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瑞金醫(yī)院(上海,200025)
謝賢斐 張 昊 指 導 李飛躍
?
李飛躍治療腰椎滑脫癥經驗特色淺析*
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瑞金醫(yī)院(上海,200025)
謝賢斐張昊指導李飛躍
全國名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海派魏氏傷科第三代傳人李飛躍主任醫(yī)師治療腰椎滑脫癥這一骨傷科常見病多發(fā)病臨床經驗豐富,其以手法導引相結合、中藥內服外用相結合、衷中參西病證結合為特點,本文通過臨床驗案加以具體說明。
名醫(yī)經驗李飛躍腰椎滑脫癥手法導引
全國第四、五批名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滬上著名骨傷科流派魏氏傷科第三代傳人李飛躍主任醫(yī)師,繼承家業(yè),投身中醫(yī)骨傷科事業(yè)逾30年,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其醫(yī)學根底及特長稟承家學,在前人基礎上又鑒古不泥古,繼承重創(chuàng)新,通過其自身不斷醫(yī)療實踐,汲取各家之長,融會貫通,逐步形成其“氣血為要、筋骨并重;固攝脾胃,兼顧肝腎;注重手法、調復平衡”的學術思想,鑄就了他獨到的臨證特色。在治療頸腰椎疾患等脊柱相關病癥方面,獲效頗驗。筆者有幸?guī)煆睦钪魅纬綄W習一年余,不斷總結提高理念,現(xiàn)將李飛躍主任在治療傷科常見疾患腰椎滑脫癥的經驗加以探析總結,以饗讀者。
腰椎滑脫癥因其早期主要癥狀即為腰痛,可歸屬中醫(yī) “腰痛病”范疇。但隨病程日久出現(xiàn)肢體關節(jié)疼痛麻木不仁,可按“痹證”辨治;若出現(xiàn)肢體肌肉痿軟無力,則需依“痿證”辨治。李飛躍主任臨床辨證多以氣血虧虛、肝腎精氣虛衰為契入點,或兼受風寒濕熱之外邪而致經絡痹阻,不通則痛。因筋骨為肝腎之外合,又賴氣血之充養(yǎng)?!鹅`樞·經脈》云“筋為剛”,意即筋的功能堅韌剛強,方能束骨。《素問·五臟生成》云:“諸筋骨皆屬于節(jié)?!币饧唇罡焦巧?,連屬關節(jié),共司關節(jié)運動。肝腎主筋骨,肝腎精氣足則筋勁骨強,同時筋骨又須氣血溫煦濡養(yǎng),氣血充盈,濡養(yǎng)充足,如此方能束骨而利關節(jié),共同維持脊柱及肢體關節(jié)的正常位置關系及生理功能。因此,肝腎氣血,系筋骨之根本,辨證以此為要。
李師在本病的診治過程中也注重現(xiàn)代醫(yī)學檢測方法,如X片、CT、MR以及肌電圖等以客觀評估癥情,明確滑脫程度,有無椎弓根斷裂及神經損害情況等,對愈后作出判斷,為下一步治療鋪墊準備。若有Ⅱ度以上滑脫伴椎管明顯狹窄、肌力嚴重下降、二便失禁等馬尾神經損害時,為手術指征,切勿貪功冒進以免貽誤病情。
本病患者多為中老年,李師針對其病機為臟腑氣血漸衰,肝腎虧虛,骨萎筋弛,筋不束骨,內治用藥重在滋腎補骨強筋以治本;活血通絡止痛以治標。在用藥診治過程中,李師又強調應顧護脾胃,貫穿始終。常用方劑有魏氏驗方杜仲散[1]、獨活寄生湯、圣愈湯加減;佐以絡石藤、落得打、伸筋草、路路通、川木瓜及蟲類藥地龍、地鱉蟲等寬筋舒筋、通絡止痛。肝主筋,肝藏血,肝血充盈,血榮筋,筋得以濡養(yǎng)。腎藏精生髓,髓充骨,腎受五臟六腑之精氣而充養(yǎng)于骨,骨滋養(yǎng)賴于腎中精氣。損傷之證,骨節(jié)受損必內動于腎,慢性勞損又多腎精虧損、肝腎兩虛,筋骨、骨節(jié)傷損恢復,均有賴于肝腎滋養(yǎng)。因此魏氏強調傷科臟腑辨證當以肝腎為重,同時治傷不忘調脾胃?!鹅`樞·本神》說:“脾氣虛則四肢不用?!薄镀⑽刚摗芬嘣啤皟葌⑽?百病由生”,說明脾胃失健,則運化失司,生化之源不足,氣血無以供養(yǎng),則臟腑形體、四肢百骸皆失其所榮,而百病叢起矣。具體說來,李師調脾胃多用健脾行氣祛濕之法,常以二陳湯、六君子湯、平胃散等加減,意在健脾復運,胃氣得和,氣機條暢,氣血運行復原。滲濕藥善用薏苡仁、蔻仁、防己等;祛經絡之濕,善用蠶砂;祛寒濕,多用白芥子;祛濕熱多用茵陳、萆薢、膽南星等。諸濕中尤重濕熱,因其與筋相搏諸癥易現(xiàn)。《素問·生氣通天論》曰:“濕熱不攘,大筋軟短,小筋弛長,軟短為拘,弛長為痿。”先期注重攘外邪調脾胃,使得運化復原,氣機條暢,后期得以補益肝腎而不懼諸藥滋膩之性,無戀邪之虞。
除內治用藥外,李師還擅于發(fā)揮中藥外治特色優(yōu)勢,指出中藥外治法是魏氏傷科的重要組成部分,擅用喜用驗方蒸敷方[1](全當歸、川桂枝、川紅花、扦扦活、五加皮、路路通、虎杖根、絡石藤、川羌活)。方中諸藥活血化瘀,祛風通絡,通痹止痛。將其隔水蒸熱后,趁熱敷患處,溫熱之時藥物施于皮膚能開其孔竅腠理,藥性更易入里,以行氣活血,舒筋通絡、逐痹止痛。
手法乃魏氏傷科的重要組成部分,云其:“能摸觸其外,測知其內;能撥亂反正,正骨入穴,能使經筋恢復常度;能開氣竅引血歸經?!睂τ诒静〉氖址ㄖ委?,李師認為除II°以上腰椎滑脫伴隨下明顯肢神經受壓癥狀患者外,臨證均可配合手法治療。李師強調手法不僅用于治療,更先于治療,臨癥“輕摸皮,重摸骨,不輕不重摸筋肌”,以妥善的手法觸診既不增加患者痛苦又能明確病情。魏氏傷科治療腰部疾患以“督脈經手法”為常規(guī),其主要有四步:點揉膀胱經、提腿伸腰、叩擊督脈、平推膀胱經,具體操作時魏氏傳統(tǒng)手法有落點(腧穴)、走線(經絡)、帶面(筋經皮部)的特點。李師認為椎弓根斷裂的真性滑脫,其病機是骨裂難復而致筋急,筋急拘攣致使腰背疼痛俯仰不利;而退行性腰椎滑脫(假性滑脫)則是筋弛不能束骨,骨失其位而關節(jié)運動失司。故手法以“理筋為要,輕柔緩和為宜”。李師在督脈經手法的基礎上針對滑脫引起的筋膜軟組織痙攣,圓機活法,舍去可能造成加重滑脫的“提腿伸腰、叩擊督脈”,進而調整為“點揉膀胱經、彈撥按揉夾脊、平推膀胱經、屈膝壓髖”。實施手法時須注意患者體質、病情輕重,調節(jié)手法輕重徐疾,以起到補虛瀉實,正骨理筋,活血通絡,調和氣血,驅風散邪,消除痙攣的作用。同時李師指出屈膝壓髖須注意患者呼吸氣機出入,即在傳統(tǒng)手法的基礎上,加入了患者呼吸導引,醫(yī)患相配合的內容:囑患者做深呼吸放松身心,術者于其呼氣末腹軟時施力更有利于骨正筋舒獲得良效。
導引療法是魏氏傷科的重要組成部分。魏氏導引剛柔相濟,動靜結合,有舒筋通絡,活血榮筋,祛風散寒,調整機體的作用。李師指出在腰椎滑脫尤其是退行性腰椎滑脫的治療和保健中,魏氏抱膝導引發(fā)揮著重要的防病、治病、鞏固療效的作用。其鍛煉方法為:患者保持心平氣和,取仰臥位,屈膝屈髖,雙手手指交叉抱于膝前,慢慢呼氣同時雙手用力將膝部拉緊靠攏緊貼胸腹部,隨后漸漸吸氣同時放松手部讓膝部歸于原位,如此反復。每日2次,每次5- 10次,以后可逐漸增加。該導引能使骨復其位而使得骨正筋舒,筋舒而絡通,絡通則氣血和合,其痛自消;且同時調和呼吸,寬胸蕩氣,平復情志,其效不下良藥也。
患者,女,58歲。初診主訴: 腰痛數月加重1周余。
患者原有腰痛史數月,癥狀時作時止,勞累后、彎腰后加重,休息后得緩。一周前由于彎腰搬重物,腰部疼痛明顯加重,俯仰不利,旋轉不能。無明顯下肢放射痛,無明顯下肢麻木。先就診當地地段醫(yī)院,行X攝片示:腰椎側彎,椎體廣泛增生。L4滑脫。予以膏藥外貼,癥狀無明顯緩解?;颊吣壳凹{差,夜寐可,二便尚暢。查體見:脊柱側彎,腰部活動受限明顯,后伸尤差。腰部兩側骶棘肌明顯緊張。L3-L5各棘上及兩旁明顯壓痛。翻身困難。直腿抬高雙側大于70°。雙下肢肌力感覺正常。舌淡紅,苔薄白膩,脈沉細。
西醫(yī)診斷:腰椎滑脫。中醫(yī)診斷:腰痛。證屬:脾虛濕阻,經絡不暢。治法:健脾化濕、通絡止痛。
處方:白術12g,砂仁6g,陳皮6g,川樸6g,楂曲各9g,茯苓12g,黨參15g,川斷9g,牛膝9g,杜仲9g,楮實子15g,千年健15g,當歸9g,秦艽6g,伸筋草15g,甘草3g。7劑,水煎,日1劑,分2次溫服。其他處理:腰椎動力位片。
復診:患者主訴腰部疼痛略有緩解?;顒勇杂懈纳?。苔薄膩,脈細。動力片示:L4滑脫Ⅰ°-Ⅱ°。處理:治則同前,原方,加路路通9g行氣活血通絡,利水除濕,絡石藤18g祛風通絡,舒筋消腫。7劑,水煎,日1劑,分2次溫服。另囑腰托固定,蒸敷方外敷。
三診:腰部疼痛基本緩解,活動度明顯改善。查體:腰部輕度側彎。腰部活動度,前屈70°,后伸20°,左右側屈25°。下腰椎兩側骶棘肌略緊張。壓痛輕。舌淡紅,苔薄,脈細。追問患者,脘腹不適及納差改善。故目前治療擬補益肝腎,強筋通絡為主,原方去砂仁、焦楂曲、川樸,加川斷9g,懷牛膝9g,山萸肉9g。14劑,水煎,日1劑,分2次溫服。繼續(xù)蒸敷方外用,抱膝導引鍛煉。
按:腰椎滑脫臨床多見退變性腰椎滑脫,依滑脫程度不同通常分V度。中醫(yī)治療腰椎滑脫宜綜合治療,以中藥內服、外用、導引、腰圍運用為主。一般Ⅱ度以下病患經綜合保守治療,可獲緩解[2]。本案患者病程數月搬持重物后急性發(fā)作,根據患者癥狀辨證,初期健脾理氣化濕通絡為主,待濕氣已去,考慮病人年齡偏大,肝腎漸虧,結合苔脈,以補益肝腎,強筋通絡為主,故臨證需隨證加減,不可一成不變。蒸敷方于二診時應用內外合治,加強行氣活血促進恢復。建議一般腰椎滑脫病人以定制加強型腰圍應用,可有效加強腰椎外源性穩(wěn)定。同時配合導引鍛煉以加強腰背肌群力量,有利于改善滑脫椎體位置,以提高脊柱內源性穩(wěn)定。
縱觀李師臨證,治療時有三個“結合”的特點——手法導引相結合、中藥內服外用相結合、衷中參西病證結合。正如《素問·異法方宜論》所說:“故圣人雜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惫识T法協(xié)奏,方能獲效驗也。
[1]李飛躍.魏氏傷科治療學:治傷手法、導引療法及用藥[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15.
[2]賈連順.腰椎滑脫和腰椎滑脫癥[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1,8(9):919- 920.
上海市“杏林新星”計劃(編號:ZY3-RCPY- 2- 2033 )
R274.23
A
1006- 4737(2016)04- 0039- 03
2016- 06-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