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林梅琴
看上你了,就去你家偷菜
偷東西不怕被人發(fā)現(xiàn),發(fā)現(xiàn)了也沒人罵,而且被偷的人罵得越狠越有“旺相”。竟有這樣的事?沒錯,還真有!
在福建大田及閩西的客家人聚居地,每年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這天,姑娘們就成群結(jié)隊去偷別人家的菜,這菜還不能是本家族的,也不能是同性朋友的。而且,偷來的菜得和大伙兒一起煮了吃掉,誰吃得最多,誰就最早得意中人,養(yǎng)的蠶吐絲也吐得最好最多。
這又是為什么?
原來,這是福建沿海和臺灣地區(qū)流傳至今的未婚女子在元宵夜偷菜以求好人家的習(xí)俗,也叫做“偷青”。在封建社會,女子可不是輕易能出來見人的,元宵節(jié)相當(dāng)于是個相親大會,到了這天,姑娘們就會結(jié)伴出來游玩,覓覓良緣。“偷挽菜,嫁好婿。”姑娘們想要婚姻美滿,就在元宵節(jié)這天去菜園里偷點菜來,討個好彩頭。
這種風(fēng)俗起源于古代的“放偷節(jié)”。遼金文獻(xiàn)《魏書·東魏孝靜帝紀(jì)》載:“(天平)四年(537年)春正月禁十五日相偷戲?!币簿褪钦f,南北朝時,民間就有元宵夜相偷戲的活動了。明崇禎八年(1635年)刊行的《帝京景物略》,同樣提到了金元時期元夕“三日放偷,偷至,笑遣之,雖竊至妻女不加罪”的歷史,可見當(dāng)時在“放偷節(jié)”不僅可以偷物,還可以偷人。
在有些地方,偷菜還意味著可以偷來一年的好運,不僅姑娘們偷,小伙子也可以偷。小伙子看上了哪家的姑娘,就去她家的菜地偷幾把菜,這樣姑娘就知道有人看上她了。而小伙子回到家里,把偷來的菜交到母親手上,告訴母親這是誰家的,母親也就知道兒子喜歡上誰家姑娘了。這時候,母親就安安靜靜地煮上一碗陽春面,讓兒子吃得飽飽的,希望兒子好運連連,去提親的時候一帆風(fēng)順。
看到這里,你心動了嗎?那就快去心上人的菜地里偷菜吧。當(dāng)然,前提是他/她家要有菜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