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宜娟
【摘 要】 朗讀是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全面推進,廣大語文教師不斷將新課程的理念轉化為教學行為,語文課堂上朗讀的訓練流于形式化的現象多。本真朗讀,是落實學生朗讀訓練的保障。
【關 鍵 詞】 朗讀;反思;本真;策略;效果
朗讀是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朗讀既是語文教學的一個目標,又是全面實現語文教學目標的一種有效手段。隨著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學資源異彩紛層,人人都充溢著新課改的激情,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方式都在發(fā)生著變化。大家欣喜地看到教師的觀念在逐漸更新,教師的角色在悄悄變化,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慢慢凸顯。但冷靜下來仔細思考,反思一下我們的新課改,我們就會發(fā)現許多教師對新課程的理解有失偏頗,筆者就教學中一些朗讀訓練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對課堂朗讀形式化的反思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全面推進,廣大語文教師不斷將新課程的理念轉化為教學行為,語文課堂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可有些教師在學習課程改革模式時出現了盲從現象,與課程改革的本質內涵出現偏差,在落實觀念的過程中片面的追求形式。課堂上朗讀的訓練流于形式化的現象仍然很多:
(一)尊重學生個體差異——過于隨心所欲
隨著“尊重學生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這個教學理念的深入,在小學朗讀教學中,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內容和適合自己的方法來朗讀。這意味著小學語文教學對人本的回歸、對學習自由的拓寬以及對個體的尊重,但冷靜下來仔細想想,熱鬧的背后有許多讓人深思的問題。
1. “請用你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
這是許多教師在課改教學理念的沖擊下都效仿的課堂流行語?!度罩屏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總目標中就明確提出了要“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fā)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課堂上,即使學生已經掌握了各種閱讀方式,也不要總強調“用喜歡的方式讀一讀”。難道學生不喜歡的方式就不再用了,可以隨心舍棄了?如默讀和瀏覽。再者,過于隨心所欲,也不利于全體層面學生的朗讀訓練得以落實到位,如不自覺的學生沒有開聲讀,教師無法掌握到全體學生是否完成老師布置讀的任務。《語文課程標準》對默讀提出了具體的分段要求:第一學段(1~2年級)要求學習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第二學段(3~4年級)要求學生初步學會默讀,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第三學段(5~6年級)要求默讀有一定的速度,默讀一般讀物每分鐘不少于300字。在朗讀訓練中,教師要把握好契機,適時引導學生采用不同方式朗讀,避免一味地倡導用喜歡的方式讀。
2. “你想學哪一段,就先學哪一段”
這一課堂教學的方式如同在語文課堂中設置了學習超市,教師根據多數學生的選擇進行教學,表面上看是教師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和自主性。但實際教學中,這種方式對所有的課文都適用么?語文教材中的課文或寫人、或敘事、或狀物、或說理。結構或并列或總分,文體有別,結構各異,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個性,一概以“你想學哪一段就學哪一段”不就亂套了嗎?文本讀起來不變成了雜亂無章了嗎?
3. “請讀你喜歡的句子或段落”
小學生對語文文本賞析能力還不高,如何選擇文本中的好句好段來讀,這需要有一定的語文素養(yǎng)。低中年段的文本較短,要真的讓學生隨心所欲地讀自己喜歡的句子,他們會找到哪些來讀呢?這樣的方式有利于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嗎?高年段的文本有的篇幅較長,所有學生能找到文章的重點語句或段落來讀嗎?如果不,那沒抓住文中的重點讀,那不等于舍本求末了嗎?這樣的方式讀有何效果呢?
(二)多媒體輔助教學——過多充斥課堂
讀是學習語文的四門必備功課之一,課堂教學使用多媒體朗讀,對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提高學習朗讀興趣的確有很大幫助。但是把課文朗讀成了看畫面聽錄音,學生的注意力都在屏幕上的畫面上,學生對范讀的語氣、語調反而不大注意了,從而影響學生朗讀水平的提高。因此,教師不能過多地使用多媒體范讀,而丟棄本人范讀。是否使用多媒體還要視教學內容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等客觀因素決定。多媒體課件只有合理地加以利用,才能真正發(fā)揮其應有的功效。
綜觀以上現狀,我們在新課改中要做到不但要實踐與反思并在,而且需要回歸本真的朗讀,才能收到實效。
二、回歸本真的朗讀,讓訓練真正落實
本真朗讀,就是不需要太多的媒體輔助,不需要太花俏的教學方法和方式,教師保證學生有足夠的時間落實朗讀訓練,使訓練真正落到實處,使訓練有所成效。
(一)本真朗讀訓練的策略
1. 教師感情范讀
小學生閱歷淺,知識面窄,感悟能力差,在沒有任何指導的情況下,他們不可能體會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也不可能有感情地朗讀出來。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范讀。教師范讀一是可以引領著學生怎樣讀書,教會了讀書方法,便于學生學習模仿;二是可以讓學生一下把握住朗讀的情感基調,找準朗讀的感覺,從而產生想讀的欲望。
2. 入情入境地讀
在課堂中,反復、單調的齊讀、自由讀會使學生感到乏味、昏昏欲睡,并產生厭讀情緒。這樣就很難達到朗讀訓練的預期目標。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運用分角色讀、表演讀、問答式讀等多種形式朗讀。假如要進行分角色朗讀或表演讀時,要根據文中不同角色的個性,揣摩出人物語言和動作,應該用什么樣的語氣和語調,并自己選擇喜歡的角色進行朗讀,這樣,學生的朗讀積極性就會特別高漲。
分角色朗讀是最能引起學生朗讀興趣的一種,小學語文教材中還有很多能體驗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的文章,可以讓老師或學生飾演、模擬文中角色,將其對話的語言還原,以個性化、入情入境地分角色朗讀,逼真地再現了生活情境,有利于激發(fā)學生朗讀的興趣,這些課文如人教版第六冊《西門豹》、人教版第八冊《漁夫的故事》等。
3. 花樣競讀
小學生好奇心強,又好表現,都想爭當能手,因此,變換花樣的競讀活動,會使他們愛讀、樂讀。如小組之間的賽讀,學生們的集體觀念很強,誰也不甘心輸給對方,讀得特賣力,也有感情;男女同學的賽讀也很激烈,雙方各不相讓,都盡量發(fā)揮最好的朗讀技巧超越對方;爭奪“朗讀小能手”的賽讀熱情更高漲,一個讀得比一個賣力,都為爭當這個“小能手”而淋漓盡致地把自己的朗讀能力發(fā)揮出來了。
(二)本真朗讀訓練的效果
1. 自讀——自悟情感
在初讀課文階段,學生需要整體感知,初步感悟課文的內容。此時適宜采用符合學生需要且符合認知規(guī)律的自讀。對學生來說,自讀讓其容易把握朗讀的語調,各自發(fā)揮其朗讀的情感,既照顧了優(yōu)生可以正確、流利、有感情地進行朗讀的訓練及感知的領悟,也照顧了朗讀能力不及優(yōu)生而需要自我消化空間的中下生,避免了齊讀時互相要兼顧而不能使朗讀訓練得到有效提高的情況。
2. 品讀——體會情感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這要求教師要教會學生品讀重點詞句,體會作者的表達效果。
《地震中的父與子》一文講述的是1994年美國洛杉機發(fā)生大地震時,一位年輕的父親在廢墟中經過38小時的挖掘,終于救出兒子和兒子同伴的傳奇、感人故事。作者抓住父親的外貌、語言、動作進行描寫,刻畫了一位偉大父親的形象,譜寫了一曲父愛的頌歌。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通過品讀文中的重點語句,感受父愛的偉大。如“在混亂中,一位年輕的父親安頓好受傷的妻子,沖向他7歲兒子的學校?!薄八腿幌肫鹱约撼鹤诱f過的一句話:‘不論發(fā)生什么事,我總會跟你在一起!他堅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廢墟走去。”“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阻攔他?!薄八麧M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這些句子的朗讀指導,學生在反復品讀中感悟,使父親的形象越來越大,內容的解讀和情感的升華得到同步發(fā)展。
3. 美讀——升華情感
美讀,這種朗讀方式往往要求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有一句話說得好“唯真情,才能使人怒;唯真情,才能使人憐;唯真情,才能使人笑;唯真情,才能令人嘆服”??梢姡谌霂в懈星樯实恼Z言能增加朗讀的效果、作品的內涵和神韻,拓展作品的誘人魅力,它是朗讀的精髓所在。如在教學《獅子和鹿》時,教師讓學生把握住鹿在池塘邊看到自己美麗的身影倒映在水面上和鹿贊美自己的句子,指導學生朗讀出鹿對自己的喜愛和贊美感情基調,接著把握住鹿看到清風吹過,池水泛起波紋后的腿無精打采和鹿抱怨自己的腿時,指導學生朗讀出鹿對自己腿的不滿意的情感變化。讓學生深刻理解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并把這種感情融入到朗讀中,更進一步地促進學生對人文精華、文化底蘊的深刻體會和感悟,從而去感染自己和其他聽眾,讓“美”讀達到預期的效果。選擇對于語調的明快、節(jié)奏的和諧、邏輯的重音、感情色彩等幾方面較難掌握的典型的內容進行示范性地 “美” 讀,也是顯得很有必要。對于樣本的選擇可以分為兩個方面:
(1)典型的句段。小學語文課本中有很多句子或段落表達的語氣都很典型,這些句子便可以當作樣本。朗讀時從斷句、重音、情感等方面重點地指導,可以為學生學會朗讀打好基礎。
(2)典型的篇章。朗讀的內容通常要以篇章為基本單位,選擇典型的篇章作樣本,重點指導,可使學生立足于篇章總體上的把握技能技巧。學生都能讀好的話,就為以后學習許多文章起到了示范的作用,便于學生舉一反三。
新課改對于每位教師來說是挑戰(zhàn),也是機遇,更是磨練和提升的過程,我們要在課改下不斷反思、不斷積累,不斷摸索,優(yōu)化自己的朗讀教學,但是不能丟棄本真朗讀,我們要本真朗讀回歸學生、落實到位、發(fā)揮功效,讓學生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
【參考文獻】
[1] 夏明堅. 語感培養(yǎng)淺談[J]. 肇慶教育研究,2012(5).
[2] 溫儒敏. 溫儒敏論語文教育[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3] 陸國代. 有效利用語境進行文本解讀[J]. 小學語文,2011(7).
[4] 徐鳳輝. 《橋》一課的有效教學策略[J]. 小學語文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