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振堂
文學(xué)史上,臣子給皇帝的奏議,以情真意切、傾訴衷腸感人的,常把諸葛亮的《出師表》和李密的《陳情表》并提。以獲得“高難度”的勸阻而又收“高效率”奇功的,則常把李斯的《諫逐客書》和李密的《陳情表》同論。
諸葛亮輔佐劉備,歷盡艱難坎坷,經(jīng)過多年奮戰(zhàn),終于建立了蜀國,自負(fù)丞相重任。蜀國建立后兩年,即公元223年,劉備病逝,后主劉禪繼位,時年16歲。諸葛亮受遺詔輔佐劉禪,主持蜀國軍政大事。公元227年,諸葛亮統(tǒng)率蜀國軍隊北進(jìn),駐軍漢中(今陜西省南鄭縣),準(zhǔn)備征討曹魏,奪取中原,復(fù)興漢室。他當(dāng)時感到劉禪暗昧懦弱,頗有內(nèi)顧之憂,所以臨出發(fā)前上書劉禪,懇切勸諫劉禪應(yīng)繼承劉備遺志,砥礪志行,振作精神,聽信忠言,任用賢良,黜斥佞人,嚴(yán)明賞罰,盡心國事,以圖完成復(fù)興漢室、統(tǒng)一天下的大業(yè)。這就是著名的《出師表》。《出師表》是出兵打仗前,主帥給君主上的奏章,或表明報國之心,或呈現(xiàn)攻城掠地之策,歷來以表傳后者頗少,惟有諸葛亮的《出師表》彪炳千古,奧妙何在?“忠有《出師表》,孝有《陳情表》”一語道破。
李斯的《諫逐客書》諫的是國家大事,李密的《陳情表》陳的是個人私事,兩者表面似乎沒有共通之處。其實,兩文均是“抗君命”、“逆圣旨”的。兩人面臨的險惡“對手”相近,兩人的處境也酷似。
李斯上書的對象秦王政,是一個舉世聞名的暴君。秦王政為清除異己,消弭隱患,下令驅(qū)逐客卿。李斯是要秦王收回成命而上書的。李密上書的對象晉武帝,是一個眾所周知的虐君。晉武帝為了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地位,一手殘酷鎮(zhèn)壓政敵,一手籠絡(luò)前朝舊臣。李密是為“辭不赴命”而上書的。
兩人的境遇相似。李斯是一個遭受放逐的客卿,觸犯秦王,隨時可人頭落地。李密是蜀國舊臣,惹惱普帝,時刻會被株連九族。
李密的《陳情表》,在內(nèi)容上不足稱道。但其表情達(dá)意的辭章藝術(shù)和表述技巧,確有精妙之處,值得借鑒。表文圍繞一個“孝”字,以“愿乞終老,肆不赴命”為主旨,悽惻婉轉(zhuǎn)。溢情于詞,表現(xiàn)了一個孝孫的拳拳之心,令人感動。
李密的《陳情表》為什么會產(chǎn)生“悲惻動人”的效果?
首先,它抒發(fā)的是真情實感?!豆盼挠^止》中評價它說“俱從天真寫出”,這個“天真”就是真情實感。李密很小時就家遭不幸,六個月時,父親去世;四歲時,母親改嫁。是祖母劉氏一手把他拉扯大的。在對這些往事的簡單敘述中,包含著李密對祖母劉氏深深的感激之情?!俺紵o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烏鳥私情,愿乞終養(yǎng)”,便是李密對祖母的感激之情的集中概括。然而,就在李密決心服侍祖母直至終老的時候,朝廷卻三番五次地請他出去做官。如若丟下老病的祖母不管,就是不孝;如果拒絕朝廷的邀請不去做官,就是不忠。李密處在“忠孝不能兩全”的尷尬境地,確實左右為難?!俺贾M(jìn)退,實為狼狽”寫的就是這番實情。我想:晉武帝是確確實實地為李密《陳情表》中的這番真情實感打動了,所以才作出“賜奴婢二人,使郡縣供祖母奉膳”即由國家出面來供養(yǎng)其祖母的決定的。
其次,它表達(dá)的是人之常情。要產(chǎn)生“悲惻動人”的效果,光有當(dāng)事人真情實感的流露,即一相情愿是不行的。還需要接觸這份表章的人受感動,即兩相情愿才行。而要兩相情愿,你所抒發(fā)的思想感情必須是人之常情?!爸摇焙汀靶ⅰ?,可以說是人間兩種最基本的思想感情。作為臣子,你必須效忠皇上,為朝廷分憂,更何況朝廷對自己不薄。對此李密心里十分明白。“猥以微賤,當(dāng)侍東宮,非臣?xì)屖姿苌蠄蟆薄敖癯纪鰢v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寵命優(yōu)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便將李密的忠心和盤托出。作為孫子,你必須照顧好祖母,讓她安度晚年,更何況對自己有多年養(yǎng)育之恩的祖母,現(xiàn)在已是“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豈能為了自己的仕途而置祖母于不顧呢?“愿陛下衿憫愚誠,聽臣微志,庶劉僥幸,保卒余年。臣生當(dāng)殞首,死當(dāng)結(jié)草”便是李密在“忠孝不能兩全”的情況下做出的選擇。這番人之常情,就不僅僅是“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而是“皇天后土實所共鑒”,即天地神明也被深深感動了。這樣,還愁晉武帝不被感動嗎?
李密的《陳情表》,不事雕琢,不以構(gòu)思奇妙見長,但感情真摯樸實,鋪敘委婉曲折,抒情誠摯深沉,敘事具體感人。雖造語平實,但詞意懇切,發(fā)自肺腑,兼之行文簡練暢達(dá),因而歷久不衰,光彩照人?!蛾惽楸怼焚p析
河北魏縣第五中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