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5例新生兒內科性嘔吐病因分析
羅潔,姜敏,邵芳,顧松,丁翊君
(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yī)院,北京100045)
摘要:目的探討新生兒內科性嘔吐的主要病因。方法選取內科性嘔吐新生兒265例,對其性別、胎齡、出生體質量、發(fā)病日齡及分娩方式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265例新生兒內科性嘔吐的病因主要以咽下綜合征、喂養(yǎng)不當、胃食管反流等為主,分別占31.32%、12.45%、10.94%;進一步分析發(fā)現(xiàn)咽下綜合征與胎齡小、發(fā)病日齡小、出生體質量低、剖宮產(chǎn)有關(P均<0.05),喂養(yǎng)不當與發(fā)病日齡小、出生體質量低有關(P均<0.05),胃食管反流與胎齡小、發(fā)病日齡小、出生體質量低有關(P均<0.05)。結論 新生兒內科性嘔吐的主要病因是咽下綜合征、喂養(yǎng)不當、胃食管反流,與發(fā)病日齡、出生體質量、胎齡及分娩方式有關。
關鍵詞:新生兒;內科性嘔吐;咽下綜合征
doi:10.3969/j.issn.1002-266X.2015.45.033
中圖分類號:R272.1文獻標志碼:B
收稿日期:(2015-07-09)
嘔吐為臨床新生兒常見癥狀,由于新生兒的生理及解剖特點、出生后環(huán)境變化等多因素影響,新生兒嘔吐不同于其他年齡組患兒[1,2],易致新生兒水與電解質解質及酸堿平衡失調、誤吸及營養(yǎng)不良,重者可致死亡[3,4]。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們共收治265例內科性嘔吐新生兒?,F(xiàn)對其主要病因回顧性分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同期選取本院住院的嘔吐新生兒265例(除外外科性疾病),男147例、女118例,胎齡<37周98例、37~42周152例、>42周15例。出生體質量≤2 500 g 86例、>2 500 g 179例,發(fā)病時間:出生0~3 d 95例、4~7 d 102例、>7 d 68例,分娩方式:剖宮產(chǎn)82例、自然分娩183例,并發(fā)癥:胎膜早破26例、臍帶繞頸32例、羊水污染35例、產(chǎn)時窒息30例?;純壕璩R?guī)對癥治療,改變患兒體位,抬高床頭約30°,左側臥位,必要時予以禁飲食、生理鹽水洗胃、胃腸減壓等處理,同時密切觀察胃腸減壓內容物性狀、數(shù)量;根據(jù)患兒病因、嘔吐等情況判斷禁食時間長短,行靜脈補充營養(yǎng),監(jiān)測血糖、電解質水平;如患兒無喂養(yǎng)禁忌,用5%葡萄糖溶液試喂養(yǎng),耐受者少量開奶或自稀釋奶喂養(yǎng),喂養(yǎng)不耐受者再次禁食,并予靜脈補液、營養(yǎng)支持。按相關評價標準[5],265例內科性嘔吐新生兒經(jīng)治療后,治愈177例,好轉68例,未愈出院18例,死亡2例。
1.2分析方法 回顧性總結265例內科性嘔吐新生兒的病因,比較不同性別、胎齡、出生體質量、發(fā)病日齡及不同分娩方式患兒嘔吐主要病因的差異。
1.3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或百分比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新生兒內科性嘔吐的病因構成265例新生兒內科性嘔吐的病因主要包括咽下綜合征83例(31.32%)、胃食管反流29例(10.94%)、喂養(yǎng)不當33例(12.45%)、新生兒便秘12例(4.53%)、顱高壓19例(7.17%)、腎上腺皮質增生癥2例(0.75%)、低血糖或低血鈣等電解質紊亂22例(8.30%)、先天性遺傳代謝病5例(1.89%)、腸道內感染24例(9.06%)、腸道外感染26例(9.81%)、腸道過敏10例(3.77%)。
2.2不同臨床特點新生兒內科性嘔吐的主要病因分析結果見表1、2、3、4。
表1 不同胎齡新生兒內科性嘔吐主要病因構成比較(例)
表2 不同發(fā)病日齡新生兒內科性嘔吐主要
表3 不同出生體質量新生兒內科性嘔吐主要病因
表4 不同分娩方式新生兒內科性嘔吐主要病因
3討論
由于新生兒大腦皮層嘔吐中樞控制力較差、胃容量與攝入量及吞咽不協(xié)調、腸道蠕動神經(jīng)調控力較差、胃酸及蛋白酶分泌功能較差等生理解剖特點[6,7],嘔吐情況與其他年齡段患兒不同。故應依據(jù)患兒嘔吐類型、出現(xiàn)時間,結合詳細體格檢查及輔助檢查結果,判斷嘔吐屬于外科性嘔吐還是內科性嘔吐[8,9];嘔吐易致新生兒營養(yǎng)不良及水與電解質解質、酸堿平衡失調等[10],需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避免錯失最佳治療時機。
新生兒外科性嘔吐主要原因為消化道畸形,生后發(fā)病時間早,多于早期喂養(yǎng)后即出現(xiàn)頑固性嘔吐,嘔吐物多數(shù)為黃綠色膽汁甚至糞便,部分為不含膽汁的乳汁或乳凝塊[2]。本研究結果顯示,新生兒內科性嘔吐的病因主要以咽下綜合征、喂養(yǎng)不當、胃食管反流等為主,進一步分析發(fā)現(xiàn)與發(fā)病日齡、出生體質量、胎齡及分娩方式有關。如新生兒發(fā)生嘔吐,需嚴密觀察嘔吐物性質、顏色、量、氣味及形狀,嘔吐與喂奶、日齡關系,嘔吐是否伴有紫紺、嗆咳、呼吸困難等,以便及時發(fā)現(xiàn)早期診斷嘔吐病因,采取有效措施。
本研究結果顯示,新生兒嘔吐無論胎齡大小,咽下綜合征均是其生后早期發(fā)病的最主要病因,這與新生兒在分娩過程中吞入羊水有關,嘔吐物多呈黏液狀,如合并圍生期窒息缺氧,?;祀s咖啡樣物或胎糞。喂養(yǎng)不當亦為不同胎齡新生兒常見嘔吐原因,奶過涼、過熱、濃度不適宜、喂奶體位不當及奶后頻繁搬動患兒均會導致新生兒發(fā)生嘔吐。對消化道發(fā)育尚不成熟的新生兒,尤其是早產(chǎn)兒,改變體位對于減輕反流、緩解嘔吐癥狀有一定作用。早產(chǎn)兒由于胃腸道功能較弱,喂養(yǎng)相對困難,易受外界因素影響出現(xiàn)水與電解質解質失衡,故在治療過程中密切監(jiān)測早產(chǎn)兒的電解質水平。新生兒期感染,尤其是早期早產(chǎn)兒可無特異性表現(xiàn),可能僅僅表現(xiàn)為納差、嘔吐等消化道癥狀。往往隨著腸道內(外)原發(fā)性感染性疾病治療后嘔吐癥狀減輕至消失。對于過期產(chǎn)兒,因往往存在宮內窘迫因素,故生后早期由于圍生期缺氧導致腦水腫、顱內出血至顱高壓因素較為常見,需積極對癥治療。從發(fā)病日齡看,生后3 d內的早期嘔吐病例中咽下綜合征占半數(shù)以上,其次依次為喂養(yǎng)不當、顱高壓癥狀;而生后4~7 d,電解質紊亂,腸道內/外感染為其主要因素;晚期新生兒中,除感染因素外,喂養(yǎng)不耐受,尤其是發(fā)現(xiàn)越來越多的牛奶蛋白過敏因素不容忽視,此類疾病多數(shù)生后2~6周后起病,可出現(xiàn)嘔吐、腹脹、腹瀉,部分患兒可伴有濕疹、貧血、體質量不增。故結合有無過敏性癥狀,詢問有無家族性過敏史,實驗性改變喂養(yǎng)方式對診斷有所幫助。對于新生兒內科性嘔吐應針對病因采取相應措施。本研究中265例新生兒內科性嘔吐預后良好,除2例因病情重預后差,家長選擇放棄治療后死亡外,其余患兒經(jīng)對癥對因積極治療后痊愈或好轉。
綜上所述,新生兒內科性嘔吐的主要病因是咽下綜合征、喂養(yǎng)不當、胃食管反流,與發(fā)病日齡、出生體質量、胎齡及分娩方式有關。
參考文獻:
[1] 孟翠萍,羅武.173例新生兒嘔吐病因探討[J].海南醫(yī)學,2012,23(5):71-72.
[2] 李凱江,單振潮.960例新生兒外科性嘔吐的病因探討[J].寧夏醫(yī)科大學學報,2013,35(8):902-903.
[3] 蘭朝華.經(jīng)腹高頻超聲在嬰兒頑固性嘔吐病因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4,17(27):3277-3279.
[4] 張剛,胡云南,范建榮.兒童繼發(fā)性高血壓120例臨床分析[J].中華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4,29(2):134-136.
[5] 金漢珍,黃德民,官希吉.實用新生兒學[M].3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7517.
[6] Duman L, Savas MC, Büyükyavuz BI, et al. Early diagnostic clues in neonatal chronic gastric volvulus[J]. Jpn J Radiol, 2013,31(6):401-404.
[7] Morita Y, Iwakura H, Ohtsuka H, et al. Milk allergy in the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comparison between premature and full-term neonates[J]. Asia Pac Allergy, 2013,3(1):35-41.
[8] Batu ED, Yeni S, Teksam O. The factors affecting neonatal presentations to the pediatric emergency department[J]. J Emerg Med, 2015,48(5):542-547.
[9] 陳嘉波,魏艇,楊體泉,等.新生兒十二指腸前門靜脈并腸旋轉不良1例報告[J].山東醫(yī)藥,2012,52(14):22.
[10] Mohinuddin S, Sakhuja P, Bermundo B, et al. Outcomes of full-term infants with bilious vomiting: observational study of a retrieved cohort[J]. Arch Dis Child, 2015,100(1):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