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內鏡下熱極治療HP陰性完全型隆起糜爛性胃炎(REG)的臨床價值。方法 60例HP陰性完全型REG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熱極治療,術后予雷貝拉唑+果膠鉍治療,對照組雷貝拉唑+果膠鉍治療。結果 總有效率治療組96.67%,高于對照組,具有顯著差異(P<0.01)。治療后兩組隆起病灶變化數目差異顯著(P<0.01)。結論 內鏡下熱極治療PH陰性完全型REG療效佳,且安全、方便。
關鍵詞:隆起糜爛性胃炎;內鏡;熱極治療
隆起糜爛性胃炎(raised erosive gastritis,REG)又稱疣狀胃炎(VG)、痘疹樣胃炎,是臨床消化系統(tǒng)疾病中的常見病、多發(fā)病,胃鏡檢出率可高達5.89%[1],發(fā)病年齡跨度大,以男性居多[2]。本病臨床表現(xiàn)缺乏特異性,診斷主要依據胃鏡下的典型病灶形態(tài)特征及病理學表現(xiàn)。鏡下表現(xiàn):在胃竇和(或)胃體粘膜見單個或多個疣狀、膨大皺襞狀或丘疹樣隆起,頂端可見粘膜缺損或臍樣凹陷,中央有糜爛[3]。病理表現(xiàn):病灶中心凹陷部分的胃粘膜上皮呈變性、壞死、脫落狀態(tài),表面覆滲出物,上皮呈不同程度的炎癥表現(xiàn)及炎癥細胞(淋巴細胞<25/100個上皮細胞[4])的浸潤,常伴腸上皮化生和(或)上皮內瘤變,甚至有惡變傾向。REG完全型(成熟型)胃粘膜隆起主要為組織增生所致,內鏡下形態(tài)特征為隆起的起始部較陡,隆起較高,頂部臍樣凹陷小而深,或臍樣凹陷消失而呈息肉樣。近年來,筆者使用內鏡下熱極治療本病30例,經臨床對照觀察,療效滿意。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①符合國際悉尼系統(tǒng)胃炎分類法[5],參考汪鴻志主編的《慢性胃炎》中有關疣狀胃炎診斷標準[6];②經胃鏡檢查與病理檢驗確診為完全型隆起糜爛性胃炎;③無潰瘍、Ⅱa早期胃癌、息肉及迷走胰腺;④幽門螺桿菌(HP)檢測陰性;⑦知情同意,愿意合作,配合診斷治療的患者。
1.2一般情況 60例均為本院2011年06月~2014年06月門診和住院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30例,其中男22例,女8例;年齡26~70歲,平均(47.9±11.37)歲;病程3~24個月,平均(12.0±6.56)個月;病灶數2~22個,平均(8.07±4.88)個;病灶直徑3mm,~21mm,直徑在12mm以內的病灶占85%以上;伴腸上皮化生或上皮內瘤變14例。對照組30例,其中男24例,女6例;年齡24~74歲,平均(45.47±11.83)歲;病程3~30個月,平均(11.57±7.96)個月;病灶數2~25個,平均(8.27±5.94)個;病灶直徑3mm~20mm,直徑在12mm以內的病灶占85%以上;伴腸上皮化生或上皮內瘤變12例。兩組在性別、年齡、病程、病灶數、病灶大小等方面均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
1.3治療方法
1.3.1治療組 術前常規(guī)檢查血常規(guī)、出凝血時間、肝功能、乙肝兩對半、心電圖。術前禁食8~10h。采用日本Olympus GIF-H 260電子胃鏡和國產HP-A100型內鏡熱極治療儀(北京華亙安邦科技有限公司制造)治療。在胃鏡直視下,將熱極探頭經活檢鉗道插入,直達病灶,治療溫度選擇240°C,用熱極探頭的頂端或側段貼壓病灶,密切接觸,腳踩電開關,持續(xù)通電治療時間3~8s/次,間隔2s/次以上。對直徑0.3~0.5cm的病變,熱極探頭貼壓病灶上方1~2次。直徑0.5~2.0cm的病變給予熱極探頭貼壓病灶上方5~10次。使用\"頂、滑、掃\"等方法和借助胃鏡同步進退和轉動熱極,直至病變處平坦、粘膜發(fā)白、焦痂形成為止。治療次數根據病變數量而定,10個以下1次性治療,10個以上分2次或多次治療。治療后觀察5min,無出血或其他異常,結束治療。術后門診患者留觀1~2h,住院患者返回病房繼續(xù)觀察。禁食、禁飲8h后進偏冷流質飲食,并給予雷貝拉唑腸溶片(瑞波特,江蘇豪森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生產)10mg,2次/d,早晚餐前30min口服;膠體果膠鉍膠囊(黑龍江江世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200mg,4次/d,三餐前60min及睡前口服,連用4w。
1.3.2對照組 雷貝拉唑腸溶片(瑞波特,江蘇豪森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生產)10mg,2次/d,早晚餐前30min口服;膠體果膠鉍膠囊(黑龍江江世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200mg,4次/d,三餐前60min及睡前口服,連用4w。
1.4觀察項目
1.4.1臨床癥狀觀察 治療前后臨床癥狀變化,按上腹痛、上腹飽脹、反酸、噯氣、厭食5項進行觀察,并制定評分標準:無癥狀者為0分;偶有癥狀或出現(xiàn)癥狀1~2次/d,癥狀輕微者為1分;出現(xiàn)癥狀3~5次/d,癥狀較重,但尚能忍受者為2分;出現(xiàn)癥狀6次/d以上,癥狀嚴重,難以忍受者為3分。
1.4.2鏡下表現(xiàn)觀察 療程結束后1個月復查胃鏡和病理,確認胃鏡下治療前后的隆起病灶數目變化。
1.4.3不良反應 客觀記錄治療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
1.5療效評定標準 臨床治愈:臨床癥狀消失,胃鏡下乳頭狀或痘疹樣隆起消失;顯效:治療后癥狀積分下降2/3,胃鏡下乳頭狀或痘疹樣隆起低平,臍樣凹陷及凹陷處糜爛消失,病灶數消失>50%;有效:治療后癥狀積分下降1/3,但胃鏡下乳頭狀或痘疹樣隆起依然,臍樣凹陷處糜爛好轉,病灶數消失<50%;無效:治療后癥狀積分下降<1/3或停藥后即復發(fā),胃鏡下觀察病灶無改變。
1.6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檢驗,以P<0.05為有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療效對比,見表1。
2.2治療前后胃鏡檢查兩組隆起病灶均數改變對比,見表2。
2.3不良反應 治療組30例中有5例患者在胃鏡熱極治療后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上腹不適、疼痛、惡心、燒灼感,但均能忍受,未有穿孔、出血并發(fā)癥發(fā)生。
3討論
REG臨床常見,病程較長,難以痊愈。其病因和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明了,目前認為其發(fā)病與HP感染、自身免疫、胃泌素、胃酸增多及膽汁反流、長期進食刺激性食物、嗜好煙酒、服用非甾體類藥物、焦慮抑郁等因素相關[1]。其發(fā)病機制可能是由于各種外源性或內源性致病因素引起胃粘膜血流減少或正常粘膜防御機制的破壞加上胃酸和胃蛋白酶對胃粘膜的損傷作用而發(fā)病[7]。
目前,臨床上抗HP、抑酸、保護胃粘膜是治療REG的主要原則。但是,對于完全型尤其是HP陰性的REG,單純藥物治療療效不佳。熱極治療是利用高熱熱極探頭的熱傳導、熱輻射作用和接觸式壓迫作用,導致靶組織的脫水、凝固至碳化、氣化,破壞增生組織、腫瘤組織,從而達到有效的治療目的。同時也能改善粘膜的血液循環(huán),保障組織血流灌注,增加了氧和營養(yǎng)的供給,加快組織修復,促進愈合。再者,兼有殺菌作用。研究結果表明:熱極的溫度170~240℃,即能較快熱凝又能達到有效破壞限于粘膜層的目的,凝固深度有自限性,提示治療病損僅限于粘膜層的糜爛,損傷有限又比較安全[8]。與高頻電凝、射頻、微波和APC相比,熱極與之療效相當[9],且費用低廉。本研究結果顯示熱極是治療REG的有效手段之一。由于熱極治療造成了胃粘膜不同程度的損傷,故改善治療后不適癥狀、促進粘膜愈合是熱極治療后需解決的主要問題。
本組研究結果表明,治療幽門螺桿菌陰性的完全型REG,內鏡下熱極并用雷貝拉唑、果膠鉍,在總有效率、隆起病灶消失數等方面均優(yōu)于雷貝拉唑、果膠鉍對照組,具有顯著性差異,效果好,且不良反應輕微、安全、方便、經濟,值得進一步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毛欣欣,柯曉,紀立金.隆起糜爛性胃炎病因及發(fā)病機制研究現(xiàn)況[J].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4,16(2):214-217.
[2]柯曉,黃澤輝,方文怡,等.福州地區(qū)隆起糜爛性胃炎病理分類和中醫(yī)臨床證候學的研究[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消化雜志,2010,18(5):306-311.
[3]房靜遠,劉文忠,李兆申,等.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J].現(xiàn)代消化及介入診療,2013(2):119-128.
[4]Dixon MF,Genta RM,Yardley JH,et al.Classification and grading of gastritis.The updated Sydney System[J].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the Histopathology of Gastritis,1994,20(10):1161-1181.
[5]劉文忠節(jié)譯.悉尼系統(tǒng)-一種新的胃炎分類[J].國外醫(yī)學消化系統(tǒng)分冊,1991(1):6.
[6]汪鴻志.慢性胃炎[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5:209.
[7]陳灝珠.實用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1859.
[8]儲榆德.內鏡熱極治療的實驗研究和臨床應用[J].中國光電內鏡,1997(4):24-28.
[9]張春芬,陳宏偉,李延偉,等.微波、熱極與氬氣刀治療疣狀胃炎對比分析[J].慢性病學雜志,2010,12(11):1390-1391.
編輯/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