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慶雪,張 暉
(解放軍第252醫(yī)院,河北 保定 071000)
經液囊空腸導管行食管、賁門癌術后早期腸內營養(yǎng)的護理
孔慶雪,張 暉
(解放軍第252醫(yī)院,河北 保定 071000)
目的 探討食管、賁門癌患者術后經液囊空腸導管給予早期腸內營養(yǎng)的臨床護理方法及效果。方法 對我院胸外科2012年10月至今收治的96例食管癌患者術后經液囊空腸導管行早期腸內營養(yǎng)支持,對腸內營養(yǎng)液的選擇、輸注方式、并發(fā)癥的觀察及相應基礎護理和??谱o理進行總結。結果 所有患者均能耐受留置營養(yǎng)管,經營養(yǎng)管行腸內營養(yǎng)可滿足患者每日營養(yǎng)需要量,并減少靜脈輸液量和患者的臥床輸液時間,效果良好,無護理并發(fā)癥出現。結論 食管、賁門癌患者術后早期腸內營養(yǎng),操作簡便,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是安全有效的營養(yǎng)方式。
食管癌;賁門癌;液囊空腸導管;腸內營養(yǎng);護理
食管、賁門癌患者因存在不同程度進食困難,加之腫瘤本身即為高消耗性疾病,容易出現消瘦、貧血、脫水、營養(yǎng)不良等情況,且手術創(chuàng)傷大及術后禁食時間較長,導致患者營養(yǎng)不良及免疫功能下降,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增加,患者康復延遲[1-2]。因此,術后營養(yǎng)支持非常重要,目前臨床上多采用術后早期腸內營養(yǎng)既能促進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為患者提供足夠能量又能減少患者術后全天輸液量降低患者費用。我們對96例食管、賁門癌術后患者經液囊空腸導管行早期腸內營養(yǎng),并給予精心護理,取得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本組選擇我院胸外科2012年10至今收治的136例食管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95例、女41例,年齡在42歲~86歲,平均年齡62.9歲。食管中段癌61例、食管下段癌39例、賁門癌36例。所有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行食管癌根治術,所有患者均于術前經鼻置入液囊空腸導管,以便術后進行早期腸內營養(yǎng)支持。
1.2 置管方法
選用液囊空腸導管進行術前置管,術中由麻醉醫(yī)生向液囊空腸導管水囊內打3~4 mL生理鹽水,由手術醫(yī)生對胃管及空腸導管進行分離并將空腸導管送入十二指腸,胃管及液囊空腸導管尾端固定在鼻翼一側。
1.3 早期腸內營養(yǎng)方法
術后第2日給予500 mL溫生理鹽水經液囊空腸導管緩慢滴入刺激胃腸蠕動并使胃腸功能有所適應;術后第3天將100 mL厚樸排氣合劑或40~80 mL四磨湯口服液用溫鹽水稀釋至500 mL加溫緩慢滴入促進胃腸功能進一步恢復;術后第4~8天改用營養(yǎng)液或自配營養(yǎng)液緩慢加溫滴入,根據患者胃腸道功能的恢復程度逐漸增加滴注營養(yǎng)液的次數、種類,根據患者飲食規(guī)律給予3/日~4/日滴注,總量逐漸增多至2000 ml/d左右(熱量增至1500~2250 kal/d),同時逐漸減少每天的靜脈輸液量,減輕心肺負擔及臥床時間。
1.4 營養(yǎng)液的選擇
我科多采用自制小米粥、瑞素、百普利及瑞代等。
2.1 圍術期宣教
由于術后管飼時間長,液囊空腸導管由胃管和空腸導管兩根管道組成,患者留置管道后異物感比較明顯,因此易出現抵觸、厭煩情緒。應加強患者的心理護理,向患者宣傳留置液囊空腸導管的好處,解釋腸內營養(yǎng)對術后康復的重要性,告知患者配合要點,鼓勵患者表達其感受和想法,讓患者有充分的思想準備,積極配合[3]。
2.2 管道護理
由于液囊空腸導管為雙管,使用3M彈力膠帶裁剪成“雙Y”型在患者鼻翼一側進行固定。每次鼻飼前后用30~50 mL溫開水進行沖管保持空腸導管的通暢和清潔,鼻飼后使用無菌紗布包裹固定。營養(yǎng)液滴注過程中保持勻速、密閉,開啟后的營養(yǎng)液最好在8小時內滴完,防止營養(yǎng)液變質,同時管飼過程中要嚴格無菌操作。
2.3 舒適度護理
2.3.1 疼痛護理
食管、賁門癌術后患者多為左胸后外側切口,以術后第2日疼痛評估為例,本組病例中,疼痛Ⅲ級患者男性為27例,女性11例,疼痛Ⅱ級患者,男性30例,女性17例,術后對患者進行疼痛評估,針對患者疼痛級別及耐受程度遵醫(yī)囑給予鎮(zhèn)痛藥物,或采用分散注意力、緩解患者緊張情緒等方法減輕患者疼痛程度。
2.3.2 臥位護理
腸內營養(yǎng)過程中多采用半臥位或床頭要高30~40°,以免嗆咳、嘔吐。滴注完畢后維持體位30 min~l h,或鼓勵下床活動,防止因體位過低導致食物逆流發(fā)生誤吸。
2.3.3 口腔護理
導管留置期間應加強口腔、鼻腔護理,保持口腔、鼻腔清潔衛(wèi)生。本組病例中有5例患者主訴口腔、會咽部異物感明顯,1例女性患者對留置管道耐受差出現頭痛、頭暈等不適癥狀,此類患者可適當給予利多卡因注射液稀釋后進行口腔內噴淋緩解癥狀。為預防嘴唇干裂,可用潤唇膏、芝麻油涂抹口唇。
2.4 并發(fā)癥護理
2.4.1 脫管
脫管是腸內營養(yǎng)過程中最嚴重的并發(fā)癥之一,脫管直接導致患者腸內營養(yǎng)的中斷,因此預防脫管尤為重要,不僅要妥善固定還應每天檢查固定狀況,及時清除面部的分泌物,對煩躁不安患者應適當約束,以防自行拔管。
2.4.2 堵管
空腸導管內徑較細,營養(yǎng)液粘稠,且腸內營養(yǎng)后期空腸導管前端附著物較多易導致導管堵塞,對于自制營養(yǎng)液滴注前進行過濾,管飼前后嚴格沖封管。每日對管道的通暢性進行評估,若管道不暢通,滴注過程中每2~3 h脈沖式封管一次。出現堵管時可嘗試使用糜蛋白酶、碳酸氫鈉等進行沖管疏通管道。
2.4.3 消化道癥狀
腸內營養(yǎng)過程中最常見的并發(fā)癥為腹痛、腹脹、腹瀉、便秘、惡心、嘔吐。主要是由于腸內營養(yǎng)液滲透壓不同,患者耐受程度不同,因此腸內營養(yǎng)過程中應密切觀察患者胃腸道反應,根據患者耐受程度調整營養(yǎng)液的種類及營養(yǎng)液的量,同時觀察監(jiān)測患者排氣、腸鳴音、大便次數等情況。
2.4.4 胃食管反流
食管癌術后,食管、胃解剖形態(tài)發(fā)生變化,胃呈管狀形態(tài),容量變小且胃排空能力減弱,在行營養(yǎng)液滴注過程中,雖處于持續(xù)胃腸減壓狀態(tài),患者仍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胃食管反流癥狀。本組樣本中有12人出現此類癥狀,在調慢滴速或囑患者下地活動以促進胃排空后癥狀得以緩解。
本組136例患者中128例患者能良好耐受留置經鼻營養(yǎng)管。5例會厭部異物感明顯,其中1例女性患者因置管出現頭痛、頭暈等癥狀,通過使用利多卡因進行會咽部噴淋緩解癥狀以及為患者做心理疏導后完成了術后腸內營養(yǎng)治療。患者術后早期腸內營養(yǎng),減少了靜脈輸液量,從而減輕了心肺負荷、減少了循環(huán)和呼吸系統(tǒng)并發(fā)癥;同時為患者提供足夠的基礎能量,促進患者術后恢復及刀口愈合,降低了患者住院天數,減少住院費用。
食管、賁門癌患者術前多存在不同程度的營養(yǎng)不良,食管術后傳統(tǒng)治療多采用完全腸外營養(yǎng),患者需禁食7天,這樣進一步加重了患者營養(yǎng)不良程度,同時由于胃腸功能長期處于“罷工”狀態(tài),胃腸黏膜細胞結構與功能的完整性遭到破會、腸道黏膜的屏障功能及免疫功能降低增加手術后腸道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因此早期腸內營養(yǎng)支持非常重要。腸內營養(yǎng)有助于維持腸道黏膜細胞結構與功能的完整性、維護腸道黏膜的屏障功能、刺激消化液和胃腸激素的分泌、使代謝更加符合人體的生理需要[4]。食管癌患者手術后,胃功能于術后1~2天恢復正常,結腸功能于術后3~5天恢復正常,小腸蠕動、消化吸收功能則在術后6 h即可恢復正常[5-6],為術后早期腸內營養(yǎng)的應用提供了理論依據因此,對于食管、賁門癌患者,術前置入液囊空腸導管,術后早期給予腸內營養(yǎng),既保證了患者的營養(yǎng)需要量,促進切口愈合,減少吻合口瘺的發(fā)生,又減少了靜脈輸液量避免因大量補液引起的輸液反應、靜脈炎及肺部并發(fā)癥等[7],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患者的經濟負擔,促進了醫(yī)患關系的和諧。
[1]王峻峰,陳淑章,袁 挺,邵明永.早期腸內營養(yǎng)對老年食管癌患者術后恢復的影響[J].中國胸心血管外科雜志,2011,18(5):422-424.
[2]蔣 虹.惡性腫瘤患者260例營養(yǎng)狀況評價[J].腫瘤學雜志,2010,16(10):825-826.
[3]趙玉芹.食管賁門癌術后早期腸內營養(yǎng)216例臨床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08,14(22):30-31.
本文編輯:王 琦
R473.73
B
ISSN.2095-6681.2016.29.144.02
孔慶雪,本科,主管護師,研究方向:臨床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