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擁軍
最近的娛樂圈真是猛料不斷,你方唱罷我登場,三翻四抖,實在匪夷所思。拋開娛樂新聞的八卦使命,其實這些家庭悲劇應該都是極具典型意義的社會學案例,很值得社會學家們好好研究。
在《再論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魯迅先生(圖1)有一句經(jīng)典名言: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我的確越來越喜歡魯迅先生的文筆,透徹、精辟、無情!這句話放在當下,該是多么精彩的點評!
圖1 魯迅大師
網(wǎng)上有很多熱心人耗著時間在嚴肅地分析點評這些娛樂圈婚姻的失敗原因,而在我看來,拋開人品不談,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門不當戶不對?!伴T當戶對”是小時候常常聽到老人們絮叨在嘴上的一句口頭禪,直到開始操心自己孩子的婚姻大事的時候,才會真正理解這個詞的正確性。所謂“門當戶對”并不是說財產、學問、地位的絕對對等,更重要的是認識的一致性。
認識是一個很有韻律的詞,常常被用作動詞,在社交場合還可以表達一種態(tài)度。用作名詞的時候,內涵就更加豐富,它表示知曉,表達頭腦對客觀世界的反映。在我的觀點里,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無論夫妻,還是朋友、同事,其實很容易,如果認識一致,沒有不能溝通的,最多可能需要花些時間;但其實也很難,如果認識不一致,溝通的成本會很高,最好的結果往往也就是相互客氣著……
而對于“認識”這個詞,識又是重點。認表示認得,辨認,能“認”相對容易,而能“識”則要人的意識、心智、理智,甚至生命力的綜合高度?!吨芤住分姓f“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圖2),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就是觀察視角不同,結論不同。而這里視角就是“識”。
上個月剛剛去了一趟武當山(圖3),武當山是道教圣地,而在道家的教義中,識道是非常關鍵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問道是開始,聞道是探索的過程,識道是關鍵的認知的結果,只有識道之后,才能行道,并最終得道(圖4)。從山上下來,我一直在思索著道家對于得道過程的理解,如果從更加廣義上來理解這個過程,似乎也可以推演到人們對于知識,對于世界的認識的過程。
圖2(左) 《周易》(圖片來源:http://item.jd.com/10772055.html)
圖3(上) 道教圣地武當山(圖片來源:http://baike.sogou.com/v66091.htm?fromTitle=%E6%AD%A6%E5%BD%93%E5%B1%B1)
圖4 從聞道到出道(圖片來源于作者)
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正式結題了,作為腦血管病領域的首席專家,我反復揣摩十二五腦血管病領域研究的精彩之處,也不斷反思十四個課題執(zhí)行度和產出的差異,究竟是課題設計時的差別,還是執(zhí)行時不同團隊的能力所致。反思良久,覺得導致不同課題結題時不同滿意度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承擔課題的團隊對臨床研究方法的理解和使用的技巧。臨床研究方法的缺乏仍然是國內醫(yī)學研究的最大缺憾,課題設計和執(zhí)行時,往往只有好的愿望,沒有好的質量,更沒有好的結果。臨床醫(yī)師做研究有時非常像是去武當山求道,很多人聞道和識道,但由于缺乏系統(tǒng)的培訓,始終不能悟出其中的道理,更不能得道。培養(yǎng)一支稱職的臨床研究方法學團隊是解決中國腦血管病研究效率不高的根本出路。
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fā)專項啟動了非傳染性慢病的防治研究,作為這個專項設計專家組組長,我一直思考十三五的主要產出是什么?除了論文、專利、產品和防治能力的提高,一個不容忽視的產出是打造一批臨床醫(yī)學科學家(Physician-Scientists)。
臨床醫(yī)學科學家是指那些具有醫(yī)學學位的人,他們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研究生物醫(yī)學的全部范圍——從基本科學、轉化醫(yī)學和以患者為導向的研究,再到評估科學。歷史上的醫(yī)學大師同時都是醫(yī)學科學家,培養(yǎng)醫(yī)學科學家就是培養(yǎng)醫(yī)學大師。美國的臨床科學家計劃使得美國的醫(yī)學研究尤其是臨床研究面貌煥然一新(圖5),使得他們在許多臨床醫(yī)學研究領域引領世界。我相信,一大批臨床科學家的產生也會使中國慢病領域的研究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圖5 美國臨床科學家計劃特別工作組報告
臨床科學家是在做好臨床的同時,選中下面一個(或多個)領域進行深入的研究:①基礎研究(basic science):增加對疾病過程的知識和理解,不涉及人體。如疾病的分子和細胞機制,在實驗室進行。②轉化研究(translational):把科學研究轉化到臨床和人體應用,需要精通基礎科學、技術和實驗室技能。③知識轉化(knowledge translation)研究:確保新的治療和研究知識能用于患者和人群,并得到正確應用,應用改善和依從性提高,需要精通臨床流行病學、證據(jù)合成、溝通理論、公共政策、混合方法、定量研究。④臨床研究(clinical):把基礎科學和轉化研究應用于人體,在患者身上檢驗新知識、治療和裝置,直接應用于患者治療,許多重新回到實驗室,以改進治療的人體使用,分為觀察或干預研究。⑤人群研究(population):從人體研究到人群健康的改進,識別人群危險因素、預防疾病發(fā)生、干預疾病進展,改進人群疾病狀態(tài)。
投身臨床科學家計劃,悟出臨床醫(yī)學研究的真諦,中國醫(yī)學研究的輝煌時代會很快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