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雅玲(嶺東科技大學 通識教育中心,臺灣 臺中 40852)
?
獎/講什么?
—論“皇冠大眾小說獎”
葉雅玲
(嶺東科技大學 通識教育中心,臺灣 臺中 40852)
摘 要:以臺灣重量級雜志《皇冠》及其出版社(1954—)于1994年迄2008年所實施并頒發(fā)的七屆各新臺幣達百萬高額獎金的“皇冠大眾小說獎”為對象,探討此文學獎項的操作策略與在華人文學場域中的意義與影響。跨世紀之際,此賽標舉“大眾”之名,似為翻轉“通俗”之稱,開創(chuàng)概念及新定義,值得探討。
關鍵詞:《皇冠》;通俗文學;大眾文學;文學獎;“皇冠大眾小說獎”
創(chuàng)辦于1954年2月的《皇冠》為臺灣歷史最久的民營雜志,以長篇小說為其主要內(nèi)容,在兼顧流行文化與視覺傳達的經(jīng)營理念下,較其他純文學雜志容易為一代代的年輕讀者接納,60余年間參與臺灣文壇,形成不少文學現(xiàn)象,側寫下一頁文學史?;使诔霭嫔缭跉v時半世紀經(jīng)營下,已擴充成名為“文化集團”的組織,倘若無它,臺灣甚至華人圈的出版與閱讀景況,可能大大不同。①皇冠文化集團一甲子以來包含雜志社、出版社、影視公司、小劇場,等等,本文以“皇冠”統(tǒng)稱之。
以臺灣文學獎的歷史來說,1950年代公、私所設的文學獎為數(shù)就不少,《皇冠》創(chuàng)刊后,第2期就有千元獎金的征文活動,其發(fā)行人平鑫濤先生在主持《聯(lián)合報》副刊編務的時期(1963年6月—1976年1月),也曾舉辦過征文活動,可算是文學獎的前身。1994年,《皇冠》推出兩年一度的大眾小說獎,由擘劃到評審,以一個當時已有40年雜志圖書出版歷史的集團來主辦,的確可以動員相當?shù)娜肆Γ嬷莱隽烁哌_一百萬臺幣的獎金,當然備受海內(nèi)外矚目。
(一)緣起與辦法
1994年3月,雜志中宣稱“第一屆‘皇冠大眾小說獎’即將發(fā)生”:“在大眾與文學之間/在品味與流行之間/在女性與男性之間/在8萬字與15萬字之間/在直木賞與諾貝爾文學獎之間/在歷史與未來之間/在此中文與彼中文之間?!雹俅蛑钊诵膭拥男麄鳎骸盀榧拍膶W路點一盞燈。1 000 000元高額首獎獎金,1 000 000元三部作品預付版稅,只為讓你心無旁騖,專心寫作。與其暗夜摸索,何不拾級而上?動筆,永不嫌晚!”[1]正式開始了這個以“大眾”為名的小說獎?;顒泳壠馂椋骸啊覀円驗樽鹬卮蟊姸A得大眾’,皇冠一向秉持這個信念,對大眾文學的關注與用心不遺余力?,F(xiàn)在我們要設立兩年一屆的‘大眾小說獎’,希望邀請更多寫作力量耕耘這塊園地,也希望引起文學界對大眾文學的重視與研究。”[1]至于征稿對象,辦法中指出,大眾小說指的是在小說創(chuàng)作上特別留意“閱讀接口”,能提供一般讀者閱讀樂趣的高品位作品。征稿的對象是符合上述精神而文長在8萬字到15萬字之間的作品,不論作品是否有類型歸屬(如推理、科幻、戰(zhàn)爭、愛情等),均在歡迎之列。[1]
辦法最后“特別感謝詹宏志先生為大眾小說獎精心策劃和草擬辦法,以及楊照先生提供寶貴建議”[1]。詹宏志被譽為趨勢專家,其意見對于經(jīng)營文化產(chǎn)業(yè)的人深具參考價值。所謂著重“閱讀界面”條件,無疑受到興起于20世紀60年代西方堯斯與伊瑟爾接受美學理論影響。堯斯將文學史看成“讀者的文學史”,認為依接受美學觀點,審美鑒別形成“審美的自由觀賞者與其非現(xiàn)實對象之間的來回擺動,在擺動中,主體在審美欣賞中經(jīng)歷了全部態(tài)度的范圍”,此處態(tài)度即指五種鑒別模式:聯(lián)想的、仰慕的、同情的、凈化的與反諷的。[2]他同時提出“期待視野”的概念,所謂“期待視野”,包括讀者接受作品的一切條件,既包括讀者受教育的水平、生活經(jīng)驗、審美能力、藝術趣味等,又包括讀者從已閱讀的作品中獲得的經(jīng)驗、知識以及對不同文學形式和技巧的熟悉程度。而讀者所處時代、民族、階層對讀者欣賞傾向與趣味亦有影響,作品必須適合讀者的期待視野。
比賽之初原本“不論作品是否有類型歸屬”,意旨在征求“高品位”提供“一般讀者” “閱讀樂趣”的小說,讀者由精英走向一般大眾,其大眾小說指的是“讀者大眾閱讀的小說”,這不必然是通俗的,并非要將文學大眾化或通俗化,而是企圖扭轉通俗小說的地位,以后現(xiàn)代觀點運用新名詞“大眾小說”,凸顯大眾文學之重要性。但在舉辦五屆后辦法修改為以各類型為訴求—“目的在發(fā)掘各種類型的‘好看的好小說’”②,以創(chuàng)作各類型為目標,嘗試鼓舞作者書寫出各種類型的小說。就出版角度而言,此舉無疑在開發(fā)類型、找尋挖掘作者,并將作者延攬旗下。成功的出版家必須永遠走在讀者身邊,甚至與讀者走到一起,觀察讀者質(zhì)量的變化,運用各種方法為他們栽培出好的、優(yōu)秀的作家,寫出屬于新時代讀者的作品?!盎使凇睅讖埻跖瓢◤垚哿?、瓊瑤、三毛、張曼娟等人的風潮漸遠,作者一個個凋零老去。但除了隨作者一同老去的讀者外,新一代讀者永遠年輕并源源而出,他們需要新的閱讀內(nèi)容與新塑的偶像作家。文學獎登高一呼,旗幟張揚地大舉舉辦,正有此功能。作為臺灣通俗文學重鎮(zhèn),“皇冠”此舉無疑在以“讀者為尊,以作家為榮”的創(chuàng)辦理念下,嘗試走出“通俗”二字略帶貶義的觀念窠臼,開創(chuàng)了21世紀大眾閱讀的新內(nèi)容、新局面!
該獎另一特色為終身評審,講求評審觀念的統(tǒng)一延續(xù)。評審群成員包括林良、小野、司馬中原、吳念真、李昂、南方朔、倪匡、張曼娟、侯文詠、詹宏志、瓊瑤、廖輝英等人。
該獎標榜以“有別于以往所有的文學獎,皇冠大眾小說獎不但提供豐厚的獎金,更是有史以來第一個專注‘讀者接口’,而非‘專家接口’的文學獎,徹底落實‘以讀者為尊’的理念”方式為“首開先例,在決審揭曉前便先行出版五部入圍作品,由讀者直選自己心中的第一名,讓讀者第一次有機會表達不同于評審委員的意見?!彼氨珠L久以來對文學的堅持,深信小說的魅力不死,好的大眾小說一定可以贏得廣大讀者的支持,因此希望藉由皇冠大眾小說獎,讓大家共同找回閱讀小說的感動與樂趣!”③該比賽為期14年,共有1 108部作品投入這場文學競藝,總字數(shù)超過1億2千萬字,決選入圍者共35部,頒發(fā)了7屆共8部首獎作品④,無論是質(zhì)還是量,皆不容小覷。
(二)文壇的期待
獎項開辦后,雜志找來不少文學/文化界人士發(fā)表看法,諸如沈花末指出:“第一次有人開宗明義的標舉‘大眾小說’,跟其他文學獎非常不一樣,這在整個文學生態(tài)上扮演了絕對重要的角色,畢竟每個人對于文學的領受力不一樣;但文學對人類的影響實在太深長了,非僅可以改變?nèi)诵?,尤其在文學的境界里,人們能夠得到心靈的休息,進而改變氣質(zhì)。雖然《皇冠》發(fā)行量未若兩大報系,但能以這樣的魄力來舉辦文學獎回饋社會,并著重于‘大眾’,真是一件值得喝彩的大事!!”[3]南方朔更提出如下主張:“小說不應有雅俗或精英大眾之別,卻需有好壞之辨。好的大眾小說可以寫得比正典精英小說更加精彩可讀,也未必就因此而失去反思的空間。這種結論不但存在于近代文學理論中,許多杰出的大眾小說作家也提出他們的作品當作證據(jù)。在文學世界里,長期以來均被‘非法化’的大眾小說,開始有了正當?shù)拿?。大眾小說不再蒙受歧視,接下來就需要大眾小說作者以各種杰出的羅曼史、驚悚、科幻、靈異等類型的創(chuàng)作來充滿這片文學天地。大眾小說常需要鼓勵,而現(xiàn)在,鼓勵已經(jīng)來了!”[3]徐宗懋則直言:“(臺灣)兩報的文學獎的得獎作品總是必須耐著性子看,所以很難相信這就是好的作品,倒像是只有五位決審委員才懂得其內(nèi)蘊的,但大部分人壓根看不懂它們好在哪里?其實,我們現(xiàn)在需要的是一種更多人能欣賞交流分享的生命經(jīng)驗與文字技巧,衷心地希望皇冠大眾小說獎,為我們帶來新的突(破)契機。”[3]
文學作品固然是一種美學或心靈層面的產(chǎn)物,但出版卻不折不扣是一種商業(yè)行為,讀者等于銷路,等于經(jīng)濟利益,有出版發(fā)行、銷售行為,有讀者,作家的心血結晶才有可能與讀者通過閱讀產(chǎn)生互動,藏諸名山的作品,沒有讀者,如同寶玉蘊山而不出,何見其光芒?征文活動,就脫離不了主辦的媒介諸如報社、出版社、地方縣市政府或各級學?!響鹬孛總€獎項的設立理念。
實施了七屆獎項,有來自世界各地的華人參與,能夠掄元的作家作品,到底為華文文學寫下了什么新頁嗎?參賽除了實質(zhì)性的獎金外,又出于什么動機?
(一)為什么要寫?
第五屆首獎《魔蝎》描寫女性情欲,作者謬西說:“寫作對我來說,是用來質(zhì)疑而非解答的,因為我相信這世界從未有過標準答案,這就是真實的世界了。日子從來都是苦的,淡淡的苦,若說有點歡笑,只不過是點綴罷了,當不得真的?!盵4]而第六屆《純律》以樂理象征單純的愛不見容于社會體制,對女同之間的感情輕描淡寫,卻深刻無比,寫下如詩般句子“在這邊一坐會讓人錯以為時間也坐下了”的楊寧指出:“也許有人會把《純律》看成一部愛情小說,但在我心里,它圍繞的主題,卻是‘成長’,或者說,是一個‘覺’的過程。一個我很喜歡的詩人有這樣的句子:‘喜悅與疼痛—都是說不出話來的’,就是這樣。覺。”[5]第二屆入圍的紀由美自述她的羅曼史創(chuàng)作觀:“‘因為路上有失策,有為難,所以旅行才有趣。正如在不如意的這處所,有著稱為人生這長旅的興味的。正因為人類是滿是缺陷的永久未成品,所以這才好。’廚川白村在《出了象牙塔》一書中,有這么一段話,讀來警醒又嫵媚……總而言之,愛情不能只是工余消遣或日常消耗品,非得再把它提升到革命的那種精神高度不行?!盵6]而對于臺灣文學獎常勝將軍的張國立來說,寫作軍事小說是一種趣味:“寫小說有嚴肅的時候,也有輕松的時候,這些年來我大致上是希望每年寫些不同的東西,因為這樣比較有游戲的味道,而基本上我是喜愛游戲的?!盵7]但不管為何而寫,新人或老將,他們的寫作態(tài)度都是嚴謹認真的。這些得獎者有不少過去亦曾在其他被目為嚴肅文學的獎項中獲獎,可見作家不是區(qū)隔嚴肅/大眾的標準,作品才是劃分的基準,但而今這基準也松動了—“大眾小說”一詞,由作家寫作各自表述,文字功力之深厚,對所需的考據(jù)進行鉆研,所下功夫絕不下嚴肅文學,果真是開出繁花異卉的一方園圃。嚴肅跟通俗無法再壁壘分明,是嚴肅作家特意向讀者大眾靠攏而寫作?還是通俗作家改旗易轍選擇了嚴肅作家經(jīng)常著墨的題材?在傳統(tǒng)的“極雅”與“極俗”的兩極坐標之間,高品質(zhì)的大眾文學浮現(xiàn)其間,用作品向讀者與文壇甚至學術界宣告他的存在!
(二)寫了些什么?
黃永林曾歸結通俗小說藝術的審美特征有三:題材的趣味性、情節(jié)的生動性、語言的大眾性。[8]但以此獎衡之,大眾小說的最大特點在融作者的專業(yè)素養(yǎng)進入寫作,創(chuàng)造每位作者作品獨一無二的特色。要言之,專業(yè)知識之必要、努力之必要、創(chuàng)新之必要,外加愛或性之必要,練就了這些作家貼近大眾的功力。
一般來說,小說創(chuàng)作是感性的事情,《二四俱樂部》中的染色體遺傳學、《萬世姻緣》的世紀病毒、《不可逆的傷害》中的毒品元素,同一作者、藥學博士文旦運用了深厚的專業(yè)功力,三度自一二百篇參賽作品出線入圍決賽選拔。臺大醫(yī)學系畢業(yè)的徐曉晴則以高深的醫(yī)學研究場所為《抉擇》背景,至于敘述關于記憶與失憶的心理小說《失去的記憶國度》,作者對專業(yè)心理治療有極佳造詣,開臺灣心理小說之先河。擁有美國博士學位的林郁庭為《離魂香》將鉆研香水視同研究工作,挑戰(zhàn)徐四金。24歲即獲首獎的楊寧當時正在德國進修最高演奏文憑,費時三年完成心血結晶。而《最美的東西》寫愛情,巧思地融入家具室內(nèi)設計專長。女性推理小說創(chuàng)作者江曉莉《灰色的孤單》則充分發(fā)揮稽核、查賬上的專業(yè)知識與不厭其詳過濾資料的功夫,寫成了融合謀殺、金錢游戲與政治惡斗的犯罪小說,因而掄元。在凸顯專業(yè)知識之后,讓讀者接觸與自己不同職業(yè)的生活內(nèi)容,引發(fā)閱讀興趣,徜徉其中,這是該小說獎最耀眼處。至于寫作軍事、歷史小說更需落筆前的準備,《清明上河圖》對徽、欽二宗被擄與名妓李師師的愛情故事有細膩感人的刻畫;《匈奴》則寫盡主角對戰(zhàn)爭由無知、恐懼到無畏的曲折心路;《懷沙》作者出身中文系,可謂寫活了屈原。歷史沒告訴你的,文學可以,但非憑空捏造,要來自作者的涵養(yǎng)與想象力,讀之方能興味盎然。而懸疑推理小說同時需要作者有理性的思維,需要有很高的智商。讀這類小說的讀者都是喜歡動腦筋的人,好的作品既要用故事情節(jié)吸引讀者,又要自圓其說,不能讓讀者找出破綻,這對作者的要求是很高的,而《請把門鎖好》的作者既晴現(xiàn)已擔任推理小說評審,指導后進。
有以臺灣為背景者,深入社會,描摹形形色色的生活。變態(tài)的犯罪復仇推理故事《第四象限》實立基于對教育的醒思,對體罰造成犯罪心理的針砭,諷刺不懂得愛的教育者;杜修蘭《逆女》中粗鄙的母親寫實無比,人性的自私貪婪、現(xiàn)實的無奈、親情的痛苦掙扎,讀之無不令人悲憫;《斗法》對鬼怪的驚悚描寫,則是令人大開眼界。其他的作家則帶來不同地區(qū)的風情:《兩面人》以華人為主角,在澳洲社會展開推理偵探歷險,揭發(fā)上流社會孌童丑聞;《從失樂園開出的地鐵》刻畫留日貧窮中國學生的愛情失落;《最美的東西》發(fā)生在馬來西亞,當中穿插細膩靈動的散文獨白?!痘煅獌骸芬灾卸磉吔鐬榈赜虮尘?,對異國風土民俗進行了描繪,與《上帝是我們的主宰》里意外失去的女兒,在美經(jīng)營墓園夢魘纏繞的男主角,各個都給予讀者不同的新視/世界。參賽作品純羅曼史比例并不多,梁家蕙淡淡著墨于年輕華裔女子校園愛情的早殤;法爾索寫下你我身邊兩小無猜的成長版;《逆女》及《純律》,前者以死亡終結主角女同志丁天使母女情結下的悲劇,后者則給了母女空間,情感更純更輕盈,背負來自外界的阻力愈小了。同志是作家熱衷書寫的主題,而愛與性這兩個人類的原始課題,幾乎每部作品皆或多或少觸及,但鮮少渲染或著墨煽情。
至于創(chuàng)新開發(fā)新的寫作類型,更是可喜。成英姝格斗的暴力美學之作《地獄門》令評審誤以為作者是男性;年僅20歲喜愛日本動漫的康祈,其陰陽師故事《將薫》明顯受日本文化影響而極具視覺畫面與色彩感。政治亦不是大眾小說禁忌,向?qū)m部美幸學習的《朝顏時光》以穿越時空手法觸碰“二二八”議題;性愛則在《1964中山北路拼貼》白色恐怖氛圍中赤裸呈現(xiàn)。作品多類型混血,例如暴力美學融合宗教信仰、社會寫實加上心理描寫、歷史加上奇幻、科幻加愛情等。24歲在《皇冠》發(fā)表《云空行》系列,糅合科幻、武俠、靈異、玄怪、歷史、愛情全新小說類型的張草,以《北京滅亡》得獎后續(xù)作完成“滅亡三部曲”,創(chuàng)作力豐沛。
沒有任何理論可以真正指導寫作,這些作者沒有解釋偉大哲理的宏愿,但把每個故事皆說得曲折動人,無論形式上、內(nèi)容上,文字之外,或陌生或熟悉的社會、文化、風俗、想象交織,帶領讀者進行知性探索,增進對已知、未知人生的了解。入圍作品涵括歷史、推理、同志、愛情、科幻、軍事、驚悚、鬼怪、社會寫實等各種類型及其混合。專業(yè)、努力與創(chuàng)新,加上不可免的愛或欲,匯聚成這些小說家“貼近大眾的功力”,豐富多變的題材和新穎的表現(xiàn)方式,滿足了讀者覓奇搜異的閱讀心理。作者、讀者文化水平與讀物水平高低互為表里,除倚恃作家的生活體驗,重視讀者的審美需求,當大眾素質(zhì)提升,要求愈高也愈多,大眾小說發(fā)展也就更多元化,閱讀成為認識真實/虛幻世界的方法,作家、讀者一起寫下大眾小說新定義:好看的好小說。
該獎辦法之一為與專家評選同步舉行的讀者票選活動,讀者與評審的確經(jīng)常評審出不同的首獎,如第五、七屆。①此獎重要傳統(tǒng)之一,即每屆除了由評審選出首獎外,因為決選入圍作品會先行刊登發(fā)表和出版,所以也會同時舉辦“讀者直選”活動,投票分“皇冠雜志”、“單行本”和“網(wǎng)絡”三個部分進行,第五屆《清明上河圖》勝《魔蝎》,第七屆依序為《二重奏》《朝顏時光》,首獎反為讀者心中第三名。此外組織固定評審團,作品及評審意見雙雙給予有意寫作者以示范。雖有來自臺灣、大陸與海外華人參賽,但入圍者常重復,如張國立、文旦各3次,天地無限2次。觀察歷年入圍與得獎的作者,出生于1940到1970年間,橫跨不同世代,有的初試啼聲一鳴驚人,但大多有獲獎或出書經(jīng)驗。而成英姝、張瀛太、張履強這些臺灣文學獎常勝將軍參賽,有時亦搏不過初出茅廬的新手而敗下陣來。此外,辦法中首獎得主可自由選擇簽訂“基本作家合約”,這是創(chuàng)于1964年之“皇冠基本作家制”之延續(xù),乃出版社挖掘班底寫作,培養(yǎng)旗下作家的一種方式。
除上述表面操作成果,尚有下列三點內(nèi)涵:
(一)爭奪“文學正當性”:進了市場,也要進入文壇
“皇冠”為華人大眾文學重鎮(zhèn),半世紀耕耘不斷,然通俗文學略帶貶義一詞,使其雖進了市場,卻或多或少被圈在學院與崇尚純文學的文壇之外,作品進入了市場,但更希望引起文學界的重視與研究,它從讀者接受角度要求大眾文學在學術界或文學界中獲得正當性,也就是進入文壇。張誦圣曾撰文說明臺灣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副刊為核心的文學生態(tài),此段時期副刊編輯在“欽定正當性文學論述”及“鑒定、認可創(chuàng)作者與評論者的身份和資格”此兩種功能上,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亦是臺灣文學場域“相對(有限的)自主性”大幅邁進的時期,她引用皮耶·布赫狄厄的描述以為說明:“這個演變過程和下述社會現(xiàn)象有必然的對應關聯(lián),即:具有潛力的消費群持續(xù)增長—這個消費群的社會成分也更趨多樣—因而保證了象征性產(chǎn)品的生產(chǎn)者最起碼的經(jīng)濟獨立條件,以及一個具有競爭力的‘正當性原則’(principle of legitimacy)。它也同時對應于一個不斷成長、越來越多樣化的、從事象征性產(chǎn)品生產(chǎn)和交易的人口;這些人本能傾向于排斥一切約束,單只認可技術層次的規(guī)律和資格。最后,與這個過程相對應的,還有品鑒人員(或機構)的數(shù)量和種類的倍增,迫使其必須在‘文化正當性’的層次上彼此競爭。這些品鑒人員(或機構)不單只學界或文藝沙龍,還包括傳播、散布象征性產(chǎn)品的體系,如出版商和戲院總監(jiān);盡管必須服膺來自經(jīng)濟面和社會面的約束,他們遴選文化產(chǎn)品的操作勢必以一種純粹的文化正當性為依歸?!盵9]
而20世紀90年代“皇冠”舉辦大眾小說獎,讀者,正是“皇冠”訴求大眾文學文化正當性的王牌。后現(xiàn)代主義思潮給了它很好的支持理論,以后現(xiàn)代主義的觀點看,大眾文學這類書寫混合了高尚與通俗文學以及各種既有符碼、文類的分野,去除了書寫的單一美學標準和生產(chǎn)中心,從社會學和大眾文化的角度來看,一樣具有社會、集群認同與文化的意義。文學不再是少數(shù)書寫精英的禁臠,不再是少數(shù)閱讀精英的禁地,于是大眾文化的生產(chǎn)也就不再被少數(shù)文學班底與文化霸權所掌控。在后現(xiàn)代主義與大眾文化研究者看來,商業(yè)性意圖的文學書寫同樣具有正當性。大量制造的大眾文化商業(yè)手法容或有待商榷,但生產(chǎn)出的文化商品有讀者接受,就有其存在價值,創(chuàng)辦人平鑫濤對文學的看法正是—“只問好不好,沒有純不純”,“好不好”在于能否打動讀者,得到讀者的共鳴,而銷售量是一種指標。教育愈普及,閱讀人口愈增長,滿足“大眾”閱讀的需求愈受到出版商的重視,特別為其組織一班人馬作為評審。此獎大力提倡大眾小說,以與精英學院文學分庭抗禮,不正是在嘗試為其爭奪文學、文化的正當性嗎?
在這文學式微卻又人人可以成為作家的時代,期待出現(xiàn)更加成熟、“好看”與“耐看”兼具的大眾文學作品。
(二)開發(fā)新的類型后,轉而趨向發(fā)展推理創(chuàng)作
對于政治議題被寫進《朝顏時光》,評審李昂表示:“我自己寫不少與政治相關的小說,也走過一段悲情的歲月。某些歷史事件,之于我,有如‘神主牌’,不容冒瀆。只是從來不知道,像這樣的題材,可以用這樣的方式來表現(xiàn)。所以,作為一種新類型,我很服氣啦!”[10]開發(fā)各種新類型固然可喜,但優(yōu)秀的大眾小說應如設獎之初之宗旨,不論是否有類型歸屬,不應僅被局限在各種類型之小說之框架內(nèi)。林佛兒《推理》雜志已吹熄燈號,“皇冠大眾小說獎”于2008年亦宣布暫停,改而推出以本格派作為創(chuàng)作宗旨的推理小說獎“島田莊司推理小說獎”,2009年已頒發(fā)首屆,迄今四屆。①第一至三屆由“皇冠”主辦,第四屆改由金車教育基金會主辦,“皇冠”協(xié)辦,稱“葛瑪蘭島田莊司推理小說獎”,于2015年9月19日揭曉并頒獎。(來源: http://www.kingcarart.org.tw/index. php?opt=news&cate=0&id=48,2015.09.12)以島田任評審委員,不再頒發(fā)獎金,首獎出版繁、簡中文及泰、日文版,伸出觸角,向海外市場探索,在港、日、韓大眾文學翻譯進入甚多之時,“皇冠”此舉,無疑意欲尋覓推理明星,外銷至日、東南亞,走出華文出版的另一條路線,轉戰(zhàn)亞洲,尤其目前推理亦是華文界發(fā)展的一種趨勢,“皇冠”看好推理文學,有必要搶先試探大陸廣大市場。且該集團向來與影視結合,重視流行文化與視覺傳達,亟思再挖掘塑造推理文學明星,作品附加可開發(fā)影視產(chǎn)品的意圖在設獎辦法中可見端倪。畢竟,大眾小說獎僅僅《逆女》一書由小野拍攝成了電視劇,而推理影視劇在亞洲卻正酣呢!
(三)大眾小說非僅娛樂,應開闊加深多元內(nèi)容及精神
侯文詠在21世紀成為“皇冠”主要作家,也是倡言大眾文學的主要推手,他說:“閱讀像《血讎的榮光》這樣的作品,樂趣在于欣賞故事的懸疑,猜想謀殺的兇手,甚至是警匪斗智的過程,以及網(wǎng)絡、金融、炸彈種種有趣的常識。這里面可能沒有太多傳統(tǒng)文學作品里面對生命的感嘆、悲歡離合,可是現(xiàn)實人生到處都是感嘆、悲歡離合,文學難道不能以知性娛樂的方式呈現(xiàn)給讀者不同的樂趣?”[11]然而大眾文學絕非只有知性娛樂功能,這樣又把大眾“小說”給說小了,以賽程中進入決選的35部作品而言,不僅娛樂,作為長篇敘事作品,遣詞用字具文學素養(yǎng),情節(jié)構思布局細膩冷靜,更要具有足夠的喜、怒、哀、樂、愛、惡、懼等各種生命體驗撐起中心思想,要以專業(yè)、努力、創(chuàng)新凸顯優(yōu)勢,這樣看來,有時寫作大眾小說較所謂純文學難度更高。
綜上所述,由這大眾小說獎設立產(chǎn)生的作品看來,恰恰需由作家而非文學傳媒來詮釋大眾小說的新內(nèi)容、新定義,它絕非僅止于羅曼史或各種可作類型分類的作品,大眾小說獎的標準不在作家而在作品,也不必然是可區(qū)分出類型的小說,與輕文學、炫文學有更大不相同,好的大眾小說由寫作者來開創(chuàng),打動人心,讀者來判定,出版社位居媒介,只可惜“皇冠”此獎七屆后戛然停止!
臺灣九歌出版社不讓“皇冠”專美于前,于2007年推出更高額的200萬獎金,征求題材、形式具獨創(chuàng)性與可讀性的長篇小說?!盎使凇钡浴邦愋汀睘檎魑?,無疑鼓勵各類型熱愛者投入寫作,其實施成效必得假以更長時日方可見,雖由通俗文學重鎮(zhèn)“皇冠”來發(fā)聲適得其宜,但可惜后來囿于類型,縮小格局,而后更限推理一類,且只出版不給獎。較之“皇冠”訴求“好看的好小說”,2008年《聯(lián)合報》推出“聯(lián)合文學獎”標榜征求“有影響力的好作品”,顯然,“皇冠”具有編者與作者共同希望引發(fā)讀者閱讀興趣、滿足讀者期待視界、享受閱讀之趣的傾向,讓讀者依照其期待視界加以選擇,是一種開發(fā)、找尋讀者的手法;而“有影響力的”則在作者或媒體立場仍期待啟發(fā)或影響讀者,尚頗有“文以載道”之期許,此道指內(nèi)容上哲學的、社會的、美學的以及技巧上開創(chuàng)的、啟發(fā)的種種面向。①此接近詹宏志在《兩種文學心靈》中所提:“我很早就感覺到文學創(chuàng)作的途徑彷佛也由兩種心靈所領導……有一種作家,我們可以稱之為‘意見型’,……很明顯的,是‘文以載道’的立場?!被使谖幕霭嬗邢薰?986年版,第47頁。
日本文學界的兩個大獎“芥川賞”與“直木賞”是日本文學創(chuàng)作者人人夢寐以求的最高榮譽,由《文藝春秋》雜志創(chuàng)辦人菊池寬于昭和十年(1935)設立,目的在獎勵文壇新人,后改為日本文學振興會主辦。每年于一月和七月舉辦兩次,選出文壇受矚目的新秀。前者評選多為純文學領域,非經(jīng)由公開招募,而是從報紙、雜志上新人作家或無名作家所發(fā)表的純文學短篇作品中,選出最佳作品予以獎勵,入選作品可以視為日本文壇未來指標;而后者偏重于大眾取向,乃在報紙、雜志或單行本中發(fā)表的短篇或長篇的大眾文藝作品當中,評選出最佳作品予以獎勵,鎖定純愛小說、時代小說和推理小說等大眾化作品,重視作品的故事性,獲獎作品可以視作大眾文學銷售的指標。而“皇冠大眾小說獎”終難與“直木賞”并論,二者不同在于,前者是私人的商業(yè)性組織,后者則是以一公正獨立機構進行評選?!爸蹦举p”的設立,是尊重不同寫作資本與欲望的作家及其作品的象征,臺灣、大陸甚或整個華文圈亦應建立這樣的機制。
當年吳興文在論及暢銷書現(xiàn)象時提到對“皇冠”大眾文學獎的期許:“期待真正好看的文學暢銷書?!盵12]如今檢核,的確好看,卻未必暢銷,否則不必叫停,將比賽僅限于類型更僅限于推理,這條路不知是走得更寬還是更窄呢?但可以看出,將讀者放在寫作者心中,為他設計寫作—“給予讀者從未體驗的驚訝,并讓讀者在閱讀的同時預測劇情、俯瞰整體的裝置,最后被導向驚奇,這樣子的迷宮設計能力,才是最重要的。”[13]—這樣的目的即在將皇冠“以讀者為尊”的理念發(fā)揮得更淋漓盡致。“求新、求變”是該企業(yè)永遠不變的原則,固然推理可能是華人地區(qū)較趨成熟的類型,然而考慮市場及邊際效應更應該是主因,它在出版上、改拍影視作品上有較大成功可能性。以“皇冠”敏銳的出版觸角不難嗅出商機,如此改編亦可理解?!按蟊娦≌f獎”歷時14年雖畫下句點,但期間鼓動千余部小說的寫作參賽,身為華人地區(qū)重要的出版社,可謂深具貢獻。而新的賽程已舉辦四屆,成果如何,假以時日當再檢核,不妨持續(xù)觀察。①此推理文學獎比賽,第三屆參賽作品臺灣與大陸各占一半,可見對鼓舞兩岸推理創(chuàng)作有所裨益。
文學獎如同競技場,作者不妨各自炫才奪標,而主辦者爭奪的是文學/文化的正當性?!盎使凇币浴白x者接受、參與”為訴求重點,企圖將對通俗之定義扭轉為“大眾”一詞,以去通“俗”之污名,而大眾小說實類似現(xiàn)代消費社會的文化產(chǎn)品,訴諸感官喜、怒、哀、樂、愛、惡、懼七“情”與故事的傳“奇”性。尚情與好奇原即人性之常,人情物理內(nèi)容技巧愈翻愈奇,但“好看”之外,閱畢掩卷之余,文學理當還有些什么?相較《聯(lián)合報》文學獎訴諸“有影響力的”好作品,即寄望賦予文學更大功能??沼凶骷易髌凡唤?jīng)出版就無由產(chǎn)生傳播,寫下文學史;有媒介無作家則無由開創(chuàng)寫作類型,帶動風潮。就此點論,“皇冠”于鼓勵寫作、獎勵新人、對臺灣大眾文學素質(zhì)提升方面功不可沒。然臺灣、大陸等華文圈要產(chǎn)生如日本“直木賞”獨立機構對大眾小說進行公正評選的情形,則仍有待努力。
附錄:
“皇冠大眾小說獎”歷屆決選入圍、獲獎作品一覽表
屆 年份、獎項 作品 作家/居住地四 決審入圍 《第四象限》 天地無限/臺灣決審入圍 《萬世姻緣》 文旦/美國五 2004年首獎《魔蝎》 謬西/臺灣決審入圍 《不可逆的傷害》 文旦/美國決審入圍 《懷沙》 夏佩爾/臺灣決審入圍《從失樂園開出的地鐵》葉細細,出生于河北省邯鄲市,長于西安決審入圍 《清明上河圖》 張國立/臺灣六 2006年首獎《純律》 楊寧,1981年生/德國決審入圍 《離魂香》 林郁庭/臺灣決審入圍 《將熏》 康祈,1985年生/臺灣決審入圍 《地獄門》 成英姝/臺灣決審入圍 《最美的東西》 梁亨/馬來西亞七 2008年首獎《灰色的孤單》 江曉莉/臺灣決審入圍 《二重奏》 梁家蕙/美國決審入圍 《斗法》 月藏/臺灣決審入圍 《朝顏時光》 米果/臺灣決審入圍 《同窗》 法爾索/臺灣
參考文獻:
[1]皇冠“大眾小說獎”百萬征文活動辦法[J].皇冠,1994(488):101.
[2]朱立元.接受美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19.
[3]大家談第一屆皇冠大眾小說獎[J].皇冠,1994(488):104-105.
[5]楊寧.入圍感言[J].皇冠,2006(623):8.
[6]紀由美.紙玫瑰與藍月亮[M].臺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7:8.
[7]張國立.占領龐克希爾號[M].臺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6:6.
[8]黃永林.中西通俗小說比較研究[M].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65-98.
[9]陳建忠,應鳳凰,邱貴芬,等.臺灣小說史論[M].臺北:麥田出版城邦文化事業(yè)股份有限公司,2007:283-284.
[10]評審推薦[J].皇冠,2007(646):1.
[11]天地無限.我看《血讎的榮光》[M]//血讎的榮光.臺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8:5.
[12]吳興文.從暢銷書排行榜看臺灣的文學出版—以九○年代金石文化廣場暢銷書排行榜為例[C]//臺灣文學出版—五十年來臺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三.臺北:文訊雜志社,1996:71-81.
[13]島田莊司.對華文本格推理創(chuàng)作的期待[EB/OL].(2015-09-12).http://www.crown.com.tw/no22/SHIMADA/S1-4.html.
[14]詹宏志.兩種文學心靈[M].臺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86.
[15]皇冠大眾小說獎[EB/OL].(2015-09-12).http://www.crown. com.tw/novel/.
(責任編輯:石 娟)
What Is It Rewarding/Saying:
A Discussion of the “Crown Prize for Popular Fiction”
YEH Ya-ling
( Liberal Education Center, Ling Tung University, Taichung 40852,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concerns the “Crown Prize for Popular Fiction” which was implemented by Taiwan’s leading literary magazine and publisher—Crown Magazine (1954-) for seven times from 1994 to 2008, which was accompanied by a very generous NT$1 million monetary prize. The paper looks at this literary award’s operating strategy and its influence on writing in Taiwan. The fact that the contest’s elevation of “popular” seemingly intends to counteract the implications of “vulgar” is worthy of note and discussion.
Key words:Crown Magazine;popular literature;literary award;“Crown Prize for Popular Fiction”
作者簡介:葉雅玲(1962—),女,臺灣臺中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文藝雜志學、文學傳播、通俗文學。 [4]謬西.[J].皇冠,2003(596):3.
基金項目:2013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13&ZD120)
收稿日期:2015-07-25
文章編號:1008-7931(2015)05-0037-07
文獻標志碼:A
中圖分類號:I2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