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前川喜平
因特網的到來給人類帶來了知識的革命,以及溝通的革命。使用信息化手段促進教育發(fā)展具有巨大的潛力,這可以讓我們在教室里進行革命化的學習。知識是超越時間、空間的,可以極大地拓寬獲得教育資源的途徑。
當然,信息通信技術不可能取代教師。老師們和學生的互動是信息通信技術不可能取代的。在這樣的新時代,我們必須關注學生的學習質量。當然,日本在使用信息化工具促進教育發(fā)展方面并不是很先進。但是,今天我也想介紹幾個例子,說一說日本教育信息化的發(fā)展。
第一,日本通過信息化技術進行強制性教育。日本有很多學生在義務制教育階段不來上學,而且是很長的時間都不來上學。他們有條件來上學,但是他們不想來,教育根本就觸及不到這些人。最后,他們找工作時就受到了限制。為了支持這些輟學的學生,我們引進了新的系統(tǒng),讓學生可以在家里通過信息技術學習。這些在家里上學的學生的學習結果也可以得到學校教師的評估。最后,他們還可以通過學校系統(tǒng)畢業(yè)。
第二,日本學校的規(guī)模越來越小,這是因為出生率的降低,尤其是農村出生率的不斷降低。這種情況對兒童來說是不好的,在一個規(guī)模小的班級上學,會減少他們和其他人互動的機會。因此,我們開展了一些試點項目,從今年開始讓規(guī)模特別小的學校通過英特網和其他的學校進行聯合課堂授課。這些努力加大了學生和更多的人進行聯系的機遇。與此同時,學生還可以在一個師生互動的環(huán)境中成長和學習。
第三,在日本的高中課程中,有很多學生通過郵件的方式學習課程——他們不來上學,通過郵件和老師聯系進行學習。這些課程的開發(fā)原來是為了給那些工作的青年提供便利,他們想一邊工作一邊學習。這些課程給學生提供學習平臺,尤其是那些沒有辦法經常來上學的學生。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學生高中輟學之后還想繼續(xù)深造,就可以通過郵件課程接受教育。在這樣的課程中,信息化就是很好的輔助學生學習的方式。比如,把一些講座的錄像發(fā)到電腦和手機上,讓教師和學生通過實時發(fā)作業(yè)、交作業(yè)和溝通,確保教師可以了解學生的學習水平。雖然現在絕對的兒童數下降了,但是郵件課程的數量上升了,在過去的20年中,從1.5萬節(jié)上升到1.9萬節(jié)。通過使用信息通信技術,我們可以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
我們相信教育信息化可以促進學生接受到一流的教育,特別是邊遠地區(qū)的學生。同時,我們可以深入了解如何使用信息技術并解決所有面臨的問題。我也得承認一點,現在有一些私立學校完全使用信息化技術,他們的教育質量卻非常低。他們根本不去確認那些學生有沒有看錄像,不會去糾正學生的問題,也不會去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結果導致教育質量不能得到保障。除此之外,他們還隨意給學生發(fā)畢業(yè)證,我們根本不能稱這種“教育”為教育。因此,問題的關鍵不在于用不用信息化手段,而在于如何使用信息化手段,如何讓信息化手段成為有效教學的一部分。
(本刊根據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現場錄音整理,標題系本刊所加)
編輯 郭偉 校對 許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