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觀察尋常性痤瘡患者采用一清膠囊給予臨床治療的效果。方法 抽取我科門診2013年~2014年收治的輕、中度尋常痤瘡患者88例作為本組研究對象,征求患者治療意愿后,分成治療組與對照組,每組40例,對照組患者采用阿奇霉素給予臨床治療,治療組患者采用一清膠囊給予臨床治療,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及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結果 治療組患者采用一清膠囊進行治療后,總有效率90.90%。對照組采用阿奇霉素進行治療后,總有效率65.91%,治療組治療效果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組間數(shù)據(jù)對比差異明顯,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者在治療過程中,除1例出現(xiàn)輕微腹瀉,減量為3次/d,1粒/次,腹瀉癥狀消失,不良反應對比無明顯區(qū)別(P>0.05)。結論 尋常痤瘡患者采用一清膠囊給予臨床治療,獲得較為明顯的效果,可加快患者疾病康復速度,降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一清膠囊;尋常痤瘡;治療效果
尋常痤瘡是常見的慢性毛囊皮脂腺疾病,主要與痤瘡丙酸桿菌感染有關[1]。但由于口服抗生素易產(chǎn)生耐藥性,患者胃腸道不良反應明顯,外用藥物作用較緩慢,故筆者采用四川康弘制藥有限公司生產(chǎn)的一清膠囊治療尋常痤瘡,以觀察其臨床療效。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88例均為我科2013年~2014年門診輕、中度尋常痤瘡患者,其中男40例,女48例,年齡13~36歲,平均年齡22歲,病程2w~4年,平均病程2.1年。所有患者均有痤瘡的典型臨床表現(xiàn),病情輕重采用痤瘡綜合分級系統(tǒng),其中輕度48例,中度40例。將88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44例,輕度24例,中度20例,男20例,女24例,平均年齡22.55歲。對照組44例,輕度24例,中度20例,男20例,女24例,平均年齡23.12歲。兩組患者例數(shù)、病情輕重、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在2w內均未應用抗生素、維A酸類及其他中藥制劑,均無內分泌或其他系統(tǒng)疾病,6個月內未用過糖皮質激素類藥物。
1.2排除標準 本次入組對象中均排除以下患者:①對于醫(yī)囑用藥不配合,無法在療程內完成治療的患者;②對本次藥物產(chǎn)生過敏反應或者無法忍受治療的不良反應中斷治療的患者;③肝功能、心功能、腎功能嚴重不全的患者;④全身衰竭或者長時間服用免疫抑制劑的患者以及免疫功能降低的患者;⑤哺乳期以及妊娠期的婦女。
1.3方法
1.3.1治療方法 治療組口服一清膠囊(0.5g/粒),2粒/次,3次/d。對照組口服阿奇霉素,0.5g/次,1次/d。兩組均同時配合外用夫西地酸軟膏。兩組均以2w1個療程。治療2個療程后判斷療效。治療期間囑患者清淡飲食,忌辛辣油膩食物,清潔面部,避免使用粉質類化妝品,規(guī)律作息,忌擠壓皮損。
1.3.2臨床觀察指標 通過同一個醫(yī)護人員對患者治療前、治療后的數(shù)據(jù)進行記錄,分別記錄患者結節(jié)數(shù)目、膿皰數(shù)目、面部丘疹等變化情況,通過患者變化的實際情況,將患者不同皮膚減少數(shù)目以及不同階段作為治療效果判斷依據(jù),且對患者的不良反應給予記錄。
1.3.3療效判定標準 診斷標準參照《臨床皮膚病學》的尋常痤瘡的診斷標準擬定痊愈:皮損基本消退,癢痛感消失,療效指數(shù)>90%;顯效:皮損明顯消退,癢痛感明顯減輕,療效指數(shù)為61%~90%;好轉:皮損有所消退,癢痛感減輕,療效指數(shù)為20%~60%;無效:皮損消退很少,或皮損無明顯改變或加重,癢痛感未減輕或加劇,療效指數(shù)<20%??傆行蕿槿惋@效例數(shù)之和與總病例數(shù)的比值。
1.4統(tǒng)計學分析 本組研究數(shù)據(jù)通過SPSS16.0統(tǒng)計學軟件作分析統(tǒng)計工作,采用率(%)表示計數(shù)資料,通過χ2檢驗,若P<0.05,則表示組間數(shù)據(jù)對比差異明顯,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治療組44例,痊愈31例,顯效9例,好轉4例,無效0例,總有效率90.90%。對照組44例,痊愈13例,顯效16例,好轉13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65.91%。結果顯示治療組和對照組有顯著差異(P<0.05),治療期間,除1例出現(xiàn)輕微腹瀉,減量為3次/d,1粒/次,腹瀉癥狀消失。其余病例無不良反應。
3 討論
痤瘡的發(fā)病因素包括內分泌異常、毛囊皮脂腺導管異常角化、細菌感染以及免疫等多方面的因素[2]。青春期人群是尋常性痤瘡的好發(fā)人群,其具有難以治愈、病理復雜等基本特征,臉部或者額部是尋常型痤瘡較為常見的發(fā)病位置,剛剛開始發(fā)病時,是與毛囊類型的圓錐形丘疹,早期皮脂在皮脂腺開口位置有淤積情況,出現(xiàn)黑頭粉刺或者白頭粉刺的情況,白頭粉刺又稱閉合性粉刺,可以從粉刺中將白色豆渣樣物質挑出[3]。黑頭粉刺又稱開放性粉刺,主要是因為皮脂氧化造成的,如患者癥狀較為嚴重,則會出現(xiàn)炎性丘疹的情況,出現(xiàn)的囊腫或者暗紅色的結節(jié),以大小不等呈現(xiàn)。白頭粉刺以及黑頭屬于非炎性皮損;膿皰以及丘疹屬于炎性皮損。臨床傳統(tǒng)治療方法無法獲得較為明顯的效果,僅能夠在短時間內控制患者的癥狀,長期治療效果較差。
中醫(yī)稱\"肺風粉刺\"主要認為是由于素體腎陰不足,相火過盛,加之飲食失調,肺胃火熱上蒸頭面所致[4]。治則以清瀉肺熱,涼血解毒、活血散結為要。四川康弘藥業(yè)的一清膠囊組方源于漢代醫(yī)圣張仲景的著作《傷寒雜病論》,成分:大黃、黃芩、黃連。黃芩性苦寒,主清肺火,善除上焦實火熱毒,清熱瀉火解毒,且能涼血止血;黃連大苦大寒,主入心經(jīng),兼入肝、胃二經(jīng),善清心火,除中焦實火郁結;大黃苦寒泄降,主入脾胃大腸經(jīng),瀉熱通便,引火下行,以瀉為清,有上病下治之效,且兼入肝、心包二經(jīng),為方中之君藥。黃芩、黃連二藥相伍,輔助大黃增強清熱瀉火解毒,涼血化瘀止血之效,共為臣藥。筆者采用一清膠囊口服清瀉肺胃濕熱,瀉火解毒,瀉熱通便治療尋常性痤瘡,既有抑菌作用,又能消除R質粒,減少耐藥性在菌種間的橫向傳遞,降低細菌耐藥性的產(chǎn)生[5]。且一清膠囊組方中三味藥均具有清除內毒素的作用,既可抑制炎癥因子生成,又可減輕炎癥反應程度,從源頭緩解炎癥癥狀。
本組研究資料顯示,治療組有效率90.90%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的總有效率65.91%,組間數(shù)據(jù)對比差異明顯,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者在治療過程中,除1例出現(xiàn)輕微腹瀉,減量為3次/d,1粒/次,腹瀉癥狀消失,不良反應對比無明顯區(qū)別(P>0.05),代表著臨床應用不良反應輕微,值得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周志強,王京軍,孫占學.一清膠囊配合潤燥止癢膠囊治療慢傳輸型便秘45例[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2,4(01):26-27.
[2]柳兵,王侖,丁小珍.一清膠囊聯(lián)合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膠治療尋常痤瘡療效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1,9(09):31-32.
[3]彭建榮.一清膠囊治療慢性咽炎的療效觀察[J].醫(yī)學信息(中旬刊),2011,4(06):341-342.
[4]夏永華,劉冬,李素娟,等.補骨脂聯(lián)合復方氟米松軟膏治療尋常型銀屑病[J].中國現(xiàn)代醫(yī)學雜志,2011,8(19):321-322.
[5]張國強,王文氫,康瑞花,等.異維A酸紅霉素凝膠治療輕、中度尋常性痤瘡臨床觀察[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11,7(05):63-64.
編輯/哈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