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我國各種社會矛盾都很突出,然而人們在遇到矛盾、糾紛,選擇解決、救濟的途徑時卻往往舍法而上訪,即所謂信“訪”不信法。如此后果當然很嚴重。筆者通過分析認為,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方法應該是各級公共權力機關尤其是基層公共權力機關及權力行使者在實際工作中要切實落實群眾路線,嚴格依法辦事,讓法律權威在廣大群眾的心中真正樹立起來。做到了這一點,則信“訪”不信法的現(xiàn)象就會逐步得到改變并最終走向消亡。
關鍵詞:信“訪”不信法;群眾路線;依法辦事;
文章編號:1674-3520(2015)-11-00-01
當前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期,各種矛盾都很突出。然而人們在遇到矛盾、糾紛,認為自身權益受到侵害時,卻往往并不是循法而行,通過調(diào)解、仲裁、行政復議乃至訴訟等途徑和方式來化解,而是獨自或群體性前往各級政府的信訪部門,希望通過上訪這種方式來得到解決。這就是目前在我國現(xiàn)實社會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現(xiàn)象,即所謂信“訪”不信法。
信“訪”不信法的后果無疑很嚴重,一是破壞了法律權威,讓法律在廣大群眾的心中難以樹立起應有的崇高地位;二是各種法律救濟機構在一定程度上被虛置,不能充分發(fā)揮其應有的定分止爭功能;三是損害了黨和政府在廣大群眾心中的形象,容易使他們對黨和政府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使命產(chǎn)生懷疑;四是由于其群體性特點,給各級黨委和政府的工作帶來了很大壓力,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社會穩(wěn)定。
我國目前正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社會主義法治事業(yè)相較于以往已經(jīng)有了長足的進步,法律在化解各種社會矛盾、糾紛中本應起著主導和決定性作用。那么現(xiàn)實社會生活中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信“訪”不信法的現(xiàn)象呢?是法律制度本身存在重大缺陷,還是各種權利救濟機構功能不夠健全,使得它們難以擔此重任?大家知道,目前我國法律制度與建設法治國家的要求相比雖然還不是很完善,但經(jīng)過三十多年的建設,以憲法為統(tǒng)帥,由憲法、法律、行政法規(guī)、地方性法規(guī)等多個層次的法律規(guī)范構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在2010年已經(jīng)形成,國家的經(jīng)濟、政治、文化、社會以及生態(tài)文明建設等各個方面可以說已基本上做到了有法可依。同樣,我國的各種權利救濟機制和司法體制雖也有待進一步完善,可諸如調(diào)解、仲裁、復議、訴訟等機構的設置總的來說都已具足,在物質(zhì)、技術、權責及人員配置上也都應該能夠滿足社會對法律的需求。
既然如此,則人們在遇到矛盾、糾紛后為什么還是不通過法律途徑、運用法律武器去解決,而是熱衷于去上訪呢?通過分析和思考,筆者以為,人們之所以普遍抱持這樣一種觀念,社會上之所以普遍存在這樣一種現(xiàn)象,除了我國幾千年封建傳統(tǒng)上一貫輕視法律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在現(xiàn)實生活中繼續(xù)在影響、左右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這一因素外,最根本的原因應該在于我們的一些公共權力機關及權力行使者,尤其是基層公共權力機關及權力行使者在實際工作中并沒有真正把黨的群眾路線落到實處,沒有嚴格地依照法律規(guī)定把廣大群眾的切身利益保護好,使法律在現(xiàn)實社會生活中沒有樹立起應有的權威,使人們普遍對法律缺少信任感。
法律作為整個社會規(guī)范體系中居于主導地位的剛性規(guī)則,一經(jīng)實施就應該在全社會范圍內(nèi)得到一體遵循。然而在目前的現(xiàn)實社會生活中,這種剛性規(guī)則卻并沒有得到很好的落實,而是往往變成了一些公共權力機關及權力行使者謀取局部利益和中飽私囊的工具。這主要表現(xiàn)在執(zhí)法和司法兩個環(huán)節(jié)上。在執(zhí)法環(huán)節(jié)上,一是濫用權力,超越法律規(guī)定的權限行使權力,從而侵犯了法律賦予廣大群眾的合法權益;二是瀆職不作為,當群眾的合法權益受到侵犯時,公共權力機關及權力行使者本應及時出手進行救濟,充當他們的保護神,然而事實上卻常常并非如此,而是麻木不仁,袖手旁觀。在司法環(huán)節(jié)上,則主要是司法不公,打官司常常成了打“關系”,比財力,拼人情,當事人消耗了大量精力、時間和財力,結果其合法權益卻并不一定能得到有效保障,即使贏了官司也可能兌現(xiàn)、執(zhí)行不了。如此時間一長,法律在人們心中的光環(huán)便漸漸地褪了顏色,人們自然就會對它產(chǎn)生懷疑,不敢去相信它,因而當其認為自身權益受到侵犯時,也就很難想象他們會寄希望于通過法律途徑來解決了。
上訪雖然是非法律途徑、非正式救濟渠道,各級政府的信訪部門也并不具有解決實際問題的職責和權限,然卻因為其常常是在群情激憤的狀態(tài)下進行的,很容易對黨和政府形成沖擊,給社會穩(wěn)定造成壓力,因而也就比較容易能夠引起上級機關及其領導的重視甚至是高度重視,問題有可能很快得到解決,即使是一些并不合法的利益也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予以滿足。如此一來,當人們遇到矛盾、問題,認為其權益受到侵害而選擇救濟渠道時,信“訪”不信法,首先想到去上訪便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
要改變廣大群眾信“訪”不信法的這種觀念,減少、杜絕矛盾、問題產(chǎn)生后“大鬧大解決,小鬧小解決,不鬧不解決”這種現(xiàn)象的蔓延,在當前我們法治國家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法治環(huán)境還不是很理想的情況下,最有效也是最根本的辦法,就是公共權力機關及權力行使者,尤其是與廣大群眾切身利益聯(lián)系最密切的基層公共權力機關及權力行使者,一定要切實按照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所作的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之精神,在實際的工作中嚴格依法辦事,努力把群眾路線落實好,實實在在地把廣大群眾的利益放在突出位置保護好,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社會矛盾,降低矛盾的烈度。而當矛盾、糾紛出現(xiàn)后,當事人循法律途徑解決時,同樣一定要嚴格依照法律規(guī)定來進行判斷,尤其是司法機關一定要做到司法公正,確保每一個案件都能得到公正的審查和裁判,讓司法工作真正擔當起守望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只有這樣,才能讓廣大群眾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法律在社會生活中的權威,相信依循法律途徑一定能夠得到救濟,失衡的心理一定能夠得到恢復,從而在受到不公正對待或認為其合法權益受到侵犯時將法律作為歸依,并進而在心中樹立起法律才是保護自身合法權益最有效也是最堅強后盾的這樣一種現(xiàn)代法治觀念。如此,人們對待法律的態(tài)度便會仰之如北斗,渴之如甘霖,信“訪”不信法的現(xiàn)象也肯定會逐步得到改變并最終走向消亡。
作者簡介:張鶴鳴,男,1966年3月出生,安徽省蕪湖市人,中共蕪湖市委黨校法學講師 研究方向:社會主義法治