梁麗珍
(山西省陽泉市農業(yè)委員會,山西 陽泉 045000)
蛋雞育成期飼養(yǎng)管理的新思考
王金寶 梁麗珍
(山西省陽泉市農業(yè)委員會,山西 陽泉 045000)
蛋雞的育種選擇使得其生產性能正在逐步提高,在蛋雞生產中,育成期的飼養(yǎng)管理對蛋雞的很多經濟性狀有著決定性的影響,文章從均勻度、體重、脛長和性成熟等方面對蛋雞育成期的飼養(yǎng)管理進行了新的解讀,以期為生產中蛋雞育成期的飼養(yǎng)管理提供參考。
蛋雞 育成期 飼養(yǎng)管理
在蛋雞生產中,育成期的飼養(yǎng)管理對蛋雞的很多經濟性狀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可以說,蛋雞最重要的管理期是育成期?,F在蛋雞的育成期新劃分為從小雞出雛開始直至預產期,育成期飼養(yǎng)管理的目標:蛋雞育成期要求成活率達到 96%~98%,均勻度達到85% 以上,控制體重在標準體重的100%~110%左右,性成熟與體成熟同步發(fā)育良好,適時開產。均勻度、體重、脛長和性成熟是體現育成成敗的關鍵指標。
各個品種的蛋雞都有各自的體重標準,要求不同品種的蛋雞在相應的時間段達到相應的體重。其中最重要的有2個時間段:5周齡體重和18周齡體重。
1.1 5周齡的體重達標極為重要
由于5周末體重與產蛋期產蛋數及死亡率高度相關,因此在育成期的早期應以體重管理為主,未來一生的成敗就看這35d了。這一時期盡可能選擇正規(guī)飼料生產廠家生產的全價顆粒飼料或肉雞料飼喂,必要時在飼料中加入油脂,同時要全部使用進口疫苗,使用高效進口藥物。
1.2 18周齡體重是育成雞飼養(yǎng)的關鍵
初產體重決定了到達產蛋高峰需要的時間,在生產中,特別是在蛋雞開產前一定要使雞的體重達到或超過標準,一般控制體重在標準體重的100%~110%左右。
(1)定期稱重:為控制育成期蛋雞體重,從第8周開始,每隔兩周選擇不同飼養(yǎng)位置的雞只抽樣5%~10%,逐只空腹稱重、與標準比較,這項工作必須認真做好。低于標準體重,則增加喂料量或提高日糧營養(yǎng)濃度;高于標準體重,則維持喂料量或降低日糧能量水平。
(2)限制飼養(yǎng):限制飼養(yǎng)是使雞的體重控制在標準范圍之內的一項重要措施。7~8周齡為過渡期,從第9周齡至20周齡進行限制飼養(yǎng),每日喂量為標準采食量的90%。限飼時要重點關注幾個問題:一是飼料是采用預混料配合而成的全價料,白色蛋雞飼料的能量為2850kCal/kg,12周齡前粗蛋白質(Cp)16%,12~20周齡15%。褐色蛋雞飼料的能量為2800kCal/kg,12周齡前粗蛋白質(Cp)15%,12~20周齡14%;二是要隨時抽測體重,根據抽測情況來決定是否繼續(xù)限飼或限飼多少;三是限飼時應有足夠的采食空間,使雞吃料時間同步化,不管什么周齡飼喂,都能做到80%的雞只在采食,20%的雞在飲水;四是限飼過程中,若有其他應激如接種、發(fā)病等,應恢復為自由采食。
(3)分群飼養(yǎng):在生產實踐中,要在6周、10周和15周對雞群進行3次整理,按體重大小及體質強弱分籠飼養(yǎng),將一些瘦弱的雞挑出,適當提高營養(yǎng)水平,單獨飼喂。將一些不合格的雞撿出,進行隔離飼養(yǎng)或者淘汰。第1次在5周結束后,結合稱重進行雞群整合;10周末進行第2次;第3次在15周末結合轉群進行,雞群整合后轉到產蛋雞舍。特別注意的是雞群整合最好夜間進行,整合前6h應停料,前后 3 d飼料中添加多種維生素100~200 g/t。
(4)根據體重大小進行換料 蛋雞育成期間至少需換料兩次,即雛雞料換成育成料,再將育成料換成預產料或產蛋料。方法是第1d用新料1/4,第2 d用1/2,第3d用3/4,第 4 d全部換成新料。育雛料換成育成料時,換料要根據體重是否達標為原則。15周末轉入產蛋雞籠后,在育成料換為產蛋料則要依據體重與性成熟情況而定,一般可提前或推后3~5 d為宜。
實踐證明,開產均勻度對產蛋性能有很大的相關性,即每相關3個均勻度平均每年每只蛋雞可以多產或少產4枚雞蛋。生產實踐中對體重均勻度關注較多,結合個體稱重,計算出均勻度。達不到標準者,應及時分析原因,改進飼養(yǎng)管理措施。如80%以上的雞體重達到標準體重,說明生長均勻,達到限飼要求,如高于或低于標準體重l%,喂料量應減少或增加1%。
脛長能夠反映骨骼的發(fā)育狀況。育成前期主要發(fā)育脛骨,此后則體重增長。4周脛骨生長完成50%,8周完成75%~78%,11~12周完成90%,17周基本發(fā)育完全。健全的骨骼結構是保證雞體正常發(fā)育、產蛋率、蛋重、蛋殼質量和較低死淘率的必要條件?,F代家禽研究表明,家禽后期生長能力的高低不但取決于前期體重大小、均勻度高低,更傾向于家禽骨架的大小。但在現實的生產中,大多數的養(yǎng)殖戶只注意體重是否達標,不注意骨骼的發(fā)育,特別是飼養(yǎng)管理手冊中,現在很少見到脛長指標的數據。蛋殼的形成過程中,蛋殼中的鈣75%來源于飼料,25%來源于骨骼腔中髓骨的分解供應,若骨骼發(fā)育不良,就會影響鈣的貯存與釋放,當鈣不足時就會影響蛋的形成,所以骨骼的發(fā)育是育成起管理的一個重要工作。所以在育成期的日糧中鈣磷比例的平衡很重要,適當的提高鈣及維生素D的含量會促進骨骼的發(fā)育,這就涉及到日糧中鈣磷比例的平衡問題,原先講鈣與磷的最適比例為2:1,但根據現代蛋雞的研究進展,白色蛋雞各育成期的鈣需要量均提高0.1%~0.2%,故鈣與磷的比例也有變化,如12~18周齡鈣與磷的比例為0.8:0.30。由于養(yǎng)殖戶也不可能很好地計算出各營養(yǎng)素,建議使用預混料,且按要求的配方進行配比。盡可能不要用濃縮料及全價料。
性成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開產時的體重。雞的體重是雞體成熟與性成熟的一個標志,能夠反映產蛋前輸卵管、卵巢及肝臟的發(fā)育狀況。近幾年的蛋雞品種都有開產提前的趨勢,達50%產蛋率的開產日齡大約每年提前1~1.5d,但并不是開產越早越好。必須達到體成熟與性成熟的協同一致。為此,育成期合理控制光照顯得尤為重要,所以在育雛之前就應制訂該批雞合理的光照程序,并在飼養(yǎng)過程中嚴格執(zhí)行。特別是10周齡以后,雞只對光照的刺激敏感性增強,不注意控制光照就有可能使開產提前,所以要結合育成舍的環(huán)境條件,實行合適的遮光措施也很有必要。
4.1 密閉式雞舍的光照管理
密閉式雞舍因不受外界自然光照的影響,可以采用恒定光照,即0~1周齡23 h光照,2~20周齡恒定為8~9 h光照。從21周齡開始使用產蛋期光照,密閉式雞舍不應有漏光。
4.2 開放式雞舍的光照管理
應根據出雛日期、季節(jié)、地理位置的不同來制定不同的光照方案。第1周光照制度基本與密閉式雞舍相同,從第2周開始有以下2種光照制度:第1種為利用自然光照。第2種是人工光照與自然光照結合的方法。在具體實施中,又可分為恒定和漸弱2種光照制度。4.2.1 恒定法 查出本批雛雞到達20周齡時當地的白晝時間,從第2周到產蛋前恒定此時間,不足時人工補充光照。
4.2.2 漸減法 查出本批雛雞達到20周齡時當地的白晝時間,然后加人工光照5 h,以后每周均勻遞減,至20周時剛好將增加的5 h減完。
以上兩種光照制度相比,前者實行容易,但控制性成熟效果不如后者,后一種在生產中實際應用具有一定難度。
總之,現代蛋雞的發(fā)展對飼養(yǎng)者的要求越來越高,飼養(yǎng)者應對蛋雞飼養(yǎng)特別是育成期飼養(yǎng)要有一個全新的認識。當然,還得建立在良好的日常管理之上,如嚴格溫度、通風的控制以及根據本地區(qū)雞病的流行情況,來制定各雞場的疫苗接種程序,嚴格控制雞病的發(fā)生等等。只有這樣,才能使蛋雞的遺傳潛力得以最大限度的發(fā)揮,也才能確定更好的經濟效益。
王金寶,男,高級畜牧師,學士學位,主要從事畜牧技術推廣工作;梁麗珍,女,農藝師,主要從事農業(yè)環(huán)境保護和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