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彥明黑龍江省同江市公安局刑事技術大隊
溺死法醫(yī)學鑒定的研究進展
司彥明
黑龍江省同江市公安局刑事技術大隊
摘要:目前實踐工作中常利用血液化學、組織化學檢驗、硅藻檢驗以及水中浮游生物葉綠素檢測等方法對溺死展開法醫(yī)學鑒定。其中硅藻檢驗由于可以縮短檢驗時間,提高辦案效率,因而仍是目前溺死法醫(yī)鑒定的重要方法;PCR法可以對低密度的硅藻水樣進行檢測;微量元素鍶檢測可用于鑒定海水中的溺死案件。在未來的發(fā)展中,硅藻等浮游生物遺傳多態(tài)性片段PCR將成為未來溺死的主要檢測方法。
關鍵詞:溺死;法醫(yī)學鑒定;硅藻;法醫(yī)病理學
受尸體腐爛以及河流湖泊周圍復雜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溺死法醫(yī)學鑒定一直是日常法醫(yī)工作的重點和難點部分。目前雖然已經建立起了硅藻檢驗等重要的輔助手段,但是如果多器官未檢驗出硅藻,則無法判定死者屬于溺亡,這使得硅藻檢驗技術無法得到進一步推廣和認可。目前學術界對溺死法醫(yī)學鑒定展開了較為深入和細致的研究,制定了諸多的檢驗方法且各有優(yōu)劣勢,學術界普遍認為應當采取多種檢驗方法來提高溺死法醫(yī)學鑒定的可靠性。本文就目前的溺死法醫(yī)學鑒定的研究現狀展開綜述。
系統完善的法醫(yī)病理學尸體檢查是判定各類死亡案件死因的主要手段,實驗室檢驗技術只能作為一種輔助措施。一般而言,溺死是由于外界環(huán)境中的水或是其他液體進入到呼吸道或是肺部,進而引發(fā)機械性窒息死亡[1]。溺亡不超過24h的尸體尸檢時,可以發(fā)現有窒息死亡表征或是尸體痙攣,而溺亡過久的浮尸則無法觀察到明顯的溺死尸體表征,因此需要實驗室檢驗技術作為其輔助鑒定手段。
目前硅藻檢驗已經成為檢驗溺死的重要實驗室手段。實踐中已經建立起了硝酸乙醇法、酶消解法、燃燒法等,這些方法各具優(yōu)缺點,需要法醫(yī)工作者根據實際需要靈活選擇[2]。
2.1檢驗方法
杜宇等[1]利用濃硝酸以及微波綜合消解溺死檢驗材料組織,從中檢測出硅藻,該方法耗時僅需30min左右,檢驗材料組織只需要接受5min左右冰凍處理。同時該方法可以檢測出多種類型的硅藻,但由于微波消解儀器造價昂貴,導致該方法無法被全面推廣。
曹喆等[2]采用酶消解法對溺死的檢驗組織進行檢測,從中檢測出硅藻。作者發(fā)現檢驗組織經胰蛋白酶和蛋白酶K消化后的硅藻檢出率優(yōu)于化學破機消化法的檢驗結果,然而該方法操作步驟較為復雜且耗時較長,因此也無法被全面推廣。
2.2各器官硅藻檢出率
一般而言,非溺死者的肺部、肝臟等器官也會檢出硅藻,但與溺死者相比,硅藻數量存在顯著差異。趙貴森等在研究中發(fā)現,溺死者肺部、心臟、肝臟、腎臟的硅藻含量達到352.2個/2g、213個/ 2g、6.1個/2g、3.3個/2g;而死亡后拋入水中的尸體的肺部、心臟、肝臟、腎臟的硅藻含量分別為7個/2g、2.3個/2g、0.5個/2g,顯著低于溺死者相應器官的硅藻含量[3]。
部分學者認為在剛溺死72h內對葉綠素進行檢驗,其靈敏度仍高于硅藻[1]。張又川等[4]在研究發(fā)現,溺死者肺部可以檢測出葉綠素A。葉綠素的半衰期大約在72h至數周不等,隨著溺死尸體在水中浸泡的時間逐步延長,尸體內的葉綠素含量會逐步下降。因此,作者建議應當在溺死早期(葉綠素1-2個半衰期)內進行葉綠素檢驗,這樣可以提高檢測的靈敏度。
目前國內外學者開始采用分子生物學技術來對溺死檢樣組織進行分析。李鵬等[5]在研究中以大鼠為研究對象,設計特異性的引物擴增浮游生物16SrDNA中的特異片段,結果發(fā)現溺死的大鼠肺部組織中全部檢出浮游生物的16SrDNA,而對照組卻未見檢出,由此認為PCR法也可以用于溺死法醫(yī)鑒定。部分學者也開始設計特異的引物對硅藻的特異基因序列進行擴增,進而對溺死進行法醫(yī)鑒定[6],但PCR法對儀器以及相關技術的要求較高,很難在基層法醫(yī)實踐中普及,不過其檢測范圍較廣,消耗的試劑量也相對較低,因此隨著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其可能成為未來溺死法醫(yī)鑒定的主要方法。
5.1血液檢驗
目前基層法醫(yī)鑒定實踐中發(fā)現,溺死后的尸體與死后拋入水中的尸體在血鍶濃度上存在顯著差異[2]。溺死者心臟的血鍶濃度會顯著高于非溺死者,而海水溺死者心臟左右心腔中的血鍶濃度均大于75μg/L,而非溺死者的相應部位的血鍶濃度低于20μg/ L[1]。這提示血鍶檢測可用于海水溺死檢測,但能否用于淡水檢測目前還有較大的爭議[3]。
5.2組織化學檢驗
溺死者在溺亡的過程中,溺液中的各類異物顆粒及元素會進入體內,進而隨著血液循環(huán)遍布全身,因此可以對溺死檢樣各個組織的元素和含量進行測定。李鵬等采用掃描電鏡對溺死者的肺部、心臟、肝臟等部位的異物顆粒以及元素成分與含量進行分析,發(fā)現溺死者肺部的肺泡以及肺泡囊中含有大量的高能譜異物顆粒,其中含有大量的鈣、鋁等元素,與溺死者所處環(huán)境的元素含量和分布相同[5]。
即便可以及時發(fā)現溺死尸體,但目前的生理解剖鑒定學卻缺乏必要的特異性指標。因此,目前硅藻檢驗依舊是溺死法醫(yī)鑒定的重要標準。在法醫(yī)實踐中,由于受各類因素的影響,硅藻檢驗的結果不一定可靠,這需要基層法醫(yī)工作者結合各類溺死法醫(yī)鑒定方法進行綜合考量和分析。在未來的發(fā)展中,硅藻等浮游生物遺傳多態(tài)性片段PCR檢驗將成為未來溺死的主要檢測方法。
參考文獻:
[1]杜宇,蔡洪洋,周哲,等.溺死尸體器官硅藻檢出率季節(jié)性差異[J].中國司法鑒定,2013,7(3):33-36.
[2]曹喆,馬世明,朱寶利.溺死的法醫(yī)學鑒定[J].刑事技術,2013, 5(4):12-15.
[3]趙貴森,黃代新,楊慶恩.溺死診斷中的浮游生物檢測法[J].中國法醫(yī)學雜志,2005,6(2):89-91.
[4]張又川,王會品,胡孫林,蘇會芳,趙建,劉超.浮游生物PCR檢測及其在溺死鑒定中的研究進展[J].中國法醫(yī)學雜志,2012,8(3): 209-211.
[5]李鵬,徐曲毅,陳玲,等.檢測藻類16SrDNA特異性片段在溺死診斷中的應用[J].南方醫(yī)科大學學報,2015,9(8):1215-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