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婭塔娜
摘要:我國的手風琴事業(yè)近年來發(fā)展迅猛。手風琴不斷普及。演奏技巧日臻完美,演奏者、愛好者遍及我國的廣闊領域。手風琴是一種音質優(yōu)美、音域寬廣、表現力極強的鍵盤樂器,而且攜帶方便,可演奏可伴奏,價格適中,被很多人接受。近年,學習手風琴的人數倍增。手風琴的情感教學應該被提到和技術教學同等重視程度,甚至應該更加重視情感教學。音樂教育系的學生不同于其他表演專業(yè)的學生。本文主要根據音樂教育系手風琴專業(yè)教學特點,論述了音教系的手風琴畢業(yè)生應從實際出發(fā),全面發(fā)展。以及如何循序漸進地培養(yǎng)他們的綜合藝術表現能力。
關鍵詞:培養(yǎng)興趣 由淺入深 綜合能力
手風琴作為一種鍵盤樂器,比之鋼琴,有其獨特的優(yōu)勢。在高校學校的音樂藝術實踐中,手風琴也常常起著其他樂器所無法替代的作用,它的方便攜帶和較強的音樂表現力的特點,使其常常成為伴奏樂器中的首選,而音樂教育專業(yè)的學生將來所要面臨的工作,除了要完成課堂教學任務以外,在藝術實踐活動中擔任伴奏和組織的工作也是重要的、不可回避的。因此,對學生手風琴伴奏(包括手風琴的即興伴奏)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個應當予以重視的問題。
由于音樂教育專業(yè)沒有專門開設手風琴伴奏課,所以想使學生在短期的學習中掌握一定的伴奏技能,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教學中,在講述正常的演奏技巧的同時,適當的結合一些簡單的伴奏計較,如:伴奏的和聲基礎、根據音樂形象如何選擇伴奏音型等。培養(yǎng)學生實際運用手風琴的能力,現就手風琴伴奏教學的一些構思作以簡要論述,手風琴伴奏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個科學的,循序漸進的過程。筆者將這個訓練過程分為三個階段,
一、入門階段——培養(yǎng)興趣為主,充分利用所學專業(yè)知識
音樂教育系的培養(yǎng)方向是“一專多用”的復合型人才,音樂教育專業(yè)的學生在校期間,除了學習鋼琴、手風琴之外,還要學習聲樂、歌曲寫作、指揮等綜合的能力。因此,要為學生多創(chuàng)造不同形式的伴奏機會,并讓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練習。
教師可找些短小的歌曲(樂曲),讓學生運用已經學習過的和聲知識,為其配上簡單的和聲、并在琴上試奏。然后每組學生互相傾聽和討論,以此來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作的興趣和欲望,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二、系統(tǒng)訓練階段——由淺入深,逐漸提高
手風琴伴奏課的問題關鍵在于:客觀上存在學程短、學生程度低的不利因素:主觀上存在伴奏理論與伴奏技能不能同步發(fā)展、缺乏與理論相配套的技能訓練和實踐過程的弊端,要使伴奏教學有的放矢,必須抓住成人教學的特點,彌補演奏技術程度低、學習時間短的劣勢,發(fā)揮有一定理論基礎、接受能力快和分析能力強的優(yōu)勢,進而迅速增強學生的伴奏能力。在教學中應注意:1.曲目要短小。對于學生來說伴奏是一門比較難的新課題,如果我們所選擇的曲目是過于太大,就會讓學生在學習的時候感覺到吃力。例如,我們可以在選擇曲目的過程中選一些節(jié)奏類型單一、樂句規(guī)整,所采用的傳統(tǒng)和伴奏短小的歌曲,2.在選曲的過程中應該選取結構不宜復雜的樂曲,例如,規(guī)范的二部曲式還有三部曲式,前奏、間奏、尾奏既簡單而且又好記的樂曲,3.和聲要簡單以及準確,在選擇伴奏的時候應該選擇和弦比較簡單的,不宜選擇那些復雜,我們是可以先從傳統(tǒng)的功能以及和聲連接中入手,不必急于接觸調式和聲、變化和弦,這樣既能使調性明確,演奏起來也方便快捷。
三、提高階段——培養(yǎng)和鍛煉綜合能力
(一)要樹立合作意識。作為伴奏,與演奏不同的是:它與主奏或主唱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這個音樂形象的表現需要二者的完美結合來體現。因此,要學好伴奏,首先要樹立合作意識,樹立集體主義精神。
(二)要經常合作,不斷積累。伴奏是一種實踐性活動,伴奏能力不是單純從書本上學來的,真正的伴奏能力是結合理論知識、并在實踐中不斷積累才能獲得的。因此要鼓勵學生敢于實踐,多為學生創(chuàng)造伴奏實踐、相互配合的機會。在手風琴歌曲伴奏教學中,應特別重視幫助學生理解前奏、間奏和結束樂句的特點及功能,較好地把握伴奏歌曲段落特征及與總體風格的有機聯(lián)系。
四、結語
在手風琴教學中應當重視的兩個問題,是在多年的教學工作中總結和思考的,隨著音樂教育專業(yè)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筆者迫切地感覺到:音樂教育專業(yè)的手風琴教學需要根據時代發(fā)展的需要而不斷改革和更新,而教學本身也是一個不斷學習和探索的過程,相信在今后的教學中,在教學改革活動的帶動下、通過教師和學生們的共同努力,手風琴教學工作一定會不斷的提高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