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腎動脈介入治療是一種治療中晚期腎癌的重要輔助手段,作為腎癌根治術前準備及晚期腎癌的姑息治療都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關鍵詞:腎動脈介入;腎癌;護理
近些年來,該治療已受到國內(nèi)外學者的高度重視并廣泛應用于臨床[1-3]。我院1990年4月~2012年4月對58例巨大腎癌患者采用超選擇動脈介入結合免疫綜合治療,取得了較好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58例巨大腎癌患者中男39例,女19例,年齡24~78歲,平均(45.56±12.82)歲,術前影像學檢查腫瘤直徑>10 cm,其中最大者達16 cm×14 cm×13 cm。腫瘤位于腎上極者29例,腎下極者15例,主病灶位于整個腎臟14例。B超、CT、MRI及血管造影檢查示腎門血管未受侵犯44例,腫瘤侵犯腎門血管9例,腎靜脈癌栓6例。腎功能檢查均為正常,尿液細胞學檢查陽性4例,血清乳酸脫氫酶升高18例。介入治療后獲得II期手術切除15例,均經(jīng)病理組織學證實為腎癌。
1.2方法 采用Seldinger技術經(jīng)股動脈插管,行腹主動脈或患側腎動脈造影,明確腫瘤部位、大小、性質(zhì)、供血動脈和有無靜脈癌栓。然后將導管超選擇插入腫瘤供血動脈內(nèi),行動脈灌注和栓塞治療。灌注藥物為表柔比星(EPI)30~40 mg,絲裂霉素(MMC)20~30 mg、氟脲嘧啶(5-Fu)500 mg。栓塞劑為無水乙醇4~6 ml,5%魚肝油酸鈉4~6 ml,40%碘化油7~9 ml,三者混合成乳化劑。另外還可選用明膠海綿顆粒進行最后栓塞。
2結果
2.1血管造影表現(xiàn) 本組腫瘤血管和腫瘤染色58例,血管推移和扭曲41例,動脈包繞征35例,血管湖樣改變7例,腎靜脈癌栓5例,動靜脈瘺7例。
2.2 腫瘤大小變化 本組所有病例資料完整,大多數(shù)腫瘤都有不同程度的縮小。經(jīng)B超及CT檢查,腫瘤縮小率>35%者占64.5%,腫瘤縮小率>40%者占41.2%;3例腫瘤變化不明顯,1例略增大。
2.3 療效評價 臨床癥狀緩解者占94.8%(55/58),腫瘤縮小者占96.6%(36/58);介入治療術后6個月、1、2、3年生存率分別為81.3%、78.1%、62.6%、42.1%,平均生存期38.3個月,最長72個月。
3護理
3.1術前護理
3.1.1心理護理 巨大腎癌一般處于癌癥晚期,患者常表現(xiàn)為焦慮、恐懼、絕望、對治療缺乏信心。因此,應通過多種形式向患者詳細介紹介入手術治療的目的、方法、療效及成功病例,使其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消除患者疑慮心理和緊張情緒,并積極配合介入治療。
3.1.2病情觀察 注意患者全身情況,了解生命體征及各項輔助檢查,如高熱、凝血功能不正常者應推遲手術日期。
3.1.3常規(guī)準備 訓練床上大小便,術前1 d做碘過敏試驗、青霉素皮試及會陰部皮膚準備,術前4 h禁食、禁水,術前30 min肌內(nèi)注射地西泮10 mg、苯巴比妥鈉25 mg、阿托品0.5 mg。
3.2術后護理
3.2.1生命體征觀察 測量血壓、脈搏、呼吸1次/2 h,平穩(wěn)后改為1次/4 h,并觀察尿量的變化,術后6 h內(nèi)每30 min觀察1次足背動脈搏動情況。注意穿刺部位有無出血、血腫,穿刺下肢皮膚顏色、溫度、感覺及運動功能。
3.2.2一般護理 患者絕對臥床休息,穿刺側下肢制動24 h,穿刺部位沙袋壓迫4 h,鼓勵患者盡早進食、飲水。按常規(guī)補充液體,給予保肝及消炎治療等。
3.2.3術后并發(fā)癥護理
3.2.3.1穿刺部位出血及血腫 多見于穿刺部位壓迫時間不夠或止血后患者肢體移動所致,術前向患者仔細說明術后注意事項。若發(fā)生出血或血腫形成,應立即用消毒紗布壓迫穿刺部位上方動脈處,同時做相應處理,本組患者未發(fā)生出血和血腫。
3.2.3.2疼痛 由于腎動脈栓塞術后,導致腰部劇烈疼痛。本組58例患者術后出現(xiàn)不同程度疼痛,其中27例疼痛較劇烈,使用哌替啶75~100mg肌內(nèi)注射后疼痛緩解。
3.2.3.3發(fā)熱 本組25例患者術后出現(xiàn)提問升高,體溫在37.8~39.2℃,一般持續(xù)2~4d,考慮為腫瘤組織壞死所致,不排除明膠海綿吸收熱。采取對癥處理,體溫恢復正常。
3.2.3.4胃腸道反應 多數(shù)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厭食、惡心、嘔吐,出現(xiàn)時間因人而異,我們采取以下護理措施;與患者交談,了解其感受,分散注意力;協(xié)助患者多飲水;適當靜脈補液,加速藥物代謝;飲食清淡、易消化、富有營養(yǎng),少量多餐,忌食刺激性食物;必要時使用拮抗劑或止吐劑等。
3.2.3.5骨髓抑制 觀察二便顏色,定期查血常規(guī),掌握患者有無出血傾向,以早期了解骨髓抑制情況。若患者白細胞技術小于1.0×109/L,須實行保護性隔離,嚴格無菌操作,防止交叉感染;若血小板減少至40×109/L且有出血并發(fā)癥時,應盡量減少穿刺次數(shù),使用軟牙或海綿牙刷,防止出血,必要時科成分輸血或應用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
3.2.3.6血栓形成 局部穿刺和插管或壓迫、包扎過緊可引起急性動脈栓塞,嚴重者可導致肢體缺血壞死。術后應觀察下肢皮膚顏色、溫度、感覺、運動及足背動脈搏動等情況。本組患者均未發(fā)生血栓。
3.3出院指導 巨大腎癌介入治療患者住院大約1~2 w,部分患者出院時不良反應并未完全消失,由于腫瘤組織釋放入血,仍有間歇性發(fā)熱、腰痛、納差等癥狀。應指導患者定期復查,檢查血、尿變化及影像學情況;防止感冒,保持心情舒暢,避免不良刺激;飲食有節(jié)制,并注意飲食衛(wèi)生,適當休息,加強體育鍛煉。
參考文獻:
[1]黃福貴,周麗娟,祁欣,等.腎癌介入治療明膠海綿與碘油臨床應用研究[J].中國現(xiàn)代醫(yī)學雜志,2004,14(3):48-50.
[2]黃福貴.腎癌介入治療明膠海綿與碘化油臨床應用研究[J].中國現(xiàn)代醫(yī)學雜志,2014,14(3):48-50.
[3]黃福貴,任珍,祁欣,等.腎動脈聯(lián)合栓塞與免疫治療巨大腎癌32例[J].中國微創(chuàng)外科雜志,2006,5(6):366-367.
編輯/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