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銀柱作者單位:261100 山東 濰坊,濰坊市寒亭區(qū)人民醫(yī)院血液科
?
不典型破傷風誤診為腦梗死1例
李銀柱
作者單位:261100 山東 濰坊,濰坊市寒亭區(qū)人民醫(yī)院血液科
【摘要】文章介紹1例將不典型破傷風誤診為腦梗死的病例。
【關鍵詞】破傷風;腦梗死;誤診
破傷風是破傷風桿菌經由皮膚或黏膜傷口侵入人體,在缺氧環(huán)境下生長繁殖,產生毒素而引起陣發(fā)性肌痙攣的一種特異性感染。破傷風潛伏期通常為7~8 d,約90%的患者在受傷后2周內發(fā)病,偶見患者在摘除體內存留多年的異物后出現破傷風癥狀。筆者曾遇1例不典型破傷風病例,診治過程較為特殊?,F報告如下。
病人,男,45歲,因“左側口角流涎、飲水嗆咳、吞咽困難1 d”入院。病人入院前1 d無明顯誘因的出現左側口角流涎,吃飯時咀嚼費力,飲水嗆咳,吞咽無力,癥狀持續(xù)存在無緩解。無頭痛、頭暈、惡心、嘔吐,無肢體運動障礙,無二便障礙、行頭CT示未見有明顯異常。既往有“高血壓病”5年。查體:神志清晰,精神正常,高級智能正常;雙側瞳孔等大等圓,無眼震;左側口角低垂,左側咀嚼力較右側減低,懸雍垂右偏,伸舌偏右;頸軟,四肢肌力5級,肌張力正常,雙側Babinski(-);感覺、共濟檢查未見有明顯異常。
入院診斷為“腦梗死”,給予抗血小板聚集、腦保護、營養(yǎng)神經治療。住院治療3 d后,癥狀明顯加重,出現張口受限,張口幅度約1.3 cm;雙側咀嚼肌壓痛,不能吞咽固態(tài)食物,飲水嗆咳加重;頸部有僵硬感,右側聳肩乏力,右側上肢肌力4級,右側下肢肌力3級,肌張力較前升高,左側肢體肌力4級,雙側Babinski(-)。復查頭顱磁共振(MRI)未見有新發(fā)腦梗死病灶。血生化檢查示:總膽固醇、甘油三酯輕度升高。血常規(guī)示白細胞13×109/L,中性粒細胞11.2×109/L。病人病情較前明顯加重,考慮病人臨床表現是腦血管病的可能性不大。仔細追問病史,病人發(fā)病前1個月登山,左側足部腳趾有皮膚刺傷,未行處理,后皮膚結痂。結合病史和臨床表現診斷為破傷風。給予抗炎、解除痙攣、高壓氧治療,20 d后病情痊愈出院。
破傷風是梭狀芽孢桿菌感染所致的傳染病。梭狀芽孢桿菌是一種革蘭氏染色陽性厭氧性芽孢桿菌,一切開放性損傷甚至細小的傷口,如木刺或銹釘刺傷,均有可能發(fā)生破傷風。其產生的外毒素是造成破傷風的原因。外毒素有痙攣毒素和溶血毒素兩種,前者對神經組織有特殊的親和力,結合在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灰質中,使其不能釋放抑制性神經遞質,脊髓前角運動神經元失去正常的抑制[1],可引起全身橫紋肌的持續(xù)性收縮和陣發(fā)性痙攣,亦可只作用于部分肌肉,可使嚼肌緊張、酸脹,致張口困難,牙關緊閉,甚至面肌痙攣,呈苦笑面容。同時,影響交感神經和神經內分泌系統(tǒng),出現高血壓、心動過速、自汗,以及外周血管收縮和心律不齊等癥狀,甚至死亡[2]。當出現苦笑面容及張口困難、全身強直性抽搐等典型表現時診斷不難,但早期臨床表現不典型時容易造成誤診。而病人往往有不明確的皮膚破損史,且外傷史多樣化、復雜化,有的損傷輕微,病人覺得不值一提;有的甚至幾乎遺忘受傷史。實驗室檢查不能確診破傷風,其診斷主要依據病人的臨床癥狀。本例病人發(fā)病時以咽喉肌受累為首發(fā)和主要表現,既往有“高血壓病”,并未仔細詢問病史、外傷史,很容易就根據“球麻痹”癥狀,有血管病的高危因素,診斷為腦血管病。本病缺乏早期診斷的特異性,有大量文獻報道早期容易誤診為“腦梗死、面神經炎、顳下頜關節(jié)炎、椎間盤突出癥、癲癇、癔癥”[3]。
誤診原因:①詢問病史不夠詳細,體格檢查不細致,遺漏重要診斷線索。醫(yī)生先入為主的按照自己的臆斷去詢問病史,有主觀性,甚至對病人造成誤導,對于某些特殊的癥狀、體征視而不見;②診斷思路狹窄。醫(yī)生對破傷風少見類型認識不足[4],入院時只是考慮本專業(yè)的常見病、多發(fā)病,遺忘了其他系統(tǒng)疾病可以同時累及神經系統(tǒng),出現類似神經系統(tǒng)疾病的特點,籠統(tǒng)的把所有癥狀歸結為一種疾病,完全不去思考有無其他疾病存在的可能,有時候醫(yī)生掌握的只是疾病病程中的某一個片段。
誤診預防:通過本病例的經驗教訓,為預防破傷風的誤診,應該做到以下幾點。①加強業(yè)務知識學習,拓寬知識儲備,增加臨床經驗。②全面查體,詳細詢問病史,注重外傷史,尤其早期單純出現“球麻痹”的病人,應該想到破傷風的可能。③對于早期臨床癥狀不典型的病例,應動態(tài)仔細觀察病人病情變化,及時調整診斷、治療的思路,對非本專業(yè)的疾病應該熟練掌握。④提高公眾對破傷風的認識,受傷時要及時清創(chuàng),必要時到醫(yī)院就診,預防破傷風發(fā)生。
參考文獻:
[1] 肖光夏.黃家駟外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127-128.
[2] 吳在德,吳肇漢.外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161.
[3] 趙輝,李金寶,龍宏綱,等.成人破傷風首診誤診48例分析[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1,9(20):21-22.
[4] 沈銀忠,張永信.破傷風的科學防治[J].上海醫(yī)藥,2012,33(19):9-12.
病例報告
(收稿日期:2014-10-20)
【文章編號】1672-7185(2016)03-0076-02
doi:10.3969/j.issn.1672-7185.2016.03.039
【中圖分類號】R63
【文獻標識碼】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