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對手術進行細菌學調查,淺談手術后細菌感染的防治。方法 隨機抽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在筆者所在醫(yī)院術后患者進行細菌學調查。結論 對細菌學調查進行全面系統(tǒng)的了解,并對患者進行有針對性的治療措施,對于有效減少患者在手術后出現(xiàn)的痛苦,減少細菌感染的發(fā)生,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術后;細菌學調查;研究
Abstract:Objective Surgery for bacteriological investigation,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bacterial infections of post-surgery.Methods Randomly March 2014~March 2015 in my hospital where patients were bacteriological investigation.Conclusion Bacteriological survey to understand the full system,and patients with targeted treatment for patients reduce pain after surgery appear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bacterial infection,has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Key words:Surgery;Bacteriological investigation;Research
細菌感染作為術后影響手術效果的重要因素,值得研究關注。通過對術后的細菌學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細菌感染的比例較高,此類問題值得我們關注[1]。隨機抽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在筆者所在醫(yī)院術后患者進行細菌學調查。結論對細菌學調查進行全面系統(tǒng)的了解,并對患者進行有針對性的治療措施,細菌學鑒定及藥敏采用全自動的細菌鑒定/藥敏系統(tǒng)分析[2]。結果發(fā)現(xiàn)感染率第1的是金黃色葡萄球菌感(43.8%),第2的是鮑曼不動桿菌(23.1%),而肺炎克雷伯菌居第3位(14.2%),金黃色葡萄球菌對萬古霉素保持高度敏感性(100%),其中較為關鍵的G-菌對亞胺培南均保持高度敏感性?,F(xiàn)將總結和分析結果報道如下[3]。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隨機2014年3月~2015年3月在筆者所在醫(yī)院術后患者進行細菌學調查。結論對細菌學調查進行全面系統(tǒng)的了解,并對患者進行有針對性的治療措施,細菌學鑒定及藥敏采用全自動細菌鑒定/藥敏系統(tǒng)分析。其中男23例,女32例,年齡43~71歲,平均55.4歲。
1.2方法 隨機2014年3月~2015年3月在筆者所在醫(yī)院術后患者進行細菌學調查,細菌學鑒定及藥敏采用并總結相應的處理對策。
1.3統(tǒng)計學處理 對試驗結果,所有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 11進行統(tǒng)計分析。所獲得的資料采用χ2檢驗處理;資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比較兩組差異。當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細菌學鑒定及藥敏采用全自動細菌鑒定/藥敏系統(tǒng)分析。結果感染率位居第1的是金黃色葡萄球菌(41.0%),第2名的是是鮑曼不動桿菌(35.2%),而肺炎克雷伯菌居第3位(17.2%),金黃色葡萄球菌對萬古霉素保持高度敏感性(100%),主要體現(xiàn)在G-菌對亞胺培南均保持高度敏感性[4]。
3 討論
除了要考慮有針對性的抗菌抗生素的作用,而且還必須掌握的不良反應和體內藥效的過程:臨床使用抗生素時,必須在以下基本原則考慮藥物和關系[5]。不明原因的發(fā)熱不應該使用抗生素,因為經(jīng)常使用抗生素,使易于檢測的病原微生物,所以臨床表現(xiàn)不典型,影響臨床診斷延誤治療[6]。在皮膚中的整形外科,粘膜等方面,應該降低使用抗生素,以避免耐藥菌產(chǎn)生之后的過敏反應[7]。當眼睛粘膜和皮膚灼傷的時候應該選用合適的抗生素[8]。
手術的患者首先要了解手術的利弊有正確的態(tài)度,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為了防止術后出血和感染,有研究顯示,在治療中發(fā)現(xiàn)頭孢菌素抗生素無效的情況大量抗生素的開發(fā)和普及治療過程中應用多種抗生素或集中使用大量抗生素,使患者體內正常菌群失調,耐藥菌株增加,致使病程延長,感染機會增多[9]。
衛(wèi)生工作者應報告建議抗生素處方控制必要的最低限度。同時呼吁為患者開處方的醫(yī)生合理的使用當抗生素,同時有針對性的干預可以減少感染的速度,以減少患者術后感染的概率,降低主要危險因素。
參考文獻:
[1]盛學成,馬琳,關桂梅.236份燒傷感染病材的細菌分離及藥敏檢測結果分析[J].白求恩醫(yī)科大學學報,1992(04).
[2]安苗苗.燒傷感染病原菌的研究與護理對策[J].考試周刊,2010(31).
[3]鄧詩琳,蘇東,曹麗萍.1993~1996年1312株燒傷感染菌的耐藥性調查分析[J].中華整形燒傷外科雜志,1998(02).
[4]吳曉華,嚴明忠.三種燒傷感染創(chuàng)面抑菌藥物效果比較[J].華南國防醫(yī)學雜志,2008(05).
[5]郭宏,韓曉東.燒傷感染創(chuàng)面分泌物菌種分布及耐藥性198例分析[J].中國民康醫(yī)學,2008(12).
[6]馬海萍.足部燒傷感染后截肢的糖尿病患者的護理思路構建[J].現(xiàn)代養(yǎng)生,2014(04).
[7]賀吉庸,吳祖林,劉小平,等.燒傷感染創(chuàng)面細菌培養(yǎng)及藥敏試驗結果分析[J].中國燒傷創(chuàng)瘍雜志,2003(04).
[8]鐘書強,樸宏鷹,于景臣.2002~2006年燒傷感染創(chuàng)面菌群分布及其藥物敏感性分析[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09(03).
[9]Irene S.Kourbeti,Anke V.Jacobs,Maxim Koslow,Dimitris Karabetsos,Robert S.Holzman.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POSTCRANIOTOMY MENINGITIS[J].Neurosurgery.2007(2)
編輯/哈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