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中英大學生寫作中搭配框架意義單位對比研究

        2016-01-08 10:08:42楊素香

        中英大學生寫作中搭配框架意義單位對比研究

        楊素香

        (河南理工大學 外國語學院,河南 焦作 454000)

        E-mail:ysx@hpu.edu.cn

        摘要:在語料庫語言學視域下,運用語料庫驅(qū)動方法,以搭配框架“the * of”為研究對象,對比分析中、英大學生英語議論文寫作中搭配框架意義單位構(gòu)建的異同。研究結(jié)果顯示,兩者通過搭配、類聯(lián)接范疇、語義范疇和功能范疇的共選構(gòu)建自己的意義單位,但兩者所構(gòu)建的意義單位有一定差異,其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語義范疇方面。另外,兩者所構(gòu)建的意義單位具有高頻凸顯的邊界,并形成獨立的短語結(jié)構(gòu)。

        關(guān)鍵詞:搭配框架;意義單位;中英大學生;英語議論文寫作

        收稿日期:*2015-01-19

        基金項目:河南省軟科學研究項目(132400410332);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資助(2013-ZD-113);河南理工大學博士科學研究基金項目(SZB2013-39);河南省教育廳科學技術(shù)研究重點項目軟科學研究計劃(14B880017)。

        作者簡介:楊素香(1963—),女,河南焦作人,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語料庫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H314 文獻標識碼:A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Units of Meaning Based on Collocational

        Framework in Chinese and English University Students’Writing

        YANG Suxiang

        (SchoolofForeignStudies,HenanPolytechnicUniversity,Jiaozuo454000,Henan,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focuses on collocational framework “the * of” with corpus-driven method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corpus linguistics, comparing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units of meaning in Chinese and native university students’argumentative writing.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collocational framework can construct the units of meaning through co-selection of collocation, colligational categories, semantic categories and functional categories;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university students’writing, mainly on semantic categories; there are obvious boundaries at the two sides of units of meaning by high frequent reoccurrence, hence the units of meaning form independent phrases.

        Key words:collocational framework; units of meaning; Chinese and English university students; English argumentative writing

        一、引言

        意義單位(units of meaning)是語料庫語言學的研究焦點之一,許多研究者對意義單位進行了探討,但以往研究多以詞或短語作為研究對象[1-5]。Sinclair將意義單位研究從以詞語或短語為研究對象擴展至以語法詞或者語法詞與語法詞組合的不連續(xù)短語——搭配框架(collocational framework)為研究對象[6]。搭配框架關(guān)注非連續(xù)詞語的組合,是連續(xù)性詞語組合的拓展,具有重要的語言學研究價值。迄今為止,對搭配框架所構(gòu)成意義單位的研究屈指可數(shù)[7-10],尤其是對中國大學生和本族語大學生議論文寫作中搭配框架意義單位所進行的探索尚未發(fā)現(xiàn)。

        探討搭配框架及其中間、前面和后面搭配詞所組成意義單位在中、英大學生議論文寫作中的異同,首先需要對意義單位和搭配框架進行文獻回顧,其次需要運用本族語大學生作文語料庫LOCNESS和中國大學生作文庫WECCL對比分析中、英大學生議論文寫作中搭配框架“the * of”所形成意義單位的異同,最后指出了本研究對英語教學和學習的啟示。

        二、文獻回顧

        長期以來,對意義單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詞匯詞或短語為節(jié)點詞(也稱核心),以探討連續(xù)的或不連續(xù)的序列,如搭配、程式語、語塊、n元短語、詞串、詞叢、詞鏈、多詞單位、反復出現(xiàn)的序列、反復出現(xiàn)的詞語組合等,以凸顯語言的橫向組合形式,并體現(xiàn)“習語原則”[11],即語言使用者在大腦中儲存有預制的短語(這些短語組成固定單位,在輸入和輸出時作為整體使用)。這些預制短語不僅包含詞匯詞所組成的短語,也包含語法詞與語法詞組合所形成的短語。本研究即以語法詞與語法詞組合所形成的搭配框架為研究對象。

        搭配框架的始發(fā)概念由Renouf & Sinclair提出,是指由“兩語法詞組成的不連續(xù)序列,中間內(nèi)嵌一個搭配詞”,如“a * of”“the * of”“in * with”。此類框架一般不能獨立存在,完整形式取決于其搭配詞。他們在伯明翰英語語料庫中提取了7個搭配框架,即“a + ? + of”“an + ? + of”“be + ? + to”“too + ? + to”“for + ? + of”“had + ? + of”以及“many + ? + of”,首先研究中間搭配詞的特征,然后重點分析框架a(n) +? + of之前名詞(N1)和之后名詞(N2)之間的關(guān)系。研究發(fā)現(xiàn),前后名詞呈現(xiàn)為語義上的從屬關(guān)系,包括N1是對N2的“量度”、“聚焦”或“支撐”[7]。據(jù)此,由語法詞組成的框架與其搭配詞構(gòu)成具有內(nèi)涵的意義單位,但作者未對框架前面的搭配詞進行探討。

        Diniz進一步論證搭配框架意義單位特征,作者從130萬詞次的英語教材話語和教師課堂話語中提取12.5萬例“the + N + of”。通過對該框架中間搭配詞的意義和功能分類,發(fā)現(xiàn)無論是在書面語還是在口頭語語料中,前3高頻出現(xiàn)的范疇均表示“實質(zhì)”“活動”和“數(shù)量”[10],但未談及框架前面和后面的搭配詞。需要指出的是,這里的“實質(zhì)”“活動”和“數(shù)量”與Renouf & Sinclair所研究“an + ? + of”的語義范疇“聚焦”、“支撐”和“量度”類似。Marco把搭配框架的意義研究拓展至語篇乃至語類研究。作者分析了近30萬詞次的醫(yī)學英語論文語料庫中的3種搭配框架“the * of”“a * of”“be * to”,歸納出此類短語形態(tài)獨特的語體特征、語篇意義和功能[9]。但其所用語料庫為醫(yī)學英語語料庫,對其他領(lǐng)域的情況還需進一步探討。

        綜上所述,對“the * of”研究均顯示:中間搭配詞高頻出現(xiàn)的均是表示“實質(zhì)”、“活動”和“數(shù)量”的詞語;表示“實質(zhì)”的詞語一般起到“信號”作用,表示“活動”的詞語均為名物化的結(jié)果。因此,本研究擬探討中、英大學生議論文寫作中搭配框架所形成意義單位的異同,故提出如下研究問題:如何基于搭配框架“the * of”構(gòu)建意義單位;該框架作為意義單位在中、英大學生議論文中的使用情況有何差異;該框架作為短語單位,其邊界有何特征。

        三、研究設計

        本節(jié)從研究方法,詞性、語義范疇和功能范疇的分類,所用語料庫等方面說明本研究的研究過程。

        (一) 研究方法

        對于意義單位的探索,Sinclair提出了基于共選(co-selection)的詞匯語法模式,該模式包括核心(節(jié)點詞)、搭配、類聯(lián)接、語義偏好和語義韻等范疇。核心是研究對象,搭配是詞語的共選,類聯(lián)接是詞語間語法的共選,語義偏好是詞語間意義的共選,語義韻表達了態(tài)度和語用意義[6]174。本研究運用該詞匯語法模式,以“the * of”為核心,探討其與中間、前面和后面搭配詞所形成的意義單位,該意義單位構(gòu)成“左1 + the + 中間 + of + 右1”五詞序列(“左1”代表框架左邊第一個位置的搭配詞,“中間”表示框架中間位置上的搭配詞,即“*”所在位置上的搭配詞,“右1”表示框架右邊第一個位置上的搭配詞)。

        具體而言,我們運用WordSmith5.0,以搭配框架“the * of”為核心,首先提取其左1、中間和右1位置上各自的前200個搭配詞;然后把各自位置上前200個搭配詞分成不同的詞性;接著根據(jù)詞性對3個位置上的詞語進行語義分類,形成語義范疇;最后對意義單位的功能范疇進行探討。因此,搭配框架“the * of”意義單位由這些范疇的橫向組合所形成的類聯(lián)接范疇、語義范疇和功能范疇體現(xiàn)。

        (二)詞性、語義范疇和功能范疇的分類標準

        詞性的分類標準參照Biber等人的分類方法。將詞性分為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限定詞、代詞、數(shù)詞、介詞、連詞等[4]55。語義范疇的分類以Biber等人提出的詞語語義的分類方法為標準,然后參照Diniz對中間搭配詞的分類方法[10],把搭配詞分為如下4類:名詞:人、活動、質(zhì)量、數(shù)量、時間、空間、實質(zhì)、社會生活和自然現(xiàn)象:動詞:動作、交流、心理、使役、發(fā)生、存在和體態(tài);副詞:時間、地點、方式、程度、增加/限制、立場和連接;形容詞:描述類(包括顏色、尺寸、數(shù)量、程度、時間、評價/情感),所屬類(包括關(guān)系/分類/限制、國家或地區(qū)、話題、其他)[4]243。對于功能方面的探討,Sinclair所述語義韻是指節(jié)點詞與其周圍的搭配詞所顯示出的積極意義或消極意義,體現(xiàn)作者的態(tài)度功能。同時,他指出語義韻也可指(語用)功能[6]。因此,本研究運用Halliday提出的三大元功能[12]描述搭配框架“the * of”所組成意義單位的功能。

        (三)所用語料庫

        本研究所用語料庫為英語本族語筆語語料庫LOCNESS中(181 879 詞次,比利時魯汶大學Sylviane Granger教授領(lǐng)導的語料庫語言學研究中心)和中國大學生英語筆語語料庫WECCL中的議論文部分(1 186 215詞次)[13]。鑒于LOCNESS只有181 879詞次,在計算頻率時,均將兩語料庫中搭配詞的原始頻數(shù)換算成標準化頻數(shù),即每百萬出現(xiàn)的次數(shù),以便于比較研究。另外,對于中、英大學生差異的顯著性,我們運用對數(shù)似然值進行檢驗。

        四、研究結(jié)果

        對比分析中、英大學生在搭配框架“the * of”運用上的異同,首先以搭配框架“the * of”為核心,探討框架與其左1、中間、右1搭配詞形成意義單位的構(gòu)建模式;然后從搭配框架運用的數(shù)量、類聯(lián)接范疇、語義偏好范疇、功能范疇等方面比較二者的差異;最后探索二者意義單位的邊界問題。

        (一)搭配框架“the * of”運用數(shù)量上的差異

        根據(jù)語料庫頻數(shù)驅(qū)動原則,首先以“the * of”為核心提取索引行,即在LOCNESS和WECCL中,分別提取出366和734索引行,這些數(shù)據(jù)即是“the * of”在兩個語料庫中出現(xiàn)的頻數(shù),標準化之后的頻數(shù)分別為2012詞次和619詞次。經(jīng)差異性檢驗,對數(shù)似然值為287.06,p=0.000,呈顯著性差異。因此,中國大學生對搭配框架“the * of”的使用遠遠少于本族語大學生,并且不到他們數(shù)量的1/3。為了對中、英大學生中間搭配詞有一個更加具體的了解,我們列舉了前20個高頻出現(xiàn)的中間搭配詞。表1為中、英大學生前20高頻中間搭配詞、原始頻數(shù)和標準頻數(shù)(“原頻”表示原始頻數(shù),“標頻”表示標準頻數(shù))。

        由表1中的頻數(shù)可知,本族語大學生前20高頻中間搭配詞原始頻數(shù)之和為561詞次,標準化頻數(shù)之和為3 084詞次;中國大學生前20高頻中間搭配詞原始頻數(shù)之和為2 462詞次,標準化頻數(shù)之和為2 076詞次。經(jīng)差異性檢驗,對數(shù)似然值為65.88,p=0.000,呈顯著性差異。因此,就前20高頻出現(xiàn)的中間搭配詞而言,中國大學生在搭配框架的使用上也少于本族語大學生。

        (二)類聯(lián)接范疇

        至此,我們開始探討意義單位的類聯(lián)接范式。表2和表3表示LOCNESS和WECCL中相應3個位置上前2高頻出現(xiàn)的詞性及其標準頻數(shù)和百分比。百分比指某位置上某一詞性占該位置上所有詞性的比例,下文語義范疇中的百分比同此。

        由表2和表3可知,中、英大學生前2組合軸上詞性一致,均形成“介詞/動詞+ the + 名詞 + of + 限定詞/名詞”結(jié)構(gòu),形成“動詞 + 賓語”或“介詞 + 賓語”的語法共選模式。這說明中、英大學生議論文中搭配框架“the * of”所形成意義單位的類聯(lián)接序列一致,并形成介賓結(jié)構(gòu)或動賓結(jié)構(gòu)。

        表1 LOCNESS和WECCL中前20高頻中間搭配詞的

        (三)語義范疇

        現(xiàn)在介紹中、英大學生前2高頻語義范疇的差異。在LOCNESS和WECCL中,左1、中間、右1位置上前2高頻出現(xiàn)的語義范疇及其標準頻數(shù)和百分比分別如表4和表5所示。

        由表4可知,本族語大學生的語義范疇橫向組合形成“存在/活動 + the實質(zhì)/活動 + of + 社會生活/人”序列模式,表示“存在社會生活的核心內(nèi)容”或“從事社會生活的活動”。由序列模式可見,中間搭配有兩類:第一類,表示“實質(zhì)”的詞語,如idea、role、concept等,一般起到“信號”作用。但“the idea of”中的of后面將出現(xiàn)idea的具體內(nèi)容,idea起到了信號和提示作用。第二類,表示“活動”的詞語,如use、death、development等,均是名物化的結(jié)果(名物化指過程轉(zhuǎn)化成名詞性,或動詞轉(zhuǎn)換成名詞(或者形容詞轉(zhuǎn)化為名詞),表示從口語語言變成書面語語言,或從一致式變?yōu)殡[喻式)。名物化是創(chuàng)造語法隱喻的最有力資源,通過名物化,“過程”(一致式是動詞)和“性能”(一致式是形容詞)被隱喻成名詞形式,并在名詞詞組中作為“事物”[12]存在。通常,人們在寫作時,用名物化詞組會使觀點更加客觀,特別是在學術(shù)寫作中,這些現(xiàn)象同Diniz和Marco研究結(jié)果一致。

        表2 LOCNESS中3個位置上前2高頻的詞性及其標準頻數(shù)和百分比

        表3 WECCL中3個位置上前2高頻的詞性及其標準頻數(shù)和百分比

        表4 LOCNESS中3個位置上前2高頻的語義范疇及其標準頻數(shù)和百分比

        表5 WECCL中3個位置上前2高頻的語義范疇及其標準頻數(shù)和百分比

        中國大學生作文所形成語義范疇有一定差異。表4和表5顯示,中、英大學生不同語義范疇表現(xiàn)在,中間搭配詞表示“實質(zhì)”和“活動”、左1搭配詞表示“心理”和右1搭配詞表示“活動”范疇。

        (1)中間搭配詞表示“實質(zhì)”和“活動”范疇的差異。由表4和表5知,LOCNESS中,表示“實質(zhì)”的占24.65%;WECCL中,表示“實質(zhì)”的占18.15%。經(jīng)差異性檢驗,對數(shù)似然值為219.39,p=0.000,呈顯著性差異。由此可知,中國大學生對于使用該搭配模式聚焦所描述對象的本質(zhì)和定義缺乏敏感意識。另外,對于表達“活動”的名物化詞語,如use、question、loss、risk、development、effects等詞,在本族語大學生中占20.91%,在中國大學生中占44.74%(遠高于本族語者)。經(jīng)差異性檢驗,對數(shù)似然值為-5.07,p=0.000,呈顯著性差異。中國大學生的寫作似乎比本族語者更加書面語化。

        進一步觀察發(fā)現(xiàn),此現(xiàn)象源于中國大學生大量多用“with the development of”。中國大學生作文中,“with the development of”每百萬詞次出現(xiàn)681次,如果用表示“活動”的標準頻數(shù)(2 154詞次)減去“with the development of”出現(xiàn)的標準頻數(shù)(681詞次),那么中國大學生用表示“活動”范疇的標準頻數(shù)低于本族語大學生的標準頻數(shù)1 895次。

        (2)左1位置上表示“心理”范疇的差異。在左1位置上,本族語大學生高頻出現(xiàn)的范疇依次是表示“存在”和“活動”,中國大學生在此位置上高頻出現(xiàn)表示的是“心理”范疇的詞語,如know、think、see、understand、learn、enjoy等。進一步觀察左1位置及其前面的搭配詞,我們發(fā)現(xiàn),“know”主要是用在“the right to know the * of”短語中,“think”主要出現(xiàn)在“I think the * of”中,see 出現(xiàn)在“we/you can see the * of”中。值得一提的是,本族語者第三高頻出現(xiàn)的也是表示“心理”范疇的詞語,但他們常用的詞是accept、acknowledge、consider等詞語形成“accept /acknowledge /consider the * of”結(jié)構(gòu),而此類詞語通常出現(xiàn)在書面語中,說明中國大學生作文具有口語化特征,這與文秋芳、丁言仁、王文宇的研究結(jié)果一致[14]。

        (3)右1位置上表示“活動”范疇的差異。中國大學生在右1位置上表示“活動”的語義范疇的詞語是高頻出現(xiàn),而在本族語學生中這種意義的范疇未出現(xiàn)在前2高頻范疇中,其原因在于中國大學生在右1位置上大量運用動名詞使然,如learning, speaking, getting, sending, reading等。它說明,中國學生在此位置想表達“活動”時,他們通常會選擇在介詞后面運用動名詞,而不會像本族語學生那樣選擇在框架中間運用名物化詞語來表示“活動”。本族語大學生則選擇在框架中間運用名物化詞語表示“活動”,且在右1位置上通常運用表示社會生活和人的語義范疇。

        (四)功能范疇

        根據(jù)上文提到的Sinclair詞匯語法模式,功能部分通常是根據(jù)節(jié)點詞的上下文語境概括出來的,它反應的是意義單位的用途和作用,是對搭配、類聯(lián)接、語義偏好的進一步抽象和提升。正如研究方法部分所述,本研究從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中的元功能概念探尋意義單位的功能。根據(jù)系統(tǒng)功能語法關(guān)于語言三大元功能中概念功能的定義,即“語言表達人類的經(jīng)驗和邏輯關(guān)系的功能”,“概念功能由及物性結(jié)構(gòu)體現(xiàn)”[15]65,以及Halliday及物性結(jié)構(gòu)主要由動詞所表示的“過程”、名詞所表示的“參與者”、副詞或介詞所表示的“環(huán)境”共同構(gòu)成的觀點[12]107-109,中、英大學生的功能模式凸顯的主要是語言概念元功能中的經(jīng)驗功能,即“人們用語言來談論他們對世界的經(jīng)驗(包括內(nèi)心世界),用語言來描寫周圍所發(fā)生的事件或情境”[16]63。

        (五)意義單位的邊界

        意義單位的邊界問題一直是語料庫語言學的難點之一,有些短語一般具有明顯的邊界,如詞串、N元短語、語塊。搭配、搭配框架以及一些程式語邊界不明顯,需要研究者進行分析判定。在本研究中,由表2至表5“總計”百分比部分可知,每個位置上前2高頻范疇之和幾乎都大于50%,說明該五詞序列是由持續(xù)性的復現(xiàn)和詞語的共選而形成的,它們具有自己的語法結(jié)構(gòu),表示一定的意義,實現(xiàn)一定的功能,從而形成典型的搭配型式,具有代表性和完整性的結(jié)構(gòu)。這一結(jié)果從實證角度闡述了Sinclair的觀點,即在書面語中意義單位一般會以詞作為邊界而很少越過標點符號,其作用范圍一般通過數(shù)據(jù)來判斷[17]410。

        五、結(jié)語

        從中、英大學生學術(shù)英語語料庫語言學短語理念的視角出發(fā),探討了以搭配框架“the * of”為核心所形成的單位意義的構(gòu)建,比較了該意義單位在中、英大學生英語議論文寫作中的異同,確定了意義單位的邊界。研究結(jié)果表明,兩者的搭配框架意義單位均通過形式、意義和功能的共選構(gòu)建自己的意義單位,其典型的模式為,由介詞加賓語形成介賓結(jié)構(gòu)或動詞加賓語形成的動賓結(jié)構(gòu),用于表述社會生活的本質(zhì)或活動,顯示概念元功能意義。兩者的構(gòu)建有一定的差異,表現(xiàn)在:中國大學生總體上少用搭配框架“the * of”,在中間位置上少用表示“實質(zhì)”且具有信號作用的詞語以及表示“活動”且名物化的詞語,左1位置上多用表示“心理”且具有口語化特征的詞語,右1位置上多用表示“活動”的動名詞;兩者都具有高頻凸顯的邊界,形成獨立的短語結(jié)構(gòu)。另外,詞匯學習有其自身的規(guī)律, 它不只包括讀音規(guī)則和構(gòu)詞方法, 同時固定用法、習慣搭配、特殊詞義等也需要教師加以重視[18]:首先,對高頻語法詞的教學可從其搭配框架入手,把搭配框架及其搭配詞的組合作為意義單位教學, 有利于快速提取和使用,也能夠提高理解的速度和表達的流利性[19]。其次,在教學中,凸顯這類搭配框架中間的抽象名詞或名物化詞以提升學習者對詞匯深度知識的學習。最后,幫助學生了解書面語尤其是學術(shù)話語的詞匯短語特性,避免口語化傾向,提高書面語議論文的寫作水平。

        參考文獻:

        [1]COWIE A P. Stable and Creative Aspects of Vocabulary use[C] //CARTER R,MCCARTHY M J, Vocabulary and Language Teaching. London: Longman, 1988: 126-139.

        [2]LOUW B. Irony in the Text or Insincerity in the Writer[C] // BAKER M,FRANCIS G,TOGNINI-BONELLI E, Text and Technology: In Honour of John Sinclair.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93: 157-176.

        [3]STUBBS M. Collocations and semantic profiles: On the cause of the trouble with quantitative studies[J]. Functions of Language, 1995, 2(1): 23-55.

        [4]BIBER D, JOHANSSON S, LEECH G, et al. Longman Grammar of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M]. London: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1999.

        [5]WRAY A. Formulaic sequences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Principles and practice[J].Applied Linguistics,2000(4): 463-489.

        [6]SINCLAIR J. The search for units of meaning[J]. Textus, 1996(9): 75-106.

        [7]RENOUF A, SINCLAIR J. Collocational frameworks in English[C] //AJIMER K,ALTENBERG B.English Corpus Linguistics. Studies in Honour of Jan Svartvik. Harlow: Longman, 1991: 128-43.

        [8]EEG-OLOFSSON M,ALTENBERG B. Discontinuous Recurrent work Combinations in the London-Lund Corpus[C] // FRIES U,TOTTIE G,SCHNEIDER P.Creating and Using English language Corpora: Papers from the Fourte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lish Language Research on Computerized Corpora. Atlanta: Rodopi, 1994: 63-77.

        [9]MARCO M J L. Collocational frameworks in medical research papers: a genre-based study[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2000,19(1): 63-86.

        [10]DINIZ L. Highly frequent function words in the light of the idiom principle: the case of“the”[D]. Georgia State University:2007.

        [11]SINCLAIR J. Corpus, Concordance, Collocation[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12]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London: Arnold, 1985.

        [13]文秋芳,王立非,梁茂成. 中國學生英語口筆語語料庫(SWECCL 1.0)[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5.

        [14]文秋芳,丁言仁,王文宇. 中國大學生英語書面語中的口語化傾向——高水平英語學習者語料對比分析[J]. 外語教學與研究, 2003, 35(2): 268-74.

        [15]張德祿.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J]. 中國外語,2011, (3): 65.

        [16]謝之君,王仙鳳.概念功能、人際功能與漢語小句英譯[J].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6, (4): 62-67.

        [17]SINCLAIR J. The Phrase, the Whole Phrase, and Nothing but the phrase[C] //GRANGER S,MEUNIER F.Phraseology: An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Amsterdam /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8: 407-410.

        [18]張淑靜. 語料庫與大學英語詞匯教學[J]. 河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3): 360-364.

        [19]江悅. 英語專業(yè)學生商務信函寫作中的詞塊研究[J]. 河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4): 432-436.

        [責任編輯曹琪]

        性生交片免费无码看人| 区三区久久精品水蜜桃av| 亚洲精品在线一区二区| 无码a级毛片免费视频内谢5j| 久久人妻内射无码一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波多野结衣| 青青草视频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自拍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丰满多毛的大隂户毛茸茸| 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2020丨| 亚洲精品白浆高清久久| 性生大片免费观看性少妇| 亚洲色成人网站www永久|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成人av秋霞|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码专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偷拍女| 肉体裸交137日本大胆摄影| 欧美日韩国产色综合一二三四| 久久免费精品视频老逼| 国产香蕉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亚洲精品国产av天美传媒| 2022Av天堂在线无码| 少妇一级内射精品免费|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ⅴ下载 | 人妻少妇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导航| 国产精女同一区二区三区久| 亚洲精品第一国产综合精品| 中文字幕无码家庭乱欲| 国产激情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蜜臀| 亚洲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色蜜蜜麻豆| 国产精品青草视频免费播放| av免费在线播放一区二区| 手机看黄av免费网址| 18级成人毛片免费观看| 亚洲av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女同| 亚洲人不卡另类日韩精品| 东北老女人高潮疯狂过瘾对白| 亚洲天天综合色制服丝袜在线| 国产三区三区三区看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