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四W”分析模式的殘障大學生的教育支持研究
蔡翮飛
(南京特殊教育職業(yè)技術學院教務處,江蘇南京210038)
摘要:殘疾人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特殊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為一種源遠流長的制度安排,教育支持指國家、社會對弱勢群體在接受教育上提供的幫助和扶持?;凇八腤”分析模式,本研究從“教育支持的對象”、“教育支持的項目”、“教育支持的方式”和“教育支持的資金籌集”四個方面,對我國殘障大學生的教育支持進行分析。
關鍵詞:“四W”;殘障大學生;教育支持
教育支持作為社會支持的一個方面,指國家、社會對弱勢群體在接受教育上提供的幫助和扶持。[1]殘疾人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特殊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美國國家政策和法律的保障,教育家和社會人士的努力,社會各階層的財力支持,社會觀念的容納,先進輔助技術的完善等,使美國殘疾人高等教育的支持服務居世界領先地位。英國教育部于2011年3月9日向全國發(fā)布綠皮書,對特殊教育支持服務體系進行30年來的最大改革。其中,“提高兒童青少年的生活品質(zhì)”的目標包括:特殊教育對象獲得從出生至25歲的支持服務。我國殘障大學生的教育支持與發(fā)達國家相比存在較大差距,應努力完善我國殘障大學生的教育支持。
對殘障大學生的教育支持研究主要借鑒Neil Gilbert和Paul Terrell對“社會福利政策”進行分析的框架(決定提供什么,為誰提供,如何提供,如何籌集資金)。[2]基于此,筆者從“教育支持的對象”、“教育支持的項目”、“教育支持的方式”和“教育支持的資金籌集”四個方面,對我國殘障大學生的教育支持進行研究。(圖1所示)
圖1:“四W”模式
(一)殘障大學生
1812年,美國成立貝爾弟摩盲人學院,[3]服務于有特殊需要的學生。1864年美國建成世界第一所聾人大學加勞德特大學[3](主要接收文科學生),該大學已設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教育,面向全世界招收聽障學生。1967年,美國聾人工學院(主要接收理科學生)遷入羅切斯特理工學院,并于次年開始招生。我國殘疾人高等教育的起步較晚,1987年,長春大學特殊教育學院成立,開創(chuàng)了我國視障、聽障和肢體殘疾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先河。同年,北京大學首次招收肢體殘疾學生21名。2002年,南京特殊教育職業(yè)技術學院開始招收聽障學生。根據(jù)中國殘疾人高等教育發(fā)展現(xiàn)狀,我國接受高等教育的殘疾人多是聽障、視障或肢體殘疾的學生。而我國殘疾人的分類除了上述三類,還有言語障礙、智力障礙、精神殘疾及多重殘疾等。當然,智力障礙的學生因為智能上的局限很難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其他殘疾的學生(如:自閉癥、學習障礙、精神殘疾等)要進入高等學校需要更多的支持與服務,只是依靠高等學校的支持系統(tǒng)無法實現(xiàn)。
(二)殘障大學生的家庭。
殘障大學生往往缺乏正常的社會認知和社會交往,以及容易形成消極的個性心理特征,在這種情況下,家庭成員的支持、家庭的物質(zhì)支持和家庭環(huán)境的支持顯得尤為重要。針對殘障大學生的家庭提供教育支持,是為了強化父親、母親對殘障大學生的教育責任和義務,提高他們在家庭中對殘障大學生進行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從國家層面來看,一方面,政府有義務和責任幫助父親、母親緩解工作與家庭生活的沖突,使他們能夠更好地工作、生活并對殘障大學生提供積極的教育行為;另一方面,政府需建設殘障大學生的家庭支持系統(tǒng),包括:開設支持家庭教育的行政機構、科研機構,開設相關支持的互聯(lián)網(wǎng)站,甚至通過法律、法規(guī)來解決問題,如:日本新修訂的《教育基本法》(2006年),明確了國家對家庭教育的責任,[4]規(guī)定了各級政府及社會和個人對支持家庭教育的責任。
在我國,具有大學程度(指大專及以上)的殘疾人僅占殘疾人總數(shù)的1.13%,[5]而美國在2000年殘障學生進入大學的入學率已達到17%,加快我國殘疾人高等教育的發(fā)展規(guī)模,
構建完善的殘障大學生教育支持項目勢在必行。殘障大學生教育支持的項目有很多,有直接的經(jīng)濟支持,如:減免學費、助學金及補助金、獎學金等;有間接的經(jīng)濟支持,如:教育券、勤工儉學等;同時,社會對殘障大學生所表現(xiàn)出積極的接納態(tài)度、接納行為也是一種教育支持。本研究選擇以下項目作為探討。
(一)法律、法規(guī)支持體系
199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頒布實施;199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教育條例》也頒布實施。但是,這兩項規(guī)定殘疾人教育發(fā)展總方針的重點是義務教育和職業(yè)技術教育,高等特殊教育并未作為法律條款列入其中?!吨腥A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等對殘疾人的教育問題做出了專門的法律規(guī)定條款,但是對于殘疾人高等教育的保護條款僅有四條,保護內(nèi)容也僅限于規(guī)定殘疾人的受教育權利。因此,國家應加強殘疾人高等教育方面的立法,對殘障學生給予政策方面的傾斜,保障殘障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以及他們在校的學習和生活。一方面,《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yè)教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等法律中應進一步建立并完善保障殘障大學生群體教育權利的法律條文;另一方面,《特殊教育法》和《殘疾人高等教育法》等專項法律也應適時出臺。建立健全法律、法規(guī)支持體系的同時,要注意加強監(jiān)管,并提高公眾的法律意識和觀念,特別是要注意增強殘障大學生及其家庭的維權意識。
(二)多元化的支持服務機構
多元化支持服務機構的建設應從兩個方面來考慮:一方面是宏觀層面的支持服務機構。從國家到地方成立各層次的殘疾人高等教育支持中心或殘疾人高等教育資源中心,從而支持殘疾人高等教育。此類機構可以是針對某一殘障類型的資源中心,也可以是心理中心,或是特殊教育教師組織等。殘疾人高等教育支持中心或資源中心通過集中人力、物力和財力,發(fā)揮一定的組織協(xié)調(diào)和溝通能力,在殘疾人高等教育支持系統(tǒng)中發(fā)揮核心作用。另一方面是基層的支持服務機構。高等學校通過成立殘障大學生的學習輔導中心、心理咨詢中心和就業(yè)指導中心,形成完善的支持體系,對殘障大學生群體提供專項服務和支持。學習輔導中心提供:學業(yè)的輔導和輔助技術,借助技術支持上網(wǎng)學習并查閱資料,發(fā)現(xiàn)學業(yè)問題,專業(yè)教師提供個別化的輔導和幫助等。心理咨詢中心提供:建立心理檔案,心理咨詢、輔導及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個性化服務,家庭和學校聯(lián)合關注等。就業(yè)指導中心提供:開放信息化就業(yè)服務平臺,開設就業(yè)指導課程,依托和發(fā)揮各類社會團體的優(yōu)勢,創(chuàng)建就業(yè)實習基地,定期舉辦專場就業(yè)洽談會等。
(三)補償性教育券
美國社會學家詹克斯提出了“補償性教育券”模型,即“排富性”的教育券模型。[6]同樣,這對殘疾人高等教育的改革以及關注殘障大學生的教育支持予以有益的啟示——對殘障大學生實施“教育券制度”。殘障大學生教育券制度的實施方式:教育券以非現(xiàn)金的形式直接發(fā)放到殘障學生及其家庭手中,并且只能用于殘障學生接受高等教育充抵相關費用。這樣做,第一,殘障學生及其家庭擁有一定的選擇權;第二,教育券必須是在高等學校接收殘障學生后才能兌現(xiàn),保障了殘障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第三,國家財政對殘疾人高等教育的支持實現(xiàn)了效益最大化。
(四)教學技術支持
教學技術支持由教學技術設備和教學技術服務兩部分組成。教學技術設備主要是指符合殘障大學生學習和生活需要的無障礙設施。如:為聽障大學生提供C-Print(集筆記記錄和實時字幕于一體的教學軟件)服務;為視障大學生建立盲文閱覽室和盲技能訓練室;對于上肢殘疾的大學生使用操作電腦的輔助器具和自動翻書機。而教學技術服務主要是通過教師培訓和輔助技術人員的培訓來實現(xiàn)。教師培訓是指普通高等教育教師和高等特殊教育教師均掌握融合教育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能,從而更全面地為殘障大學生提供支持與服務。通過設立輔助技術資格證書制度,加強專業(yè)輔助技術人員的培訓,如:物理治療師、作業(yè)治療師、手語翻譯員、青年志愿者等。
(五)綠色服務計劃
綠色服務計劃,是針對殘障大學生群體實施的特殊服務計劃,以滿足他們的特殊需要為宗旨。殘障大學生除了有與一般大學生群體類似的共性需求外,還有自身群體所需要的特殊需求。如:制定“普通高等學校對殘障大學生積極的接納態(tài)度和接納行為”的服務計劃,制定“殘障大學生各類實訓室建設和使用”的服務計劃,制定“發(fā)展殘障大學生的應用性能力”的服務計劃,制定“推行殘障大學生導學制度”的服務計劃等。綠色服務計劃雖然不是直接的經(jīng)濟支持,但是也需要大量經(jīng)費來支撐。
(六)精神和情感支持
“中國夢”是殘障大學生強大的精神力量?!皩γ篮蒙畹南蛲毙拍钪С窒拢瑲堈洗髮W生盼望未來有更好的教育、更穩(wěn)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等。為支持殘障大學生接受教育,政府應提倡精神關懷和鼓勵。如:對高考中取得優(yōu)異成績的殘障學生給予精神和物質(zhì)鼓勵。同時,政府應注重在全社會形成關注殘障大學生、鼓勵發(fā)展殘疾人高等教育的風尚。如:《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中提出“推動出臺和落實普通高等學校接收殘疾人就學的鼓勵政策,保障殘疾人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
教育支持的方式即為殘障大學生提供教育支持的策略,也就是說,應采取何種方式將支持的項目輸送給有需要的殘障大學生及其家庭。
殘障大學生教育支持的經(jīng)費分擔方式為:(1)政府為殘障大學生提供足夠的教育支持,應作為其最基本、最重要的職能之一。因此,政府應承擔對殘障大學生進行教育支持的主要經(jīng)費。中央政府以項目的方式撥??顚θ珖鴼堈洗髮W生的教育進行補助,如:殘疾人高等教育補助金。省級、地方政府負責本省或本地區(qū)高等教育經(jīng)費的公平與平衡,對殘疾人高等教育進行經(jīng)費補償;(2)依據(jù)成本分擔原則,殘障大學生接受高等教育需支付學費。高等學校通過向殘障大學生收取相當費用作為殘疾人高等教育經(jīng)費的主要來源;(3)依據(jù)補償原則,建立完善的經(jīng)濟資助政策,為有需要的殘障大學生提供不同形式的經(jīng)濟資助,如:殘障大學生國家獎學金、殘障大學生國家助學金、殘障大學生專項貸學金、殘障大學生專項教育券等。
政府在大力發(fā)展殘疾人高等教育的同時,應鼓勵和支持民辦殘疾人高等教育的發(fā)展,鼓勵個人、企業(yè)、慈善團體捐資、助資、集資辦學,努力拓展殘疾人高等教育的辦學渠道和辦學形式。政府也可以效仿美國的“特許學?!敝贫?,將公立的特殊教育學院承包轉(zhuǎn)讓給民營的教育管理機構進行經(jīng)營和管理,并通過代理機構將經(jīng)費撥付給特殊教育學院。政府應對此類特殊教育學院的教學和管理進行監(jiān)督,從而保障殘障大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殘障學生接受高等教育建立的多種辦學形式,一方面使得殘障學生及其家庭擁有更多的選擇權,另一方面,也能夠促使這些高等學校不斷地提高辦學質(zhì)量和辦學水平。
針對殘障大學生的教育支持項目,應當建立具體的、可量化的、可操作的目標,避免目標執(zhí)行過程中不斷地出現(xiàn)重新的理解與再表達。因為建構者會根據(jù)自己的利益對抽象目標做出不同的解讀與新的構建。同時,殘障大學生教育支持項目中補貼支付的方式,建議“直接補貼到殘障大學生及其家庭”和“補貼到高等學?!眱煞N方式共同實施。殘障大學生教育支持方式的實施也應注重效率,即考慮教育投入的收益問題,因此需要建立多元化的監(jiān)督體系,包括:教育支持項目組織的內(nèi)部監(jiān)督系統(tǒng),通過媒體將各種信息公開化、透明化并不斷更新,普通民眾的評價、專家的調(diào)研和學者的評估等。
對殘障大學生直接的經(jīng)濟支持、間接的經(jīng)濟支持等都需要資金作為支撐,同時,對殘障大學生精神和情感的支持、提供權利和機會等,也間接地需要大量的資金。多渠道籌集資金是解決殘疾人高等教育經(jīng)費困難的主要思路。
(一)政府的投入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規(guī)定我國教育的財政投入應占國內(nèi)GDP的4%,[7]這一目標雖然以法律的形式得以確認,但是從最近十幾年間的發(fā)展趨勢來看,我國財政性教育經(jīng)費占國內(nèi)生產(chǎn)總值的比例一直在2%至3%之間徘徊。同時,我國殘疾人高等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還未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視,在高等學校經(jīng)費投入上沒有傾斜,每年生均經(jīng)費不到1萬元,遠未達到美國聾人大學每年生均5萬美元的經(jīng)費投入標準。[8]由此可見,加大政府對殘疾人高等教育的投入是當務之急。我國政府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依靠稅收,稅收收入占財政收入的95%左右。為了使殘障大學生教育支持的資金來源實現(xiàn)制度化,政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明確用于殘疾人高等教育的稅種;(2)征收教育稅,并確定其中用于殘疾人高等教育的比例;(3)如不征收教育稅,確定其他稅收(或費用)收入(如:殘疾人就業(yè)保障金)用于殘疾人高等教育的比例。
(二)社會力量的介入
社會力量的介入應包含兩個方面:民間捐贈和民營投資。通過民間捐贈,為殘疾人高等教育籌集資金。對于實施捐贈的個人、企業(yè)、慈善團體,政府應建立寬容、具有激勵性的稅收優(yōu)惠政策,加大稅收減免的力度和實施范圍。同時,在現(xiàn)階段,我國社會資金充裕,企事業(yè)單位、社會團體、公民個人甚至海外華人擁有大量閑置資金,僅據(jù)國家統(tǒng)計局抽樣調(diào)查,我國居民儲蓄5萬多億的10%準備用于教育,但是他們對于投資教育缺乏信心,更缺乏政府相應的支持。多種籌集殘疾人高等教育資金的渠道能否在我國高等教育投資環(huán)境存在,與政府相應的政策息息相關。
(三)教育彩票
1984年,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州通過《加利福尼亞州彩票法》,其中規(guī)定,加州州立大學和加利福尼亞大學分別獲得4.22%和2.42%的彩票收入。我國也可以通過金融渠道,發(fā)行教育彩票,為包括殘疾人高等教育在內(nèi)的各種教育項目籌集資金。通過教育彩票籌集到的資金,應當限于資助各種教育支持項目(包括殘障大學生的教育支持),而不能用于購置房地產(chǎn)、興建土木工程等其他非教育支持項目。
(四)個人承擔
1986年美國比較高等教育財政專家布魯斯約翰·斯通提出“高等教育成本分擔理論”。[9]實行教育成本分擔已經(jīng)成為各國高等學校多渠道籌集教育經(jīng)費的一個重要手段。根據(jù)殘疾人高等教育屬于準公共產(chǎn)品的性質(zhì)特點,應遵循“誰受益誰負擔”的市場經(jīng)濟原則。因此,殘障大學生及其家庭需支付相當費用,與此同時,政府應建立完善的資助體系與之相配套。
參考文獻:
[1]余秀蘭.社會弱勢群體的教育支持[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7.
[2]Neil Gilbert,Paul Terrell.社會福利政策導論[M].黃晨熹等譯.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3.
[3]魯毅光.美國聾人高等教育支持與服務體系[J].長春大學學報, 2013,(11):1490-1492.
[4]和建花.法國、美國和日本家庭教育支持政策考察[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14,(2):100-106.
[5]楊娟.殘疾人接受普通高等教育中存在的問題[J].南京特教學院學報,2010,(4):36-40.
[6]梁德友.論和諧社會視域下我國弱勢群體的教育支持——以進城農(nóng)民工為例[J].理論月刊,2011,(10):164-168.
[7]任雅潔.我國高等教育投資環(huán)境存在的問題及政策建議[J].商業(yè)時代,2011,(6):118-119.
[8]馬宇.美國殘疾人高等教育支持體系的特點及其啟示[J].現(xiàn)代特殊教育,2012,(6):60-62.
[9]閆繼忠.高等教育成本分擔及其限度——基于公平的分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8):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