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東紅
尿激酶治療對腎病綜合征患者血小板活化狀態(tài)的影響觀察
聶東紅
目的觀察尿激酶治療對腎病綜合征患者血小板活化狀態(tài)的影響。方法46例腎病綜合征患者,按照隨機分配原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3例。對照組進行常規(guī)腎病綜合征治療,觀察組則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加用尿激酶治療,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和治療后1、2個療程時的血小板活化指標。結果治療前兩組患者的血小板活化指標表達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治療后1、2個療程觀察組的表達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尿激酶治療可顯著降低腎病綜合征患者的血小板活化指標表達水平,對于患者循環(huán)狀態(tài)的改善以及疾病的治療效果比較突出。
尿激酶;腎病綜合征;血小板活化狀態(tài)
腎病綜合征是腎內科常見病,此類患者的血循環(huán)狀態(tài)尤其是微循環(huán)狀態(tài)處于較差的狀態(tài),其血小板活化狀態(tài)呈現高表達狀態(tài),因此對患者治療的過程中應重視對此類指標表達水平的控制[1]。本文就尿激酶治療對腎病綜合征患者血小板活化狀態(tài)的影響狀態(tài)進行觀察,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2015年9月本院進行治療的46例腎病綜合征患者,按照隨機分配原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3例。對照組中男16例,女7例,年齡18~54歲,平均年齡(36.0±7.3)歲,病程7.4~47.0個月,平均病程(9.9± 12.4)個月,其中初治患者20例,復發(fā)患者3例。觀察組中,男15例,女8例,年齡18~55歲,平均年齡(36.3±7.1)歲,病程7.5~47.5個月,平均病程(9.8±12.6)個月,其中初治患者20例,復發(fā)患者3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進行腎病綜合征治療,主要給予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及抗炎等治療。觀察組則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加用尿激酶治療,以尿激酶10萬單位靜脈滴注,1次/d,連續(xù)應用10 d為1個療程,連續(xù)應用2個療程。然后將兩組患者治療前和治療后1、2個療程時的血小板活化指標[血小板膜P選擇素(CD62p)、GMP-140、GPⅡb/Ⅲa]進行比較,上述血小板活化指標采用全自動流式細胞儀進行檢測。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前對照組患者的GMP-140、GPⅡb/Ⅲa及CD62p水平分別為(17.95±2.27)%、(29.89±2.61)%及(31.57±4.11)%,觀察組患者的GMP-140、GPⅡb/Ⅲa及CD62p水平分別為(17.92±2.30)%、(29.92±2.58)%及(31.56±4.14)%。
治療后1個療程對照組患者的GMP-140、GPⅡb/Ⅲa及CD62p水平分別為(14.27±1.96)%、(26.36±2.40)%及(27.87± 2.39)%,觀察組患者的GMP-140、GPⅡb/Ⅲa及CD62p水平分別為(10.15±1.68)%、(22.15±2.23)%及(23.53±2.16)%。治療后2個療程對照組患者的GMP-140、GPⅡb/Ⅲa及CD62p水平分別為(11.89±1.84)%、(23.86±2.32)%及(24.85± 2.28)%,觀察組患者的GMP-140、GPⅡb/Ⅲa及CD62p水平分別為(8.44±1.52)%、(18.89±1.87)%及(20.32±2.13)%。治療前兩組患者的血小板活化指標表達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治療后1、2個療程觀察組的表達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尿激酶是健康人群中分離尿液后或者腎組織中予以培養(yǎng)的酶蛋白,臨床中尿激酶均應用到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治療中[2]。而患有腎病綜合征的患者會產生高脂血癥,同時部分患者會并發(fā)癥血栓或者感染等癥狀。在對其進行臨床治療的過程中均選擇激素以及利尿劑進行治療,但是會提升患者高凝狀態(tài),從而對臨床治療效果造成嚴重的影響,產生尿蛋白,并加重腎小球的硬化現象,致使患者出現不良預后。而少數患者因為病情的反復發(fā)作最終產生尿毒癥。
尿激酶是一種纖溶酶原激活物,而此物質具有較強的激活作用,同時對纖維蛋白以及纖維蛋白原具有充分的溶解效果,通過降解可以避免血栓的產生,并且還具備良好的抗凝效果[3]。大量的臨床研究可證實,對于腎病綜合征患者予以治療的過程中,采用尿激酶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的血液高凝狀態(tài)。但是因為尿激酶自身極易產生出血情況,所以對患者進行治療時應對其凝血予以嚴密的觀察,此外還應對藥物的使用時間予以相應的把控,藥物不應長時間使用,同時藥物的使用劑量應降低[4]。
因為一定量的蛋白尿能夠對腎小球硬化起到刺激現象,致使腎功能受到相應的損傷?;颊咴诨疾≡缙跁r會因為大量尿蛋白對其所產生的影響,從而產生水腫,此時患者應通過利尿劑以及靜脈滴注白蛋白進行治療,將其水腫癥狀予以改善[5]。但是采用一定劑量的利尿劑會使患者的尿蛋白流失,從而使患者機體產生脫水現象,進而會出現高凝狀態(tài)。在對腎病綜合征患者予以治療的過程中,采用小劑量尿激酶,不但能夠將腎小球的循環(huán)予以改善,此外還能夠有效減少患者腎小球自身的入球動脈壓力以及出球動脈壓力,大大降低了白蛋白的含量。
腎病綜合征是由多類情況引起的一類臨床癥候群,臨床對于本病的治療重視程度較高,相關研究也較多,其中關于此類患者血循環(huán)的相關研究即不少見。眾多研究顯示,此類患者的血小板活化狀態(tài)呈現異常升高的狀態(tài),而這是導致此類患者微循環(huán)較差、包括腎臟血供較差的重要原因,因此對此類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應重視對此方面的改善[6,7]。本文就尿激酶治療對腎病綜合征患者血小板活化狀態(tài)的影響狀態(tài)進行探討,并與常規(guī)治療而未應用尿激酶的患者進行比較,結果顯示,尿激酶可更為有效地降低GMP-140、GPⅡb/Ⅲa及CD62p等活化指標,說明其對于改善患者的微循環(huán)作用較好。
綜上所述,尿激酶治療可顯著地降低腎病綜合征患者的血小板活化指標表達水平,對于患者循環(huán)狀態(tài)的改善以及疾病的治療效果比較突出。
[1]胡浩.小劑量尿激酶在治療腎病綜合征中的臨床應用.實用中西醫(yī)結合臨床,2011,11(5):61-62.
[2]劉仕堅.小劑量尿激酶在治療腎病綜合征中的臨床療效探討.中外醫(yī)學研究,2014(13):48-49.
[3]曾健英,童俊容,何鳳,等.來氟米特聯(lián)合尿激酶和黃芪治療成人原發(fā)性腎病綜合征的療效研究.中國全科醫(yī)學,2010,13(30): 3444-3446.
[4]吳巖,田密,李丹,等.尿激酶在原發(fā)性腎病綜合征治療中的價值初探.實用藥物與臨床,2012,15(3):138-139.
[5]楊亞娜.低分子肝素聯(lián)合小劑量尿激酶用藥方案治療腎病綜合征的臨床療效觀察.中國衛(wèi)生標準管理,2015(2):74-75.
[6]王海濤,戴惠琴,周盛杰,等.小柴胡湯聯(lián)合多靶點療法治療難治性腎病綜合征臨床研究.中國中西醫(yī)結合腎病雜志,2014,15(1):27-29.
[7]王留記.小劑量尿激酶聯(lián)合激素和坎地沙坦治療中重型腎病綜合征.臨床醫(yī)學,2010,30(5):16-18.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7.087
2015-12-29]
112000 遼寧省鐵嶺市中心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