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鈺文
【摘 要】《史記》是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張力的存在使得其歷史著作和文學作品相互作用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和效果,本文主要對對司馬遷《史記》張力進行賞析。
【關鍵詞】司馬遷;《史記》;張力藝術
張力最為根本的定義是相互作用而又方向相反的力,運用于詩歌中,使得詩歌更具有立體感,可以充分的抒發(fā)和體現(xiàn)詩人豐富的內(nèi)心情感,更能體現(xiàn)出詩人寫作技巧嫻熟?!妒酚洝纷鳛橐徊繗v不朽的史巨著和文學作品也正是如此。張力的存在使得其歷史著作和文學作品相互作用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和效果,使得《史記》成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一、實錄與虛構的張力
司馬遷在著作《史記》的時候,以嚴謹?shù)闹螌W理念和態(tài)度及科學的精神從多面致力于歷史的真實性,從根源上保證了《史記》的真實性。司馬遷在撰寫史記時一直堅持歷史的真實性。揚雄在《法言·重黎》中理解為“實錄”,這是實錄的最基本的精神。司馬遷繼承和弘揚了先秦史家實錄的精神,以史家的膽識,注重實地考察和材料的真實性,他不畏強權,尊重事實,力求史料的真實性和科學性。他在《史記·五帝本紀》中說:“而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痹谑鍪飞纤兴膱?zhí)著,他從不對流言信以為真。
司馬遷的《史記》將歷史的實錄與文學的虛構有機結合起來,產(chǎn)生了濃厚的文史張力。首先,司馬遷非常尊重歷史,努力維護歷史的真實性,表現(xiàn)在寫撰寫人物傳記上,就是在人物的重大事件上絕不虛構,其虛構的內(nèi)容,僅限于細節(jié),“并未捏造和歪曲人物”。司馬遷恰好將虛構與實錄有機結合于《史記》當中。即:歷史的實錄與文學的虛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依相存。這種歷史實錄與文學虛構之間的張力,使得《史記》的歷史記述有了極強的審美化意蘊和文化內(nèi)涵及感染力。
《史記》的美在于對歷史的事實記錄與文筆的巧妙,巧妙在于虛構和想象的細節(jié),且不損傷歷史的真實性,這樣,讀者對于《史記》的閱讀就不是壓力了,而是一種非常美妙的享受。
二、理性與感性的張力
讓讀者與《史記》的情感產(chǎn)生共鳴:
《史記》從黃帝時期到漢武帝時期,燴三千歷史于一盤,并對歷史進行了整體的觀察和對人生的思考,總結出理性的判斷,這一判斷具有明顯的客觀性。不偏袒事件的任意一方。司馬遷撰寫《史記》的目的在于:以古為鑒以省自身。總結繼承先人文化及精神,建立自己的思想體系。
司馬遷將自己的所有的努力和血淚都融進了《史記》,因此《史記》的感情色彩非常豐富。
一方面,司馬遷擁有著無比豐富的激情。他年幼時家庭環(huán)境、讀書生活和青年游歷增加了他充沛的激情。可以說,在他的潛意識中,早已蘊含了無比豐富的激情。而且李陵之禍更加使其發(fā)出了文學創(chuàng)造的激情。
另一方面,司馬遷在《史記》中飽含著褒貶人物的愛憎情感。寫了帝王將相,和刺客、游俠、倡優(yōu)、商賈、醫(yī)卜等等,并沒有因為個人社會地位的差距而選擇對刺客、游俠、倡優(yōu)、商賈、醫(yī)卜等等人進行忽視。而且還對他們的優(yōu)秀品德和才能給予了熱情的歌頌和肯定。與之相反,對暴君污吏則盡情地批判。由此來看,他撰寫歷史人物,是借他人瓢,澆自家的地。在對歷史人物的撰寫中具有強烈的主觀性。司馬遷的愛憎感情深深地烙印在自己對歷史人物的撰寫上,幾乎每篇傳記都是基于一種感情去撰寫,整部《史記》都有司馬遷的存在。從《史記·管晏列傳》中我們可以看到司馬遷本人的影子,在“幽囚受辱”的時候,他是多么希望有像鮑叔牙這樣的知己,但是事實幾乎令其絕望,自己的好友不敢救自己,左右親近的人都離他遠去。哀莫大于心死,但是,已然熄滅的心頭之火卻被《史記》的創(chuàng)作所點燃,重新燃起了希望之火,激情如長江之水澎湃洶涌而出。因此對于酷吏張湯、儒者公孫弘、叔孫通等人是用批判的感情來撰寫的。強烈的情感態(tài)度,滲透在整個《史記》的創(chuàng)作里。
司馬遷對社會歷史的理性的思考與抒發(fā)個人情感激情的感性表達之間的矛盾又使《史記》具有強烈的主觀性,而且還增加了《史記》的立體感。理性與感性的交織締造了《史記》在史壇上無與倫比的地位。在理性與感性的張力中,使讀者的心理由平靜而波動。如此一來,在理性分析與感性表達的矛盾、沖突、摩擦中既能顯示歷史真實性的神圣不可侵犯,又能使感性沖動不被掩蓋。
三、總結
《史記》是以“褒貶”的方式來關注歷史的。也是正因為如此才使得張力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在歌頌中學習古人的智慧,在批判中反省自身,以史為鑒。張力存在于《史記》的方方面面,也是《史記》無窮魅力的所在。
參考文獻:
[1]張金梅.從《左傳》到《史記》:《春秋》筆法的早期發(fā)展及其基本內(nèi)涵[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3)
[2]黨藝峰.關于“發(fā)憤著書”說的神圣詩學內(nèi)涵之考釋——《史記》閱讀札記之四[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3(01)
[3]張玉輝,張玉軍.《左傳》、《史記》人物描寫比較談[J].鹽城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