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玲,姚 鵬,王含冰
(1.武漢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
2.湖北省聯(lián)合發(fā)展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湖北 武漢 430072)
政府行為、風險感知與巨災保險需求的關聯(lián)性研究
田玲1,姚鵬1,王含冰2
(1.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湖北武漢430072;
2.湖北省聯(lián)合發(fā)展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湖北武漢430072)
摘要:本文以地震風險為研究對象,以投保意愿與支付意愿作為巨災保險需求的兩個代理變量,并以楚雄州681個農戶作為研究樣本,從防災減災中的政府行為與風險感知兩個維度實證檢驗了巨災保險需求機制背后蘊藏的“慈善危害”(Charity Hazard)與風險感知效應。結果發(fā)現,防災減災中政府的工程預防行為會顯著降低個人的巨災保險需求,政府的非工程行為與災后救助沒有表現出“危害”效果,反而起到了促進作用。進一步研究發(fā)現,風險感知水平與巨災保險需求呈現顯著的正相關關系,但其對巨災保險需求的作用力會受到政府行為的削減。這些結果表明,政府在災害救助中的職能與個體巨災風險感知對巨災保險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巨災保險需求;支付意愿;政府行為;風險感知
一、引言
長期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巨災保險制度。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提出“完善保險經濟補償機制,建立巨災保險制度”。2011年國務院印發(fā)的《國家綜合防災減災規(guī)劃(2011-2015年)》中也明確指出:“增強保險在災害風險管理中的作用,明顯提高自然災害保險賠款占自然災害直接經濟損失的比例,建立健全災害保險制度,充分發(fā)揮保險在災害風險轉移中的作用,拓寬災害風險轉移渠道,推動建立規(guī)范合理的災害風險分擔機制?!北kU業(yè)通過實行市場化的風險管理機制,可以在損失事件發(fā)生后迅速對被保險人進行補償,幫助受災單位盡快恢復正常的生產或生活秩序。根據瑞士再保險公司《sigma》數據統(tǒng)計,全球保險業(yè)對自然災害的賠付平均占到經濟總損失的20%-40%[1],已經成為災害補償環(huán)節(jié)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然而歷次災害過后,我國保險業(yè)卻未發(fā)揮應有的作用。2008年的南方雪災與汶川地震給我國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保險業(yè)的賠償占比均不到1%,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低賠付的主要原因是災前的保險需求不足造成的[1]。巨災風險具有“小概率、大損失”的特點,這使得人們對于巨災保險需求行為有別于一般保險。人們更偏好于對發(fā)生概率較高的一般風險進行投保,對于巨災風險往往采取回避態(tài)度[2]。在巨災保險需求的主要影響因素中,諸如個人收入、房屋抗震能力和災害經歷等經濟因素一直以來被認為是主要因素[3]。本研究證實了這些因素對于我國巨災保險需求會產生顯著的影響作用,但是我國現實情況下很難在短時間內對這些因素進行改善,因此這些因素也就難以成為擴大我國巨災保險需求的有效切入點。
基于上述原因,本文試圖找到并描繪對于我國巨災保險需求起到重要作用的非經濟因素,如政府救災與風險感知。之所以選擇政府救助和風險感知作為研究對象,有兩方面原因:第一,我國政府在防災減災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政府在防災減災中的行為可能具有“慈善危害”(Charity Hazard),即個人對于政府過分依賴,這從一定意義上會擠出個人對于巨災保險的需求,不利于巨災保險的發(fā)展[3-4]。眾所周知,政府在我國巨災防災減災中起著主導作用,2008年國家財政救災支出占當年總財政支出的0.767%。政府主導的防災減災機制與“增強保險在災害風險管理中的作用”這一理念是否相互矛盾呢?改變政府防災減災的行為方式是否能夠促進個人對于巨災保險的需求呢?本文試圖通過微觀調研數據分析防災減災中的政府行為與巨災保險需求之間的關系。第二,風險感知是導致個人做出投保決策的根本因素[5]。美國洪水保險市場需求不足的原因是個人對于“小概率”風險的重視程度不夠高[4]。處于高風險區(qū)域的居民往往有較高的保險需求,而低風險區(qū)域的居民對巨災保險表現得較為冷淡[6],這也間接地說明風險感知會影響巨災保險需求。Botzen et al.[7](2012) 基于微觀調查數據的研究也證實了洪水保險的購買意愿與人們對于洪水風險的感知呈正相關關系的假設。第三,防災減災中的政府行為與個人風險感知具有較大的改善空間,能夠作為我國擴大保險需求的重要抓手。我國政府的自主性較強,對于自身行為的改變較為靈活。同時,改變個人風險感知的渠道較多,合理的宣傳方式能夠明顯提高個人的風險感知水平[8]。因此對于這兩個因素的研究結論具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意義。
本文采用武漢大學2013年9月-10月對云南省楚雄州進行的“農村居民地震風險感知與地震保險需求”微觀調查數據,以農戶對于地震保險的投保意愿與支付意愿作為巨災保險需求的代理變量,檢驗防災減災中政府行為與農戶地震風險感知對巨災保險需求的影響,并分析了兩者對于巨災保險需求的交互效應。下文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現有文獻回顧和理論分析;第三部分是研究設計,主要包括調查的設計方案、變量的選取與估計方程的構建;第四部分是實證結果與分析;最后一部分是結論與啟示。
二、文獻回顧與研究假設
(一)文獻回顧
巨災風險具有“小概率、大損失”的特點,這使得人們對于巨災保險需求行為有別于一般保險。Slovic et al.1977認為,人們往往傾向對發(fā)生概率較高的風險進行投保,而對諸如地震、洪水等巨災風險通常采取回避的態(tài)度[9]。Dixon et al(2006)通過對美國洪水保險計劃的數據分析,發(fā)現在洪水風險區(qū)域外,保險滲透率僅為1%[10]。
政府行為對于巨災保險需求確實存在實質性的影響。Browne and Hoyt (2000)是引用率較高的使用面板回歸模型研究美國洪水保險影響因素的文章,他們的研究結果說明,美國的洪水保險需求情況嚴重不足,其中主要的原因有:(1)個人對于洪水保險的需求情況與個人收入呈正相關關系,這導致收入偏低的個體不會將保險作為風險管理的主要手段;(2)保險價格與需求負相關,如果政府能夠對保費實行一定的補貼政策,那么可以從一定程度上提高總體需求水平;(3)個人災害損失經歷會影響保險需求,如果近期經歷過洪水損失,那么對于保險的需求會相應提高[11]。Pynn and Ljung(1999)通過實地調研,探究了個人對于洪水保險需求不足的原因,他們一共獲取了個人不購買洪水保險的18個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兩個因素是:政府修筑的防洪工程會使我免于受洪水侵襲;國家氣象局預計今后不會發(fā)生洪水[4]。Athavale and Avila(2011)是少有研究地震保險需求的文章,他們認為地震保險需求對于收入和價格幾乎不具有彈性(inelastic),房屋擁有者購買地震保險主要是出于風險的考慮,缺乏投保意識的人群往往認為政府能夠在災后代替保險發(fā)揮經濟補償功能[13]。Landry and Jahan-Parvar(2011)通過對美國國家洪水計劃的實證研究表明,個人面臨的侵蝕風險(Erosion Risk)與洪水保險的需求正相關,政府修筑的防洪工程不會擠出保險需求,而且高風險地區(qū)(V-zone)的保險覆蓋率普遍高于低風險地區(qū)(B/C/X-zones)[14]。
行為金融學已經認識到了風險感知會對風險決策產生影響[15],而這一觀點最終促使這前景理論得以發(fā)展并占據了行為金融學的主導地位。由于采用歷史數據進行實證分析難以涉及個體的諸如風險感知等主觀因素,而且無法應用于不存在巨災保險的地區(qū),因此許多學者采用實地調研的方式研究巨災保險需求,其中的需求往往采用支付意愿(WTP,Wiliness-to-Pay)和投保意愿(WTI,Willingness-to-Insure)來衡量。Botzen and Bergh(2012)是所有關于巨災保險需求問卷調查研究中較為完善的研究成果,他們采用支付卡片方法(Payment Card)測度了荷蘭洪水區(qū)居民對于洪水保險的支付意愿,發(fā)現當地居民對于洪水保險的平均支付意愿高于精算保費,其中受訪者的洪水風險感知、風險厭惡程度以及居住房屋的風險等級對于支付意愿有顯著的影響[16]。
由于我國目前沒有明確的巨災保險制度及相應的產品,對于巨災保險需求的研究大都停留在采用歷史數據進行客觀因素的研究方面,想要對政府行為與個人主觀因素的影響作深入研究,只能采用微觀調查或者實驗的方法。Wang et al.(2012)采用了問卷調查研究的方法探尋了我國巨災保險需求情況及影響因素,發(fā)現個人的風險感知、保險經驗以及對政府和保險的信任度是影響支付意愿的關鍵因素[17]。
上述文獻基本都是對于國外巨災保險需求影響因素的探討。國外的巨災保險有著較長的歷史,因此大部分文獻都采用歷史數據進行實證分析,這種分析方法較難將個體的主觀感受納入分析框架。我國缺乏真正意義上的巨災保險,因此為了探尋影響我國巨災保險需求的因素,采用實地調研的方式是必然的。結合我國實情,本文重點關注改變空間較大的政府防災減災行為和個體的風險感知對于巨災保險需求的影響。本文可能的貢獻可以歸結如下:其一,在國內首次采用實地微觀調查的方法測度了典型地區(qū)農戶對于地震保險的投保意愿(WTI,Willingness-to-Insure)和支付意愿(WTP,Willingness-to-Pay),并以WTI與WTP作為地震保險需求的代理變量。其二,本文以政府行為與個人風險感知為視角,重點分析了兩種因素對于地震保險需求的影響,并檢驗了政府行為與風險感知對于保險需求的交互效應。其三,對于政府的防災減災行為的分析,本文從“預防”和“救助”兩個角度進行衡量;對于風險感知則采用“感覺”(Awareness)、“影響”(Affect)和“可能性”(Likelihood)三個指標進行測度。其四,本研究通過預調查設計了一套適合于農戶的問答方式,提高了調查結果的可信度,并結合調查數據,運用概率方程和數量方程分別對WTI與WTP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實證檢驗與分析。
(二)研究假說
1.政府行為與巨災保險需求
“慈善危害”(Charity Hazard)是指“個體因為對政府、慈善機構等外界群體的依賴,而對自身購買保險等防災減災行為采取較為消極的態(tài)度”[11]。長期以來,我國政府在防災減災工作中一直占據著主導地位,這使我國居民對政府產生了依賴心理。這種后果是政府每年對于防災減災的投入越來越多,防災減災上的工作壓力也越來越大,而個體自身的防災減災意識卻難以得到提高。然而政府由于信息不對稱、政治意圖等原因,在防災減災的資源分配上缺乏效率[18],加上每年防災減災壓力的增加,社會的稅收負擔也會加重,引入非政府機制勢在必行。
我國即將啟動的巨災保險市場是否會存在“慈善危害”(Charity Hazard)?政府在防災減災中的主導地位是否允許非政府機構,比如保險公司參與到防災減災工作中?Lewis and Nickerson(1989)用理論證明了政府的防災減災行為對于居民的保險需求會產生“擠出效應”[19]。Kelly and Kleffner(2003)提出了分析保險需求與政府風險防范之間的理論框架,理論模擬結果表明政府援助會減少個人對于保險與風險防范的投入[15]。政府救助對于保險需求的“擠出效應”就好比“撒瑪利亞人困境”,如果將政府救助比作事后保險賠償機制,那事前的“保費”就對于居民來說就是零。自然災害過后購買商業(yè)保險的個體與沒有購買商業(yè)保險的個體分別能得到保險人和政府的補償,那么理性經濟人就會選擇不購買商業(yè)保險,而更多地依賴政府的救助[20]。需求方的消極反過來又會促使供給方提高保險價格,這就陷入了“高保費、低供給”的困境。國際上接受援助較多的國家,自身的防災減災意識也相應淡薄,每年因國家防災減災投入不足造成大面積人員傷亡的情況時有發(fā)生[21]。
政府的防災減災行為可以分為“預防”和“救助”。上述實證研究大多以政府在防災減災中的支出作為政府行為的代理變量,而且主要傾向于檢驗“救助”行為對保險需求的影響,對于“預防”缺乏探討。“預防”可以分為“工程預防”和“非工程”預防,“工程預防”包括房屋加固工程、防災設施建設工程等,這些工程建設會增加個人抗風險的能力,減少個人風險防范的激勵,這表現為高風險地區(qū)相對于低風險地區(qū)的居民對于巨災保險有著較高的需求[6]?!胺枪こ填A防”主要指政府對個人的宣傳與教育,包括地震應急用品的發(fā)放,這會提高個人的風險感知,增加個人風險防范意識,從一定意義上促進了個人對于巨災保險的需求;個人對于政府“救助”的信任會放松投保的意愿,更多地依賴政府的援助[12]。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做出如下假設:
假設H1a:政府在“非工程預防”投入與巨災保險需求正相關。
假設H1b:政府在“工程預防”和“救助”上的投入與巨災保險需求負相關。
2.風險感知與巨災保險需求
行為金融學已經認識到了預期情感反應會對風險決策產生影響,這使得前景理論得以發(fā)展并占據了主導地位[22]。許多研究也已經證實投資者情緒會影響風險決策的改變。接下來,我們從風險感知對風險決策行為影響的角度,分析風險感知與巨災保險需求的關系。
風險感知在人類的行為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在高風險環(huán)境中人們通常采取降低、規(guī)避或者轉移風險的行為來緩解內心的壓力[23]。一般而言,個人的風險防范行為與風險感知呈正相關的關系[24]。購買保險屬于風險防范中的轉移風險措施,個人如果對于小概率風險的重視程度不夠,則對小概率風險投保的意愿為零。美國保險市場的需求數據顯示,洪水保險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是房主對于洪水風險缺乏足夠的重視[4]。Botzen et al.(2012) 和Wang et al.(2012)采用微觀調查數據的分析均證實了巨災保險的WTP與個人的風險感知呈正相關關系[16-17]。周志剛和陳晗(2013)運用期望效用理論與前景理論證實了個人主觀概率增加與保險需求呈正相關關系[25]。因此本文做出如下假設:
p:風險感知會增強個人對于巨災保險的需求。
三、研究設計
(一)研究方案
1.WTI與WTP的測度
條件價值評估法(Contingent Valuing Method,CVM)是一種典型的陳述偏好評估法,是在假想市場情況下,直接調查和詢問人們對某一環(huán)境效益改善或資源保護的措施的支付意愿(WTP),或者對環(huán)境或資源質量損失的接受賠償意愿(WTA,Willingness to Accept )。CVM多被應用在對環(huán)境和資源價值的評估方面。目前國外對于巨災保險WTP的研究均采用此種方法。本文運用CVM方法測度農戶對地震保險的兩種支付意愿,一是農戶對地震保險的投保意愿(WTI);二是農戶對于地震保險的最高支付意愿(WTP)。
對WTI的測度方式較為簡單,通過向農戶提供特定場景和假設的產品,詢問他們是否愿意購買。目前有關測度WTP的設計方式包括四種,分別是投標博弈法(Bidding Game,簡稱BD)、支付卡片法(Payment Cards,簡稱PC)、開放式法(Open Ended,簡稱OE)和二分選擇法(Dichotomous Choice,簡稱DC)。Wang et al.(2012)采用OE測度個體對于巨災保險的支付意愿[17],Botzen et al.(2012)則采用PC進行測度[16]。目前研究資源和環(huán)境的文獻多采用DC方法進行WTP的測度。筆者通過對典型地區(qū)進行預調研,發(fā)現對于政策性地震保險WTP提問時,由于受訪農戶的文化水平較低,與外界的溝通較少,PC方法與BD方法配合使用效果最佳。具體方法如下:
在確保農戶理解問題情境的前提下,出示支付卡片,詢問其每年能夠支付的最高保費,如果農戶能夠在支付卡片的引導下回答出最高支付意愿,則該部分提問完畢。如果農民在多次提問后仍然難以選擇,則采用BD方式進行引導。首先詢問農民在初始價格(P0)下是否購買地震保險。如果農民的回答為“愿意購買”,則繼續(xù)以一較高的價格(PU),詢問消費者在此價格下是否仍愿意購買地震保險,直到農戶回答“不愿意購買”,即將該價格確定為WTP;如果消費者在(P0)價格條件下的回答為“不愿意購買”,則繼續(xù)以較低的價格(PD)詢問,直到農戶回答“愿意購買”,即將該價格確定為WTP。其中,(Pi)在支付卡片里面隨機選取。
為了保證支付卡片上的價格在合理區(qū)間,在正式調查之前,調查組首先進行了預調查。根據預調查的情況,選定支付卡片的范圍在5元-1000元。
2.樣本選擇
今年,保監(jiān)會提出要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進行地震保險制度的先行試點。為了保證研究的針對性,筆者確定了楚雄彝族自治州作為調研地點。楚雄州地處云南省地震斷裂帶,屬于地震多發(fā)地區(qū),當地居民對于地震有較為深刻的認識,這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訪談的進行。同時,對我國巨災保險先行試點地區(qū)的實地調研對我國下一步的政策具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意義。
結合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可操作性,我們在楚雄州按照地震發(fā)生頻率、地理位置、農民收入水平三個因素,選取了四個縣(姚安縣、大姚縣、雙柏縣和祿豐縣)。在每個縣發(fā)放問卷200份,問卷填寫均采用調研員面對面訪談形式進行。最終樣本結果如表1所示。
本次調研的時間為2013年9月-10月,參加調研的人員為武漢大學保險與精算系的研究生。調研全部采用面訪的形式進行,每次訪問結束,調研組會給予一定的誤工補貼。根據研究方案的設計,本次調研最終獲得樣本量722份,其中有效問卷681份。由于樣本全部由調研員進行面訪,而且面訪結束后有誤工補償,因此能夠對調查問卷的質量有較好的控制。
表1 樣本縣情況
資料來源:《楚雄州年鑒2010》;《中國大陸地震災害損失評估匯編(1990-1995)》;《中國大陸地震災害損失評估匯編(1996-2000)》
(2)變量選取
本文主要關注影響農戶地震保險需求的兩個主要因素,即防災減災中的政府行為與地震風險感知。個人的經濟社會特征因素作為控制變量。
3.政府行為
Raschky and Weck-Hannemann(2007)對政府救助行為與災害保險需求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理論分析,提出了“慈善危害”(Charity Hazard)概念,意在表明防災減災中的政府行為會擠出個人對于巨災保險的需求,影響保險市場的發(fā)展[26]。為了檢驗“慈善危害”在我國是否存在,本文分別就“工程預防”、“非工程預防”和“救助”設計了相應的指標。一是能夠反映政府“工程預防”的防震加固(Gov_Reinforce)工程。該工程是云南省地方政府對于提高農戶的防災減災水平出臺的綜合措施,對于部分風險等級較高的農戶政府免費提供加固工程;二是反映“非工程預防”的地震應急包(Gov_Package)發(fā)放情況。地震應急包是云南政府提供給每戶的防震減災用品(地震發(fā)生時的應急用品,包括必備藥、手電等)。但通過我們調查發(fā)現只有64%的農戶接受過地震應急包,認為自己“沒有接受過”的農戶一方面是由于自身原因遺忘,另一方面則是政府的發(fā)放工作沒有到位。“知道自己收到地震應急包”與“收到地震應急包但卻忘記”的農戶都歸為沒有收到地震應急包;三是“救助”指標。本文選取個體對政府災后救助的信任(Gov_Trust)程度的主觀指標反映“災后恢復和重建”行為。之所以選擇個人對于政府災后評價的主觀指標,是因為農戶對于上次經歷過的地震不一致,導致受到客觀指標的背景缺乏統(tǒng)一性,每個農戶獲得的政府救助自然不統(tǒng)一。主觀指標由于都是農戶的主觀感受,能夠解決標準不一致的問題[27]。
4.風險感知
Kunreuther(1996)認為消費者對巨災風險的感知會影響巨災保險的購買行為[4]。Wang et al.(2012)和Botzen and Bergh(2012)的實證研究都驗證了這一結論[16,17]。本文參考Ho et al.(2008),設計了個人對于地震的“感覺”(RiskPerception_1)、“影響”(RiskPerception_2)和“可能性”(RiskPerception_3)三個指標,以此反映綜合風險感知水平[28]。并借鑒周應恒和彭曉佳(2006)的方法,將三個變量進行加總構建“風險感知指數”(RiskPerception_Index)[29].通過預調研發(fā)現,農戶對于李克特五分量表很難理解,尤其是對于2分和3分難以區(qū)分。筆者結合預調研中的多次測試將五分量的每一個分值進行了文字性的描述,以方便農戶的選擇。同時,本文增加了“遷移”(Relocate)變量,通過詢問農戶是否愿意在居住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免費遷移到地震少發(fā)區(qū),來判斷農戶對于地震風險的規(guī)避態(tài)度,進一步檢驗風險感知對于地震保險需求的影響。
(3)回歸方程與控制變量
為驗證上文提出的研究假設,我們對WTI與WTP構建以下方程:
WTIi=α+β1GovBehaviori+β2RiskPecptioni+β3GovBehaviori*RiskPecptioni+β4ControlledVari+εi
(1)
WTPi=α+β1GovBehaviori+β2RiskPecptioni+β3GovBehaviori*RiskPecptioni+β4ControlledVari+εi
(2)
因變量WTI與WTP分別為地震保險需求的代理變量。借鑒Botzen and Bergh(2012),我們引入年齡(Age)、家庭毛收入(Income)、房屋類型(HouseType)等控制變量。家庭毛收入(Income)取對數作為自變量。
由于方程1中的WTI只有0(否)、1(是)兩個變量,因此采用Probit方程進行估計。方程2中的因變量WTP存在斷尾(Truncation)問題,對此類數據適宜采用Tobit方程進行估計。
各個變量的具體解釋如表2。
四、實證分析
該部分首先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描述與初步分析,其次對政府行為與保險需求的關系進行了實證檢驗,再次檢驗了風險感知是如何影響地震保險需求的,最后檢驗了政府行為與風險感知對于地震保險需求影響的交互效應。
(一)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
由描述性統(tǒng)計表3可以發(fā)現,WTP與WTI的均值分別為160.03和0.89,標準差分別為214.1727和0.32。風險感知指數和撤離Relocate均值為9.33和0.70,標準差為2.47和0.46。政府行為變量中,加固Reinforce、應急包Package和信任Trust的均值分別為0.41、0.62和2.99,方差分別為0.49、0.48和0.89。支付意愿WTP占保額的比例為0.85%(中位數0.5%),高于Wang et al.(2012)0.55%(中位數0.20%)的調查結果。
表2 各個變量定義
表3 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
(二)檢驗假設1:政府行為與地震保險需求
表4 報告了研究假設1的回歸結果?;貧w結果顯示,Gov_Reinfore與WTI顯著負相關,與WTP不相關。政府的“備災”行為確實減少了農戶投保地震保險的可能性。與假設相反的是,Gov_Trust與WTI、WTP顯著正相關,表明農戶對于政府救災的信任程度反而增加了個人的保險需求。Gov_Package與WTI和WTP均正相關,這驗證了假設1a,說明“非工程預防”行為沒有產生擠出效應,反而加強了個人購買地震保險的需求的愿望??赡茉蚴钦峁┑卣饝卑鸬搅说卣痫L險的宣傳作用,這又提高了個人對于地震風險的感知。
我們有理由懷疑,政府的“預防”會不會影響個人對于政府災后“救助”的信任Gov _Trust?為了進一步對假設1b做出解釋,我們檢驗了Gov_Package、Gov_Reinfore變量與Gov_Trust的交互效應。表5的結果表明,政府行為對于我們所獲取的信任指標對保險需求的效應沒有產生影響。因此,結果表明“慈善危害”只表現在政府的“工程預防”階段,對于其他環(huán)節(jié)沒有發(fā)現“危害性”,反而促進了保險需求。關于個人對政府救災的信任Gov_Trust對巨災保險需求有促進作用這一點,筆者認為,農戶可能考慮到我們詢問的地震保險計劃是由政府推行,相信政府在災后能幫助他們的農戶也越會積極擁護政府推出的計劃。
表4 政府行為與地震保險需求
注:*表示10%水平下顯著;**標準5%水平下顯著;***表示1%水平下顯著
注:*表示10%水平下顯著;**標準5%水平下顯著;***表示1%水平下顯著
(三)檢驗假設2:風險感知與地震保險需求
表6報告了風險感知與WTI之間的回歸結果。我們發(fā)現風險感知會顯著影響農戶投保地震保險的可能性。除了RiskPerception_4變量沒有發(fā)現顯著影響以外,其余變量均表現出了與WTI明顯的關系。撤離Relocate變量對于WTI在1%的程度上顯著,這表明對于地震風險趨于規(guī)避的農戶投保地震保險的可能性會增加。這個結果也驗證了Pratt(1964)理論分析得出的結論,即風險厭惡者對于保險的需求也較高[30]。
表6 風險感知與投保意愿
注:*表示10%水平下顯著;**標準5%水平下顯著;***表示1%水平下顯著
接下來,我們對WTP與風險感知進行Tobit回歸,結果如表7。回歸結果再次驗證了上面的結果,WTP與風險感知顯著正相關。RiskPerception_2與RiskPerception_4變量在WTP回歸方程中并未表現出顯著性,但是符號與預期一致。風險感知綜合變量RiskPerception_Index與撤離Relocate變量分別在10%與5%的程度下顯著。上述回歸結果總體表明,農戶對于地震風險感知確實是地震保險需求的重要影響因素,擴大需求應該以提高個體風險感知為切入點。
(四)政府行為與風險感知的交互效應
本部分,我們進一步檢驗政府行為影響巨災保險需求的具體機制,即檢驗政府行為是否通過增加個人風險感知來影響巨災保險需求。表8為WTI交互效應的檢驗結果,該表只列出了交互項顯著的統(tǒng)計結果,不顯著的結果限于篇幅已經省去。對方程1的回歸結果表明,Gov_Trust*Relocate變量顯著為負值,說明對于政府救災信任度較高的個體,其風險感知對于購買地震保險的可能性影響較小。
表7 風險感知與支付意愿
注:*表示10%水平下顯著;**標準5%水平下顯著;***表示1%水平下顯著
注:*表示10%水平下顯著;**標準5%水平下顯著;***表示1%水平下顯著
下面對WTP的交互效應進行檢驗,結果如表9所示?;貧w方程1 中的Gov_Trust* RiskPerception_2項顯著為負值,說明政府發(fā)放應急包的行為卻減少了農戶地震風險感知產生的作用。
表9 WTP中的政府行為與風險感知的交互效應
注:*表示10%水平下顯著;**標準5%水平下顯著;***表示1%水平下顯著
五、結論與政策建議
巨災保險需求不足是巨災保險制度遲遲難以落地的重要制約因素之一,因此深入研究巨災保險需求的影響因素對于我國下一步大力發(fā)展巨災保險制度具有較強的政策指導意義。本文的理論分析表明,政府行為以及個人對于風險的主觀感知情況會對微觀保險需求產生重要的影響。同時,對于政府行為來講,工程性與非工程性的影響效果可能具有一定的差別。為此,本文在理論分析所提出的研究假設基礎之上,重點研究政府行為與風險感知對于保險需求的影響機制。
即將在云南省推出的巨災保險試點將會進一步加快我國巨災保險制度的構建與完善。試點初期,云南省選擇了政府主導模式,即需求方面由政府進行全額或部分補貼,實現風險的分散與政策的惠及;供給方面政府向保險公司提供制度與資金上的協(xié)助措施保證償付能力。結合國際經驗,巨災保險制度雖然離不開政府的干預,但擴大民眾的參與度既是分擔政府財政壓力的現實需求,又是保險實現社會管理功能的本質要求。為此,調查組深入即將推行我國地震保險試點的云南省楚雄州開展調研工作,利用實地調查數據,研究地震多發(fā)區(qū)農戶對于政策性與商業(yè)性地震保險的支付意愿及其影響因素,為我國巨災保險制度的建立提供科學合理的實證依據。
由于我國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巨災保險,無法利用現有的數據分析個體對于巨災保險需求及其影響因素,唯有通過實地調研才能進行巨災保險需求的實證分析。目前對于我國巨災保險需求的調研文獻非常稀缺[12]。為了深入探尋我國居民對于地震保險的支付意愿,以及各個主要因素是怎樣影響地震保險需求,本文利用支付卡片法獲得了681戶農村居民對地震保險的投保意愿與支付意愿,并利用微觀調查數據著重研究了政府行為與風險感知對地震保險WTI與WTP的影響。上述研究不僅豐富了我國巨災保險制度構建的研究文獻,也為國際研究增加了來自中國的經驗證據。
在獲取個人地震保險需求方面,本文采用了國際上比較流行的支付卡片法探訪了農戶對于地震保險的主觀支付意愿,同時采用了課題組改良過的李克特5分量表分別獲取了個人的主觀風險感知和政府行為情況。調查結果表明農戶對于地震保險的最高支付意愿的平均值為169.5元,支付意愿占保額的比重為0.85%(中位數0.5%),高于Wang et al.(2012)的調查結果[17],這可能是由于我們的樣本來自地震多發(fā)區(qū)的原因。對政府行為、風險感知與地震保險需求的實證檢驗發(fā)現,政府的工程預防行為表現出了對保險需求的擠出效應,而非工程預防和災后救助對保險需求產生了促進作用。因此,“慈善危害”只在工程預防方面得到了驗證。風險感知會顯著提高地震保險需求,不論是通過五分量表還是通過遷移代理變量,風險感知影響因素與WTI和WTP都表現出了顯著的正相關性。對兩者之間的交互效應的檢驗結果表明,政府行為會在一定意義上減少風險感知對于保險需求產生的正向影響.
本文的理論啟示是,對于“慈善危害”的研究不能過于籠統(tǒng),應該首先對政府的“慈善”行為進行清晰的界定。本文將政府的“慈善”行為進行分類,一是代表工程預防指標的房屋加固工程,結果表明該指標對于巨災保險需求具有顯著的擠出效應;二是政府的非工程預防與救助行為,這些指標則表現出了顯著的促進作用。因此,政府行為一方面卻是表現出了“慈善危害”,即政府的防災減災反而會降低個人的防災減災的激勵,另一方面有些政府行為卻會對個人的防災減災產生正向促進效果。同時,本文也重點研究了風險感知指標,結果支持了多種風險感知指標對于保險需求會有正向的促進作用,研究結果對于理論的貢獻在于多維度的實地微觀調查對個人的風險感知進行研究尤為必要。
本文的政策啟示有如下三點。一是巨災保險要實行費率差別化。政府加固工程變量和控制變量中的房屋結構HouseType變量均與地震保險需求負相關,這說明個人防災減災能力越高,對于巨災保險的需求就會越低。地震保險在定價時要遵循費率公平性,保險費率要與個體的風險相匹配,減少逆向選擇問題帶來的市場效率損失。二是巨災保險制度要納入綜合風險管理體系中。研究結果表明政府其他防災減災措施會對巨災保險產生影響。政府發(fā)放地震應急包會增加地震保險的需求,而房屋加固工程則會減少地震保險的需求。在我國大力推行巨災保險制度時,要以綜合風險防范體系的利益為著眼點對巨災保險制度進行設計,避免出現顧此失彼進而影響整體社會福利的情況。三是各方應該加大宣傳力度。不同于其他經濟社會因素,政府行為與風險感知都是在短期內可以調整的因素,這就為我國在短期內擴大地震保險需求提供了發(fā)力的切入點。因此各方工作應該以提高居民的風險感知為著眼點,加強政府對于巨災的宣傳與教育工作,提高居民對于政府防災減災的信任度。
參考文獻:
[1]Swiss Re.Natural catastrophes and man-made disasters in 2012[R].Zurich,2013.
[2]Slovic P,Fischhoff B,Lichtenstein S.Cognitive processes and societal risk taking [J].Decision Making and Change in Human Affairs,1977,16:7-36.
[3]Browne M J,Hoyt,R E.The demand for flood insurance:emp irical evidence[J].Journal of Risk and Uncertainty,2000,20(3):291-306.
[4]Kunreuther H.Mitigating disaster losses through insurance [J].Journal of risk and Uncertainty,1996,12(2-3):171-187.
[5]Lindell M K,Hwang S N.Households’ perceived personal risk and responses in a multihazard environment [J].Risk Analysis,2008,28(2):539-556.
[6]Ganderton P T,Brookshire D S,Mckee M,et al.Buying in surance for disaster-type risks:experimental evidence[J].Journal of Risk and Uncertainty,2000,20(3):271-289.
[7]Botzen W,van den Bergh J.Risk attitudes to low-proba bility climate change risks:WTP for flood insurance [J].Jour 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2012,82(1):151-166.
[8]Lindell M K,Perry R W.The protective action decision mo del:theoretical modifications and additional evidence [J].Risk Analysis,2012,32(4):616-632.
[9]Slovic P,Fischhoff B,Lichtenstein S.Cognitive processes and societal risk taking[M].Springer,1977.
[10]Dixon L,Clancy N,Seabury S A,Overton A.The national flood insurance program’s market penetration rate [M]:RAND Corporation,2006.
[11]Browne M J,Hoyt R E.The demand for flood insurance:empirical evidence[J].Journal of risk and uncertainty,2000,20(3):291-306.
[12]Pynn R,Ljung G M.Flood insurance:A survey of grand forks,north dakota,homeowners[J].Applied Behavioral Science Review,1999,7(2):171-180.
[13]Athavale M,Avila S M.An analysis of the demand for earthquake insurance[J].Risk Management and Insurance Review,2011,14(2):233-246.
[14]Landry C E,Jahan-Parvar M R.Flood insurance coverage in the coastal zone[J].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2011,78(2):361-388.
[15]Loomes G,Sugden R.Regret theory:An alternative theory of rational choice under uncertainty[J].The Economic Journal,1982:805-824.
[16]Botzen W,Aerts J,van den Bergh J C.Willingness of homeowners to mitigate climate risk through insurance[J].Ecological Economics,2009,68(8):2265-2277.
[17]Wang M,Liao C,Yang S,Zhao W,Liu M,Shi P.Are people willing to buy natural disaster insurance in China? Risk awareness,insurance acceptance,and willingness to pay [J].Risk Analysis,2012,32(10):1717-1740.
[18]Sobel R S,Leeson P T.Government’s response to Hurri cane Katrina:A public choice analysis [J].Public Choice,2006,127(1-2):55-73.
[19]Lewis T,Nickerson D.Self-insurance against natural dis asters [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1989,16(3):209-223.
[20]Kelly M,Kleffner A E.Optimal loss mitigation and con tract design [J].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2003,70(1):53-72.
[21]Raschky P A,Schwindt M.Aid,catastrophes and the Samaritan’s Dilemma [R].Working Papers in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08.
[22]Kahneman D,Tversky A.Prospect theory: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 [J].Journal of the Econometric Society,1979:263-291.
[23]李華強,郝遼鋼,范春梅.突發(fā)性災害中的公眾風險感知與應急管理——以5·12汶川地震為例[J].管理世界,2009(6):52-60.
[24]Dash N,Gladwin H.Evacuation decision making and beh avioral responses:Individual and household [J].Natural Hazards Review,2007,8(3):69-77.
[25]周志剛,陳晗.風險感知與保險需求波動——基于最優(yōu)保險模型的理論證明[J].保險研究,2013(5):14-21.
[26]Raschky P A,Weck-Hannemann H.Charity hazard—A real hazard to natural disaster insurance? [J].Environmental Hazards,2007,7(4):321-329.
[27]Bubeck P,Botzen W,Aerts J.A review of risk perceptions and other factors that influence flood mitigation behavior [J].Risk Analysis 2012,32(9):1481-1495.
[28]Ho M,Shaw D,Lin S,Chiu Y.How do disaster charact eristics influence risk perception? [J].Risk Analysis,2008,28(3):635-643.
[29]彭曉佳,周應恒.江蘇省城市消費者對食品安全支付意愿的實證研究——以低殘留青菜為例[J].經濟學(季刊),2006(3):1319-1342.
[30]Pratt J W.Risk aversion in the small and in the large[J]. Journal of the Econometric Society,1964:122-136.
(本文責編:王延芳)
The Relationship among Government Behavior,
Risk Perception and Catastrophe Insurance Demand
TIAN Ling1,YAO Peng1,WANG Han-bing2
(1.EconomicsandManagementSchool,WuhanUniversity,Wuhan430072,China;
2.UnitedInvestmentGroup,Wuhan430072,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Willingness-to-Insure (WTI) and Willingness-to-Pay (WTP),this paper tests the effects of public catastrophe risk mitigations and individual risk perception on the demand for catastrophe insurance using the contingent valuation survey method among 716 farmers in Chuxiong,Yunnan.The results show that government’s engineering mitigation has negative effect on catastrophe insurance demand,but non-engineering mitigation and disaster relief are opposite.Further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catastrophe risk perception is an important determinant of insurance demand,which will be weakened by government risk mitigations.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at the current public risk mitigation and individuals’ risk perception play a key role in catastrophe insurance system.
Key words:catastrophe insurance demand; willingness to pay; government behavior; risk perception
基金項目: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年度項目(13BJY122)、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項目(15ZDA01)、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重點委托項目(批準號:12WTB34)、湖南省科技廳軟科學重點研究項目(2012ZK2003)、現代服務業(yè)發(fā)展與湖南新型城鎮(zhèn)化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資助項目、湖南省國際經濟與國際工程管理研究中心資助項目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2015-05-13修回日期:2015-09-16
中圖分類號:F8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9753(2015)09-0070-12
作者簡介:田玲(1969-),女,山東文登人,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風險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