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超
(廣西師范大學 法學院/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6)
推動鄭州公益文化設施建設的對策研究
王 超
(廣西師范大學 法學院/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6)
公益文化是在滿足人民物質生活的基礎上進一步為他們提供高于基本生理需求的更高層面的文化滿足,提升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除了興建公益文化設施,滿足公民的文化權益外,還要不斷對它們進行改進和完善,盡可能的做到充分為民所用,讓這些文化設施發(fā)揮最大效用。本文立足于鄭州市公益文化設施建設與使用現(xiàn)狀,分析其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提出提高社會民眾利用設施率、改革財政投入機制和改進公共設施管理體制等策略,以期提升鄭州公益文化設施建設水平。
鄭州;公益文化;設施;建設;對策
(一)相關概念的界定
1.公益文化
說到公益,它是當前社會大力提倡的一種慈善行為,其概念相當廣泛。學界對公益的理解是指增加社會公眾利益,為人類謀求幸福,推動社會的和諧健康發(fā)展。公益文化是能夠帶給公眾和社會以正能量,構建和諧社會的一種積極向上的意識形態(tài)。我們給它下一個定義:公益文化是指為幫助公民實現(xiàn)公共利益為目的,積極的進行宣傳,以維護他們的權力,它是以文化形式存在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tài)。當前經常出現(xiàn)在我們生活中的像對愛心、孝道、環(huán)保、助人為樂等的宣揚都屬于公益文化的內容。
2.公益文化設施
公益文化設施的建設是由各級人民政府或者第三部門投資,意在為公眾提供文化活動的建筑物、場所或設備。這一類的文化設施不以盈利為目的,而是為了向公眾提供優(yōu)質的精神文化產品,從而使得整個國家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水平得以提高。[1]具體而言,公益文化設施包括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美術館、文化館、烈士紀念建筑物、歷史遺跡、名人故居、文化館、展覽館和已開放的原軍事基地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這些場館、設施一方面滿足了人們對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還提高了城市的人文環(huán)境,潛移默化中提高當?shù)氐慕洕l(fā)展。
(二)鄭州公益性文化設施建設的重要意義
1.建設世界文化旅游名城的需要
鄭州是全國聞名的交通樞紐,同時也是全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曾作為中國八大古都之一,因而擁有數(shù)量眾多的歷史文化古跡與燦爛的文明。如蜚聲海外的禪宗祖庭少林寺,宋代四大書院之一的嵩陽書院,各類遺址等。擁有以上這些優(yōu)越的歷史資源,鄭州市政府在2012—2030年城市規(guī)劃中提出要將鄭州全力打造為世界文化旅游名城,而公益性文化設施建設將有助于這一目標的實現(xiàn)。人們可以從博物館里用眼睛直接看到和親身感受到鄭州文化的悠久歷史,從圖書館里可以追根溯源各文化遺址和文物古跡,從紀念館里接受到英雄人物高尚品德的洗禮。因此,公益性文化建設是弘揚鄭州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重要一環(huán),同時也是建設我市成為世界文化旅游名城的需要。
2.提高公民文化素養(yǎng)的需要
公益性文化設施的建設不僅可以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娛樂生活,而且也可以通過利用這些設施陶冶人們的情操,吸引他們積極參加文化活動,豐富日常生活,提高人們自身的綜合素質,最終提高他們的民族文化意識。好的公益文化設施建設可以充分的保障人民群眾享受他們應有的文化權益,而且還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
近十年以來,鄭州市對文化建設共投入資金18.5億元,其中,對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共計7.97億元。在市民生活水平逐漸提升這一現(xiàn)實下,城市文化設施的建設尤為迫切,而鄭州市在建設規(guī)劃中,增加了文化設施的投入,文化設施的建設和對應的服務水平都有了明顯的改善。鄭州市為了創(chuàng)建全國文明城市,近年來加大力度、加快進度,進行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各級政府投資近億元對鄭州市博物館、鄭州市藝術宮、二七紀念館、鄭州市雜技館進行整改擴建。鄭州城市發(fā)展的總規(guī)劃中,把公共文化設施和基層文化設施建設列為重點建設項目,尤其是突出硬件設施的建設。
目前,鄭州市圖書館已在二七區(qū)、管城區(qū)、中原區(qū)、金水區(qū)、上街區(qū)文化館建成并開館,且全部達到國家二級以上建設標準。位于鄭東新區(qū)的鄭州市圖書館新館在2013年底建成并向公眾開放。此館是目前鄭州投資最多、最具現(xiàn)代化的圖書館,該館擁有館藏圖書240萬冊,閱覽席達3000多個。[2]此外這里還特別人性化——專門設置殘障人士閱覽室和多語種閱覽室。WIFI的全覆蓋更加方便了在這里看書的人們及時利用網絡查詢相關信息。河南省博物院、鄭州市博物館和鄭州市科技館現(xiàn)已全部免費向公眾開放,月接待超過10萬人次。鄭州市每年還舉辦“綠城讀書節(jié)”,吸引近190萬人次參與其中。河南藝術中心等劇場也會不定時的向公眾進行免費的演出,為公眾帶來視聽盛宴,提高群眾們的藝術欣賞水平。
(一)設施老化,更新緩慢
現(xiàn)今鄭州市市級文化館、圖書館、群眾藝術館等文化設施普遍存在場館建設和運營經費不足的問題,致使市民開展文化活動受到限制。拿市圖書館(舊館)來說,近年來由于資金短缺導致館內設施陳舊落后,書籍偏舊,更新緩慢,總體環(huán)境差,而且圖書館管理體制存在很大問題,人員工資偏低等種種問題,影響了圖書館發(fā)揮其文化教育的功能,使得市民想要利用該場所卻因以上種種原因無法滿足自己的文化需求而放棄。另外,鄭州市在現(xiàn)有文化設施的建設中缺乏前瞻性,有些設施一建成就已經落后,如鄭州市科技館,由于建設檔次偏低,在建成使用后很少引進新的設施,因此無法滿足發(fā)展的需求。
(二)設施沒有充分地為民所用
鄭州市的圖書館普遍存在熱門書籍引進不夠及時而導致人們不愿去圖書館閱覽的現(xiàn)象,使得這一公益設施的利用率不高。此外,圖書館書籍雖然都是按類擺放,但由于種類眾多,加之檢索系統(tǒng)的使用不暢,因此也降低了人們的使用率。公共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有賴于公共文化設施的進一步完善,而為群眾提供公共文化產品和設施是各級政府本身的職責,但鄭州市公益文化設施的建設是依據(jù)各個行政區(qū)來進行規(guī)劃建設的,由于各行政區(qū)的發(fā)展水平不一,這也就使得文化設施的建設程度不一,相比之下,金水區(qū)、中原區(qū)由于區(qū)域水平發(fā)展較高,因此其公益文化設施就相對齊全,而管城區(qū)、惠濟區(qū)等相對落后的行政區(qū),其文化設施的建設就沒有那么完善。這樣一來,各個區(qū)域文化設施建設的差異性又加上區(qū)域間的條塊劃分,導致了這些公共資源不能很好的為民所用。近幾年,鄭州市的文化設施面積不斷增加,但群眾依然由于各種問題而感到文化活動沒有去處。隨著網絡科技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在網上瀏覽電子圖書而不是去圖書館閱讀紙質圖書,導致紙質閱讀的頻率降低。除此之外,由于藏書結構等問題,看書難、看好書難問題依然存在。一些藝術館和文化宮只有在限定時間向民眾開放,如果沒有表演活動一般不對外開放,這也導致了公益性設施不能為群眾很好地服務,做到充分地為民所用。
(三)服務水平低下
由于我國的公益文化設施大部分是由政府出資建設的,缺乏市場競爭,這也致使相應的公共文化服務在供給時出現(xiàn)了社會化和市場化程度不足,其體制與機制有待進一步改革和完善。導致公益文化設施與服務供給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其社會化與市場化程度不夠。鄭州市目前的公益文化設施是由市政府和相關文化事業(yè)單位部門進行規(guī)劃和建設的,非政府組織這一重要的社會參與體還沒有發(fā)揮相應的作用。正因為這些設施和人員的雇用是由政府支付,使得他們沒有績效與競爭的壓力,因此這也導致了一些公益文化場館的工作人員素質不高,對待到訪的市民態(tài)度冷漠、積極性不高。
(一)部分公益文化設施存在經費困難
在鄭州市博物館、科技館等設施相繼免費開放后,參觀人數(shù)急劇增多,為了完善相應的配套設施,保障服務的供給,這些場館需要增加保安、講解、工勤等服務人員,還需要添置必要設備,但這樣就使得公益文化設施成本增加,造成很多公益文化事業(yè)單位無法維持良好的運作。此外,我國圖書館普遍缺乏購書經費,因此多年無力購置新書。[3]就鄭州市來看,也同樣存在這一問題,經費的不足阻礙了圖書館的正常運營,例如,無法及時更新圖書、一些設備不能經常使用、服務不能正常的提供等。圖書館目前每年日常開銷非常大,財政每年為此投入600萬元左右,而隨著近兩年來物價的上漲,該支出已經達到800多萬元,但即使這樣也很難保證其正常運轉。
(二)政府資金投入機制不健全
當前我國政府的公共財政撥款是公益文化事業(yè)單位經費的主要來源,具體劃分經費的多少是按照事業(yè)單位在編人員的數(shù)量來確定的。這種根據(jù)人員數(shù)量來確定經費的機制一方面會誘使公共資源向“人”傾斜,與公共財政支持文化事業(yè)發(fā)展的初衷相違背,另一方面還可能出現(xiàn)人擠占項目經費的情況,這樣一來造成了公共財政效率的低下,同時也打壓了文化事業(yè)單位工作人員的積極性。近年來一些來自海外和國內的企業(yè)對鄭州市部分文化事業(yè)單位的建設投資或進行捐助,但如果想要讓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這些是遠遠不夠的。
(三)社會參與度不高
衡量公益文化設施發(fā)展水平的一個標準是社會參與程度的高低。就鄭州來看,市民們對公共文化的參與度還不夠高,公益性文化設施的利用率也不高。導致社會參與程度不高的原因在于:一是部分設施選址不當,遠離主城區(qū),作用發(fā)揮不明顯。例如,鄭東新區(qū)新建的鄭州市圖書館(新館),其遠離市區(qū),且交通不便;二是開放時間短,服務人群少,文化活動場地的作用沒有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這是目前一些文化館站的通?。蝗窃O施配套不齊全,功能定位不準確;四是管理不到位;五是社區(qū)文化活動中心被擠占、改為他用的情況普遍存在。這些都影響了市民對公共文化活動的參與熱情,進而使得社會參與程度不高。
(一)吸引更多社會民眾利用公益文化設施
吸引更多的社會公民參與到公益文化設施中,這就要求我們充分發(fā)揮非政府組織的作用。非政府組織(NGO)是一種既不屬于政府也不歸于企業(yè)管理的、具有公正性和獨立性的公益組織。國際經驗表明,這些“草根組織”通過組織捐款和實施放款,幫助許多企業(yè)和政府解決了他們能力以外的事情。因此,我們應該重視非政府組織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積極推動該類組織的發(fā)展,應成為當前我們加強公益文化設施建設利用率的關鍵一環(huán)。目前,鄭州市的非政府組織的發(fā)展程度還不夠,需要進一步頒布政策,鼓勵其發(fā)展,讓它們在公共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中真正起到作用,從而為社會公眾提供更好更人性化的公益文化設施。[4]具體來說,非營利組織可以通過以下方式和內容吸引更多的民眾利用文化設施:
一是舉行豐富的公共文化活動。創(chuàng)造條件滿足公眾參加各類文化活動的需求,豐富公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公共文化行政部門要根據(jù)精神文明建設和公眾需要,在各藝術館、文化宮和廣場等文化場地策劃、舉辦各種文化活動,對各藝術演出場所演出節(jié)目的票房實行補貼,降低票價,保證普通公眾都能夠有機會欣賞到世界各國的優(yōu)秀藝術。二是推動本土的文藝創(chuàng)作,鼓勵各種文化活動周的舉行,通過這些形式,不僅提高鄭州市的文化氛圍,同時還有助于文化設施的充分利用。
(二)改革財政對公益文化設施建設的投入機制
優(yōu)化政府對公益文化設施建設的財政投入機制,加強對公益文化設施運行情況的日常監(jiān)督檢查,提高公益文化場所的設施與人員的服務效率和質量。鄭州市目前正在全力建設公共文化服務設施體系。近15年來,市財政部門先后投資規(guī)劃建設了32個世紀文化設施,政府投資達30多億元,形成了具有標志性和代表性的城市文化設施群。鄭州市當前的公共文化設施建設試圖打破區(qū)域的劃分,使文化市場環(huán)境變得統(tǒng)一、平等、開放,探索新的資金保障供給機制,以便有充足的資金投入到公共文化設施的建設和服務中。要利用財政、稅收等手段保證重大文化設施建設的經費投入。同時也要利用好當?shù)卣斦度牒屯赓Y投入,通過多種方式鼓勵、吸引并帶動私人企業(yè)和外資進入文化產業(yè),共同參與到文化基礎設施的建設中來。
(三)改進公共設施管理體制
當前鄭州市文化設施建設存在的問題是政府和相關部門的重視程度不夠,另外是體制改革滯后,這就需要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完善行政管理體制,此外還要進行工作體制和機制方面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一要堅持規(guī)劃先導,要把公益文化設施建設首先納入到城市建設的總體規(guī)劃中,對公益文化設施建設進行合理的布局與建設。二要建立項目建設協(xié)調機制,加強相關部門,如土地管理、城市規(guī)劃、城市建設等部門的溝通交流,統(tǒng)籌建設實施。三要建立項目決策和評價機制。在對項目進行決策時要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guī),規(guī)范投資行為。同時要使用科學化、制度化和規(guī)范化的決策程序,這樣才能盡可能地減少決策失誤。在項目建設完成后,要對投資的項目進行綜合評價,總結之前的不足,以改進今后要建設的項目。
結語
公益性文化設施的建設是鄭州市目前要大力推進的項目,也是鄭州建設全國文明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建設可以進一步豐富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人民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又能帶動城市的快速發(fā)展。合理而有效地布局規(guī)劃城市的公共文化設施,不僅可以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為他們提供更加便捷的活動場所,使得人民群眾有開展精神文明活動的場所,同時也能推進城市精神文明的建設,提升城市化的發(fā)展水平,還能幫助提高城市的經濟發(fā)展水平,反過來經濟發(fā)展了又可以帶動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設,他們是相輔相成的。最后,公益性文化設施的建設也有助于鄭州市打造世界文化名城,讓更多的人領略到鄭州的風采,感受厚重的中原歷史文化。
[1]王三運.大力發(fā)展公益性文化事業(yè),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J].求是,2011(24):10-11.
[2]鄭州圖書館[EB/OL].http://www.zzlib.org.cn/2tgk/bgjj/4369.html.
[3]王學熙.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建設的現(xiàn)狀與對策[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8(2):82-87.
[4]王維國.“三年大變樣”與河北省城市文化設施建設[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10(33):149.
[5]李景源,陳威.中國公共文化服務發(fā)展報告(2007)[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6]齊勇鋒,王家新.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探索[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7]魏鵬舉.文化事業(yè)的財政資助研究[J].當代財經,2005(7).
[8]河南省圖書館[EB/OL].http://www.henanlib.gov.cn.
[9]邱冠華,于良芝,許曉霞.覆蓋全社會的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模式、技術支撐與方案[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
[10]張洪彬.論城市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的構建:以深圳為例[J].深圖通訊,2005(3).
[11]陳杏.公共文化服務與公共文化空間的關系探析仁[J].圖書館雜志,2008(2).
(責任編輯 謝春紅)
Study on the Countermeasure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Promoting Zhengzhou Public Welfare Cultural Facilities
WANG Chao
(Department of Law/Department of Politics and Public Management,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Guangxi 541006, China)
Public welfare culture is to meet people’s basic material life, and then to provide them with a higher level of cultural satisfaction, and enhance their spiritual and cultural life.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use and construction of public cultural facilities in Zhengzhou city, the paper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its reasons, puts forward some strategies to improve the rate of facilities usage, reform the financial investment mechanism and improve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public facilitie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level of Zhengzhou public cultural facilities.
Zhengzhou; public welfare culture; facility; construction; countermeasure
2016-10-11
王超(1989—),女,河南鄭州人,廣西師范大學法學院/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府公共政策研究。
10.13783/j.cnki.cn41-1275/g4.2016.06.007
G249.2
A
1008-3715(2016)06-003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