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 燦
?
生命盡頭的悲涼
最近管了兩個病人,一男一女,一個年老,一個年邁。都已走到生命的暮年,不同的人生,相同的方向,不同的家庭,相同的處境,極有可能是相同的結局??粗麄円徊揭换仡^的背影,讓我時常陷入深思,以一顆年輕的心去思考一些有關年老的問題。
女的60來歲,婚姻不完美,年輕時丈夫攜其他女子遠走上海,經商為生,久居滬上,后來唯一的兒子也追隨丈夫而去,留下她一人獨守京津兩地,心情極度郁悶,后成疾,為重度抑郁癥,靠藥物控制。后又患腰疾,腿腳不利,朋友介紹而來,囑善待之。入院后又查出股骨頭壞死,情緒更差,友人和醫(yī)護人員極力安慰,漸穩(wěn)定。朋友電告其子,其子從滬來京探望,于醫(yī)院門口的超市買牛奶一箱贈與母親,下午來,上午走,算是盡為人子之孝順,而丈夫終究沒有現(xiàn)身??粗@個心力憔悴的女人和母親,我也在內心為人性做最無力的辯解,作為兒子,從滬來京,車旅勞頓,實在不能用一箱奶去衡量,情與義都在那兒。只是我更認為,人這一輩子,父女母子一場,不是一箱奶一趟遠程探望能了結的情愫,責任與義務如何體現(xiàn)?情與恩又怎樣回饋?我終究解不開內心的糾結。
男的將近80,已是第二次住院,一年不見,骨瘦如柴,陪他來的仍舊是老伴,也老態(tài)龍鐘,安頓好老頭后便離去。據(jù)說有三子,不與同住。老頭耳背,情緒尚佳,憨態(tài),脾性極好,善慈笑,解人意,治療合作。只是兩次住院多日,無一人探望,哪怕只言片語的問慰,也只能從醫(yī)護或病友那里獲得。每到飯點,一手拿個飯盆,立于病房門口,目視餐車來的方向,靜靜等候,每及此,那身影,那眼神,足讓人心酸落淚,足讓人寒至心、涼徹骨。人生的悲哀莫過于此,妻子齊全,家國同在,卻獨自一人走到生命的暮年,無人伴陪,無人慰藉,身體與心靈同受傷,內心與顏表俱蒙羞,唯有孤寂作伴。
這兩個人,步履蹣跚地走向生命的另一端,那是每個人都將要走的路程。從他們身上,我驟然領悟,人這一輩子的成功與否,不在于你身前享受怎樣的榮華富貴,也不在于你身后享盡怎樣的備至哀榮,卻在于你進入老年之后,享受多少親情、友情、人情,這是金標準。因為一個人的一生,年幼時有父母的庇護,其愛可比天地日月,年青時有自己的智慧與力量,過得好與不好全憑自己,唯有進入年老之后,心有余而力不足,誰人幫你誰人助你誰人關愛你全靠一生的功德。
這兩個人,都是老年人,只是這個老年社會中極其普通的兩個。這是一個已經進入老年社會的中國,全國老齡委辦公室公布數(shù)據(jù)顯示,2 013年底,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總數(shù)超過2億,預計到2025年,老年人口總數(shù)將超過3億,2033年超過4億,平均每年增加1000萬老年人口。所以如何善待老人,將是當下中國社會一個急需面對的大課題,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家庭養(yǎng)老終將是老年人養(yǎng)老的主要形式,擁有一個怎樣的家庭也就直接關系到幾乎每一個老年人的養(yǎng)老質量問題。當然對于年輕人而言,為進入老年做準備又將是一個應當思考并為之行動的更加深遠的課題。
前一段時間也有一件讓人啼笑皆非的事。施行了16年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首次修訂。新法規(guī)定,家庭成員應當關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視、冷落老年人。與老年人分開居住的家庭成員, 應當經??赐蛘邌柡蚶夏耆?。這也被媒體解讀為“?;丶铱纯磳懭敕伞保怀?赐先藢龠`法。該法同時規(guī)定,用人單位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guī)定保障贍養(yǎng)人探親休假的權利。法律出臺后,狂樂者有之,戲謔者有之,思考者亦有之。不能不說,政府以法律這樣一種方式來規(guī)范傳統(tǒng)美德中的孝順,著實是對這個首推“儒”學思想的古老民族的莫大嘲諷。幾千年來形成的中國家庭式的倫理道德習慣,到今天需要用法律的形式來強迫為人子女按時按量的完成。以至于讓人越來越糊涂,道德的標準與法律的標準,到底哪個境界更高,社會的行為準則從道德的高度到必須以法律形式來規(guī)范,是社會的進步還是社會的退步,是文明的發(fā)展還是文明的墮落。傳統(tǒng)意義上的仁義禮孝全部讓位給了物質生活,全部讓位于實用主義、拜金主義,法律的條文最終會成為唯一的社會行為規(guī)范,到那個時候,人之為人的意義恐怕又是一種境界了。
幸哉,悲哉?
生命開始的地方,嬉笑與啼哭都是樂,圍著你的人都會樂、都想樂,樂此不疲,而當生命結束的地方,悲與痛都不可避免,自己獨自承受與家人一起面對,是完全不同的境界,前者郁郁而終,幾多悲涼幾多凄切,后者緩緩而行,有溫馨也有享受,那才是真正意義上人的高度。
作者單位/承德市中心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