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燕 王翠英 趙寶帥
膠質(zhì)母細胞瘤是起源于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原發(fā)性惡性腫瘤。在臨床上,對此病患者通常進行手術(shù)治療,在術(shù)后對其進行放療,并使用替莫唑胺對其進行同步化療及放療后的輔助治療。近年來的研究發(fā)現(xiàn),在進行上述治療的基礎上,為此病患者使用貝伐株單抗進行治療的效果不錯。為了進一步探討此治療方法的臨床效果,筆者進行了本次研究。現(xiàn)將研究結(jié)果報告如下:
本次研究的對象是2011年1月~2013年6月期間在我院進行治療的38例GBM患者。按照隨機數(shù)表法將這38例患者分為BEV組(20例)和TMZ組(18例)。在BEV組中,有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5例。他們的年齡在18~70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8.5±6.4)歲。在這些患者中,腫瘤病灶位于左額葉的患者有8例,位于右顳葉的患者有10例,位于左頂葉的患者有2例。在TMZ組中,有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6例。他們的年齡在20~68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9.6±5.6)歲。在這些患者中,腫瘤病灶位于右額葉的患者有6例,位于左顳葉的患者有8例,位于左頂葉的患者有4例。這些患者均簽署了自愿參加本次研究的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灶部位等一般資料方面相比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本次研究的納入標準是:①經(jīng)術(shù)后病理明確的新診斷膠質(zhì)母細胞瘤(WHO IV級)患者。②腫瘤位于幕上,且經(jīng)術(shù)后MRI檢查證實有腫瘤組織殘留,但殘存腫瘤組織的體積小于術(shù)前腫瘤體積 25%的患者。③年齡 ≥18歲的患者。④KPS(Karnofsky功能狀態(tài)評分標準)評分 ≥ 70分的患者。⑤術(shù)后生命體征平穩(wěn),已從術(shù)后感染或其他并發(fā)癥中完全恢復的患者。本次研究的排除標準是:①在3年內(nèi)有惡性腫瘤病史(排除非黑色素瘤的皮膚癌)、復發(fā)或多病灶的惡性膠質(zhì)瘤、幕下或顱頂存在腫瘤轉(zhuǎn)移病灶的患者。②接受過化療或頭頸部腫瘤增敏放療的患者。③存在嚴重肝腎功能異常、心肺疾病的患者。
在手術(shù)結(jié)束后的3~5周,分別使用直線加速器對兩組患者腫瘤病灶周圍2~3cm的范圍進行放療,進行放療的總劑量為60Gy,每次放療的劑量為2Gy,每日對患者進行1次放療,每周對其進行5次放療,共治療6周。從進行放療的第1天開始,對兩組患者均進行同期化療。進行同期化療的具體方法是:按照75mg/m2的劑量讓患者口服TMZ,一直服用到進行放療的最后一天,TMZ最長的使用時間為49天。自進行放療的第4周起,為BEV組患者加用BEV進行治療,治療28天為1個周期。在每個治療周期的第1天及第15天,分別按照10mg/kg的劑量為患者靜脈滴注BEV。在治療間歇期的第4周,進入輔助治療階段。在進行輔助治療的第1~第5天,每日按照150mg/m2的劑量讓兩組患者口服TMZ,治療28天為1個周期。在后續(xù)的治療周期中,患者若沒有出現(xiàn)與治療相關的大于2級的不良反應,應將TMZ的每日給藥劑量增至200 mg/m2(口服給藥)。在此基礎上,為BEV組患者加用BEV進行治療,治療28天為1個周期。在每個治療周期的第1天和第15天,分別按照10 mg/kg的劑量為BEV組患者靜脈滴注BEV。對兩組患者均進行6個周期的輔助治療。在此期間,患者的病情如果進一步發(fā)展或出現(xiàn)與治療相關的不可耐受的毒副反應,應為其停藥。
在進行治療期間,觀察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情況。在放化療結(jié)束的28d后,對兩組患者均進行隨訪。在隨訪期間,每2個月對患者進行一次頭顱MRI增強掃描檢查,按照新RANO標準[1]評估其治療的效果。觀察記錄兩組患者的生存期。
治療效果的評定標準是:①完全緩解(CR):治療結(jié)束后,對患者進行頭顱MRI增強掃描的結(jié)果顯示,其腫瘤病灶消失,且沒有出現(xiàn)新的病灶。②部分緩解(PR):治療結(jié)束后,對患者進行頭顱MRI增強掃描的結(jié)果顯示,其腫瘤病灶截面面積總和的減少幅度≥50%。③疾病進展(PD):治療結(jié)束后,對患者進行頭顱MRI增強掃描的結(jié)果顯示,其腫瘤病灶最大徑總和的增加幅度≥25%,或出現(xiàn)新的病灶。④疾病穩(wěn)定(SD):治療結(jié)束后,對患者進行頭顱MRI增強掃描的結(jié)果顯示,其腫瘤病灶截面面積總和的減少幅度<50%或病灶最大徑總和的增加幅度>25%。客觀緩解率(ORR)=完全緩解率+部分緩解率?;颊叩纳嫫?無進展生存期(PFS)+總體生存期(OS)。在進行治療期間,使用CTCAE(常見不良反應事件評價標準)對這些患者發(fā)生的不良反應進行分級。
我們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包對本研究中的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這38例患者均順利完成6個周期的治療。在治療結(jié)束后的6個月、12個月及24個月,BEV組患者進行治療的ORR均明顯高于TMZ組患者,二者相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的比較(例,%)
治療結(jié)束后,BEV組患者的中位PFS為13.8個月[95%可信區(qū)間(CI):11.8~15.6個月],中位OS為15.9個月(95%CI:12.5~19.8個月)。TMZ組患者的中位PFS為8.2個月(95%CI:6.8~10.2個月),中位OS為16.2個月(95%CI:14.5~16.8個月)。BEV組患者的中位PFS明顯長于TMZ組患者,二者相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的中位OS相比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在進行治療期間,在BEV組中,有5例(占25%)患者出現(xiàn)胃腸道的不良反應,其不良反應的分級為1級;有4例(占20.0%)患者出現(xiàn)白細胞下降的不良反應,其不良反應的分級為2級;有2例(占10.0%)患者出現(xiàn)手術(shù)切口愈合不良的不良反應,其不良反應的分級為2級;有1例(占5.0%)患者出現(xiàn)顱內(nèi)出血的不良反應,其不良反應的分級為1級;有8例(占40.0%)患者出現(xiàn)血壓升高的不良反應,其不良反應的分級為3級;有3例(占15.0%)患者出現(xiàn)下肢深靜脈血栓的不良反應,其不良反應的分級為3級。對這些患者的不良反應進行對癥處理后,其不良反應均有所緩解。在TMZ組中,有6例(占33.3%)患者出現(xiàn)胃腸道的不良反應,其不良反應的分級為1級;有5例(占27.8%)患者出現(xiàn)白細胞下降的不良反應,其不良反應的分級為2級。本組患者沒有出現(xiàn)3級或4級的不良反應。TMZ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情況明顯好于BEV組患者,二者相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惡性膠質(zhì)瘤是臨床上最為常見的腦部惡性腫瘤。臨床上對此病患者通常進行手術(shù)治療。手術(shù)結(jié)束后,為患者進行同步放化療。放療結(jié)束后,對患者進行輔助化療,但其預后仍不理想,其病情的復發(fā)率較高。據(jù)報道,GBM患者最長的中位生存期(median survival time,MST)僅為14.6個月,而病情復發(fā)的GBM患者其MST<6個月,其在治療結(jié)束后5年內(nèi)的總生存率不足10%。如何有效地延長此病患者的生存期一直是臨床研究的熱門課題[2-3]。研究[4-5]發(fā)現(xiàn),惡性膠質(zhì)瘤是一種高度血管化的腫瘤。VEGF(血管內(nèi)皮細胞生長因子)在膠質(zhì)瘤及腫瘤周圍的組織中均有表達,其活性隨著腫瘤惡性程度的增強而增強,但其在正常的腦組織中幾乎不表達。
貝伐珠單抗是一種作用于VEGF的重組人源化單克隆抗體,可有效地阻斷腫瘤血管芽生的過程,破壞依賴VEGF的腫瘤血管,使不依賴VEGF的血管正?;M而使腫瘤血管退化,使腫瘤細胞缺氧、饑餓,最終導致腫瘤病灶的體積縮小[6]。在本次研究中,在BEV組中,出現(xiàn)不良反應患者的人數(shù)較多,但其不良反應大多可耐受,因此不會對其治療的效果產(chǎn)生影響。
本次研究的結(jié)果證實,聯(lián)用貝伐株單抗和標準療法對新診斷膠質(zhì)母細胞瘤的患者效果顯著。此治療方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1] Wen PY,Macdonald DR,Reardon DA;et al.Updated Response Assessment Criteria for High-Grade Gliomas;Response Ass essment in Neuro-Oncology Working Group[J]. J Clin Onco l,2010,10:1963.
[2] Stupp R,ltegi ME,Mason WP,et a1.Effects of radioth erapy with concomitant and adjuvant temozolomide versu s radiotherapy alone on survival in glioblastoma in a ran domised phase m study:5-year analysis of the EORTC—NCIC trial[J].Lancet Oncol,2009,10(5):459-466.
[3] Pichler l,Marosi c,Drug therapy of patients with recu rrent glioblastoma:is there any evidence?[J].Wien Med Wochensehr,2011,161(1_2):26-31.
[4] OnislIi M,Ichikawa T,Kurozumi K,et a1.Angiogenesis and invasion in glioma[J].Brain Tumor Pathol,201l,28(1):13-24.
[5] Maimi F,Del Basso De Caco M,Sieiliano A,et a1.Expr ession of growth factors in brain tumol8:correlation wi tII tumor grade,recurfence and survival[J].Clin Neump athol,2010,29(2):109—114.
[6] Vaziri SA,Kim J,Ganapathi MK,et al.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polymorphisms:role in response and toxi city of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 [J].Curr Oncol Rep,2010,12(2):1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