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包 葒
用鏡頭講述草原兒女的故事
■文/包 葒
我追隨全國助殘模范臧彩樓、草原撲火英雄吉日嘎拉、援藏干部孫鳳鳴的足跡,走進他們的心靈世界,感受和傳遞堅守與奉獻的美和力量。那股溫熱的情愫,始終像一雙無形的手牽引著我行走在草原深處
2014年11月8日,是我國第15個記者節(jié)。就是在這一天,入職內(nèi)蒙古日報社308天的我背起重重的行囊,只身走向祖國北部邊陲的一個小鎮(zhèn)……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獲得了這樣一條新聞線索:在距離首府呼和浩特市500多公里外的烏拉特草原,有一位全中國管區(qū)最大的“片兒警”。他的服務(wù)對象是散居在1672平方公里的917戶牧戶,他被那里的牧民親切地稱為“賽因察格達”(漢語意為好警察)。
如此大的管轄區(qū),會有什么樣的故事?我抑制不住想用鏡頭記錄的沖動,乘上了前往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后旗的班車。經(jīng)歷了3次換乘,用了10個多小時,我終于到達了邊陲小鎮(zhèn)——潮格溫都爾。
第二天,走進鎮(zhèn)派出所,迎面遇見一位身材瘦小、一臉憨笑的民警?!百惻?!我是寶音德力格爾?!比绻皇巧碇?,我一定會把他認成飽經(jīng)風霜的牧民大哥。
“走吧,今天就跟我走訪錫日淖爾嘎查的幾戶牧民。那兒還沒通油路,手機信號也不好,你可得做好思想準備啊?!彼麕е蚁热ベI一些蔬菜、藥物和日用品,裝進一邊已經(jīng)塞滿報紙、書刊的綠色褡褳,“交通不便,牧民來一趟鎮(zhèn)里不容易,每次下去我都盡可能多帶些他們需要的東西?!?/p>
頂著寒風、碾過碎石、穿過河流、翻越陡坡,坐在摩托車后面的我不時感到心慌、氣短。早上出發(fā)時還是晴天,路上卻遭遇了沙塵暴。戈壁草原天氣多變,牧戶居住又分散,一旦迷路,得不到及時救援會很危險。寶音德力格爾就曾因摩托車輪胎被碎石劃破翻入山溝,3天后才被牧羊的老阿爸發(fā)現(xiàn)獲救。他似乎察覺出了我的不安,停下車來,從兜里取出一張地圖讓我看:“有了它,我們是安全的?!边@是一張“警務(wù)地圖”,寶音德力格爾從1999年開始繪制,哪個牧戶怎么走,哪里有山、有河、有敖包,一目了然。每當有牧戶搬遷,他都及時做出修改。2009年,這張傾注了他10年心血的地圖,被巴彥淖爾市公安局錄入警務(wù)平臺。
沿著崎嶇的山路,寶音德力格爾騎一會兒,推一會兒。我問他:“是什么支撐你17年如一日走在這條路上?”他脫口而出:“我是一名黨員,作為人民警察,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wù)是我的職責,這里的牧民需要我!”
顛簸了2個多小時,摩托車無法再進入了,寶音德力格爾就背起沉重的褡褳徒步翻山。山坡坡度達到了70度,我氣喘吁吁硬撐著緊跟其后,邊走邊抓拍。
翻過兩座山梁,終于到了巴圖德力格爾家。巴圖德力格爾和老伴兒迎了出來,就連主人家的大黃狗都搖著尾巴歡迎寶音。在寶音德力格管轄區(qū)內(nèi)的陰山山脈深處,這樣的遠距離散居牧戶共有21戶。幫老人做飯、鏟羊糞、挑水,對下牧區(qū)的寶音來說是家常便飯。巴圖德力格爾阿爸對我訴說,寶音是個“賽因察格達”,他給牧民帶來了福氣。
五保老人呼熱勒陶高、漢族牧民王萬壽、殘疾牧民寶力德巴特爾……這一天,我跟著寶音跑了170公里。每到一家,他就掏出一個記事本,誰家的孩子快上學了,哪家的羊絨還沒有賣,都記得清清楚楚,這樣的民情日記他已經(jīng)記了滿滿30本。3天的采訪讓我看到了寶音17年來的過往——17年來,寶音騎壞了6輛摩托車,行程100萬余公里,相當于繞地球25圈。他被稱為“活檔案”,對管轄區(qū)常住人口、重點人口、暫住人口熟悉率達到100%,管轄區(qū)可防性案件發(fā)案率為零。
草原的春風秋雨、夏陽冬雪,見證了寶音德力格爾無悔的堅守與執(zhí)著,他贏得了中國警察榮譽的“大滿貫”。玉樹地震那年他還收養(yǎng)了一名孤兒。然而,他卻說自己不是一個合格的兒子、丈夫和父親。相隔100公里遠的老母親,他每年只能去看一次;結(jié)婚十幾年,與妻子總是聚少離多;女兒上6年級了,他沒參加過一次家長會。
當我踏上返程客車,望著揮手告別的那個堅毅身影,一股溫熱涌動心頭,濕潤了我的雙眼。對寶音德力格爾的采訪,讓我對職業(yè)精神有了切身感悟:任何一種職業(yè),做到極致,也能成為傳奇。
2014年12月17日,《內(nèi)蒙古日報》以“草原上的牛羊有多少,寶音做的好事就有多少”為題,用蒙漢兩種文字整版刊發(fā)了我的攝影報道。從新聞策劃、獨立采訪到典型人物報道,不足3年的新聞從業(yè)路上,我背著10公斤的攝影器材,走過自治區(qū)173個旗縣,連續(xù)兩年獲得內(nèi)蒙古新聞獎一等獎、二等獎。
我追隨全國助殘模范臧彩樓、草原撲火英雄吉日嘎拉、援藏干部孫鳳鳴的足跡,走進他們的心靈世界,感受和傳遞堅守與奉獻的美和力量。那股溫熱的情愫,始終像一雙無形的手牽引著我行走在草原深處……
(作者系內(nèi)蒙古日報社攝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