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麗影
(鞍山市腫瘤醫(yī)院,遼寧 鞍山 114036)
?
系統(tǒng)性護理對晚期非小細胞肺癌化療癌因性疲乏的影響探究
祖麗影
(鞍山市腫瘤醫(yī)院,遼寧 鞍山 114036)
【摘要】目的 探究系統(tǒng)性護理對晚期非小細胞肺癌化療癌因性疲乏(CRF)的影響。方法 選取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86例晚期非小細胞肺癌化療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系統(tǒng)性護理)與對照組(常規(guī)護理),比較兩組患者癌因性疲乏程度及焦慮、抑郁程度評分。結果 護理后,觀察組患者行為疲乏、認知疲乏、情感疲乏及軀體疲乏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且SAS(焦慮自評量表)評分及SDS(抑郁自評量表)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 系統(tǒng)性護理可有效減輕晚期非小細胞肺癌化療癌因性疲乏程度。
【關鍵詞】系統(tǒng)性護理;晚期非小細胞肺癌;化療;癌因性疲乏
本文主要分析了系統(tǒng)性護理對晚期非小細胞肺癌化療癌因性疲乏的影響,選取86例晚期非小細胞癌患者為研究對象,分別實施不同護理方法,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取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化療患者86例,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43例。觀察組男25例,女18例;最大年齡為70歲,最小年齡為36歲,平均(52.1 ±4.2)歲;腫瘤分期:Ⅲb期患者23例,Ⅳ期患者20例。對照組男26例,女17例;最大年齡為72歲,最小年齡為37歲,平均(52.3±4.5)歲;腫瘤分期:Ⅲb期患者24例,Ⅳ期患者19例。本次所有研究對象均滿足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相關診斷標準,預計生存期均超過3個月;且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年齡、性別、腫瘤分期等方面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可比較。
1.2 方法:兩組患者均給予相同的化療方案及對癥支持治療。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主要根據腫瘤內科常規(guī)護理方案進行護理。觀察組給予系統(tǒng)性護理,具體內容如下:①評估患者疲乏程度。護理人員可采用簡易疲乏評估量表對患者疲乏情況進行準確評估,并書寫詳細的疲乏記錄。根據患者疲乏程度給予針對性的、系統(tǒng)的護理措施。②心理干預。護理人員需要主動與患者交流,在交流中向患者介紹非小細胞肺癌發(fā)病原因、發(fā)展、治療及預后情況等。并根據患者認知水平、信息接受能力,有計劃、有目的且有針對性的對患者講解癌因性疲乏相關知識,幫助患者樹立正確的疾病觀,讓其以積極的心態(tài)接受治療。③活動干預。指導患者進行呼吸功能訓練。教導患者掌握深呼吸方法,精神保持集中,放松全身肌肉,緩慢深吸氣,至最大肺容量時屏氣2~5 s后吐出氣體,連續(xù)15~20次,其中屏氣時間可逐漸增加至10 s,每天早晚堅持鍛煉。并指導患者進行有氧運動。叮囑患者每天進行30 min散步;或每天上下樓梯2~3次,每次20~30 min,可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適當調整活動量。④飲食干預及生活干預??筛鶕颊呔唧w身體狀況及飲食喜好制定個體化的飲食方案,在飲食中以易消化、高蛋白食物為主,禁食辛辣、煎炸類食物。詳細向患者講解充足睡眠的重要性,幫助患者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及飲食習慣,但避免患者長期臥床??啥诨颊呙客磉M行放松訓練,使用熱水泡腳,并對涌泉穴進行按摩。⑤并發(fā)癥護理。疼痛為化療患者常見并發(fā)癥,需詳細向患者講解癌因疼痛的相關知識,并給予一定的鎮(zhèn)痛處理,緩解其疼痛感。并詳細向患者講解化療2~4周內,可出現(xiàn)脫發(fā)癥狀,屬于正?,F(xiàn)象,防止患者出現(xiàn)過度緊張情緒;對于嘔吐患者可給予適當止吐藥干預,并加強口腔護理。
1.3 觀察指標[1-2]。①PFS評分。采用PFS(Piper疲乏量表)對患者癌因性疲乏程度進行評分,其中該量表共4個維度,包括行為疲乏、認知疲乏、情感疲乏及軀體疲乏等,每個維度評分在0~10分,得分越高,表示其疲乏程度越嚴重。②SAS評分及SDS評分。SAS焦慮量表中,得分50~59分,為輕度焦慮;60~69分,為中度焦慮;超過69分,為重度焦慮。SDS抑郁量表中,得分為53~62分,為輕度抑郁;63~72分,為中度抑郁;超過72分,為重度抑郁。
1.4 統(tǒng)計學分析:用SPSS19.0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用(±s)表示,用t檢驗,P<0.05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護理后PFS評分比較:護理后,觀察組行為疲乏為(3.1± 1.4)分,認知疲乏為(2.8±1.5)分,情感疲乏為(3.5±1.7)分,軀體疲乏為(3.4±1.4)分;對照組患者行為疲乏為(6.9±1.3)分,認知疲乏為(7.1±1.8)分,情感疲乏為(7.2±1.9)分,軀體疲乏為(6.8 ±1.2)分。觀察組患者行為疲乏、認知疲乏、情感疲乏及軀體疲乏等方面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
2.2 兩組患者護理后SAS評分及SDS評分比較:觀察組SAS評分為(41.7 ±2.8)分,SDS評分為(43.5±3.1)分;對照組SAS評分為(59.8± 3.1)分,SDS評分為(60.9±3.3)分,觀察組SAS評分及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
非小細胞肺癌屬于臨床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由于早期缺乏典型癥狀,因此在臨床確診時,患者一般已經進入中晚期,手術治療已難以取得理想效果,因此臨床常采用化療方案治療[3]。但因該疾病屬于惡性疾病,病死率高,且化療對其生理及心理影響也較大,患者易出現(xiàn)癌因性疲乏現(xiàn)象,且伴有嚴重的焦慮、抑郁癥狀,導致生活質量下降,治療依從性差。根據相關統(tǒng)計可知,在肺癌化療中約有76.4%的患者每月數天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疲乏現(xiàn)象[4]。
行為疲乏、認知疲乏、情感疲乏及軀體疲乏等是癌因性疲乏的主要內容,與患者生活質量有重要關系,其疲乏程度越嚴重,其生活質量越差[5]。因此給予患者系統(tǒng)的、全面的護理干預,可顯著改善其疲乏狀態(tài)[6]。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給予系統(tǒng)性護理,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患者行為疲乏、認知疲乏、情感疲乏及軀體疲乏等方面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并且觀察組SAS評分及SDS評分也低于對照組(P<0.05),患者軀體狀況及心理狀況較為良好。由此可知,系統(tǒng)性的護理在改善患者非小細胞肺癌化療患者癌因性疲乏中的應用價值較高。系統(tǒng)性護理主要是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從人文關懷角度出發(fā),給予患者綜合健康教育、心理疏導、飲食指導、生活指導、并發(fā)癥護理、呼吸鍛煉指導其有氧活動指導等,最大程度減輕患者因化療導致的生理及心理負擔,提高其認知水平,積極接受抗癌治療,消除不良心理情緒,提高其整體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系統(tǒng)性護理干預在改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化療患者癌因性疲乏程度中效果理想,并可有效改善其焦慮、抑郁程度,提高抗癌治療積極性,值得在臨床上進一步推廣。
參考文獻
[1] 葉云婕,何夏君,陳曼娜,等.同步放化療對進展期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及心理護理需求指標的影響[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1,11 (28):6849-6850.
[2] 封義兵.參附注射液對多西他賽單藥化療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影響[J].遼寧中醫(yī)雜志,2014,41(11):2358-2360.
[3] 戰(zhàn)秀華,程新悔.心理干預技術對晚期非小細胞肺癌化療病人生存質量的影響[J].護理研究,2010,24(8):2127-2128.
[4] 甘海潔.系統(tǒng)性護理干預對晚期非小細胞肺癌化療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影響[J].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2014,20(3):276-279.
[5] 時秀菊,陳秋英,朱麗霞.綜合護理干預對非小細胞肺癌化療患者癌因性疲乏和不良反應的影響[J].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15,22 (1):69-71.
[6] 孫思慶,朱曉莉,黃靜,等.康萊特聯(lián)合化療對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生活質量改善的臨床對照研究[J].實用腫瘤雜志,2012,27(5):506-510.
中圖分類號:R473.7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194(2016)01-024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