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事開頭難。很多新導演在面對第一個電影項目時,都會遭遇種種困境,忻鈺坤也不例外?!缎拿詫m》從拍攝到過審都一波三折,甚至還改了片名,這部成本僅200萬的作品即將悄無聲息的上映,對觀眾也許還很陌生,但卻在媒體圈、影迷圈以及大大小小的電影節(jié)上掀起了一次次波瀾,它是如何做到的?
忻鈺坤的經歷對很多人來說,并不陌生。在很一般的學校里學的導演,畢業(yè)以后開始“干活”,拍攝短片與欄目劇。這樣工作了一段時間,自然而然地遇上了瓶頸,于是想到轉型。他覺得自己性格偏內向,不能“噴”,不如因地制宜地做攝影。工作了一陣子,結果他發(fā)現,其實攝影想要達到一定高度也絕非易事。
很多立志電影業(yè)的人都有過與忻鈺坤差不多的在業(yè)內外廝混的經歷,不同的是,他執(zhí)導完成了《心迷宮》。
成長關鍵詞一:機遇
2010年,忻鈺坤和幾個朋友計劃承接一些網劇、廣告之類的拍攝,為此,制作了一個短片,展示宣傳他們的工作室。《七夜》的成片30分鐘,他們把它推介給了當時的優(yōu)酷,優(yōu)酷把它放在了“元旦賀歲檔”欄目里,位于首頁。放映反響尚可,產生了幾十萬的點擊量,不過后來移出首頁之后,點擊量的增長就停滯不前了。同時,土豆(優(yōu)酷與土豆當時尚未合并)計劃把《七夜》放進他們的移動端欄目中,并且根據點擊量給予工作室一些收益。后來,土豆考慮到,移動端的觀眾習慣于觀看2分鐘左右的短視頻,可能不會看長達30分鐘的短片,最后也就沒有實行上述計劃。
《七夜》雖然吸引了觀眾的注意,獲得了優(yōu)酷土豆等大型網絡視頻平臺的認可,但是實效上未能盡如人意,其后并沒有為他們招徠眾多客戶。這次短片的嘗試最大成效就是給了忻鈺坤信心,和一個制片人——任江洲。
兩人結識以后,一開始也沒有太多的計劃,只是一些業(yè)務上的往來。在2011年底,任江洲的母親看了《失戀33天》,因為她一生主要生活經歷都是在鄉(xiāng)村,城市的生活經驗有限,因此,當聽見“失戀”的高票房的時候,非常吃驚,就和兩人說起農村里的一件事。她覺得,這個故事要比“失戀”有意思許多。這個故事就是《心迷宮》的雛形。
任母當然不是編劇,所以只是提供了故事的概貌,之后兩人對故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最開始的時候,他們并沒有投入太多時間在這件事上,只是過一段時間碰面聊一聊各自的想法。這期間,任江洲寫了一稿,但是,忻鈺坤覺得內容有些陰暗,結合其他原因,最后沒有采用。到了2013年,他們完成了劇本,并于年底開拍。
忻鈺坤和很多青年導演起步時一樣,缺少人脈,資金匱乏。對他來說,屬于他的機會永遠不會從天而降,而是需要他主動創(chuàng)造。他把握住一些看起來有些瑣碎的機遇:遇上一個志同道合的制片人,碰上一個好故事,加上自身不懈的努力,最終向著自己目標——《心迷宮》,邁出了一大步。
成長關鍵詞二:際遇
“沒有制片人就不會有這片子了”忻鈺坤提到制片人任江洲的時候,這樣說。忻鈺坤在采訪中多次說到自己不會“噴”,不會把項目描述的多么生動,找不來投資。那么,按照資源互補原理,他標配的制片人應該是一個“舌燦蓮花”的人。結果呢,“任江洲和我差不多,也不是很能說”。
在《心迷宮》創(chuàng)作前期,兩人做了分工,任江洲負責籌集資金,忻鈺坤專心創(chuàng)作。資金籌集過程,忻鈺坤描述為“眾籌”,其實更像“告幫”。任江洲會找到身旁的,以往在工作中結識的朋友,向他們介紹這個項目。他并沒有過多地宣揚項目,也沒有夸大他的盈利率。這些朋友平時和兩人都有過業(yè)務往來,對他們的信用為人都有了解,最后共有20多人,或投資或借(因為對投資回報率沒有要求),給他們“湊”足了拍攝的資金。但是資金的困難依然層出不窮。
開機前,一筆本來定好的資金遲遲未能到帳。在演職人員基本到齊的當天中午,他們在住宿賓館的樓下邊刷著手機銀行,邊商量著,如果中午12點以前,資金再不到帳,他們就向大家道歉,請大家回去,他們自己剃個光頭回北京。他們一直刷一直沒錢,直到12:05的時候,制片人的妹妹打來電話,告訴他們到帳了一小筆資金。他們估計僅夠兩天拍攝的消耗,可是依然不顧一切地開拍了。拍攝過程中,他們不斷地遇到資金問題,他們想盡辦法,最后完成拍攝。所幸,在2015年,買斷給太合影業(yè)發(fā)行,他們把所獲資金,盡己所能地以一定的回報率返給了投資人。
《心迷宮》完成后開始了它的宣傳期。忻鈺坤他們得知FIRST青年影展面對的是青年導演的前三部作品后,覺得與自身情況相符,就在截止日期(6月1日)的前一天(5月30日)向影展投遞了影片的光盤。半月后,影展給了他們取得入圍資格的回復。此時影片的后期尚未全部完成,為此,任江洲再度籌集了些資金完成了后期。影片最終獲得了最佳劇情長片獎項,當時的終審評委謝飛、葛優(yōu)等人都給予了影片好評?!皬腇IRST出來之后,知名度就不一樣了”忻鈺坤有些感慨。
之后,借助FIRST的媒體、電影渠道,和他們對青年導演的大力推介,《心迷宮》引起了業(yè)內外的關注,直到與太合影業(yè)簽約。
一個畫家、文學家取得成績可能要感謝自己老師、友人,而一個青年導演則要感謝許許多多的身旁的工作人員,這里出力最多的往往是制片人。忻鈺坤與任江洲,還有FIRST的際遇沒有太多的大事件可以宣揚,他們聯系的紐帶僅僅是對優(yōu)秀作品的喜愛、對創(chuàng)作的渴望。所以,一個青年導演所渴求的、能夠成就他的際遇的根源并非是他多么的“能噴”,而是他對待電影創(chuàng)作的本心。
成長關鍵詞三:本心
“這可能是我最后一次創(chuàng)作了”忻鈺坤如此描述拍攝《心迷宮》時的內心感慨。因此,他在影片制作過程中一直都非常清楚自己想要的、擅長的。
在創(chuàng)作初期,他們討論影片以后的出路時,設想過一部低成本影片想要引起關注可以借助影展。但是,一般來說,海外影展的觀眾習慣上看到一個異國他鄉(xiāng)的一些奇異景象,滿足他們的好奇心。他和任江洲都不想這樣去迎合海外影展的品位。
想到是“最后一次創(chuàng)作”,他們還是決定喜好和熟悉的手法與表達形式,來編制劇情,講述故事。于是《心迷宮》故事的看點主要集中在多線懸疑劇情,以及情節(jié)突轉上,增強了影片的可看性,符合具有一定觀影量的影迷的需要。他們總是希望看到一些與主流商業(yè)影片的直白劇情不同的,富于“燒腦”特征的影片。
《心迷宮》完成后并未像他們預想的那樣,與影展絕緣。他們先后參加了FIRST青年影展、威尼斯電影節(jié)、香港國際電影節(jié),以及土耳其、瑞典、華沙、新加坡等地的電影節(jié)。與影迷的交流也不是集中在異域的景象和文化現象,而是在故事與劇情上,觀眾也沒有明顯的理解障礙,大多把它看作是一個黑色幽默故事。在威尼斯時,一個海外影評人評價它“幽默”,“影片結構很有意思”,并設想“在多年以后會不會被大衛(wèi)芬奇翻拍”。
在采訪中,忻鈺坤談到后《心迷宮》時期的工作狀態(tài),說到,現在會有些公司找他談合作,遞給他項目有的只是一些元素的拼湊,有的是時下大熱的青春、校園題材,他都不算很熟悉,也就沒有貿然應承下來。
可見,忻鈺坤在創(chuàng)作中始終堅持本心,保持了劇情發(fā)展的自然明晰,使得影片有著完整連貫的面貌,最后也吸引了他們預想的目標觀眾——“燒腦”片的愛好者。
忻鈺坤的故事對一個青年導演來說,并非是一條捷徑,更不是一個夢想成真的奇跡。它更多的是告訴人們如何為夢想勤奮不懈地努力工作,并且切合實際地努力工作,以及在工作中如何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