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 晨,皮紅英,黃葉莉,章 潔,孟文文,趙 婷
Probe into optimal time point of temperature retest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fever after cooling with injection drug
Zhi Chen,Pi Hongying,Huang Yeli,et al
(Medical College of PLA,Beijing 100853 China)
高齡發(fā)熱病人使用針劑藥物降溫后復測體溫最佳時間點探討
支晨,皮紅英,黃葉莉,章潔,孟文文,趙婷
Probe into optimal time point of temperature retest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fever after cooling with injection drug
Zhi Chen,Pi Hongying,Huang Yeli,et al
(Medical College of PLA,Beijing 100853 China)
摘要:[目的]探討應用不同種類針劑降溫藥不同方式對高齡發(fā)熱病人給藥降溫后復測體溫的最佳時間點。[方法]選擇我科使用針劑降溫藥降溫的高齡發(fā)熱病人206例,分為賴氨匹林注射液莫菲氏管入組40例、賴氨匹林注射液靜脈輸注組42例、賴氨匹林肌肉注射組40例、柴胡注射液肌肉注射組52例、復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肌肉注射組32例。分別測量并記錄基礎體溫(T0)、降溫后30 min(T1)、60 min(T2)、90 min(T3)、120 min(T4)的體溫,分別計算T1-T0、T2-T1、T3-T2、T4-T3間的差值,得出每隔30 min的降溫速率,進行統(tǒng)計分析,降溫速率最大的時間段末是病人復測體溫的最佳時間點。[結果]應用賴氨匹林注射液莫菲氏管入降溫病人,最佳復測體溫為給藥后60 min;使用賴氨匹林注射液靜脈輸注降溫的發(fā)熱病人最佳復測體溫為給藥后90 min;使用賴氨匹林、柴胡、復方氨林巴比妥肌肉注射降溫的發(fā)熱病人最佳復測體溫時間均為給藥后120 min。[結論]高齡病人循環(huán)、代謝水平低,降溫治療后30 min體溫變化較小,不能測得有效的體溫數據,應根據年齡及給藥途徑進行研究得到最佳復測體溫時間點,才能為臨床提供有效診斷依據。
關鍵詞:發(fā)熱;高齡病人;藥物降溫;體溫;測量時間
中圖分類號:R472
文獻標識碼:碼:B
doi:10.3969/j.issn.1009-6493.2015.33.045
文章編號:號:1009-6493(2015)11C-4212-03
作者簡介支晨,主管護師,本科,單位:100853,中國人民解放軍醫(yī)學院(海軍總醫(yī)院);皮紅英(
通訊作者)、章潔、孟文文、趙婷單位:100853,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yī)院;黃葉莉單位:100048,海軍總醫(yī)院。
收稿日期:(2014-08-31;修回日期:2015-10-26)
能夠獲得一個精確的溫度在為病人進行評估、診斷、治療中至關重要[1],但在臨床中許多高齡發(fā)熱病人因循環(huán)慢、代謝水平低,使用藥物降溫治療30 min后體溫變化幅度并不一致,有時體溫甚至不降反升[2],僅在用藥后30 min復測體溫缺乏準確性和連貫性,甚至可能造成重復用藥。本研究旨在通過比較不同針劑藥物不同給藥途徑降溫速率,探討采用針劑給藥降溫的高齡發(fā)熱病人復測體溫最佳時間點?,F報告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選擇2013年3月—2014年3月我科采用針劑給藥降溫治療的高齡病人206例。納入標準:年齡≥70歲,腋溫≥38.0 ℃,呼吸系統(tǒng)炎癥導致發(fā)熱。排除標準:中樞性高熱、肺結核、惡性腫瘤病人。其中男162例,女44例;年齡71歲~100歲(82.62歲±6.33歲);體溫38.6 ℃~41.0 ℃(39.10 ℃±0.28 ℃)。分為賴氨匹林注射液莫菲氏管入組40例,賴氨匹林注射液靜脈輸注組42例,賴氨匹林注射液肌肉注射組40例,柴胡注射液肌肉注射組52例,復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肌肉注射組32例。5組病人年齡、體溫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資料收集方法按納入標準收集病人資料,為防止人為誤差,使用雙盲法,內容包括姓名、年齡、診斷、基礎體溫(T0)、針劑降溫藥物種類、方式、應用時間、降溫后30 min體溫(T1)、60 min體溫(T2)、90 min體溫(T3)、120 min體溫(T4)。
1.2.2體溫測量要求有研究顯示,左、右腋下測得的體溫可在1.2 ℃~1.6 ℃范圍內波動[3],因此本研究要求由我科具有護士資格認證的護理人員每次測溫前擦干腋窩,每位病人每次測量體溫均在同一側,以減少測量誤差,測量后記錄于體溫本。根據Med-electronics Web site對體溫測量產品和設備的要求,測量體溫的精確范圍為±0.1 ℃。
1.2.3降溫速率測量降溫速率為某一時間段內體溫平均下降幅度,是一種相對測量指標[4]。分別計算T1-T0、T2-T1、T3-T2、T4-T3間的差值,得出每隔30 min的降溫速率,進行統(tǒng)計分析,找到各組病人用藥后不同時間段降溫效果的差異,降溫速率最大的時間段末的時間點是病人復測體溫的最佳時間點。
1.2.4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軟件,雙人獨立錄入數據后進行分析,比較均數及95%置信區(qū)間。
2結果
比較每組發(fā)熱病人30 min降溫速率的均數與95%置信區(qū)間,見表1。應用賴氨匹林注射液通過莫菲氏管滴入降溫病人最佳復測體溫為給藥后60 min;使用賴氨匹林注射液靜脈輸注降溫的發(fā)熱病人,最佳復測體溫為給藥后90 min;使用賴氨匹林、柴胡、復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肌肉注射降溫的發(fā)熱病人最佳復測體溫時間均為給藥后120 min。
表1 5組發(fā)熱病人30 min降溫速率均值與95%置信區(qū)間 ℃
3討論
3.1高齡發(fā)熱病人降溫速度較慢肌肉注射藥物吸收速度取決于局部循環(huán),如局部血液循環(huán)良好則吸收快,反之則吸收慢;在血流方面,老年人的心輸出量在30歲以后每年遞減1%,血流量的減少可影響藥物達到組織器官的濃度,因而有可能影響藥物的效應[5]。且大多數高齡病人有基礎病或慢性病[6],心血管循環(huán)功能及代謝水平低是影響藥物吸收速度的重要原因,從而降低了藥物的生物利用度,導致高齡發(fā)熱病人針劑給藥降溫最佳復測時間點均遠遠晚于給藥后30 min。給藥方式不同可造成降溫速率不同,肌肉注射降溫藥物后,藥物通過組織間隙,進入毛細血管,再經毛細血管進入血液后,通過血腦屏障,血藥濃度達到一定濃度時,作用于下丘腦后部的體溫調節(jié)中樞,通過擴張皮膚血管,增加汗腺分泌,增加機體散熱,減少機體產熱,使體溫下降[7];靜脈輸注降溫藥物,藥液可直接進入血液,因而作用速度較肌肉注射快,其中莫菲氏管給藥,可迅速達到血藥濃度,因而降溫速度較其他途徑給藥快。
3.2探討針劑降溫藥降溫復測最佳時間點的意義血藥濃度到達一定濃度時,病人體溫才會下降,如果測量時間早于復測體溫最佳時間點,則不能反映用藥療效,需再次測量,甚至反復多次測量,不僅造成護理人力資源的浪費,甚者可能引起病人及家屬緊張,影響醫(yī)患關系;復測體溫時間若晚于最佳復測體溫時間點,則不利于觀察病人病情變化,延誤診斷和治療。
參考文獻:
[1]Bodkin RP,Acquisto NM,Zwart JM,etal.Differences in noninvasive thermometer measurements in the adult emergency department[J].American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2014,32:987-989.
[2]蔣芝芹.高熱病人降溫復測體溫最佳時間的研究[J].中外醫(yī)療,2009(86):183.
[3]Fulbrook P.Core body temperature measurement:A comparison of axilla,tympanic membrane and pulmonary artery blood temperature[J].Int Crit Care Nurs,1997,13(5):266-272.
[4]曹玉龍,柴曉媛,于紅娜,等.應用安痛定藥物降溫護理的最佳測溫時間點[J].醫(yī)學研究與教育,2010,27(2):67-76.
[5]陳新謙,金有豫.新編藥物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14-18.
[6]支晨,黃葉莉,霍世英,等.高齡發(fā)熱病人口服解熱藥后復測體溫的最佳時間探討[J].護理研究,2013,27(11A):3531.
[7]蘆鎖麗.高熱病人降溫后復測體溫時間的探討[J].基層醫(yī)學論壇,2012,4(16):1455-1456.
(本文編輯蘇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