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華軍
?
知其聲而識其音
生理意義上的聲音,是因為聲帶的顫動,胸腔、鼻腔、口腔的共鳴所致。但同一詞語,采用不同語速和語調、共振的方式,聽者感知的效果卻不盡相同。
心浮氣躁者發(fā)音調式高、語速快、缺乏音箱的共振,從而空泛、無穿透力,實質上沒有什么力量。命令式的語氣,采用威脅的言辭只能起到恐嚇的作用,卻不能服人。真正讓人心悅誠服的聲音卻來自于沉穩(wěn)、低調、慢速的語氣。
寺廟的鐘聲為何能讓人靜心肅穆,是因為其渾厚、圓潤、洪亮、深沉而悠遠。所以與患者交流,語速要適中、偏緩,這樣更能顯得沉穩(wěn),患者也容易聽懂。語調要稍低沉,這樣顯得更有共振作用、穿透力、有力度,更能使醫(yī)生顯得沉穩(wěn)自信,患者覺得值得信任。有時適當地壓低音量及音調更能引起患者的注意力,因為他可能擔心聽不清楚或聽不明白,就會聚精會神地去聽。
正如一支交響樂團中低音樂器的使用是不可或缺的,如大中提琴、貝斯的使用使得整個樂曲顯得根基穩(wěn)定、厚實,不至于漂移不定。鋼琴中左手低音部分管節(jié)奏,是整個樂曲的靈魂,左手一亂,旋律部分就無法進行。
聲音具有治療的功效,這點是毋庸置疑的。對于患者而言,我們的聲音傳達的不僅僅是醫(yī)學信息,而且也是一種態(tài)度、一種人文關懷。對于我們自己,其實可以提供有關自己心態(tài)的信息,同時也是治療自己身體的最佳工具。
上世紀 90 年代末,中國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兒科曾提出:“降低 20 分貝”的口號。一段時間后:再有孩子吵鬧時,家長就說:“乖!護士阿姨說話的聲音都聽不見了。 ”聲音小了,架也就吵不起來了,沖突化解于無形。
雖然我們不可能經常錄制自己的聲音,然后回放,但偶爾有意試圖聆聽自己的聲音,你可能會感覺到刺耳難聽,快速漂浮難懂。如果我是聽者,是否也會反感?在大腦里“回放”自己的聲音有助于判斷自己的“心氣之征”。
對于聲音的評價,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予以考慮。
音調:肖邦曾在一家雜志專欄中敘述道:“當一個人想反駁對方意見時,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拉開嗓門提高音調?!钡拇_如此,人總是希望借著提高音調來壯大聲勢以壓倒對方。但對于醫(yī)生而言,為說服患者去提高音調是不明智而又偏激的,這樣很容易激化矛盾。
語速:語速體現一個人的性格。人類語言是思想的交流,同時也是心理情感的流露,語速的快慢緩急直接體現一個人的情感狀態(tài)與心理特征。語速能反映出其心理健康的程度,一個心理健康、感情豐富的人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下會表現出不同的語速。在與患者講解病情時當然要語速較慢,這樣既表達了對病情的重視,又體現你的耐心。
音量:醫(yī)務人員語音應該輕柔,能夠讓患者及家屬聽清即可。清晰而又柔和的語音對于患者而言是能夠起到安撫作用的。
節(jié)奏與韻律:除了音速和音調之外,語言本身的韻律也是重要的因素。充滿自信的人,談話的韻律為肯定語氣;缺乏自信的人,講話的韻律則慢慢吞吞。醫(yī)患交流中把握好節(jié)奏與韻律,可以體現醫(yī)務人員值得信任的專業(yè)涵養(yǎng)。面對患者提出的疑問,如果不能果斷流暢地回答,則會失去患者的信任。除了專業(yè)知識扎實之外,平時的訓練實在是有必要。
沉默與短暫的停頓:對于患者或家屬的傾訴,應該認真傾聽,不要強行打斷。短暫的沉默與停頓,可以讓自己對患者的病情或者是處境做出深層次的思考,并幫助出謀劃策,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這也是對患者由內而發(fā)的真誠。
曾經有專家做過這方面的研究,認為內心不誠實的人,說話聲音支支吾吾,這是心虛的表現;內心誠信的人,說話聲音清脆而且節(jié)奏分明,這是坦然的表現;內心卑鄙乖張的人,心懷鬼胎,因此聲音陰陽怪氣,非常刺耳;內心寬宏柔和的人,說話語調溫和如水,好比細水之流,舒緩有致。在心境平靜時,可以對自己的聲音予以總結反省,以此能夠不斷改進,也是對自己心態(tài)的一種調節(jié)。
一個人活在世界上要有方法。因為所謂“活”,不僅僅是指一種生存狀態(tài),關鍵在于,“活”的質量。這里強調方法,就不能單純是指謀生手段了。那么,音樂作為藝術的一種重要形式,不僅可以幫助我們自我調節(jié),而且可以成為醫(yī)患溝通的橋梁,從而提高療效,幫助患者從病痛中解脫出來。當然,這種溝通是雙向的,適用于那些對音樂具有一定理解能力的人。
西方有很多思想家都告訴我們,不能忽略音樂。像尼采就說,生活中少了音樂像是一種錯誤。另外一位法國哲學家馬賽爾也說,每一次我心情低潮的時候呢,就靠音樂跟大自然來使我重新提振活力。中醫(yī)經典《內經》認為,音樂是“合和之氣”“音者,天地之和氣,律天地之正氣,人之中聲也”。充分說明音樂在從身體到心靈層面的提升作用。
以下舉出兩則臨床案例,說明音樂在我們臨床工作中的作用。
一位大學英語老師,因為車禍導致踝關節(jié)骨折。也許是由于疼痛,或者是無法接受現實,心情很是憂郁。查房時,我們也發(fā)現患者沉默寡言,十分的焦慮。術前的一次偶然機會,我聽到她正在聽收音機,里面正在播放 《 It’s time to say good bye》。
于是,我就問她:“這首歌真好聽,你知道是誰唱的嗎?”
她不加思索,脫口而出:“意大利著名的盲人歌唱家安德烈?波切利演唱的?!?/p>
我想,大學英語老師,當然知道答案。
我說:“其實他也是我十分欣賞的歌唱家。波切利自出生就患有嚴重的青光眼,12歲時,在一次踢足球的意外后他徹底失明,但他不自暴自棄,堅持學唱?!?/p>
患者這時用驚喜的眼光看著我:“啊,你也喜歡他的演唱?”
“那是當然,席琳?狄翁曾這樣贊揚波切利:如果上帝也會唱歌,那聽起來一定像是波切利的歌聲?!?/p>
這位大學老師,臉上露出了笑容?!拔液艹绨菟?,一個盲人,居然能夠擁有世界上最優(yōu)美的嗓音! ”
“我想,這不僅離不開他的執(zhí)著,也得益于他的失明。”
患者很是詫異:“為什么這么說? ”
“因為,他完全克服了身體的缺陷,而且正因為他的失明,他才能更加專注地用心靈去演唱。”
患者很有悟性,她恍然大悟:“謝謝你的指點,我想我也應該克服目前的困難,勇敢地面對傷痛! ”
于是,我為她推薦了席琳·狄翁與波切利合唱的《祈禱》,希望她能夠坦然地接受下一步的治療。
此后,患者非常樂觀地接受了手術,并積極地進行功能鍛煉,最終完全康復。
一位腰椎骨折的年輕患者,術后一直不愿意做腰背肌功能鍛煉。我們反復為他解釋康復訓練的重要性,他總是說怕痛,做不動。
一次,我發(fā)現他正在看B E Y O N樂 D隊的現場演奏。我就與他聊到了其中的經典曲目《光輝歲月》。我問他:“知道這首曲子的作曲背景嗎? ”他說不知道。
我就告訴他:這首曲子是為了歌頌黑人領袖曼德拉偉大而輝煌的一生。
患者說:“哦,怪不得里面有一句歌詞:黑色肌膚給他的意義,是一生奉獻膚色斗爭中。”“不錯,曼德拉因為反種族歧視運動,而被關押了長達 27 年之久,最后成為南非歷史上第一任黑人總統(tǒng)。他在獄中光申請一塊菜地就申請了三年,居然在一座荒涼的小島上,在那么惡劣的地理環(huán)境下種出了菜?!?/p>
“那他真是了不起,從未放棄自己的信仰,而且又是那么的堅韌。從這首曲子中,還真是能夠強烈地感受得到?!?/p>
“看來你對音樂領悟能力很強啊,如果你能夠像曼德拉那樣堅強,那你就能早日站起來,回到學校,重新生活! ”
患者很受震撼,接下來的鍛煉很是刻苦,恢復當然很快。
這兩則案例,我不敢說是藝術治療。但通過對音樂的感悟,我和患者都受到了極大的感染。這種幽微的感情與感受,就像一個熱氣球,帶領我們看得更高更遠。又猶如一條靈魂之路,刺激我們心中的能量,引領至神性的和平和喜悅。
【后記】
筆者自知作為一個普通骨科醫(yī)生,不僅離專家的水平甚遠,而且也不是哲學專業(yè),面對哲學家的洞見深度,更是遙不可及。因此對于奧斯勒的教導,心里常常感覺不安,唯恐自己哪一天會成為冷漠的“木匠”。特別在醫(yī)患關系緊張、醫(yī)療環(huán)境堪憂的現況下,醫(yī)學人文修養(yǎng)的重要性日漸突出。而且如何掌握良好的溝通技巧,靈活變通地處理好工作與生活的關系,以及如何在工作中體味到快樂、不斷提高心靈格局,是每一位臨床醫(yī)生所需要仔細考慮的問題。于是,我就暗下決心,經常告誡自己加強閱讀、自我教育,做一個人文醫(yī)生。
做一個人文醫(yī)生,其實要求很高。不僅要具備扎實的臨床技術,還要具有相當的人文素養(yǎng)。正如裘法祖院士所言:先做人,再做事、做學問。從此,我就努力鉆研人文知識,以便有機會領略西方哲學和中國儒釋道智慧的光芒,以此豁達心胸,開闊視野。愈是品味,愈覺神奇,把這些知識運用到日常的臨床工作中,得益殊多,稍稍用于臨床即可化干戈為玉帛,渙然冰釋。在此基礎上我也有一些較深的感悟,便萌發(fā)了一點創(chuàng)作的靈感,以至于今日,積累數篇,集結出版為《柳葉刀尖上的人文修煉》。
作者單位/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附屬普愛醫(yī)院康復醫(yī)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