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妍彥
化療聯(lián)合DC-CIK治療70例胃癌晚期患者的療效觀察
王妍彥
目的分析化療聯(lián)合樹突狀細胞-細胞因子誘導的殺傷細胞(DC-CIK)治療胃癌晚期患者的臨床療效。方法140例胃癌晚期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70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吉西他濱以及奧沙利鉑治療,實驗組患者在此基礎上聯(lián)合DC-CIK進行治療,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近期療效、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結果實驗組患者有效控制率為82.9%,高于對照組的57.1%(P<0.05);實驗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胃癌晚期患者應用化療聯(lián)合DC-CIK治療可以明顯提高治療效果,降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值得臨床推廣。
胃癌晚期;化療;樹突狀細胞-細胞因子誘導的殺傷細胞;不良反應
隨著環(huán)境、生活方式的不斷變化,惡性腫瘤的發(fā)病率正在逐年升高。胃癌是消化內科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早期癥狀不明顯,易錯失最佳的治療時機。晚期患者經(jīng)過手術治療后生活質量難以得到提高,因此生物治療是目前臨床上廣泛采用的治療手段。生物治療是依靠患者的免疫系統(tǒng)來抵抗癌癥的全新治療方式,其主要采用生物制劑激發(fā)患者的免疫細胞功能,進而有效抑制腫瘤的繼續(xù)生長[1]。DC-CIK治療方法屬于過繼細胞免疫療法,其增殖速率較快、殺瘤廣泛、安全性較高,是目前常用的治療惡心腫瘤的方法。為探討化療聯(lián)合DC-CIK治療胃癌晚期患者的療效,本研究選取本院收治的胃癌晚期患者,采用化療聯(lián)合DC-CIK聯(lián)合治療,取得理想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40例胃癌晚期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70例。實驗組中男38例,女32例;年齡43~72歲,平均年齡(59.6±5.2)歲;臨床分期:Ⅱ期45例,Ⅲ期14例,Ⅳ期11例。對照組患者中男33例,女37例;年齡45~75歲,平均年齡(61.4±4.7)歲;臨床分期: Ⅱ期41例,Ⅲ期16例,Ⅳ期13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臨床分期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吉西他濱和奧沙利鉑聯(lián)合化療。其中第1天和第8天給予靜脈滴注1000mg/m2吉西他濱30min,同時第1天配合靜脈滴注85mg/m2奧沙利鉑。
1.2.2 實驗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DC-CIK聯(lián)合治療?;颊咔宓M食1 d,采取50~100ml的外周血,循環(huán)分離采集的血樣,分離出單核細胞,然后放入超潔凈實驗室給予誘導和激活,進行DC-CIK細胞定向培養(yǎng),成熟后再分次輸入到患者體內。在回輸前,要對培養(yǎng)液進行2 d的涂板和細菌學培養(yǎng),回輸前1 h通過凝膠法測量培養(yǎng)液的細菌內毒素。每次回輸?shù)腄C-CIK細胞要>1×109個,每個療程持續(xù)4周,每個療程回輸?shù)目偧毎麛?shù)量要>1×1010個。化療與DC-CIK不能同時進行,間隔7~14 d為宜,兩組患者均治療2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近期療效、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完全緩解:病變消失>4周;部分緩解:持續(xù)>4周病變部位縮小>50%;穩(wěn)定:病變部位縮小25%~50%,持續(xù)>4周;進展:病變部位增大>25%,或出現(xiàn)新的病變。有效控制率=(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穩(wěn)定)/總例數(shù)×10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近期療效對比 實驗組患者完全緩解32例,部分緩解16例,穩(wěn)定10例,進展12例,有效控制率為82.9%;對照組患者完全緩解23例,部分緩解12例,穩(wěn)定5例,進展30例,有效控制率為57.1%。實驗組有效控制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對比 實驗組患者出現(xiàn)骨髓抑制5例,惡心嘔吐7例,白細胞減少1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8.6%;對照組患者出現(xiàn)骨髓抑制11例,惡心嘔吐12例,白細胞減少5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40.0%。實驗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惡性腫瘤的免疫治療方法可以激發(fā)患者的免疫細胞功能,同時對于少量殘留的腫瘤細胞可以起到有效的清除作用,進而避免惡性腫瘤的復發(fā)[2]。DC-CIK治療方法通過樹突狀細胞和細胞因子誘導殺傷細胞的共同培養(yǎng)來進行腫瘤治療。樹突狀細胞主要來源于CD14+或CD34+兩種細胞,其屬于抗原提呈細胞,可以有效激活抗原特異性細胞的毒T淋巴細胞[3]。細胞因子誘導的殺傷細胞屬于高度殺傷力的T淋巴細胞,其主要特點增殖速度快、殺傷力強,可以在不損傷正常細胞的前提下精確殺死腫瘤細胞,同時可以對殘留的微小病灶進行清除,有效抑制了癌細胞的復發(fā)。本研究中,實驗組患者有效控制率為82.9%,高于對照組的57.1%(P<0.05);實驗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胃癌晚期患者應用化療聯(lián)合DC-CIK治療可以明顯提高治療效果,降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值得臨床推廣。
[1]吳付兵,黃雯,王康霞,等.化療聯(lián)合DC-CIK治療中晚期胃癌研究.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5,24(3):242-244.
[2]趙和泰,李丁,李江濤,等.DC-CIK細胞治療中晚期惡性腫瘤的臨床療效分析.腫瘤藥學,2012,2(1):54-56.
[3]蔡俊霞,吳錦昌,王彬,等.DC-CIK聯(lián)合化療治療晚期胃癌的近期療效觀察.南京醫(yī)科大學學報,2014,34(1):36-40.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9.142
2015-08-05]
115001 營口市中醫(yī)院腫瘤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