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朝清
適用主題:民眾幸福感;生活品質(zhì);社會保障……
近日,“2015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榜單在北京發(fā)布,成都、寧波、杭州、南京、西安、長春、長沙、蘇州、上海、北京十座城市榮獲“2015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榮譽稱號。
在物質(zhì)匱乏的時代,幸福感來源于簡單的生存需要得到滿足,來自于比較差異下的精神慰藉。然而,在物質(zhì)生活漸次豐盈的當下,幸福感有了更豐富也更復雜的內(nèi)容。
從心理學的角度上看,幸福是一種主觀上的成就感,是心理預期與行為能力之間的一種平衡狀態(tài)。心理預期過高,行為能力過弱,都會讓我們的幸福感大打折扣。
此外,幸福感也應該包括健全的社會支持和優(yōu)質(zhì)的公共服務。在經(jīng)濟市場化、人口流動化的當下,僅僅依靠家庭為核心的社會支持,難以支撐每個人的生活壓力。因此,建設“幸福感城市”,需要形成多方合作、公眾參與的社會支持網(wǎng)絡,為弱勢群體“保駕護航”。
隨著公眾權(quán)利意識的覺醒,在涉及自身利益的公共領域,老百姓的神經(jīng)更加敏感。不論是改善市民的交通出行,還是關愛老年人生活,抑或降低老百姓辦證辦事成本,加強公共服務,增進民生福祉,消弭那些可能使人們苦痛和煩惱的因素,通過切實的舉措來提高老百姓在市場經(jīng)濟中的機遇和地位,通過社會保障來提升民眾幸福感,正是“幸福感城市”建設的題中之義。
幸福感是現(xiàn)代人對生活品質(zhì)精益求精的追求,將所有調(diào)動人情感與心理的元素,都精確地嵌入其中。建設“幸福感城市”既需要公眾內(nèi)部的“自我救贖”,通過奮斗不斷改善生存生態(tài),塑造良好的心態(tài);也需要外部的“保駕護航”,加強公共服務,健全社會支持。只有這樣,城市才能讓生活更美好,讓老百姓生活得更加有品質(zhì)。
編輯提點:王冠婷
公眾的幸福程度通常通過“主觀幸福感”來衡量,這是反映生活質(zhì)量的綜合性心理指標。而社會保障提供國民基本的物質(zhì)和精神保障,促進了社會公平理念的實現(xiàn),增強了社會信任與社會凝聚力,對中國國民幸福感具有顯著的促進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