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媚,鄭瓊娜
(廣東省汕頭市衛(wèi)生學校,廣東汕頭515073)
嚴慈并重,把握分寸,充分維護學生自尊——記一學生偷竊事件的處理及分析
羅媚,鄭瓊娜
(廣東省汕頭市衛(wèi)生學校,廣東汕頭515073)
中學生隨著身心的成熟已經(jīng)具備強烈的自尊意識。本文通過記錄一個學生偷竊事件后衍生出來的一系列行為及學校對案件的診斷和處理過程來分析強調(diào)遵循“嚴慈并重,把握分寸,充分維護學生自尊”原則對待犯錯學生的重要意義。
偷竊;中學生;自尊;處理
中學生正處在身心都從幼稚到成熟的發(fā)展階段,他們在學校、家庭和社會中的地位也逐漸發(fā)生變化,尤其是中職生,即將步入社會,對自身成人化已經(jīng)具有很強的意識。他們在事情面前表現(xiàn)得很愛面子,希望在同學和朋友面前夠體面夠強大,即使在錯誤面前也是“死要面子活受罪”。如果這時受到的是居高臨下的批評和教育,他們會感到顏面盡失,加上心智又尚未成熟,極易表現(xiàn)出極端行為,甚至一錯再錯。而作為處在學生管理教育工作前沿陣地的班主任,其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會給學生帶來直接而深刻的影響,不容小覷[1]。
我在擔任中職學校班主任工作過程中就遇到過一個學生為維護自尊,以謊言掩飾謊言來掩蓋偷竊事實的事件,讓我深刻體會到無論在偵破案件時還是在教育處理時都要切實結(jié)合學生的心理特點,注重保護學生自尊,做到既要解決問題,教育學生,也要做到不傷害學生[2],否則不但不能使學生得到教育醒悟,可能還會加重其道德行為的扭曲變形,衍生出更為極端的行為。下面就這則案例與大家共同探討。
在國慶節(jié)放假前一天下午,我班B同學的姐姐收到一條手機短信,提示在此一周之前丟失的B同學的手機被××號碼使用(手機的一種防盜機能,當手機換了SIM卡,手機就會自動發(fā)信息到你之前設(shè)定綁定好的手機上去)。B同學通過查找發(fā)現(xiàn)××號碼竟然是同班A同學的,通過回憶手機丟失當天的情景,B同學高度懷疑A同學偷竊了自己的手機并向我反映了情況。而A同學當天下午恰好請病假回家了,她的手機也處于關(guān)機狀態(tài)。由于放假在即,無法召集全體相關(guān)同學,案情偵破只能陷入停頓狀態(tài),考慮到各方面的可能性,我只好先囑咐B同學暫時對此事件保密。
但是,事情一旦發(fā)生就無不透風的墻,在放假第二天晚上,A同學同宿舍舍長打電話給我,代表全宿舍舍友提出以A同學的道德不可能偷竊。我表示并無確認A同學偷竊,請大家不要相互猜疑,傷害到有關(guān)同學。在放假第七天晚上,A同學的父親亦來電話表示已經(jīng)知道有關(guān)B同學丟失手機事宜,同時提供證據(jù)說在放假第四天曾收過A同學手機號碼發(fā)來的陳述生活學習缺錢要求匯款的詐騙信息,表明自己女兒手機也丟失并被人利用的可能,案情因此變得撲朔迷離。接著在放假結(jié)束返校后的第一天,A同學非常委屈地到學生科告狀說B同學懷疑自己偷竊手機,希望能被澄清。
(一)偵破案例
學生科與班主任一起展開了偵破行動,以A同學號碼使用經(jīng)過為偵破點,召集了一切相關(guān)的同學分別進行事實陳述并筆記簽名,過程錄音,經(jīng)過核對,A同學在手機的丟失過程和時間上與其他同學陳述的曾互通電話的時間不符,A同學露出破綻,最終只能承認錯誤交出手機。
(二)發(fā)掘作案動機
A同學手頭寬裕,平日慷慨講義氣,在師生心目中形象較好。而B同學是我班班長,前段時間在紀律管理上對A同學有過約束,使A同學產(chǎn)生過埋怨。恰巧在一天中午放學后看見B同學手機遺留課室,居于報復(fù)的一線念頭,也剛好校外有一朋友近期無手機可用,A同學就順手將手機偷竊欲給校外朋友使用。之后又發(fā)現(xiàn)手機SIM卡的防盜功能有可能讓事情暴露,為了掩蓋事實保護自身形象就到舍長面前訴苦,并編造詐騙信息謊言,甚至賊喊捉賊。
(三)教育處理作案同學
首先,私下與家長溝通協(xié)商對A同學偷竊事件的教育和引導(dǎo),密切留意A同學敗露后的行為舉措,給足其反思時空,不施加壓力,甚至表示對一念之差的理解,“人非圣賢,孰能無過?”“知錯能改,善莫大焉”。B同學亦表示接受A同學的道歉,促其改過自新。
其次,班主任與學生科經(jīng)反復(fù)斟酌之后認為A同學平日表現(xiàn)良好,且最終承認了錯誤,決定予以A同學記過處分但暫不通報。同時說服B同學為A同學保守秘密,維護其尊嚴。
但是,同學們的竊竊私語讓A同學變得不如以前活潑開朗了,還總有意躲避人群,略顯郁郁寡歡,因此決定改變保守秘密方案,給予A同學足夠的時間考慮選擇,在其自愿情況下召開了班內(nèi)檢討會。檢討會分四部分進行:①A同學向B同學歸還手機并公開道歉;②B同學欣然接受道歉,號召大家鼓勵A(yù)同學改正進步;③班主任對偷竊行為進行批評教育,對事后A和B同學的做法加以肯定;④同學們表態(tài)接受A同學改過自新,過后不再議論此事。
A同學背后的猜疑、討論等負面影響消除了,其勇氣還得到不少同學肯定,在同學間的信任度得到恢復(fù),大家都積極鼓勵她,讓她如釋重負,重新抬起頭做人,逐漸走出心理陰影和行為誤區(qū)。其他同學通過此事件亦深刻體會了偷竊等不良行為是可恥的,行不正必自斃,但能懸崖勒馬,及時改過自新也是值得肯定的。
從此案例的具體經(jīng)過可以看出,雖然A同學是個慷慨義氣,活潑友好的人,但因要解B同學對自己約束之怨,竟稀里糊涂地步入了偷竊者行列,之后還制造假象,以一系列謊言掩蓋事實。透過現(xiàn)象觀察本質(zhì),這一系列謊言的編造其實正是其維護自尊的需要??上胂笃鋬?nèi)心承受著多大的壓力,擔心一旦暴露即刻顏面掃地。整個過程明顯披露著她自身極其強烈的自尊及一念之差,這是本案例的突出特點,也是我們在處理案件過程中始終要考慮的。但偷竊事實擺在眼前,卻不能為保護自尊而忽視,因此我們采取了“嚴慈并重,把握分寸”的方針。
(一)嚴肅對待,嚴格處理
學生科與班主任配合全程參與案件的偵破和處理,采取多方筆供和錄音的方式,搜索確鑿證據(jù),讓犯錯者束手就擒,教育了學生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漏。案明后對犯錯同學記過處分,讓學生知道犯錯勢必要接受懲罰,承擔后果;并且密切追蹤其行為改正情況,鞭策其改過自新,而不是一味強調(diào)保護就忽略教育和處理。
(二)善待學生,重在感化
A同學一系列的掩飾行為實際表明其內(nèi)心對“偷竊是錯誤可恥的”已有認識,只不過這種悔悟卻在維護自尊的時候走向歧途。如果此時加以責罵、懲罰,勢必與其特點相背而馳,還可能會帶來逆反或委靡的極端心理。所以作為班主任,在偵破案件之后我給足了A同學反思時空,不施加壓力,甚至表示對一念之差的理解,明確表明“人非圣賢,孰能無過?”。而在說話字眼上也注重以“拿”代替“偷”。同時,說服B同學能給予A同學改正的機會,讓A同學得到多方面的鼓勵和感化,樂意迷途知返,落實自主教育。
(三)把握分寸,確保效果
1.必需處分,但不公開通報。在案件偵破之初,考慮到學校作為學生的聚集地,各種消息特別是小道消息的傳播速度非??欤覙O易變形,這種偷竊件事一旦傳揚出去,很容易使A同學在同學之間難以立足,背上沉重的精神負擔,更不要說有心改正。所以為了能最大程度維護A同學自尊,即使面對的是偷竊這種惡劣行為,在嚴肅對待,嚴格處理的同時也是采取封鎖消息,不能傳播的方針,以此希望能為A同學搭建良好的改正氛圍和心態(tài)[3]。
2.必須與家長溝通,但私下進行。A同學認錯之后一再請求不能讓家長知道,一是覺得無臉見父母,二是怕父母的責罵甚至毆打。但是家長具有完全的監(jiān)護權(quán)利和義務(wù),所以我們必須與家長協(xié)商有關(guān)教育和引導(dǎo)問題,這也是在把握好處理教育與維護自尊的分寸。
3.以維護自尊為前提,把握好隱瞞與公開的分寸。檢討會前由于同學們對案情結(jié)果猜破了八九,私下議論沸揚,給A同學自尊帶來了慢性侵害,極不利于其改過自新。權(quán)衡利弊,我們不再隱瞞,反而鼓勵A(yù)同學站出來主動承認錯誤。事實證明,A同學在班內(nèi)公開檢討后反而消除了心理陰影,其勇氣可嘉,得到師生肯定,大家保證不再議論,真正維護了其自尊。
綜上,偷竊行為一開始診斷未果,在自尊心的自我保護下迫使A同學衍生了一系列說謊行騙行為,如果我們接下來未遵循保護學生自尊的原則去處理問題,一味嚴肅批評教育,難以料想還會出現(xiàn)什么樣的情況[4]。通過此事件,我深深體會到中學生逐漸強烈的自尊心保護意識,體會到“嚴慈并重,把握分寸,充分維護學生自尊”原則對待犯錯學生的重要意義。
[1]李欣.試論中學心理健康教育實施策略[J].亞太教育,2016(16):59,52.
[2]鐘靜冰.關(guān)于中專學生偷竊事件處理的案例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旬刊,2014(26):140,148.
[3]徐小娟.試論高職院校輔導(dǎo)員對偷竊學生的管理與教育[J].現(xiàn)代經(jīng)濟信息,2015(22):384,387.
[4]于振波.理解學生內(nèi)心挽救學生過失[J].學周刊,2011(14): 9-9.
[責任編輯張敬亞]
G71
A
1673-9132(2016)34-0255-02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4.146
羅媚(1978—),女,漢族,碩士,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