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印霞 王常松
淺論君相二火
柯印霞 王常松
君火;相火;概念;生理;病理
君相二火最早出現在《內經》的運氣篇,即《素問·天元紀大論》云:“君火以明,相火以位?!笨上А秲冉洝穼喽鸩⑽醋龈嘞嚓P的描述,且歷代許多醫(yī)家都作了一番論述,各執(zhí)其理,從而給后來者正確認識君相二火帶來困難,那么什么是君相二火呢?在此,筆者從以下三方面談談自己的一些淺解。
《素問·靈蘭秘典論》:“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yǎng)生則壽”,《靈樞·口問》:“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皆提示心為君主,君火當為心火,此說法歷來無太大爭議,相火之論則大有不同?!秲冉洝分兄辉谶\氣篇提及君相二火,而并未做進一步的論述,從《內經》至南宋均未見將相火用于人身者[1]。相火之論始于劉河間的“腎有兩枚,左者腎,右者命門,命門者,小心也”,寓相火在右腎。李東垣在劉完素的基礎上提出“腎有兩枚,右為命門相火,左為腎水,質同而異事也?!笔滋嵯嗷鹪诿T,為后來趙獻可、張景岳等的命門學說開創(chuàng)先河。而對于相火的看法,張景岳認為“蓋總言大體,則相火當在命門,謂根荄之下,為枝葉之本也,析言職守,則臟腑各有君相,謂意志所出,無不從乎形質也。”“故君火之變化于無窮,總賴此相火之栽根于有地,雖分之則一而二,而總之則二而一者也?!本霸勒J為相火當在命門,而命門位于兩腎之間,同時“命門有真陰,真陰化真氣,氣即陽”,故而“真陰”、“真陽”皆位于命門,為人身之本,又論五臟六腑皆賴相火以生生不息,同時五臟六腑皆有相火,君相二火均為正氣,人非此火不能生。
綜上,筆者以為君相二火乃是人體之正氣,人非此火不能生,君相二火實乃一火,五臟六腑皆有君相火,今言君火指心火,相火寄于右腎或命門,乃是因為“其在于人,則在上為君火,故主于心,下為相火,故出于腎”,意在強調君火主明,為一身之主宰,為化育之元主,腎火(或命門之火)乃為人身相火之本,為神明之基。蓋因君相二火在各臟腑體現的表現程度、功能的不同而論;二是因為此兩處表現得更明顯,午時一陰生,心火下降,交于腎中,子時一陽生,腎水上交于心,一升一降,心腎相交。
至于君相二火的關系,可借鑒《內經》中喜用古代官制的比喻之法,如《內經》的《靈蘭秘典論》篇,就將各臟腑比喻成各種官職,以此來強調各臟腑的重要作用,此法甚明,中醫(yī)本來就與中國的文化生活密切相關?!墩f卦》曰:“圣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治”,強調了君乃主宰,當以“明”治天下,又曰:“列中庭之左右曰位”[2],提示了相乃輔助君主以行其“明”于天下,君是發(fā)令者,相聽令于君,并代君以行令,故君相二火的關系當是“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君火明乃是前提,君火明則萬物生長,各臟腑協調有序,“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yǎng)生則殃”,相火最重要的是守位,不可妄動,否則為“陰火、邪火”,為“元氣之賊”[3]。
君相二火實為一火,為人體之正氣,與人體的思維及各臟腑機能活動密切相關,五臟六腑均有君相?!靶闹魃衩鳌?,心為君主之官,心主藏神,指心火具有主司意識、思維、情感、性格傾向等精神活動,由于心又為“五臟六腑之大主”,故而心火具有統(tǒng)帥全身臟腑、經絡、形體、官竅的生理活動。肝火主疏泄,具有疏通,暢達全身氣機之作用。肺火主呼吸、行水,與人一身之氣及全身水液之輸布代謝密切相關。脾火主運化,與水谷精微的轉化及吸收轉化等息息相關。腎火主生長發(fā)育和生殖,不僅與人體的生殖機能相關,又推動和調控各臟腑的氣機升降,促進全身氣血津液的代謝及能量的轉化。
各臟腑均有君相,心主神明,心火乃是一身君火之本,腎主藏精,腎火乃是一身相火之本?!熬鹨悦鳎嗷鹨晕弧保馂樯衩髦?,貴在“明”,相火出于腎,為發(fā)生之根,貴在秉受心主之命而動。君火主明乃是相火守位的前提,相火守位乃是君火主明的基礎。景岳言“蓋君道惟神,其用在虛,相道惟力,其用在實”,君火其用在虛,蓋因君火之所以能明,以其有賴于神也,無形者也,當澄澈清明,君火之強弱,可從人的思維、感知及情志變化辨識。相火之用在于實,化實者,無形者也,相火之強弱病變皆可從津液氣血之盈虧及各臟腑機能活動的異常可得。所謂“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斯可解之。
相火以君火為統(tǒng)帥,君火以相火為根本,君相當協調配合,相不可妄動而奪君位,君當明而不可昏暗,君主不明,相火必反,而生出各種疾病?!吨杏埂吩唬骸安黄^之中,不易謂之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故君火貴在“明”,相火貴在“動而皆中節(jié)”,君相二火“致中和”而達“道”,則其才能溫煦臟腑、長養(yǎng)氣血、交通經絡,推動機體各項功能活動,共為全身生命活動之動力。
君相二火之病在于君火不“明”,相火不“位”,破壞了君相之間的“和諧”狀態(tài),導致各臟腑功能的異常。其原因有外感風寒暑濕燥火,有飲食內傷,有房勞、情志之極等。丹溪曰:“大勞則火起于筋,醉飽則火起于胃,房勞則火起于腎,大怒則火起于肝”,此丹溪具體論火之起于何臟,臨床上當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細查心火、肝火、脾火、肺火、腎火五臟及其他腑臟之妄,而此中當特別注意脾胃的作用,脾胃為后天之本,為氣血升降之樞紐,丹溪曰:“夫胃氣者,清純沖和之氣,人之所賴以為生者也?!庇衷唬骸叭酥帤?,根據胃為養(yǎng)。胃土傷損,則木氣侮之矣,此土敗木賊也。陰為火所乘,不得內守,木挾相火乘之,故直沖清道而上。”一旦胃土敗壞,則木氣侮之,肝之相火亦隨之妄動,此時相火之妄動則因虛而致病,重在培土泄相火之妄動,故而臨床上應具體分析,分清標本虛實。火之妄動可因虛,也可因實,總在細查細辨。
各種原因導致“君火不明”可引起“相火妄動”,各種原因導致的“相火妄動”亦可引起“君火不明”,兩者相互影響,不可忽視,筆者在此想極、房勞、飲食起居等病因引起的君相二火之病,《內經》言:“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此乃神志舍于五臟的具體體現,而心主神明又具有主導地位,所以心火之盛與衰影響著情志的變化,而五臟情志之過極也影響者心火的盛衰,心火的盛衰又進一步影響相火的的“守位”,如丹溪言:“相火易起,五性厥陽之火相扇,則妄動矣。”而景岳言:“隨怒隨消者,未必致病。”故而五志之極傷人應達到一定的程度,生活中每日皆會有情緒,而不可能每日都生病,當是達到“五志之極”時方生病。當五志達極時,必然引起“心火不明”,進而引起相火的妄動,導致氣血運行不暢,臟腑失調,又進一步引起心火的異常,產生各種疾病。而房勞、飲食起居的問題,也是非常值得注意的問題,現代人不節(jié)房勞,且“以酒為漿,以妄為常”,夜生活豐富,必然使得經絡氣血運行失常,相火不潛藏,心火虛弱,相火妄動又進一步傷陰耗血,形與神俱虛,半百而衰矣。
綜上,君相二火乃是人體之正氣,人非此火不能生,君相二火實乃一火,五臟六腑皆有君相火,心主神明,心火乃是一身君火之本,腎主藏精,腎火乃是一身相火之本。相火以君火為統(tǒng)帥,君火以相火為根本,“君火以明”是前提,“相火以位”是基礎,君相二火“致中和”而達“道”,則其才能溫煦臟腑、長養(yǎng)氣血、交通經絡,推動機體各項功能活動,共為人身生命活動之動力。在臨床上應特別注意情志因素、房勞、飲食起居等因素引起的君相二火的異常,進而導致臟腑氣血失調,產生各種疾病。治療上應細查火之妄,明辨虛實,“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
[1]姜春華.相火考略[J].上海中醫(yī)藥雜志,1980,18(1):33-37.
[2]黃靖.試論君相二火[J].江蘇中醫(yī)藥,2010,42(3):63-65.
[3]袁占盈,張秀華.金元四大家與相火學說[J].河南中醫(yī),1987,2:46-47.
(收稿:2015-09-03 修回:2016-01-05)
福建中醫(yī)藥大學(福州 350108)
王常松,Tel:13395005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