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智
大約在世紀交替時候,一種新的科學技術出現。那種新技術,叫作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也翻譯成虛擬實境等等其他名稱。不少人不喜歡虛擬二字,認為有真假不分的感覺。其實英文 virtual 就是假的意思。翻譯成虛擬,還是客氣的,還是“信雅達”兼?zhèn)涞摹?/p>
虛擬現實,是利用電腦合成技術,提供一個電子的三度空間。在那個空間里,人可以感覺到模擬的視覺、聽覺、觸覺,甚至嗅覺、味覺。中國有一句成語,叫作“身歷其境”,最能表達那種狀態(tài)。事實上,那種狀態(tài)不真實。它是由機器合成的虛擬感覺——假感覺。換句話講,虛擬現實是利用機器作假,欺騙我們的感官(眼、耳、鼻、舌、身),誤導我們的感覺(色、聲、香、味、觸)。
虛擬現實可以造成假感覺,因為它能令人產生“4I 反應”:immerge-implicate-interact-imagine;四個 I 開頭的反應。如果不要求精確,可以翻譯為:沉浸-暗示-互動-想象。機器令人產生的反應,不就是催眠術(hypnosis)所使用的誘導反應么?催眠術,可是歷史悠久的東西了。人類文化中,類似催眠術的東西,極為豐富。制造虛擬世界,根本是人類駕輕就熟的老把戲。這個老把戲,從藝術說起,最容易明白。
虛擬的娛樂——說藝術
藝術世界,是絕對的虛擬世界。但是,為什么把形象高尚的藝術,定義為娛樂呢?因為就創(chuàng)作而言,藝術或許嚴肅;但是就欣賞而言,藝術僅僅是一種娛樂,一種可以轉換情緒的娛樂。復雜的心靈,需要細致的情緒轉換;簡單的心靈,需要粗略的情緒轉換。藝術沒有高下之分,只是提供不同欣賞者以不同的娛樂而已。現實生活,枯燥辛苦。人類渴望虛擬的東西來娛樂自己、催眠自己。這大概也是萬物之靈的特色之一吧。
藝術這種虛擬的娛樂,可以分為美術、音樂、舞蹈、戲劇四個項目。這四種藝術,都是感官虛擬,都需要透過我們的視覺、聽覺等器官去感受。藝術上的感受稱為共振 resonance(也叫作共鳴)。共振本是物理名詞——振動頻率相同的物體,一個發(fā)生振動,另一個也發(fā)生振動。在藝術活動中,心靈之間也會發(fā)生共振。這種振動,可以稱為感動,可以稱為催眠,也可以稱為被藝術動搖了心智,分不出真假了。共振,是虛擬世界的核心部分。無論虛擬現實、催眠術還是藝術,都需要共振——需要施術者與受術者、誘導者與想象者間的心靈共振。
藝術虛擬,是明顯的事實。其中,美術虛擬最簡單。美術是單純的視覺虛擬,也是靜態(tài)虛擬(時間靜止的虛擬)。美術家畫一棵樹,樹不會動;塑一個雕像,雕像不會動。這種時間靜止的虛擬,不存在于現實世界。因此,美術并不容易讓一般人產生共振(容易看穿其假)。靜態(tài)的特性,使得美術成為時間上的片斷虛擬,而非連續(xù)虛擬。在藝術的虛擬世界中,美術的技巧比較初級。再者,美術不是表演藝術(performance art),它的創(chuàng)作與欣賞不同步。美術家不是表演家,不需要面對欣賞者;所以美術也沒有“4I 反應”中的互動關系?;樱鞘┬g者加強暗示的重要機會,可以將受術者導入深層想象。美術沒有這一部分。
從時間連續(xù)的角度而言,音樂比美術復雜。音樂是單純的聽覺虛擬,但是音樂不是靜態(tài)的。音樂中包含著時間的因素——需要三分鐘、五分鐘或者一小時去欣賞。時間,讓音樂成為動態(tài)虛擬。時間和動態(tài),是一而二與二而一的事情,是感覺變得真實的重要基礎。隨著旋律和時間流動,完整的沉浸-暗示-互動-想象過程出現了。欣賞者陶醉在音樂虛擬的世界中;感覺著《月光》《四季》甚至《命運》。音樂的動態(tài)虛擬,比美術的靜態(tài)虛擬更容易催眠我們,更容易讓我們進入忘我的狀態(tài)?!墩撜Z·述而》中的“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應該看作是音樂虛擬的經典注腳。
繼之再說舞蹈。舞蹈比音樂又復雜一點。傳統(tǒng)舞蹈,多喜歡伴之以音樂。因此欣賞舞蹈,需要視覺、聽覺兩種感官。并且,傳統(tǒng)舞蹈有情節(jié)故事。面對這種有敘事性的藝術,可以說是在看舞蹈、聽音樂,也可以說是在欣賞一個故事。有了音樂和情節(jié)故事,讓舞蹈成為綜合性的高級虛擬。然而,因為音樂和敘事相伴,傳統(tǒng)舞蹈很類似戲劇——很類似一種肢體夸張的戲劇表演。因此,舞蹈和戲劇置于一處,舞蹈就難免相形失色(20世紀的現代舞,是試驗性很高的藝術。它的試驗,即是去掉敘事部分,甚至音樂部分。目的是使舞蹈遠離戲劇,使觀眾專心于舞蹈的本質——肢體動作)。
最后看看戲劇,戲劇可說是最復雜的虛擬藝術。它不但虛擬故事情節(jié),還虛擬心理情境。情境虛擬(講心理)比情節(jié)虛擬(講故事)更貼近真實人生。戲劇透過演員的演技,把虛擬世界和真實世界綰合在一起(不容易看穿其假),讓人隨著演員的誘導,而喜怒,而哀樂,被催眠至最深沉的想象之中。在那個虛擬的世界里,我們分不清楚真假,失去自我。“看戲的是傻子”那句話,便是此意。至于“演戲的是瘋子”那句話,是指演員在虛擬(表演)過程中,弄到自己也分不出真假——不辨戲里戲外。所謂“不瘋魔不成活”,是演員在真假虛實間的掙扎寫照。那可真是個“真真假假真亦假,假假真真假亦真”的虛擬世界啊。
藝術的虛擬,是有程度的:由靜態(tài)而動態(tài),由講故事而入情境。越虛擬的藝術,越為人喜愛。因為越虛擬的藝術,越有娛樂與催眠效果——越能令人轉換情緒。四種藝術項目中,戲劇居于王者地位,是沒有問題的。人類是容易催眠,喜歡虛擬的動物;通過各種虛擬的藝術來娛樂自己,早就成為了習慣。有這種認知后,再去觀照更為復雜離奇的人類文化,便不至于驚異。
虛擬的未來——說宗教
人類的離奇文化眾多,首先看看宗教。宗教的起源,是個有趣的問題?;旧?,宗教像是藝術一般的虛擬了“死亡世界”。那個世界之所以被虛擬,是因為人們恐懼死亡?!八劳鍪澜纭钡某霈F,讓人們相信死亡是道門檻;通過那道門檻,便進入另外一個世界?!八劳鍪澜纭钡拇嬖?,使人們不再恐懼死亡;樂觀地,認為死亡是生命形式的轉換樞紐(由生人而鬼靈)。然而,那個世界的虛擬,茲事體大。生死之事,豈可像藝術一般的隨便虛擬,就能相信?所以,為了證明“死亡世界”存在,宗教又虛擬了各種神明(祖靈、神祗、上帝),由他們掌管那個世界?!八劳鍪澜纭焙蜕衩?,是宗教虛擬的兩個基本支架,缺一不可。
宗教創(chuàng)造“死亡世界”和神明,有互證二者存在的作用(神明掌管該世界,該世界由神明掌管)。但是,兩種未知的事物互證存在,也未免不合邏輯。如果先證明其一的存在呢?互證問題就說得通了?!八劳鍪澜纭钡拇嬖?,難以證明。但是,神明的存在,證明起來并不困難。因為,宗教家的工作,就是證明神明的存在。宗教家可以與神明溝通,可以與神明說話。他們神秘的溝通能力,是宗教虛擬的起始。只要信眾相信神秘能力,誘導便已成功,信眾的想象就會漸漸出現;神明和“死亡世界”的形狀,就會漸漸具體。因此,與其說信眾接受宗教,不如説,信眾信任了宗教家的神秘能力。宗教家利用這種信任,讓信眾自行在想象中去作推論。宗教,利用信眾的想象,控制著不可知的未來世界。
宗教的虛擬過程中,宗教家居于引導地位;其他部分,要靠信眾的推論與想象。宗教和藝術、催眠、虛擬現實一樣,虛擬一旦啟動,信眾便驅使自己進入那個想象世界。從現今各種宗教看來,越原始的宗教,越純熟于演員式虛擬誘導(例如神明上身)。越進步的宗教,越純熟于劇場式虛擬誘導(例如法會儀式)。不同的場景中,宗教家在信眾面前,或者奇形怪狀地,或者神圣莊嚴地,與神明進行交流。也許有人說,很多降神場面,看來很真實呢。很多儀式場面,令人很激動呢。這是宗教有異于藝術(戲?。┑牡胤?。宗教的互動與暗示,遠遠超過戲劇??磻虻臅r候,大家或哭或笑,總是保持著觀眾身份。但是宗教具有的互動特色,卻使觀眾也成了演員。信眾隨著宗教家的暗示,手舞足蹈,陷入瘋狂境地。前面提過的“不瘋魔不成活”,在宗教中,再次得到具體驗證:越是分不清真假虛實的演員,越是好演員;越是分不清真假虛實的戲,越是好戲。宗教的虛擬世界,是人類文化上,深具影響的精彩大戲。宗教家與信眾,同為施術者與受術者。他們相互催眠,在虛擬的世界中,尋求恐懼的棲身之地。
虛擬的現世——說政治
(一)古代的情況
人類恐懼死亡的想法,很是普遍。宗教靠著虛擬未來世界,長久控制人心。因此,自從宗教出現后,人類社會便有兩種領袖。一是掌握現實的政治家,一是掌握心靈的宗教家。前者看似高調,其實難得人心;后者看似低調,其實大受歡迎。我們只要看看,兩者對于社會上財力、人力的掌握,就可以明白大概。
平心而論,古今中外,沒有人愿意對政治出錢出力。政治要靠法律作后盾,才能夠征集到錢與力(稅與役)。但是宗教要求信眾出錢出力(樂捐與服務),結果可就大大不同。信眾不但甘之如飴,還怕奉獻太少,落人之后。對于政治與宗教,人心的向背取舍,竟然這樣明顯突兀。無怪政治對宗教深具戒心,唯恐其坐大超越。
政治不讓宗教坐大的辦法,其實很簡單,就是“政教合一”;就是以行政權力,涉入宗教的虛擬世界,占據對神明的主祭地位。政治一旦獲得這個地位,便與宗教分享虛擬。不但也有溝通神明的資格,也有與信徒相互催眠的資格;并且在祭祀場合中,常常令宗教淪為配角(在中國,大到帝王祭天,小到家長祭祖,都可以看見這個現象)?!罢毯弦弧笔钦吻謯Z宗教的權力斗爭:“死亡世界”可以繼續(xù)讓宗教家管理,但是神明——特別是神明與政治人物間的特殊連結,必須留給自己。因此,在歷史上,通過種種政治“造神運動”(apotheosis),一批奇異的新神祗出現了。古巴比倫自漢謨拉比始,即有君權神授的說法,中國自周代始,即有王即天子的說法。巴比倫的君權神授說,讓宗教成為神人間的權力中介者。中國的天子說,則以血統(tǒng)關系,把宗教徹底趕出權力核心。
借用宗教虛擬而建立的政治虛擬,是“假戲真做”的虛擬。這種“假戲真做”不是藝術表現,而是權力意志表現。原本只在“死亡世界”活動的神祗, 開始在人間活動。原本只是信徒的虛擬想象,變成所有人民的共同負擔——如果違反人間神祗的意志,會受到法律與軍隊的懲罰。那種懲罰,實實在在,一點戲劇成分都沒有,一點虛擬成分都沒有。宗教虛擬,是為了免除離開現世的恐懼;政治虛擬,卻使現世本身成為恐懼淵藪。政治家比宗教家更懂戲;更懂得如何跨足虛擬與真實,臺上與臺下。政治,利用虛擬獲得現實利益;利用虛擬,控制了人的現實世界。
(二)現代的情況
人類有社會組織,將近一萬年。其中百分之九十五的時間,宗教與政治分享著那個虛擬世界,控制著人的未來和現世。然而,在歷史的逐步進化潮流下,宗教終于露出了疲態(tài)。500年前的文藝復興,令科學興起宗教式微。依附宗教的人間神祗,也受到身份與血統(tǒng)的質疑。政治,開始與宗教漸行漸遠,現代的民主立憲國家,于是焉出現。長時間享受虛擬果實的政治人物,完全了解虛擬的重要。在撇清神祗血統(tǒng)以后,他們發(fā)現了與宗教同等虛擬的寶貴東西。那種東西,叫作政見。一種討論現世生活的樂觀藍圖。
這種樂觀藍圖的出現,延續(xù)著虛擬的歷史邏輯:既然,對未來不能再以宗教想象之,那么退一步,對現世以樂觀藍圖想象一番,總是可以的(想象的理想性消失了,或者可以稱之為頹廢的想象?)?!罢毯弦弧睍r代的政治人物,靠武力得到權力,靠宗教鞏固權力。民主社會的政治人物,相對簡單:靠政見得到權力,靠政見鞏固權力。他們擺脫宗教,直接躍上舞臺,靠著勾勒現世美景,建構虛擬新世界?,F代的民主政治,政治家是獵人,選民是獵物,政見是誘餌。獵人只要取得獵物,不會回頭計較誘餌的真實。藍圖式的虛擬,是政治控制的新方式,并且方興未艾。這種短暫而不計后果的政治虛擬,使政治人物和真正演員,越來越接近。政治的虛擬世界里,假神祗退場,真演員進場。他們輪流上臺,口沫橫飛地描繪著各種關于現世的樂觀藍圖。
民主政治,本是商人政治(各種代議士,并不代表社會普遍民眾,而是代表社會利益團體)。代議士以及準代議士,為了替商人爭取發(fā)言權,廣泛運用商業(yè)宣傳手法:以“販賣”政見,引起“購買”為唯一原則(其過程稱為政見發(fā)表和投票活動)。中國有“士農工商”的說法,政治和商業(yè),距離最遠。如今政治商業(yè)化的潮流,讓政治人物放下身段,甘愿做商人的傀儡??苁且环N戲劇的名字:一種拴著繩子,由人幕后操縱,給小孩子看的偶戲?,F代的政治,不需要拉著宗教,演什么神圣大戲。政治人物由商人在背后操弄,演著可笑的偶戲——讓小孩子們圍觀。最后,小孩子們興奮起來了,隨著偶戲起舞。這種政治虛擬,很有一點《老子》“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的味道。
西元1981年,一位職業(yè)戲劇演員,躍身成為世界級的政治領袖。在文明文化史上,這是值得注意的一件事情。
虛擬的過去——說歷史
宗教和政治,掌握著虛擬的未來與現世。它們的運作方式,和藝術中之戲劇最接近;以類似催眠的沉浸-暗示-互動-想象過程,使受術者接受施術者的意圖,以假為真。在過程與意圖上,政治都較宗教更為嚴峻殘酷。政治除了依靠虛擬,掌握現世,它還要依靠虛擬,掌握過去。因為,過去是現世的基礎;今日權力的合理(合法)性,由昨日權力的合理(合法)性而來。所以,中國古代有巫史的設置(同時掌握宗教與歷史的官員)。讓政治可以一手抓宗教,一手抓歷史;一手抓未來,一手抓過去。
過去的事情,早已淹沒;要靠史家紀錄才能窺見。事實上,過去和未來有相像的地方。它們一個在現世的后面,一個在現世的前面。飄蕩于時間的朦朧之中,看不見也摸不著。朦朧不清的東西,最為適合虛擬。
政治掌握歷史的目的,是要替當下的權力背書;證明自己沒有靠著不好的手段竊取權力。換言之,歷史對政治而言,就是要替當政者説好話,説自己是一個好人。而其他的政治對手,都是壞人,都是注定要失敗的。因此,歷史應該是科學,應該是客觀記錄,但是歷史是藝術,一種文字藝術,一種“準劇本”的撰寫。中國“文史不分”那句話,把歷史的特性說得很露骨;客觀的歷史紀錄里,充滿了主觀的文字偏見。歷史向藝術靠攏,是歷史虛擬的主要原因(史家紀錄,要靠文字。文字是思想語言的延伸。文字記錄是真實的記錄嗎?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因為文字是人寫的,而人是有立場的;所以,文字是一種主觀的記錄。今日,即便出現了攝影錄像,仍然是主觀記錄。不同立場的人,拿著攝影機記錄事件,絕對呈現出立場不同的畫面。所謂的真實與客觀,經過人手,竟然并不存在)。
歷史中的主觀偏見部分,由政治所刻意主導。過去世界,必須合于現實政治的需要。為了需要,過去可以虛擬;為了需要,過去可以由史家藝術地創(chuàng)造,創(chuàng)造各種有利現實的過去。當下的政治繼承者,可以替被繼承者講好話,也可以講被繼承者的壞話;端看是順勢繼承,還是逆勢繼承。在這個基本原則下,歷史像是連續(xù)劇一般,一段一段地虛擬,一套一套地編故事、寫劇本。反正在古代,史家都是御用史家。政治要歷史說什么,它就說什么。不肯遷就政治的,有如鳳毛麟角。民國梁啟超,說中國歷史是“帝王家譜”,就是這個意思。
文字是戲劇的文本,而非戲劇本身。誰是好人壞人的虛擬歷史,也跟一般人不發(fā)生關系。但是,好人壞人的斗爭故事,卻永遠受到歡迎,永遠是流行戲碼。因此,這種虛擬的歷史(或者可以直接稱為歷史小說?)廣為搬上舞臺;在當政者的意旨下,傳播于民間,成為全民的共同虛擬記憶。只要權力的傳承關系為大眾接受,現世政治,便會因為過去的虛擬支撐,而增加了力量。
結語
科技上的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真是可驚異的么?在催眠狀態(tài)的虛擬世界中,驚異和警醒的意思差不多。凡是不能讓人驚異、警醒的虛擬,才是完美的虛擬。人類在宗教、政治和歷史上,利用藝術(戲劇)手法,成功地創(chuàng)造了未來、現世與過去幾個舞臺——演著讓人無法警醒的虛擬大戲。
經濟學上有所謂供需理論,出現什么產物,因為有什么需要。虛擬科技的出現,絕非偶然。人類是長于虛擬——喜歡催眠與被催眠的動物。當舊有的虛擬逐漸幻滅的時候,新的文化虛擬自然填補取代。所謂“新瓶裝舊酒”,或者即是此意。
佛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莊子說“大惑者,終身不解”,屈原說“眾人皆醉,我獨醒”。這些兩千年前的圣者賢者,都是最擅于觀察人類文化,最了解虛擬意義的人物吧。
責任編輯 吳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