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是奇妙的原料,讓許多事物產生化學變化。當時代推移,有些東西早已不合時宜,慢慢成為古董或是古跡;但還有些行將凋零的技藝,不甘心只存在于人們的記憶,匠魂化做春泥,滋養(yǎng)出全新生命力。
繼“品牌臺北”之后,蘇活團隊執(zhí)行了臺北市政府的“設計角落風華再現(xiàn)計劃”,讓老街坊有了新表情,也讓一些幾近失傳的過時工藝借殼還魂。以下分享一個案例。
林三益,一個制造毛筆的指針品牌,清末民初于福州創(chuàng)立后遷臺,至今,歷史已逾百年,練過毛筆字的臺灣人,對這個名字再熟悉不過。
LSY,一個初嶄露頭角即一鳴驚人的彩妝刷具品牌,年紀很輕,做工很精,每一支彩妝刷都有獨特造型與顏色,從年輕女孩到貴婦都想擁有一支。
也許很難相信,亮眼時尚的LSY居然是由古意盎然的林三益脫胎而來……
百年筆藝再造時尚經(jīng)典
位于臺北大稻埕的百年名店林三益,在臺灣幾乎是文房四寶的同義詞。當毛筆不再是書寫工具,連書法都不再成為學校的必修課業(yè),筆墨硯臺生意何以為繼?第四代傳人一個偶發(fā)靈感,將老店對毛毫的專精和制筆經(jīng)驗發(fā)揮至彩妝刷具的研發(fā)上。
羊毛、松鼠毛、黑貂毛,一張張毛皮來到LSY,浸入石灰水中讓細毛自然脫落。就像處理一件精工雕琢的藝術品,浸泡時間要拿捏得恰到好處,讓石灰水不至破壞毛料油脂,保全油脂,也保全了刷毛的彈力與柔軟感觸。
但講究刷毛工藝就夠了嗎?為了贏得愛美女性的青睞,在刷具造型上,LSY也花了不少功夫。但林三益一開始卻陷入營銷盲點,以原來從事批發(fā)生意的思維來營銷新產品,連刷具命名都用數(shù)字編號,三號刷、七號刷……這樣LSY跟其他彩妝品牌如何區(qū)隔?
紅顏如紙,青春如詩
何不把文房四寶的文化底蘊移花接木過來呢?三年前在我們協(xié)助下,運用古代美人典故,把心形粉刷、腮紅刷、眉影刷等變成了醉顏捧心、月下托腮、百媚回眸,對鏡梳妝,仿佛化身為古典美女,讓時尚刷具多了一絲文學氣息。而后還開發(fā)出更多古典圖騰刷具與結合書法元素的創(chuàng)意包裝,LSY于是成了文創(chuàng)品牌,網(wǎng)絡與百貨、文創(chuàng)賣場爭相邀請入駐,還逆勢帶動了筆墨的銷量。
但林三益自家老店門市裝潢一直有著缺憾。老店以毛筆陳列為主,彩妝刷具則委身一隅,兩者之間少了聯(lián)結。借著今年設計角落項目資源,與設計團隊一起合作,以“墨韻”來貫穿聯(lián)結毛筆與彩妝筆的意象,包括門面空間及各式招牌,古典優(yōu)雅中透著現(xiàn)代感。店內一只古董嫁妝柜已靜靜陳列在角落多年,索性就地取材搬到落地窗前,將其布置成彩妝刷具的主題櫥窗。
從紙上到美人臉上,擁有百年制筆歷史的林三益,一絲一毫,一筆一畫,重新書寫了墨韻紅顏新經(jīng)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